03.01 赵高是如何瞒天过海把已经驾崩的秦始皇送回咸阳的?

吕孟谦


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君主专制王朝,成为“千古一帝”,可以说是皇帝里面的老祖宗,西方评价秦始皇是“东方拿破仑”在我看来是对秦始皇的一种侮辱。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并且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在对外方面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深远影响的一个人。

但是,秦始皇虽为“千古一帝”也没料想到身死后的结局。

秦始皇一生曾几次东巡,有说是寻仙问药,有说是体察民情,这个就不得而知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秦始皇是死在第五次东巡的路上,还是一个叫沙丘的地名。

其实,这个沙丘也大有来头,战国时期堪称最有作为的君主,赵武灵王赵雍,就死在沙丘,而且是那种发生政变后,被活活饿死在沙丘。赵武灵王基于战国时期复杂的国际政治军事形势,决定实行一个二元制的管理方式,没等自己死,就把王位让给了二儿子赵何,赵何主管内政,赵武灵王称“主父”主管外交和军事。结果,后来赵武灵王看到自己的大儿子公子章日渐憔悴,竟然后悔把王位传给赵何,还想出了把赵国一分为二的想法,赵何肯定不干啊!

后来主父和公子章在沙丘决定逼赵何一下,结果这个公子章决定发动兵变,杀了赵何取而代之,后来被赵何的手下反杀,并且把赵武灵王围在内宫里,不让赵武灵王出来,一代英主就这样被活活饿死了。

赵武灵王的下场其实就在于自己在选择继承人的问题上出现了问题,前期已经选择了赵何就不应该再改变的事情,而秦始皇几乎是犯了和赵武灵王同样的毛病,始终没有想好到底立扶苏还是胡亥,最终被赵高找到缝隙,并且利用这个缝隙策反了李斯,拥立胡亥做傀儡皇帝,并且谋杀了长子扶苏。

当然,秦始皇死后的下场也没比赵武灵王好哪去,当时赵高怕秦始皇死的消息传出去,秘不发丧,打算快速返回咸阳,结果当时正是夏季,天气炎热,秦始皇的尸体已经开始发臭,为了掩盖臭味,赵高命人用大量的鲍鱼放在车上,以此来混乱尸体的臭味。

哎,战国时期最有能力的两个人,因为继承人的问题,都死在沙丘,并且都有一个凄惨的下场,只能说,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史论纵横


秦始皇死在了沙丘,就是现在的河北邢台境内,而咸阳是在陕西。这么远的距离,走了三个月的时间,还偏偏是最热的6月到9月!赵高怎么做到不被人发现的呢?

其实这个答案,从《史记》当中就能找到答案。

前面的事情不说了,单说秦始皇死了之后,赵高、李斯、胡亥三人,决定对外保密。他们把秦始皇的尸体放置在特制的“辒凉车”之中,这种车设计的比较好,空间大,密闭性好,还能做到阴凉通风。

车上除了秦始皇之外,还有少数几个非常受秦始皇喜欢的宦官。他们在车里严守秘密,还和原来一样慢慢的走。每走到适当的地方,就向车里献上饭食,一众官员该汇报工作的还汇报工作,宦官们就在车里批复,再给外面的官员。

而赵高、李斯以及胡亥,则假传秦始皇命令,赐死扶苏和蒙恬。

但是毕竟天热,秦始皇的尸体很快就发臭了。赵高为了掩人耳目,在车里装了很多有腥臭味的腌鱼,让人分不出是鱼臭还是尸臭。就这样,才坚持到了咸阳!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记载如下:

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台。丞相斯为上崩在外,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乃秘之,不发丧。棺载辒凉车中,故幸宦者参乘,所至上食。百官奏事如故,宦者辄从辒凉车中可其奏事。独子胡亥、赵高及所幸宦者五六人知上死。赵高故尝教胡亥书及狱律令法事,胡亥私幸之。高乃与公子胡亥、丞相斯阴谋破去始皇所封书赐公子扶苏者,而更诈为丞相斯受始皇遗诏沙丘,立子胡亥为太子。更为书赐公子扶苏、蒙恬,数以罪,(其)赐死。语具在李斯传中。行,遂从井陉抵九原。会暑,上辒车臭,乃诏从官令车载一石鲍鱼,以乱其臭。行从直道至咸阳,发丧。

七追风


秦始皇逝世的时候,他本人并未在咸阳,而是在当时一个叫做沙丘的地方,也就是我们现在的河北邢台境内。按道理来讲,皇帝什么时候逝世,大臣们本该第一时间知晓。这样一来,他们就能尽快为皇帝安排后事。但是实际上,秦始皇逝世的消息直到他的尸身被赵高等人运送回咸阳以后,差不多过了三个月才被对外宣布。

那么问题来了,秦始皇在外逝世后,为何消息不但未被泄露,还得以被送回咸阳呢?其实,之所以会出现这样一种比较奇怪的结果,完全是因为一个人的存在。他,就是秦始皇身边的宦官赵高!

秦始皇突然辞世,身边只有赵高

秦始皇晚年的时候,颇对寻求长生不老之法感兴趣。为了能够在有生之年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他曾多次带人东巡。而作为他的近侍宦官,赵高自然要时刻追随在他的身边了。所以,当秦始皇在沙丘这个地方逝世后,第一个知道这个消息的人便是赵高(亦有就是赵高谋害了秦始皇的说法存在)。

本来,在遇到这种情况后,赵高这个宦官理应及时对外宣告秦始皇已经逝世的消息。但是赵高不但没有这么做,反倒还努力想办法将这一消息对外保密。原因很简单,那就是秦始皇死前留下了立扶苏为接班人的遗诏,而赵高不希望扶苏成为秦朝未来的当家人。

如果赵高在秦始皇逝世后,就立即将消息放出去,那不仅容易导致秦朝发生比较大的骚乱,而且朝臣们也肯定会立即向赵高索要秦始皇留下的遗诏。这样一来,在赵高还没有做好后续谋权准备的情况下,他自然是不会那么轻易将秦始皇已经离世的消息放出去的。

不仅不会放出去,而且还得分两步来着手实施他心中早就想去实施的那个计划——一方面,想办法在不被别人察觉秦始皇已逝消息的情况下将他的遗体运回咸阳;另一方面,再想办法拉拢李斯,让他跟自己一起先弄死扶苏,再拥立胡亥为帝。

赵高为了顺利将秦始皇尸身运送回咸阳所采取的具体措施

秦始皇逝世的时候,正好处于天气比较炎热的夏季。这个时候如果没有对尸身做好比较妥当的防腐措施,那它很快就会出现严重腐烂和发臭的情况。按道理来讲,就算赵高将秦始皇的尸身秘密藏在车子里,那也是不可能不引起别人的怀疑的。可是事实上,赵高不但做到了不让人察觉出异样来,而且还顺利将秦始皇的尸身运送回了咸阳。至于原因,其实主要跟他采取的两个措施有比较大的关系罢了:

他采取的第一个措施,就是严命一直都跟他一样颇受秦始皇宠信的那些宦官都死守秦始皇已经逝世的消息,并且让他们继续留在秦始皇的身边,替他应付那些不断来向秦始皇请示旨意的大臣们。

第二个措施,就是将秦始皇的尸身放在密闭效果颇为好的大车中不让他对外示人,同时找来诸多带有臭味的腌鱼放在车上,以便混淆随行重臣们能够从车上嗅到的气味。这样在外人看来,秦始皇俨然还存活在这个世界上。

赵高隐瞒消息还不够,谋害扶苏,成功夺权

赵高这么费尽心机的隐瞒秦始皇已经逝世的消息,真正目的就是为了给自己争取到更多的时间。之后,在顺利蒙骗了随性的众人的同时,他又说服了李斯和胡亥,让他们当他谋害扶苏的帮凶。

在一切都尘埃落定后,他再想办法借胡亥之手弄死李斯,然后再想办法除掉胡亥。这样一来,秦朝天下的大权无疑就逐渐掌握到了他赵高的手中。所以说,赵高不愧是跟秦始皇混过的人,头脑和手段都堪称一绝。

不过纵使赵高在包括秦始皇在内的众人面前,都表现出了技高一筹的样子来。但最后终究还是败给了一个他从来都没有看得起的子婴。这样一来,纵使他前期做了那么多称得上是完美的举动,到最后却照样没有办法达到他一直都想达到的目的。至于原因,不仅跟子婴的“扮猪吃老虎”之举有关,还跟他赵高的宦官身份始终都令秦朝朝臣们感到不齿有关。只可惜赵高没有提前搞清楚这些,才在做了诸多无用功之后,落得了个被自己扶植起来的“小人物”所杀的悲惨下场,也着实是很让人感到无语。


汗青正浩


夏日炎炎,一列皇家车队浩浩荡荡的行进在蒙恬所筑直道上,车轮辗过地面发出的声响打破了历史的宁静,马蹄驰过之后扬起的沙尘久久不肯散去。一只离群的孤雁从天空飞过,它停在车队的上空,盘旋了一会儿,继而发出一声哀怨的悲鸣,振翅朝咸阳方向飞去。

李斯怔怔的看着天空,感觉自己就好像那一只离群的大雁,找不到伙伴,找不到方向,前途未知,一片迷茫。

一阵吱吱扭扭的声响从后面传来,赵高驾车来到他身旁,笑道:“丞相不必心忧,相信好消息不日既至。”

李斯没有回答他,而是捂住嘴鼻,露出了恶心的表情,一则是对赵高,二则是对那车中散发出的阵阵难闻恶臭。

原来,为了掩盖始皇已死这个秘密,他们三人商量将始皇灵柩藏于一辆特制的辒凉车中,关上车门,放下窗帷,外面的人什么也看不见。时逢暑热,尸体腐烂,他们又在车上装了咸鱼一石(古代叫鲍鱼),借鱼臭以乱尸臭。百官们也不敢多加怀疑。结果鱼臭加上尸臭,把好端端一辆华车简直变成了公共厕所。

赵高却很喜欢这个味道,他一想到那个曾经呼风唤雨趾高气昂的天下至尊如今正跟着一堆咸鱼一起腐烂,就会感到莫名的痛快。

正此时,派去上郡的使者回来了,他们给赵高李斯带来了好消息:扶苏已经自杀,蒙恬也已交出军权,并被骗出军营,软禁在阳周(今陕西张县西北)听候处置。

赵高心中的一块石头总算落地,他这场豪赌终于赢了。扶苏一死,胡亥的位子就稳如泰山了,因为死人是不会跟活人争夺皇位的。

李斯心中的一块石头也顺利着陆,蒙恬果然没有奉诏,太好了!——恬儿,你等着,只要你保住性命,老师就能救你出来。

主意已定,李斯立刻去找胡亥,要求赦免蒙恬,理由是蒙恬对帝国北疆的稳定十分重要,只要他肯向胡亥效忠,就应该让他继续效力。胡亥犹豫未决,李斯又拍胸脯保证自己这个老师一定能让徒弟蒙恬乖乖听话。于是胡亥点头,正要答应,赵高冲进来了,大声反对:“臣闻先帝欲举贤立太子久矣,只因蒙恬之兄蒙毅擅权,屡次谏阻,蒙毅且日短太子,所以先帝遗命,仍欲立扶苏。今扶苏已死,蒙氏兄弟必将为扶苏复仇,臣恐太子终未能安枕矣。”

胡亥道:“赵君之意,欲诛蒙氏兄弟以除后患么?”

赵高道:“正是,今蒙毅祷山川已还,正在代郡侯驾,以臣愚意,不若先遣一使诛之。”

李斯大急,正要谏阻,胡亥已经发话了:“事关重大,容吾慎思。两位都退下吧。”

胡亥发话了,李斯不敢多言,只得先行退下,欲再找机会进谏。没想到李斯方走,赵高立刻杀了个回马枪,跟胡亥一通忽悠,结果最后还是偷偷派了御史曲宫去往代郡赐死蒙毅。这一切,李斯都被蒙在了鼓里。

曲宫来到代郡,对蒙毅宣读诏书,道:“先主尝欲立太子而卿屡次阻难,究是何意?今丞相以卿为不忠,将罪及卿宗。朕不忍,乃赐卿死,卿当曲体朕心,速即奉诏!”

明明是赵高胡亥的阴谋,却要赖到与蒙氏兄弟关系匪浅的李斯的身上,说是丞相李斯非要杀蒙毅不可,还装作一副不忍的样子,要被赐死的人感戴天恩。赵高这招借刀杀人一箭双雕,实在是太阴险了!

蒙毅也是一个猛人,他听完两眼一瞪,拒不奉诏,反出言驳道:“臣少事先主,屡沐厚恩,许随左右十余载,岂能不知先主之意?且太子从先帝周游天下,臣又不在主侧,何嫌何疑,乃加臣罪?臣非饰辞以避死也,为但恐近臣盅惑嗣君,反累先帝英明,故臣不能无辞也!昔者秦穆杀三良,楚平杀伍奢,吴王夫差杀伍子胥,昭襄王杀武安君白起,此四君者,皆贻讥后世,所以圣帝明王,不杀无罪,不罚无辜,唯大夫垂察!”

蒙恬要见皇帝辨明冤屈,蒙毅也要曲宫为他辨明冤屈,总之都是不肯死。不过蒙恬当时手握军权,使者不敢杀他,如今蒙毅手无寸兵,还敢顶嘴,那情况就得另说了。何况曲宫早已受胡亥赵高密嘱,怎肯容情?杀就一个字,我只说一次,曲宫待蒙毅方说罢,突地拔出佩剑,顺手一挥,只听得砉的一声,蒙毅的头已飞将起来,以垂直落体运动滚落尘埃。曲宫也不复多顾,收剑抽身便走,回去领赏了。

在今天的河北代县,也就是蒙毅被处死的地方,有一个村庄,叫做门王村,也叫蒙亡村;还有一条河,叫恨斯水,恨的就是害死蒙毅的李斯,其实关李斯什么事儿啊,都是赵高搞得鬼。

这时秦始皇腐烂不堪的尸体已经运抵咸阳,政府向全国发布了治丧的公告。假冒太子胡亥在赵高李斯的联手拥立下顺利登上皇位,是为秦二世皇帝。胡亥任命赵高为郎中令,掌管宫禁的禁卫军。这下子赵高手握兵权,更是非同凡响了,他随即怂恿胡亥再次派出使臣,拿着毒酒去赐死蒙恬,让他去阴间陪他弟弟一起为秦始皇效忠去!

杀,杀,杀!赵高此番篡权,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杀人,杀扶苏、蒙毅、蒙恬,他要将秦帝国的忠臣良将统统杀去;在后面他还要杀李斯、冯劫、冯去疾,他要将秦帝国的栋梁柱石统统杀去;然后他还要杀光秦始皇其他所有儿子女儿!这些都杀完了,最后还要杀胡亥,他要将嬴氏一族统统杀去,绝秦始皇的后,断秦帝国的根,就同秦始皇断他的根一模一样!

一个握有大权、具有大奸且聪明绝顶的牛人一旦变态,那是很可怕的。


千古名将英雄梦


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既是完成了一统中国大业的帝王,也是第一个自称为“皇帝”的封建君主。他统一了文字和度量衡,修建了万里长城,建立了高度集权的封建君主政治制度。确实不愧为一个集大成的“千古一帝”。

正因为秦始皇扫六合,平八荒,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才让他享受着至高权利带来的欢愉和满足。因此,始皇一直渴望长生不老,渴望得道成仙,渴望让所有人都永远匍匐在自己脚下,成为真正的孤家寡人。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他不断地遣人四处求取长生不老药。不惜斥巨资,先后派出徐福、卢生等人寻访仙人,但最终一事无成。

(秦始皇剧照)

公元前211年,发生了三件令秦始皇坐立不安的事件。

一是“荧惑守心”天象。这在科学极不发达的古代,认为对帝王主大凶,会出现帝王死亡的现象,而当时的帝王就只有秦始皇一人。

二是陨石事件。有一个流星坠落在东郡,化作玄石,上面刻着“始皇帝死而地分”。

三是玉璧事件。有人在华阴县的驰道上,将秦始皇多年前出游掉到江里的一块玉璧,塞到秦国使者的手上,并留下一句莫名其妙的话“今年祖龙死”,而后消失不见。

三件离奇事件的发生,促使秦始皇开始了他的第五次巡游,寻求长生之道。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他的第五次东游的途中,驾崩于沙丘宫,随行的丞相李斯等人封锁了消息,采用了瞒天过海之法,将秦始皇的尸身秘密送回了咸阳。

(赵高剧照)

那么,为什么李斯和赵高对秦始皇的死秘而不宣呢?

其一,秦始皇生前未立储。

秦始皇的儿子并不少,据说有20多个,但直到他去世,都没有立太子。太子是国之储君,是一个国家稳定的基石。而英明神武的秦始皇,居然忽略了确立接班人。也许是他对自己的长生不老太过自信,也许是在众多儿子中,他始终举棋不定。不管怎样,在他驾崩的一刻,由于储位的空缺,的确造成了大秦帝国的权力真空。

其实,秦始皇或许有立扶苏为储的打算。这从他在弥留之际,曾给扶苏下诏,命他返回咸阳主持自己的丧事可以看出来。但诏书被心怀叵测的赵高扣留了,而后才发生了赵高和李斯串通,假立遗照,逼死扶苏,扶胡亥即帝位之事。

其二,当时的社会动荡不安。

秦始皇在扫灭六国时,对六国的王公贵族大肆残杀,激起了许多贵族的仇怨,对秦始皇有着深仇大恨,都在伺机杀掉秦始皇,以报当年灭国杀亲之仇。

秦始皇为此遭遇的刺杀不计其数,《史记》中就记载了秦始皇遇刺的事件,“二十九年,始皇东游。至阳武博浪沙中,为盗所惊”。而这件事的始作俑者,正是日后刘邦的智囊张良。只是,狡猾的秦始皇躲过了这次暗杀。

面对如此突发情况,李斯等人自然不敢贸然公开始皇的死讯,只好将消息严密封锁。

(李斯剧照)

那么,李斯等人又是如何做到瞒天过海,密送始皇尸首回到咸阳的呢?

其一,让死去的秦始皇“活”过来。

《史记》中是这样记载的:“棺载辒凉车中,故幸宦者参乘,所至上食。百官奏事如故,宦者辄从辒凉车中可其奏事。”

李斯等人将始皇的尸首放置在一辆通风效果很好,而又让外人无法看见车内景象的“辒凉车”中。照常进贡始皇的一日三餐,找一个口风严实,忠诚可信的宦官守在始皇的尸首旁,代替始皇享用御膳,造成始皇仍然每日进餐的假象。

同时,李斯率领文武百官,每天定时向始皇奏报朝务,而躲在车里的宦官只需将大臣呈报的奏章批签,转给李斯处理即可。这样,既不需要始皇发声,也造成始皇始终在处理朝政的事实。

当然,如果实在遇到紧急公务,需要始皇当场圣裁,也可通过宦官传声。不过,这个宦官的人选就很重要了,既要忠心不二,更要头脑灵活,处变不惊。

其二,设法掩盖始皇的尸臭。

始皇驾崩的时间,恰逢盛夏,尸首极易腐败发臭,如何掩盖气味呢?

(胡亥剧照)

《史记》中有如下记载:“乃诏从官令车载一石鲍鱼,以乱其臭。”也就是说,聪明的李斯想了一个办法,那就是找来许多发臭的鲍鱼,装在和始皇所乘坐的一模一样的车里,让鲍鱼的气味掩盖始皇的尸臭,使得随行人员不生疑心。

其三,按既定路线完成巡游。

这一点也非常重要。如果始皇突然改变既定的巡游路线,一定会人心惶惶,谣言四起,引发随从对始皇是否驾崩的猜测。

所以,即便始皇去世,也不能更改巡游路线,更不能从捷径回咸阳。于是,载着始皇尸首的车队,浩浩荡荡地完成了第五次巡游的预定线路,到达九原郡后,转而南下,回到了咸阳。只不过,这一路中,始皇始终未曾露头,也不曾下过銮驾。

就这样,李斯等人瞒天过海,从容不迫将死去的始皇成功地送回了咸阳后,才公布了始皇驾崩的消息,扶胡亥继承了皇位。


张生全精彩历史


说赵高瞒天过海将驾崩的秦始皇送回咸阳,其实有点抬举他了。

秦始皇当时去世的地方叫做沙丘,大概是现在的河北境内,虽然按照现在路程走,快一点一天左右也就到了。

但是,当时的车马条件很差,并且是在有依仗的情况下,更重要的是,还不能让外面的人发现秦始皇死了。

所以,在这样的条件下,足足走了大概三个月的时间,才算是到了咸阳。当时,秦始皇已经臭了。

在《史记》中对于这件事记载的比较清楚:

  1. 首先,赵高拒绝所有的大臣和秦始皇正面接触,但凡有人求见,都是自己回绝。大小事宜,也是自己代理秦始皇解决。
  2. 其次,赵高用了一种通风设计比较好的辒辌车,这种车子空间大、可密闭,最重要的是通风,能够将秦始皇身上的味道进行挥发、散发。也通过空气流通降温,减缓了秦始皇尸体的腐烂发臭。
  3. 最后,也就是至今为人诟病的一种办法——将死鱼放在车队里,以混淆秦始皇尸体散发出的味道。

基本上就是这三种方法,但是,在明清一本野史中记载,其实当时秦始皇死后,赵高知道秦始皇墓规格较高,所以产生了觊觎之心,早早的将秦始皇的尸体给换了,放了一个自己的亲属伪装成秦始皇下葬,并在一路上用各种构造的车、各种鱼目混珠的方法,彰显秦始皇已死,并且腐烂的事实。

再进一步推想,甚至秦始皇的死亡,都是由赵高一手策划的,毕竟,在秦始皇死后回咸阳的途中,赵高假秦始皇之手,刺死蒙恬和扶苏。


三度扯历史


秦始皇在完成统一大业后,他的梦想就只有一个,就是活得更长久,虽然这样的梦想人人都有,可是秦始皇却更加执着,他一直相信有一种长生不老药可以让自己延年益寿,一直享受着胜利果实,过着奢华享乐的生活,为此秦始皇还派出了很多方士为他寻找长生不老药,可是秦始皇却在第五次东巡的路上过世了,而赵高等人为了自己的私利,没有马上公布秦始皇死亡的信息,而是偷偷将秦始皇的尸体运送到了咸阳,为了避免让旁人知道秦始皇已经过世,赵高等人还想了一个很妙的方法。

其实就在秦始皇离世之前就已经发生了很多不祥之兆,例如当时有人看到了陨石坠落,在科学还未发展的古代,见到这样的情景自然会让人们联想到国运,所以就有人将这种现象看做是帝王的陨落,此外还发生了其他不祥的预兆,过后不久秦始皇就离世了。虽然秦始皇在离世之前并没有宣布由谁来继承大统,但是他在即将过世之前曾经让人将扶苏传召回来,秦始皇是想要让扶苏给他操办后事,所以从这一点来看他还是属意于扶苏的。但是赵高并不想要让扶苏继位,他希望让胡亥来当皇帝,因此就和丞相李斯合谋将扶苏害死,并计划扶持胡亥登基。

赵高和李斯都是在宫中混迹多年的人,他们在处理这种事务时十分谨慎小心,为了避免节外生枝,他们决定要先封锁消息,而且还将一切伪装成秦始皇没有过世的样子,当时一行人继续进行东巡,没有回咸阳的意思,一切路线都按照预定计划执行。后来完成了预定路线后才启程回到咸阳,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对外一直称秦始皇在车上,而且三餐照样奉上,有国事需要处理时也有李斯来操办,这样赵高和李斯里应外合,将秦始皇过世的消息掩盖的很好。期间也遇到了一些难题,例如随着时间的推移秦始皇的尸体开始腐烂,这个时候就会有异味,赵高为了遮掩这种气味,就在车上放了鲍鱼,这样就成功遮住了秦始皇的尸臭。

在秦始皇的尸体被运送到咸阳后,才公布了秦始皇驾崩的消息,而此时的扶苏已死,胡亥顺利登基。胡亥没有任何治国的能力,而且他十分残暴,在他的统治下让秦国陷入到了慌乱中,也葬送了秦始皇曾经缔造的王朝。


历史课课代表


沙丘被后人戏称为杀君之地,战国时饿死了赵武灵王,秦始皇的真龙天子之气,来到这里也顶不住,病死了。这是他当上皇帝后的第五次东巡。秦统六国后,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废除分封制,在全国实行郡县制,六国人心未服,嬴政便以巡游天下威压不臣,第五次巡游是从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开始的,这次出游,小儿子胡亥也感兴趣,请求陪同,始皇同意了,让右丞相冯去疾监国,父子与中车府令赵高、左丞相李斯带着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再次出巡天下。

这一次走得有点远,大概线路是从咸阳出发,到云梦泽,又在九疑山祭祀虞舜,顺江而下来到江东,到了会稽,祭祀大禹,到达南海刻石为记,算是当时的极南。在这个过程,躲藏在会稽的项梁项羽叔侄,见到秦始皇车驾,惊叹之余,项羽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也”,把项梁吓一大跳,从此高看这位侄子三分。秦始皇在江东渡江回转,也不走直路,拐到山东一带,碰到出海空手而归的徐福,徐福诡言有大鱼挡路,才无功而返,秦始皇命人在之罘射杀大海鱼然后回归。(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走到平原,身体就有点顶不住,病体渐重,又讨厌人家说起病情,搞得大家无可适从,只得继续赶路,走到沙丘行宫。秦始皇自知不妙,等不到徐福的仙药了,便写下诏书一封给与蒙恬在外守边的扶苏“与丧会咸阳而葬”,这封诏书交给时为中车府令的赵高,就此出了大事。赵高原是宦人,精通律法,是胡亥的法律老师,又长年近在帝侧,善于察颜观色揣摩上意,见到秦始皇将死,利欲之心大动,便说服李斯与胡亥,一同篡改遗诏。(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给扶苏的诏书没有发出,秦始皇就死了,赵高他们自作主张,怕君主死在外面,朝内生变,就封锁消息,秘不发丧,每日如常让各人奏事,车驾内继续处理政务,又迂回走井陉九原等地,假装秦始皇正在继续巡游,秦始皇在三十八年七月死,绕到回咸阳至少一两个月时间,时值夏天,尸体不久就腐烂发臭,味道冲天,赵高有法子,就故意买了许多鲍鱼放在车里,用鲍鱼味道掩盖尸臭,等到了咸阳,胡亥登基同时宣布秦始皇的死讯。


南方鹏


据史书上记载,秦始皇死后,赵高和李斯却秘不发丧,为了不让大家知道秦始皇已经去世,他们下令封闭秦始皇的车驾,禁止任何人探视,即便是日常饮食都只允许通过赵高等人来送。另外,为了防止大家闻到尸体发臭的气味,他俩特意购买大量的鲍鱼装在车上,用鲍鱼独特的气味来掩盖尸臭,从而瞒天过海将早已经驾崩的秦始皇送回皇宫。

表面上看,赵高和李斯那真是太聪明了,这种巧妙的方法都能想出来。但实际上,这就是传说中的扯淡。因为一个在身边的大活人,好几天不露面,这本身就令人生疑。更何况还是躲在车驾里面,好几天不露头,正常人都会感觉难受得要死,咱们平时做个长途汽车都要时不时下来透个气,更不用说就算喝水吃饭可以在车里面,但总不能拉死拉尿也在车里面吧。换做是你,你会干吗?秦始皇作为一个强势皇帝,他凭什么要这样做?李斯和赵高真当其他人的智商是二百五么?

至于,在皇帝的车驾上,放一堆臭气难闻的鲍鱼,皇帝却从来不让人拿走,这就更令人生疑。因为不管在谁的身边放一堆臭气熏天的东西,那都会让人受不了的,你总不能告诉大家秦始皇就喜欢闻这种臭味吧,你觉得这种说法其他人会信?换做是你,你会信吗?你怎么不说你就喜欢闻这种臭味啊!

所以说,赵高和李斯能够瞒天过海封锁秦始皇已经驾崩的消息,并不在于他们的做法有多么隐蔽和巧妙,而是在于他们和当时皇帝身边的直属班底已经达成了默契和共识。换句话说,当时跟随秦始皇一同出行的文武大臣,对于封锁秦始皇已经驾崩的消息,已经达成了共识。所以大家才愿意积极配合赵高和李斯的演出。

相反,如果大家没有达成共识,不管赵高和李斯做的有多巧妙,都会有人去质疑的,因为种种反常的迹象太多也太明显了。而且只要有人不愿意配合,肯定会派人将这些疑点和反常的迹象告诉扶苏和蒙氏兄弟,到时我相信扶苏和蒙氏兄弟也不会蠢到认为这些迹象是正常行为。


我是赵帅锅


赵高智商是很高的,他用的计谋却很简单!就是在盛敛始皇尸体的马车旁,再增加几车放臭的咸鱼。如此一来,始皇遗体腐烂散发出的臭味,就与咸鱼的味道混杂在一起了。局外人会认为,这是臭鱼的味道。没有人会怀疑果敢的始皇帝也已经死了。

这瞒天过海之作演译倒是完美无缺,似乎毫无破绽!当时,依史料就没有人能分辨出来。等完成沙丘之变,始皇的尸体运送到咸阳,内外局势已经稳定后,赵高才对外宣布始皇已死。

不过呢,徒然增加了几车臭鱼在御驾旁边,近臣不可能不怀疑。这唱得是哪一曲呢?至高无上的皇帝不怕臭气熏天吗?

当然会引起质疑,但秦始皇是杀伐果断的人,不该问的,你就不要问!否则,脑袋搬家事小,诛灭三族事大。向来,始皇帝杀人是不要正当理由的。否则,太子扶苏接到假圣旨也不会自杀了。

赵高就是因为已经吃透了这一点,才敢于肆无忌惮地“瞒天过海”,你硬 ,没有皇帝的旨意硬!谁不怕秦始皇呢?



纵使始皇有什么特殊癖好你看不顺眼,不代表你就可以随心所欲地提问。秦朝,皇权主宰一切,有意见吗?厕所去提!

所以,即使不能万无一失也不会翻船。赵高可以对护驾的军官们说:这就是一个借口而已,怎么啦?因为赵高、李斯、胡亥等放咸鱼时,已经结为了一体。三人是权力核心。


所以说,鲍鱼运送秦始皇尸体,并不天衣无缝!能让世人感觉秦始皇是活着回了咸阳的重要原因是赵高等三人手中握有了杀伐的权力。在当时诡异的政治气氛下,途中但凡有聪明人说出点什么,赵高绝对不是听吃素的。谁敢往深处想,往明处说呢?你心知肚明就行了!

会暑,上辒车臭,乃诏从官令车载一石鲍鱼,以乱其臭。行从直道至咸阳,发丧。《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