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日本敢攻打整個東南亞,為何不敢攻擊印度?

孫華藝


日本敢於打東南亞,為何卻沒有打印度?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清楚一點,日本為什麼要打東南亞?

太平洋戰爭的實質

悟空問答上喜歡歷史的朋友很多,喜歡二戰史的人也很多。二戰時各種戰役進程和整體轉折許多朋友都能如數家珍地進行詳細解讀,非常專業。但關於二戰的實質,其實涉及到的人卻非常少。

大家知道,發動二戰的是三個軸心國,而軸心國發動二戰的原因其實也很簡單,就是爭奪生存空間。但在說這個生存空間的時候,多數人都只侷限在地理和種族角度,比如說日耳曼民族需要生存空間,日本人想要擺脫島國的悲哀,以及侵略者貪婪的本性等等,卻忽視了另一個更加根本的原因,就是能源。

對世界戰爭史有些瞭解的朋友可能知道,1911年,丘吉爾擔任英國海軍大臣的時候,開始大力推動英國海軍由以煤為燃料,向以石油為燃料轉變,從那以後,石油就成了現代戰爭最基本的一種戰略資源。而20世紀初,隨著汽車和飛機等交通工具的發明和普及,石油在民用領域和經濟領域也漸漸具有了核心的樞紐作用。

世界石油儲量分佈圖,日本是絕對的貧油國

而二戰時的軸心國在當時其實也都已經邁入發達國家的行列,在世界上屬於比較富裕的國家,但這三個國家都有一個共同的先天不足,即缺乏能源。其中日本是最嚴重的,尤其是石油,日本本土和當時已經被他們侵佔的朝鮮半島和臺灣地區,都不出產石油

為什麼要打東南亞

前文已經提到,石油在20世紀初開始就已經成為了現代戰爭最基本的戰略資源,可以說沒有石油,現代戰爭是一天也打不了的。因為沒有石油,不但坦克沒法開動,飛機沒法起飛,軍艦沒法出海,兵力沒法通過火車和汽車調動,甚至最最基本的,工廠裡的機器都沒法運轉,連步槍和子彈都造不出來。而1931年日本人發動918事變,開始侵華之後,其石油需求量也隨著戰爭的深入不斷增長。

印尼的石油儲量豐富,到2016年之前都是石油輸出國組織成員

而在1931年到1940年之間,美國一直是日本最主要的石油供應國。可以說日本所用石油的百分之八十左右都來自美國,其它一少部分來自荷屬東印度油田,也就是位於現代印尼境內的油田。但在1941年,美國開始威脅中斷對日石油供應。而這對正處在侵華高潮的日本來說,無異於釜底抽薪,可以說如果美國真正斷油,日本的戰爭是連一天都打不下去的,而這是日本無法接受的。

所以日本當時最迫切的需要就是尋找石油的替代來源。而在當時,離日本最近的石油產地有兩個,一是蘇聯西伯利亞的油田,二是荷屬東印度,也就是印尼的油田。圍繞著去哪搶油,當時日本國內分成了“北進”和“南進”兩派。但在1938年和1939年,日本分別在偽滿和蘇聯邊境的張鼓峰和偽滿和外蒙邊境的諾門罕對蘇聯進行過兩次戰略試探,但日本連半機械化都算不上的陸軍在已經基本實現機械化的蘇聯紅軍面前完全不堪一擊,兩次衝突都以日本的慘敗告終。

這兩次慘敗使日本認識到去西伯利亞搶石油是完全不可能實現的。因此“南進”就成了唯一的出路。

而南進印尼,就必需把在東南亞的英國勢力和在菲律賓的美國勢力一起掃除,不然美英絕不會允許日本去荷蘭手裡搶奪油田。所以日本才會發動珍珠港戰役,先行打跨美國在西太平洋的軍事存在。然後才能放手進入東南亞搶奪石油。

對石油的渴望才是日本入侵東南亞的根本原因

因此,對印尼石油的迫切需求才是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的真正原因,而印度並不存在這樣的資源,而且距離東南亞也比較遠,對戰局沒有直接影響,對日本來說完全沒有價值,所以日本在二戰期間始終沒有將主攻的矛頭對準印度。


桃花石雜談


題主的說法問題很大。歷史上日本1944年進攻了印度,損兵折將。

二戰爆發前,整個亞洲除了中國、日本、泰國等少數獨立國家,其餘都是歐洲殖民地。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日本南方軍分兵進攻香港、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和緬甸。日本海軍第一機動部隊則向印度洋進軍,相繼擊沉了英國競技神號航空母艦、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反擊號戰列巡洋艦等一批英國艦艇,重創了英國遠東艦隊,使其勢力範圍縮小至印度洋西部地區。

到1942年5月8日,緬北重鎮密支那失守,中國遠征軍、英印軍全面撤退到印度,緬甸落入日軍之手。

那麼,此時為何日軍不趁勝繼續進攻印度呢?原因有幾點。

第一是日本本身戰線拉得太長,兵力不足。二戰時候的日軍裝備雖然遠勝於中國,但比起英美還差得遠,尤其後勤方面設施和機制都不足。日軍要從緬甸進攻印度,就必須把大批作戰物資越過緬甸送到前線。而日本的空運能力基本為零,陸地運輸要穿越緬甸複雜的地形很困難。

第二,日本進攻緬甸能夠得手,得到了泰國的支持,獲得有力的前進基地;也獲得了緬甸內部反英親日派的響應。昂山季素的親爹昂山將軍,就是在1940年底與日本商討了“聯日反英”的計劃,之後在日本的幫助下秘密潛回緬甸,並在日本佔領的臺灣島和海南島訓練了武裝人員。1941年12月27日在泰國組建了”緬甸獨立軍“(BIA),配合日軍對英軍作戰。軍和中國遠征軍腹背受敵,只得退往印度。昂山被日軍提升為少將。

(昂山將軍及其女兒)

而印度方面,由於被英國統治時間長,加上本身民風懶散,即使對英國不滿,也不會起來武裝鬥爭,印度聖雄甘地主張的是非暴力不合作,結果被英國人抓起來了。這樣,日本在印度能夠得到的響應很有限。

第三,印度是英國在亞洲的大本營,英國在印度投入的戰力是遠比在緬甸要多得多的。印度本身的領土面積也很龐大。以日本的兵力打到緬甸基本是強弩之末,再要繼續挺進也很困難;如果不能佔領整個印度,單是入侵一些印度領土沒什麼意義。所以他們停下腳步,指望隨著日軍的繼續勝利,進一步煽動起印度的反英民族運動。

然而這以後,日本隨著中途島戰役的敗北,開始走下坡路。到1944年,日本日薄西山,決定放手一搏。於是在緬甸發動了向印度英帕爾地區的進攻,在中國在發動了打通大路線的作戰。緬甸方面,日軍出動15軍(司令牟田口廉也中將,轄第15、第31、第33師團共8.5萬人),由第5飛行師團提供支援,對陣英軍第14集團軍的第4、第33軍和中國駐印軍約15萬人。經過數月激戰,日軍的進攻完全被挫敗,日軍傷亡約6萬人,英印軍只損失1萬多人。

所以,日軍在二戰中確實進攻了印度,只不過沒打下來而已。


巴山夜雨涮鍋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不是不想進攻印度,實在是沒有這個實力。

日本不是什麼超級大國,僅僅是準一流的列強,國軍軍事、工業、農業都比較落後。

日本當時手伸的很長,已經超過它的能力。

日軍不但入侵了東南亞,攻打中國大陸,還在太平洋上和美軍拉鋸,還要同時和蘇聯對峙。

1941年12月時,日本陸軍的總人數達到了210萬人,其中120萬在中國,剩下不到100萬分別部署在地域極為遼闊的東南亞和太平洋,捉襟見肘。

其中,僅僅入侵東南亞的南方軍就拼湊了45萬規模。但兵力完全不夠用,只得最終增肌到75萬。

即便如此,想要控制這麼大的領土是近2億老百姓,也是不夠的。

所以,在進攻東南亞最西端的緬甸時,開始日軍僅僅使用了2個師團不過5萬人的兵力。

被中國遠征軍打的滿地找牙後,日軍才又增加了3個主力師團,將兵力增加到10萬,將中英聯軍打敗。

但也就僅此而已了。

當時緬甸面積就有70萬平方公里,人口高達三千萬。這區區10萬日軍,想要控制緬甸也很困難,根本就無力繼續向西攻打印度。

當時印度面積高達400多萬平方公里,人口有好幾億。日本人估算,拋去印度的英軍不提,即便控制整個印度就至少需要三十萬部隊。

在當時,日本是絕對拿不出來這些部隊的。即便部隊能夠拿的出,也無法保證後勤供應,還是得完蛋。

況且,印度國內情況複雜,種族、宗教、民族、種姓問題都極為嚴重,是個奇爛無比的爛攤子。日本人去,就首先要收拾這些殘局。那麼,佔領印度恐怕對於日本沒什麼幫助,反而會背上一個大包袱。

這種情況下,日本去打印度,豈不是頭被門夾了!


薩沙


二戰期間,囂張的小日本幾乎侵略了整個東南亞,甚至還將爪子伸到了美國,可是為什麼卻獨獨沒有攻打印度呢?難道印度當時的軍事實力強大到能夠讓日本都感到敬畏嗎?


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日本就一舉拿下了菲律賓、新加坡、緬甸等多個地方,但是卻獨獨漏掉了印度,這是為什麼呢?其實並不是印度本身有多厲害,而是因為印度背後的靠山讓日本不敢招惹。


當時印度和緬甸都是英國的殖民地,日本已經佔領了緬甸了,但是他並不敢把英國所有的殖民地都佔領。而且日本佔領了緬甸之後,剛好美國已經從珍珠港襲擊中回過神來了。日本這個時候要把自己的精力放在美國身上,就無力佔領印度了。而且當時日本其實是想過佔領印度的,只不過最後的結果並不好,進入印度的幾次試探性進攻均告失敗,尤以因帕爾戰役失敗最為慘痛於是日本就放棄了這個念頭。


還有大多數部隊都深深地捲入了中國戰場無法抽身。在太平洋,日本也需要保護現有的殖民地。當時,印度集中了英國在亞洲的主力軍,疆域相當於整個南亞大陸的廣大領土,在戰略上非常廣泛。如果日本出兵,必然會騎虎難下,啊三的感謝我大中華給他擋槍啊!


史林外傳


二戰中日本就像一條瘋狗,逮誰咬誰,美國都敢打印度算什麼,為減輕太平洋戰區的壓力,1944年3月日本組織了10萬大軍從緬甸向印度打了過去,在日本人的心目中,英國人根本不是他們的對手,戰鬥應該很順利。

沒想到英國人也是拼了,因為印度是大英帝國皇冠上的明珠,英國人是不會讓他人染指印度的,英軍組織了11個師兵力,還抽調了北非久經戰陣的精銳部隊來協防印度。美國也出手相助,派出大批飛機來支援英軍。

沒有空中優勢的日本人吃盡了苦頭,還在緬甸境內,美軍飛機就開始狂轟濫炸,日軍還沒有到達前進基地就已經損兵折將,不少的後勤補給炸爛在路上,等好不容易打到印度,已經筋疲力盡忍飢挨餓了,補給不足使士兵的戰鬥力嚴重下降,一個師團上萬人圍攻500英軍守衛的小鎮,居然久攻不克。

大批英軍源源不斷地趕來增援,支撐不住的日軍只能撤退,由於山洪爆發,退路上的江河已經無法涉渡,在英軍優勢的火力殺傷下,沒有彈藥的日軍傷亡高達6萬餘人,日軍基本被打殘,狼狽地退回到了緬甸,指揮官也被送上了軍事法庭。


浩蕩揚子江


有網友問:日本敢攻打整個東南亞,為何不敢攻擊印度?日軍其實是進攻了印度的。但是,1944年日本的海上運輸線已經完全被美軍切斷,這次被稱為英帕爾戰役的結果,也就成為了日軍的一個噩夢。

英國國立軍人博物館展開過一項民眾調查,在英倫三島人們的心中,到底哪一場戰役才是他們“最偉大的戰役”? 這項殊榮既不屬於擊敗拿破崙的滑鐵盧戰役,也不屬於二戰轉折點諾曼底戰役,摘冠的是默默無聞的“英帕爾-科希馬戰役”。

在1944年3月,日軍第15,31,33師團聯手向印度發動了進攻戰役。但是,日本卻無法提供足夠的後勤部隊和汽車部隊,因為汽車部隊大部分都在我國,還有日本本土。而現在海上運輸已經不再安全。

因此,日軍就只能自己揹著2個星期的彈藥和口糧向在印度的英軍發動進攻。希望可以通過繳獲從英國人那裡得到急需的武器彈藥和糧食。

在美國2萬架次的戰機和運輸機支援下,英軍士兵供應十分充足,甚至有熱咖啡喝、有乾淨的襯衣換。不僅空運走了5萬非戰鬥人員和傷員,還空運來了新的戰鬥部隊。15萬英印軍佔據了決定的優勢地位。

日軍拿著2個星期的彈藥和糧食打了3個月以後,發現已經完全打不動了。口糧從出發時的6兩降到4兩、3兩、1.5兩,甚至0.3兩,戰鬥力大為下降。有3萬多名士兵染上了傷寒、瘧疾、痢疾、霍亂、流感等叢林病。

可是又不想撤退,就死守在哪裡,到了1944年7月,日軍開始撤退了,一直到1944年9月整個英帕爾戰役結束,日軍死亡5.5萬人,其中戰鬥死亡32000人,其他都是病餓死。英印軍損失24000人。


深度軍事


對於這個問題,日本軍隊當時攻擊了印度,結果卻是敗的挺慘,在戰爭中還搭上了一箇中將師團長送上了軍事法庭,這就是日本緬甸方面軍發動的“英帕爾戰役”中的一個插曲。

首先,在當時南下派與北上派的爭奪中,南下派佔據了主導的地位。儘管是這樣,日本還是希望和德國會師的,進攻印度。但是在1944年3月,日軍集結了八萬的大軍進攻印度。但是事實上並不是日本所預想的那麼容易,日軍後面因為後勤未到位,再加上當時的疾病肆虐,導致日軍傷亡6.5萬人。這對於當時本就兵力不夠的日本來說,一次損失幾萬大軍,三個主力師團的元氣大傷,所以說日軍確實被打疼了。

其次,在緬甸戰場上,中印英一直在殊死抵抗,雖說英國軍隊一再的潰退,但是英國的撤退目標就是到印度。對於英國來說,緬甸殖民地是可以放棄的,但是印度是英國不可能丟棄的。為此,英國還集結了當時在印度的大部分的精銳部隊,以及印度當地的武裝和中國軍隊的支援。

另一方面,如果說日本為什麼不大面積攻打或者佔領印度,與其說是不敢,不如說是不值得。對石油的渴望才是日本入侵東南亞的根本的原因,因為在1941年的時候,美國開始威脅中斷對日石油的供應。然而這對正處在侵華高潮的日本來說無異於釜底抽薪,可以說如果美國診斷有的話,日本的戰爭是連一天都打不下去的,這是日本無法接受的。所以日本決定南下,攻打東南亞,到東南亞搶奪石油。但是在印度並不存在石油這樣的資源,同時相對於東南亞的距離也比較遠,對戰局也沒有直接的影響,所以說日本如果選擇攻打印度是沒有價值的,這也是日本在二戰期間始終沒有將主攻的矛頭對準印度,也完全沒有必要去攻打印度。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日本打中國是因為他想佔領亞洲,打東南亞是他需要東南亞的資源,但是打印度除了印度遼闊的土地,別無他求,印度自己本就是一個貧油大國,這也是日本敢攻打整個東南亞,而不打印度的根本所在。


四十五度歷史


日本是打過印度的,但是被修理的很慘,餓死病死了幾萬人,成了日本陸上作戰史中最大的失敗。

話說日本在珍珠港偷偷摸摸的幹了美國一把之後,成功的把美軍引到太平洋戰場。瓜島戰役之後,日本意識到了惹錯人了,但是後悔已經晚了。

同時,德國在蘇聯的庫爾斯克會戰中也打得很鬱悶。所以,希特勒很煩惱,他對日本說:你們別光顧著搶資源,乾點正事吧!要不你們就近打打印度,這樣美英法就亂了陣腳,咱們也有機會翻盤啊!

日本一琢磨,也對呀!就憑我們的實力,打印度不是小意思嘛!幹它!

於是,1944年1月,日軍大本營制定了代號“烏”的英帕爾作戰計劃。

當初英國人在緬甸過得好好的,被日軍一頓猛捶,跑到了印度的英帕爾。所以在這個地方建立了自己的大型基地,這個基地什麼都有,兵員和物資都很充足。

(牟田口廉也)

1944年2月,日軍就火急火燎的開始了進攻印度的計劃。牟田口廉也中將,挑起“七七事變”的罪魁禍首。他極其猖狂的率領第15、第31、第33師團,還有幾萬印度俘虜組成的雜牌軍,一共10萬人,開始進攻。

牟田口廉也是比較猖狂的,他帶著大軍跨過欽敦江,自信滿滿的覺得很快就能佔領英帕爾。英帕爾,到處都是盟軍的補給品,糧食、肉罐頭、槍炮彈藥……簡直是物資天堂。

牟田口廉也越想越興奮,於是命令部隊輕裝突襲,連跑帶唱的打進英帕爾。所以,日軍拋棄了重武器,只帶了不到一個月的口糧,興致勃勃的出發了。

盟軍東南亞軍總司令蒙巴頓知道了這個消息,很佩服日軍的勇氣。於是愉快的決定,欽敦江附近的部隊都撤回來吧!讓這幫極度興奮的日軍再跑跑。

於是牟田口廉也帶著隊伍一路打過來,高高興興的打到了英帕爾外圍。

但是,盟軍也不是吃素的啊!日本人就帶著不到一個月的口糧,全靠著後方補給。那好,我炸。美國的額運輸機和轟炸機過來了,一邊給英帕爾運兵和物資,一邊對日本的補給線狂轟亂炸。

牟田口廉也心都涼了,打不動了,士兵都快餓死了。而英帕爾的英印軍呢?美軍空投了糧食、肉、雞蛋,就連維生素片和香菸都有。

這種情況就不用想了,撤吧!但是日軍大本營不同意,東條英機咆哮著說日軍決不撤退!

那好吧,餓死算了。更慘的事情出現了,雨季來了。日軍顯然低估了雨季帶了的麻煩,道路泥濘,幾萬人染上了瘧疾、痢疾、霍亂、流感,糧食都沒有,藥品就不用想了。一批又一批的日軍活活病死。

實在撐不下去,終於可以撤退了。日軍那個慘啊,餓的神志不清,什麼青蛙蜥蜴蛇都是好東西,路邊抓一把草就往嘴裡填。那些病號一群群的死在路邊,很快就被螞蟻啃得乾乾淨淨。那些跑不動的傷病員,乾脆就自殺了。

英軍在後面追,中國、美國的空軍在天上狂轟亂炸,日軍一路上都是屍骸遍地、鬼哭狼嚎。

就這樣,好不容易才逃回了欽敦江東岸。10萬人過去,回來的只有4.5萬,其他的都是傷亡、失蹤、病死、餓死……

日軍跑回緬甸,為了不讓緬甸人看到這麼丟人,還專門休整了一下。當這些日軍趾高氣昂的回到緬甸的時候,當地人還以為日軍又打了打勝仗。豈不知,日軍此時心中有多苦。


七追風


誰說日本沒有進攻過印度,日本在二戰時期不僅佔領過印度的邊遠區域,而且還曾向印度本土發起過大規模的進攻。

在1942年的一月份,日軍攻佔緬甸,意在切斷美英援華的唯一通道,將中國孤立。日軍在此期間佔領了美英在緬甸地區的軍事基地,以此借為跳板伺機入侵印度,進而向西推進,與盟友德國在中東地區會師。

就在1942年的3月份,日軍以出其不意的戰術佔領了印度安達曼地區的尼科巴群島。印度一些親日派迅速幫助日軍建立了勞工營和慰安場所,以此來討好日軍,並且協助日軍憲兵抓捕和屠殺抗日居民。

1943年日軍批准大規模進軍印度的計劃,打算進攻並佔領印度東部城市英帕爾,切斷盟軍對中國的補給線。但是沒想到戰役打響後,小鬼子太高估了自己的作戰能力,在連續鏖戰的5個月中,平日看著瘦弱無力的印度士兵在面對小日本子的進攻時,表現出異常的英勇,加之英軍的全面火力支援,竟然將小日本子打得慘敗,傷亡達到5.5萬人。其中更出現過一個英屬印度聯隊的印度下士單人用刺刀挑死6個日本士兵的真實故事。可見拼刺刀也不是日本鬼子的專利,咖喱三哥急紅了眼也是很可怕的。

令人遺憾的是,這場戰役很快成為“被遺忘的偉大勝利”,那些浴血奮戰的英屬印度士兵在面對的日寇進攻自己家園的情況下,英勇的精神是值得讚揚和鼓勵的。這場戰役雖然知名度不高,但是卻異常關鍵,徹底粉碎了日軍佔領印度徹底切斷盟軍對中國補給線的夢想。

不過令人憤慨的是,漢奸這東西哪國都有,印度也有不少印奸,甘心俯首日本淫威之下,搖尾乞憐,幫助日本攻擊和屠殺自己國民。不過戰後這些雜碎也沒得什麼好下場,印度佬收拾印奸還是很有一套的。


大獅


在1944年初日本曾攻擊過印度,但被駐印英軍擊敗,這是二戰期間日本向印度發起的唯一一次大規模進攻

在珍珠港事件之後,日本正式對美英宣戰,並迅速出兵東南亞。到1942年5月,日本擊敗了中英聯軍,攻佔了英屬緬甸。而就在三個月之前,英屬馬來西亞已經被日軍所佔領。至此英國在東南亞的殖民地全部喪失,殘存的英軍則撤入英屬印度。

丟失緬甸之後,中國對外的海陸交通被全部切斷,此後美英支援中國的物資只能先運到印度,然後再通過著名的駝峰航線飛躍喜馬拉雅山脈送抵中國,因此印度對於中國戰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到1944年初,日本在太平洋的戰事日漸不利,為此日本軍部決定進攻印度,轉移盟軍的注意力。

其實攻打印度一直在日本的擴張計劃範圍內,在諾門罕戰役失敗後,日本就放棄了北上蘇聯與德軍會合的想法,轉而選擇經略東南亞和南亞,與德軍會師於中東。

(在德日兩國對世界的瓜分中,印度屬於日本)

而在日本的支持下,印度前國大黨主席錢德拉·鮑斯於1943年10月21日在新加坡成立自由印度臨時政府,並且立即加入了日本的所謂大東亞共榮圈,由此可見日本對於印度早有圖謀。只不過在二戰中前期,日軍陸軍主力被牽制在中國,而海軍則在西太平洋和和美軍激戰,日本無暇顧及印度而已。

不過到1944年,整個戰局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在德國的要求下,日本決定提進攻印度。1944年3月8日,日本在緬甸集結了近10萬大軍,向印度的英帕爾和科希馬發起進攻,軍事代號“烏”,史稱“英帕爾戰役”。

英帕爾是印度東部與緬甸交界一座邊境城市,該城東面是曼尼普爾山脈,這條山脈是緬甸和印度的界山,從緬甸翻過這座山就進入印度了。而英帕爾西面則是一片平原,無險可守,因此若英帕爾丟失,日軍將在孟加拉平原上長驅直入。深知英帕爾重要性的英軍在此地集結了15萬人,下定決心要死守此地。

不過作為進攻方的日軍似乎沒有做好準備,首先日本軍部沒有給出這場戰役的具體戰略目標。而日軍此戰的總指揮官也不過只是個軍司令,級別並不高。

指揮這場戰役的日軍最高長官是第十五軍司令牟田口廉也,此人正是盧溝橋事變的挑起者。在太平洋戰事爆發後,他被調到了南方軍,參加了馬來西亞戰役並且在1942年2月參與了對新加坡的戰進攻。在新加坡戰役中日軍僅以5萬人就擊敗了10萬英軍,迫使英軍投降,這也讓牟田口廉也對英軍十分的輕視。

(在中國戰場上的牟田口廉也)

在戰前的軍事會議上牟田口廉也曾說道:關於此次作戰,我們已經詳細地討論過各個細節,並全部解決了。因此,成功應該是顯而易見的。

而他的部下相內禎助大佐卻反唇相譏道:軍司令官閣下討論的細節裡,似乎沒有把敵人的抵抗計算在內。

但牟田口廉也沒有聽近部下的勸進,在沒有做好後勤保障的情況下,他只隨軍攜帶了2周的口糧就出發送人頭去了。

日軍的進攻分為南北兩路,南路進攻英帕爾,北路進攻另一個印緬邊境重鎮科希馬。

(英帕爾戰役示意圖)

在戰爭之初英軍故意放棄一些陣地,誘敵深入,從而拉長了日軍的後勤補給線。當日軍進攻到英帕爾附近時,其勢頭遭到了英軍的遏制。不過與其說日軍是被英軍擋住的,不如說日軍是被後勤生生給拽住的。

由於糧食根本就沒帶夠,日軍在打到英帕爾附近時的就已經快把食物吃完了,無奈之下日軍只能嚴格限定士兵的每日口糧數量,這致使日軍戰鬥力大打折扣。而面對著前線發來的糧食告急的求援電報,牟田口廉也的回覆是:日本人自古以來就是草食民族。你們被那麼茂密的叢林包圍,居然報告缺乏食物?這算怎麼回事!

從回電中可以看到,牟田口廉也的意思竟然是讓士兵吃草,簡直把日軍當成奶牛了。奶牛是吃草的,而此時在前線的日軍也開始吃草了,是真的吃草。

不過雖然糧食不夠,但日軍在正面戰場上的攻勢還是非常兇狠的,於是英軍轉而從後方進攻日軍,準備切斷日軍補給。日軍在發現英軍的企圖後,連忙進行反撲,但沒能擊退英軍,日軍後方的多個交通據點被英軍控制,情況對日本人越來越不利。

由於對英帕爾的進攻出現了挫折,外加後路遭到英軍切斷,牟田口廉也開始轉變進攻策略,要求日軍從繞到北邊進攻英帕爾,儘快拿下該地,獲取補給。但改變進攻方向需要經過一段崎嶇的熱帶雨林,等到日軍走到英帕爾北邊的時候,日軍早已是精疲力竭,無力發起進攻了。

而此時在北路進攻科希馬的日軍也因為後勤問題被英軍擊退,到6月底英軍開始反擊,日軍被迫撤退。8月20日日軍潰退至欽敦江邊(欽敦江是當時日戰區和英戰區的分界線),至9月初,日軍在欽敦江以西所有地盤全部喪失,英帕爾戰役最終以日本的失敗而告終。此戰日本陣亡和失蹤5.3萬人,死亡率超過50%。

英帕爾戰役是二戰期間日本對印度的唯一一次大規模進攻。這場戰役失敗後,日軍佔領印度,與德軍會師中東的計劃徹底破滅,之後日本再也沒有入侵過印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