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7 寻来寻去,这个小村原来就是客家人的发源地!

客家人是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汉族的一个分支。据估计,全球约有八千万客家人。其中约五千万人分布在我国的广东、江西、福建、广西、四川、海南等19个省的 180多个市县,约600万人分布在香港、澳门、台湾地区,还有约1500万人分布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越南、美国、秘鲁、毛里求斯等80余个国家和地区。

寻来寻去,这个小村原来就是客家人的发源地!

那么,客家人的发源地是在哪里呢?众说纷纭。有说江西的,有说福建的,有说广东的。但不管怎么说,目前公认的客家祖地、客家人的摇篮,是福建宁化县石壁镇的石壁村!

寻来寻去,这个小村原来就是客家人的发源地!

历史上,几乎所有的中国族群都是经过历朝历代的迁徙而发展至今的。据专家考证,客家的源流始于秦征岭南融百越时期 ,历魏、晋、南北朝、唐、宋等发展,最迟在南宋已形成相对稳定的族群。

寻来寻去,这个小村原来就是客家人的发源地!

福建宁化的石壁人原本中原汉人,从西晋开始,受战乱、饥荒、兵灾以及政府的奖掖政策、外地经济渗透等影响,大批中原汉人举家南迁。南迁汉人一度汇聚闽赣交界武夷山东麓的石壁,蔚为壮观。

寻来寻去,这个小村原来就是客家人的发源地!

古之石壁是一个群山环抱的开阔盆地,这里土壤肥沃,森林茂密,从高处望去,像一堵绿色的屏障,故古石壁素有“玉屏”之称。南迁的汉人在此"避风港"里垦荒拓殖,生息繁衍,不断与当地土著居民交往、融合,孕育了博大精深的客家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客家民系,创造了坚韧不拔、刻苦耐劳、开拓进取的客家精神。

寻来寻去,这个小村原来就是客家人的发源地!

此后,这批客家人及其子孙把这里作为新的起点,迈出坚实的步伐,走遍南国,及至中原,而后又飘洋过海,奔向五洲四大洋。因此,世界客家人多称其一世祖来自福建宁化石壁,石壁便成为世界客家人的祖籍地和客家文化的发祥地。

寻来寻去,这个小村原来就是客家人的发源地!

最原始的客家话在这里形成,最古老的客家民间艺术、山歌、戏曲从这里推出和流传,最古朴的客家服饰在这里产生,最早的客家礼俗从这里延续。

寻来寻去,这个小村原来就是客家人的发源地!

石壁正是由于其在客家史上的特殊地位,而受到客家人及史学界的重视、仰慕,海内外客家人、学者、新闻界人士纷纷前来寻根谒祖、考察研究。石壁也被海内外客家人公认为客家人的“麦加”、客家人的“朝圣中心”。

寻来寻去,这个小村原来就是客家人的发源地!

石壁客家公祠是世界客家人的总家庙,1995年落成后,每年都举办一届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祭祖大典,并将每年公历10月定为“祭祖月”。

寻来寻去,这个小村原来就是客家人的发源地!

公祠主体占地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仿古宫殿形式,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气势雄伟,蔚为壮观。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为公祠祠匾题书。

寻来寻去,这个小村原来就是客家人的发源地!

公祠分前、中、后三厅,由回廊连为一体。前厅(亦称下廊),供歇脚、陈列姓氏渊源资料;中厅为正殿,也称玉屏堂,即神祖堂,堂内祀奉着客家160个姓氏的始祖神位,供祭祀朝拜;后厅称文博阁,为展示客家文化、珍藏谱牒及文物资料,供观赏、查找、阅览之用。

寻来寻去,这个小村原来就是客家人的发源地!

公祠四周开阔挺秀,风光绚丽。左侧的客海寺金碧辉煌、香火不断、烟雾缭绕,是宗教朝圣的理想场所;右侧的“碑林”,可供立碑、游览、观赏。公祠正下方,有一碑亭,古朴典雅的亭中立着一方大石碑,正面镌刻太平绅士、客家贤达姚美良先生题撰的“客家魂”,背石镌刻祠记。

寻来寻去,这个小村原来就是客家人的发源地!

距公祠五百米外是福州通往江西的公路干线,公路旁是开阔的迎宾广场,在公祠的通道口,屹立着一座雄伟堂皇的牌楼,牌楼的横匾镌刻着杨成武将军的墨宝—“客家祖地”。牌楼右侧是接待厅、擂茶馆、长廊和古建筑“德润亭”、“维藩桥”连结一体。牌楼与公祠由500多米长的“客家之路”连接。

寻来寻去,这个小村原来就是客家人的发源地!

祭祖大典期间(每年阳历10月15日-17日),众多海内外客家乡贤千里寻根,共聚石壁、虔诚谒祖。祭祖仪式有祭诞、仪仗、乐舞、主事、仪式等五项程序,而后查阅族谱等史料,细品客家酒娘、石壁擂茶,欣赏客家山歌、舞蹈等艺术表演等。(梧州游记网综合)

寻来寻去,这个小村原来就是客家人的发源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