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曹操为何诛杀汉献帝的皇后伏寿?

书生闲谈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将汉献帝及其后宫都牢牢地掌控在了自己手中。事实上,被曹操杀害的汉献帝妃嫔,除了伏皇后,还有董贵妃。两位后妃之死,固然是由于触及了曹操的利益。据史书记载来看,致使曹操痛下杀手的主要原因,是两人都曾策划除掉曹操。

董卓作乱引发的诸侯并起

东汉末年,由于汉灵帝宠幸宦官,引发了“十常侍之乱”,致使政局极度动荡。灵帝死后,外戚何进为进一步肃清掌控朝政的宦官,特邀董卓率兵进京。不料,此举无异于引狼入室,进而引发了董卓之乱。

(漫画·十常侍之乱)

董卓入京后,先是虚张声势,命属下三千军队白天进城,夜里秘密出城,随后再招摇而入,如此反复多次,众人觉得董卓手握重兵,不敢与之对抗。而随着董卓不断扩充军队,其更是毫无忌惮,逐渐将皇室贵胄和文武百官掌控在了自己手中。

在灵帝死后,本为少帝刘辨继位。但董卓看年幼的刘协更为顺眼,便顺手把刘辨给废黜了,改立刘协为皇帝,即历史上的汉献帝。由此,汉献帝刘协做起了痛苦而漫长的傀儡皇帝。而由董卓作乱开始,东汉政局也极为动荡,各路州牧纷纷招募兵马,讨伐董卓,并逐渐成为割据一方的诸侯。至此,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影视剧中的董卓)

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

在各路讨伐董卓的诸侯中,曹操原本并不算强大,但其高明之处便在于没有放过任何一次掌控汉献帝的机会。最初,董卓自知不低各路诸侯,于是挟持汉献帝出逃,并匆忙迁都,致使献帝一度流离失所。

董卓死后,作为兖州刺史的曹操趁机率兵将刘协迎接回洛阳,才使得汉献帝得以实现了短暂的安稳。为了表彰曹操,汉献帝赐给了曹操节钺,标志着了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时代正式开始。但由于洛阳久经战乱,又遭各路兵马竞相争夺,形势并不稳定。于是,曹操便胁迫着汉献帝迁都到许,改称许都。就这样,刚脱离董卓不久的刘协,再次落入了曹操之手,继续做着傀儡皇帝。

(影视剧中的汉献帝)

傀儡皇帝的初次抗争

虽然董卓残暴,但或许其眼光还是不错的。汉献帝刘协虽然受制于人,却也并不甘心做任人摆布的傀儡。面对逐渐壮大的曹操,汉献帝及其亲近妃嫔,也曾进行过“反抗”。只是,由于身处势力核心,又没有实权,均以失败而告终。

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时,汉献帝企图靠董贵人的父亲车骑将军董承设法诛杀曹操。董承接到旨意后,便开始秘密联络反曹势力,谋划除掉曹操。但不想曹操耳目众多,结果事情败露,董承等人都被曹操诛杀,怀孕的董贵人也被绞杀。

汉献帝在密令董承诛杀曹操时,是将诏书写与衣带之上,并秘密带出的。因此,历史上也将这部诏书称为“衣带诏”。衣带诏是汉献帝的第一次抗争,结果遭遇惨败,使得董贵人及其父董承均惨招杀害。

(影视剧中的董贵人)

伏皇后的密谋与惨死

曹操对怀有献帝身孕的董贵人痛下杀手,使得皇后伏氏心中大为震惊。于是,她给自己的父亲伏完写了封迷信,在信中称揭露了曹操的种种逆行,希望伏完能够效忠汉献帝,设法除掉曹操。

但是董承等人的死,使得伏完不敢擅自行动,于是并未动手。然而,在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伏皇后与伏完密谋诛杀曹操之事败露。于是曹操再动杀机,率兵进宫,将伏皇后也绞杀。

据史书记载,当时伏皇后向汉献帝哭诉,但献帝也无能为力,最终在无尽的哀怨和悲痛中香消玉殒,自己的两位皇子也饮毒酒而死。此后,汉献帝彻底成了孤独的傀儡,还被迫立曹操之女为皇后。

(影视剧中的伏皇后)

余音:董贵人与伏皇后之死,是政治斗争的悲剧

东汉时,外戚专政的情况屡有发生,这是致使东汉走向衰败的重要原因之一。而除了外戚专政,还伴随有宦官专权和诸侯割据,所以东汉末年的政治局势是极为复杂的。虽贵为后妃,董贵人与伏皇后却同汉献帝一样,被牢牢地掌控于曹操的手中。她们不甘于做傀儡,并尝试联络外戚进行抗争,但均以失败而告终。这是当时残酷的政治斗争所引发的悲剧,也是汉献帝这位傀儡皇帝的无奈。


史海烂柯人


伏寿案确实是汉末历史上一件重大政治事件。

按照史书上记载的事件本末,是说: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曹操在官渡与袁绍对抗时,查办了“董承密谋反曹案”(也就是“衣带诏案”),这个案子我就不细说了,熟悉三国故事的人知道。

曹操将董承的所有亲族屠戮殆尽,当时董承有一个女儿是天子刘协的贵人,已经有孕在身,刘协为此向曹操求情,曹操都不肯同意赦免,坚持要把董贵人给杀了。

皇后伏寿掌管后宫,大概是当士兵进入后宫将董贵人抓走时的惨状震慑了伏寿,加上刘协在整个事件中都无能为力,伏寿对曹操的印象也可以说是跌倒谷底。

【电视剧《三国机密》中的伏寿形象】

伏寿就写信给自己父亲伏完,伏完当时担任辅国将军,掌有一定兵权,伏寿就在信中痛斥曹操,并希望父亲能够组织反抗曹操的力量。但是伏完是个老实人,只想安安稳稳度过余生,他根本就没想去对抗曹操,所以这事就不了了之。

按照《后汉书》中对伏完的记载,伏完是主动让出兵权,当了中散大夫,后来又当了北军五营中的屯骑校尉,最后寿终正寝。

按照《献帝春秋》的记载,伏完在处理女儿的信件上犯了傻,他把这封信给小舅子樊普看了。到了建安十九年(214年),樊普跟伏家闹了矛盾,就把这件事向捅到曹操那去了。

曹操为此震怒,逼着天子刘协下诏废掉皇后伏寿,然后让御史大夫郗虑和尚书令华歆办理此案。

华歆亲自到皇宫之中把伏寿抓出来,当时伏寿披头散发地哭泣,向刘协求救,刘协只能哭着对伏寿说:“我自己的命都不知道能活到何时!”

刘协回过头质问郗虑:“郗公!天下还有这种事吗?”郗虑也只能报以沉默。

伏寿给刘协生育的两位皇子,也在此案中被处死,伏家数百口人全部屠杀,只有外亲十九人被流放幽州。

——以上就是伏寿案的全过程。

【电影《铜雀台》中的伏寿形象】


如果历史真相如同记载这般,曹操震怒,追责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曹操不允许皇宫之中再有反对自己的势力存在,哪怕是陈年旧账。
当时曹操已经身居魏公,他还向天子刘协献上三个女儿,均被封为贵人。伏寿案之后,其中一位女儿:曹节就坐上了皇后的位置。

【《三国机密》中的曹节】

如果用结果来反推意图,曹操震怒追责的背后,也有扶植自己女儿成为皇后,让自己成为外戚家族的意图在里面。

在伏寿案之前,荀彧也在寿春自杀身亡(212年),加上伏寿也离开了自己,刘协身边就再也没有可以信任的人了。

东汉帝国灭亡的号角,已经响彻了许都皇宫。



浔阳咸鱼


正史理由显而易见,无非是密书联络伏完谋篡诛杀曹公,但以我拙见来谈,此事与伏后,与伏完皆无干系,他们二人不过是曹操杀鸡儆猴的鸡。

建安十九年,东汉的中央政权早已被曹操架空,这时东汉的政治大权主要由曹操掌控。

14年前,伏皇后与伏完密谋诛杀曹公。为何14年才被揭发?伏完已死,伏皇后势单力薄,这其中倒有种莫须有的罪名的意味。仿佛这次围剿是蓄谋已久。

曹公记仇没错,但是如果没有阴谋,伏后没有让他亲自来杀的必要,他可以让他乖巧可爱的傀儡——“汉献帝”来杀。

只能说这件事情在曹公眼里是非做不可,不但要做,还要以他曹公的身份来起到威慑。

在古代,皇后为一国之母,断不可随意废立。曹公只手撑天,但纵然是掌握实权的皇帝,也该明白皇后不可乱废,更别说是杀了。但曹操却把此举做的异常大张旗鼓。

当时献帝在外殿,郗虑坐在他身旁。伏后披发赤脚徒步而行哭泣着经过献帝面前告别说:“不能再救救我吗?”献帝说:“我也不知我的性命还能延续到何时!”回头望着郗虑说:“郗公!天下难道有这样的事吗?”于是曹操将伏后下于掖庭暴室,幽禁去世。

如此明目张胆,仿佛是刻意做给献帝看的。曹操亲自动手,杀了伏皇后能威胁到谁?自然是东汉皇室。

只怕是献帝背后搞的小动作被曹公发觉,此番也不过是警告献帝,好好做他的傀儡皇帝,不要想他不该想的。


笑谈千古


曹操诛杀伏后的目标只有两点:其一、除去政治上的敌人,因为伏后一族秘密谋刺曹操;其二、给自己女儿当皇后让位置。曹操作为汉朝丞相大权再握,先后加封为魏公、后又加封为魏王,他上朝有特殊待遇: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赞拜不名,兼备九锡之命!因此汉献帝想夺权,伏后就让他父亲伏完秘谋刺曹之事。

伏完是伏皇后的父亲,官至辅国将军、中散大夫、屯骑校尉,他对曹操专权十分不满,认为曹丞相做的事挑战了皇权的神圣不可侵犯性。当时董贵妃的哥哥董承受衣带诏诛曹,先后有种辑、王服、吴硕、吉太医、马腾、刘备等人参与,不过做事不机密,最终董承等人被杀,刘备逃走。曹丞相将董贵妃缢死,其余参与的诸人诛数夷三族。伏皇后写信给父亲伏完,要求伏完出谋诛杀曹操。

伏完虽然对曹丞相不满,但是惧于丞相的威势并没有行动,毕竟伏完只是一个没有实权的高官,没有军队支持他做这事。伏完死后,曹操查出了伏后给伏完写的信,信中有密谋图曹的请请,于是曹孟德将伏后一族全部处治了。曹操废杀伏后及伏后生的两个皇子,灭其宗族百余人,伏皇后母亲盈等十九人徙涿郡。

曹操认为皇帝身边的女人必须是自己人才行,于是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汉献帝,先后册封为皇后。汉献帝身边的董贵妃、伏皇后先后设计图谋曹丞相,使得曹丞相不得不考虑外戚势力对朝政的影响。于是曹操将自己的女儿嫁给汉献帝,避免了宫中再有图谋他的阴谋!不过曹操死后,两位曹皇后站在汉献帝的立场说话,拒不承认哥哥曹丕的政权,最终陪刘协度过了余生。


大秦铁鹰剑士


晚年的曹操疑神疑鬼,老担心有人想谋反,想杀他。皇宫他都不敢进去了,害怕汉献帝狗急跳墙,干出一些极端的事情。同时,他还派暗探侦察皇宫每个人的底细,连祖宗三代也要查。这一查,还真给他查出一条线索了。

这其实已是十三年前的事了。

当年车骑将军董承与刘备密谋刺杀曹操,董承派了一名刺客潜入曹操大营,倘若不是许褚在场,刺杀计划几乎成功。政变失败后,董承被杀,并夷灭三族。在处决名单中,包括董承的女儿,嫁给皇帝的董贵人。

曹操对十三年前的这起谋刺案件做彻查时,发现伏皇后也曾卷入到政变的阴谋中。董贵人被杀后,伏皇后惶恐不安,给父亲伏完写了一封信,痛骂曹操的暴行,希望父亲能有所行动。伏完时任屯骑校尉,他看到这封信后吓坏了,哪有豹子胆与曹操较量呢?信是送出去了,石沉大海,伏完根本不敢采取任何行动。

这已是陈年往事。岂料曹操的爪牙们居然翻箱倒柜把这个尘封已久的事给揭开了。尽管伏皇后的阴谋得逞,老爹伏完也已去世多年,但阴谋就是阴谋,在曹操看来,皇宫里还隐藏着这样一个敌人,这就是心腹之患。

很快,反攻倒算开始了。

曹操先是派御史大夫郗虑持皇帝的符节,把皇后的印信给收缴了。尚书令华歆带着一队人马闯入皇宫,捉拿伏皇后。伏皇后花容失色,她的第一本能反应,便是躲起来。她无处可去,只得藏在夹墙之内,一个狭小的密室之中。

前来抓捕皇后的华歆找不着人,索性把皇后的寝宫给拆了。屋子都拆了,皇后还怎么躲呢?随着一堵墙的倒塌,阳光射入黑暗的密室,照在皇后苍白的脸庞上。华歆命人把瘫倒在地的皇后拽出来,此时的伏皇后披头散发,赤着双足,仿佛是祭坛上待宰的羔羊。

此时的汉献帝就在寝宫之外,伏皇后被一群剽悍的武士拖出来。皇后一眼瞅见皇帝熟悉的面孔时,发出了一声撕心裂肺的哀号:“皇上,救我一命!”皇帝流下眼泪,看着御史大夫郗虑,以悲愤的声音说:“郗公,天底下竟然有这样的事!”

可怜的皇帝只能泪眼目送皇后被一群壮汉拖走了。皇后被关入宫廷监狱,幽禁而死,可能是被毒死的,因为她的两个皇子都被鸩杀。伏皇后的兄弟亲戚,更是遭到满门抄斩的下场,被屠杀了一百多人。


君山话史


伏皇后的死据《后汉书》的说法是因为伏皇后写给她父亲付完的信,伏皇后希望付完能够铲除曹操。在这之前曹操杀死了国舅董承,因此献帝和伏皇后都心生恐惧。我看到有人说汉献帝不可能因为曹操杀了董承就心生恐惧,但是忽略了一点,曹操还杀了身怀汉献帝龙胎的董贵人,献帝苦苦哀求也未得免。你说他能不恐惧吗?连自己的老婆孩子都无法保全的皇帝。



《后汉书》说付完收到伏皇后的信不敢动手,后来付完死了,信落到了曹操手中,曹操派郗虑和华歆到后宫捉拿伏皇后。郗虑和献帝在外殿,华歆到里面把伏皇后牵出来,伏皇后披发赤脚来到前殿,伏皇后对献帝说:“不能相救了吗?”献帝说:“我自己的命都不知道能到哪天了。”华歆将伏皇后幽闭而死,《曹瞒传》说伏皇后是当场被杀。华歆又毒死伏皇后的两个孩子,伏家百余口被诛。史书一般为尊者讳,大家可以注意这些细节,“牵出”,“披发赤足”,可见当时的惨状,献帝更是万念俱灰地说出了:“我亦不知命在何日。”

(图: 后被发徒跣行泣)


伏皇后的死是汉献帝最后一次铲除曹操的尝试失败的结果,也可能是付完为代表的一批汉朝旧臣想要铲除曹操的尝试,不过不管是伏皇后主导,还是付完主导,伏皇后都摆脱不了失败被杀的命运。曹操虽然没有篡夺皇位,但是曹操做魏王时一切礼仪用度都跟皇帝一样,就差个称号了,古人说“乱世之奸雄”是非常贴切的总结。


传奇历史观


曹操之所以要杀伏寿,是因为伏皇后触及曹操利益,想要谋杀曹操,其次曹操需要以此立威,彻底掌控汉献帝。

我们先来简单看一下这次事情的经过


《三国志》中记载“伏氏坐昔与父屯骑校尉完书,云帝以董卓被诛怨恨公,辞言丑恶,发闻。”《后汉书》中说,“董承父女因衣带诏被诛,(伏)后自是怀惧,乃与父完书,言曹操残逼之状,令密图之,完不敢发,至十九年,事乃漏泄。”衣带诏事件爆发后,伏皇后一直生活在恐惧之中的就写信给自己的父亲,想要谋杀曹操,结果事情败露,被曹操所害。

从这两处记载我们可以大致知道这件事情的经过,我个人是不太同意《三国志》的看法,曹操大家都很熟悉,以他的地位和魄力是不会简单因为伏皇后给他的父亲的信件中骂了自己,而大怒将其加害,所以这件事情另有隐情,只是不便于记录到正史中;而《后汉书》中对这封信件的内容有所补充,说是伏皇后想要谋杀曹操,这无疑是给了曹操杀人一个很好解释,我个人也比较同意这个说法。


重点来了,不管信中写了什么,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杀人的理由是这封信,但历史上对于伏皇后到底有没有写这封信也是有争议的。这封信的出现是有所记载,大多数学者是以肯定的态度认为;而有些历史学家则认为,这封信的出现太过离奇,可谓疑点重重。

伏完在建安十九年(210年)去世,而事情泄露在建安十九年(214年),也就是说这封信至少是泄露时的四年前写的,那么伏完就任由这封信留了下来,这么长的时间他都没有销毁,而且付完是一个深知自保的官员,在建安元年(196年),汉献帝任伏完为辅国将军,仪制同于三公,而付完认为政权在曹操的手里,自己应该避嫌,就将印绶上缴。所以付完这样的人又怎么会留下如此巨大的把柄;其次是曹操在伏皇后死后,仅仅过了一个多月,就让汉献帝立自己女儿为皇后,曹操为什么要这么急;还有皇宫之中曹操耳目众多,伏皇后没事写信骂曹操,这不是自己找不痛快嘛,所以也更加肯定了这封信件内容的不简单,那么问题来了,这封信件内容是怎么送出皇宫的,这又是一个疑点。

其实我认为不管伏皇后到底有没有写信,曹操都有杀她的理由,如果写了这封信,曹操杀她的理由就很充分啦!而且伏皇后一介女流,就真的这么大胆,这背后恐怕就有汉献帝的指示,是汉献帝要杀曹操,那么《三国志》中有所避讳,也就顺理成章,曹操就更加必须杀死伏后,以此立威,实乃杀鸡儆猴,这在曹操集团上层恐怕也就是一个公开的秘密,也是一个不能说的秘密。

当然即使伏后没有写这封信,曹操也有理由杀她,皇宫之中,曹操耳目众多,要说还有谁不是曹操的人,恐怕就只有伏皇后了;而曹操在214年三月称魏公,这件事在当时可是引起了好大的风波,而在这场风波后,曹操恐怕不会允许在留下伏后这个巨大隐患,在伏皇后死后,曹操火急火燎的将自己女儿推上皇后之位,这无疑也有警告汉献帝,平衡各方,达到稳定局势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曹操要杀伏皇后也就理所当然了,这里我突然想起以前听过的一句话“我杀人不需要证据,只需要怀疑就行啦!”


古今注




在历史上伏寿可以说是替汉献帝死的,汉献帝是曹操的傀儡,汉献帝一直想恢复皇权,于是就和董承商量商量看看怎么解决曹操。



这就是著名的衣带诏,但没想到的是事情败露,曹操带着佩剑去找汉献帝找个说法,于是董承成了替罪羊,带着自己有孕的闺女也都处死了。



汉献帝一直不死心,身边就剩下伏寿了,由于伏寿她爹是皇宫守卫,所以两人密谋让他爹刺杀了曹操,结果伏寿她父亲胆小怕事,活活的怕死了。



后来曹操又知道了,下令把伏寿抓起来,在史书后汉书记载,幽禁,遂将后下暴室,以幽崩。意思就是抓进密室,拿一个钝器狠狠地打下体,最终惨死。

我是独坐静饮淡看世态炎凉,喜欢我的请关注我,我会带给你古代史,欢迎评论区留言。


独坐静饮淡看世态炎凉


曹操乃“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一生东拼西杀、南征北战,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敢反对他的人都没有好的下场,就连汉献帝刘协的皇后伏寿他都没有放过,他之所以要杀掉伏寿,一是算旧账,二是废掉皇后,好让自己的女儿能上位成为皇后。


伏寿皇后出生书香门第,,官宦豪门,其父亲伏完曾任辅国大将军,伏寿天生丽质,素有主见。

汉献帝刘协被董卓挟持到长安,伏完的女儿伏寿应召入宫,兴平二年(公元195年),15岁的伏寿被14岁的刘协立为皇后,可以说伏寿跟着没有过一天的安稳日子,整天的颠沛流离。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让汉献帝迁都许昌,曹操把持朝政,由其党羽掌控各部门,刘协也是敢怒不敢言,他的内心一直很煎熬,他不想继续这种有名无实的傀儡生活,坐以待毙,他决定孤注一掷,对曹操发起绝地反击,刘协选择董贵人的父亲董承,董承时任车骑将军,手握重兵,又是外戚,可以值得信任,董承再联合其他人一起抗曹,但还是走漏了消息,曹操大怒,诛杀了董承及其他参与的人,连董承的女儿董贵人也不放过,而董贵人身怀有孕,刘协请求曹操放过董贵人,曹操不可,还是狠心地杀掉了无辜的董贵人。

伏寿皇后亲眼所见董贵人被杀,从此心怀恐惧,这件事宫中人人自危,她深深地感受到自己也会受到曹操的威胁,曹操可以肆无忌惮地杀掉一个贵人,那也可以废掉一个皇后,更何况曹操的女儿随时准备进宫,到时候哪还有她伏寿的位置。

于是伏寿采取主动进攻,寻求她父亲伏完的帮助,她给父亲写了一封信,讲述曹操的残暴,以及自己的潜在威胁,要她的父亲秘密谋划铲除曹操,但伏完觉得曹操势力太大,自己根本没有胜算,因此迟迟不敢动手,直到公元210年伏完去世都没有动手。


后来不知道哪个环节出错,时隔五年后的建安十九年这件事被爆出来(应该还是曹操想废掉伏寿皇后再立自己的女儿为皇后,因为在前一年曹操就将自己的三个女儿都献给了汉献帝为妃,就等着这个后位)曹操向汉献帝上表称伏寿皇后包藏祸心,阴险毒辣,请求废掉伏寿皇后,在没有得到汉献帝的许可下,曹操派人统兵进入宫中,强行捉拿伏寿皇后,伏寿皇后躲在暗室的墙壁中,被曹操的士兵找到,正当他们押着伏寿皇后出来的时候,遇见到了汉献帝,伏寿皇后哀求汉献帝救她,汉献帝见她披头散发的样子,嗟叹不已,却又无可奈何。

伏寿皇后被人押到染坊,强行关押起来,不久就去世了,她和汉献帝的两个儿子也被毒死,伏寿皇后家族的一百多人也受牵连致死。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正月初一,汉献帝刘协册立曹操的二女儿曹节为皇后,看起来曹操要废掉伏寿皇后的主要目的还是想让自己的女儿成为皇后,他本性多疑,乘次机会将残余反对势力一窝端掉。
汉献帝的一生注定是个悲剧,而他的悲剧也连累了身边的女人,他身为皇帝亲眼目睹了曹操诛杀自己的爱妃和腹中的胎儿,却无力保护,也不敢反抗,而敢反抗的是他的皇后,不甘屈服命运安排,哪怕飞蛾扑火也要除掉曹操,只可惜历史并没有给她一个机会,她最终也惨死于曹操之手。




遗产君


关于曹操杀伏皇后的这件事我看到过很多版本的说法,今天借这个机会来简单分析一下。 我们先看看《后汉书》是怎么描述伏皇后的死的。


伏皇后影视人物图

当初董承之女董贵妃协助董承让汉献帝写下衣带诏带出皇宫,事情泄露,曹操杀死董承。并派人进皇宫杀死怀有身孕的董贵妃,汉献帝苦苦哀求未果,董贵妃还是被杀。伏皇后见此情景非常害怕,对曹操的行为非常不满,便写信给自己的父亲中散大夫伏完,详细描述了曹操威逼汉献帝,残忍诛杀董贵妃的惨状,请自己的父亲想办法杀掉曹操。伏完收到信件后,不敢采取行动。但是事情还是暴露,曹操大怒,派人进宫收了皇后的印玺,将她幽禁致死。她的两个儿子也被也被曹操毒死,宗族被曹操杀害了一百多人。

由此可见,后汉书的说法是:伏皇后是因为想杀掉曹操,反而被曹操杀死的。

但又很多历史学家、学者却不这么认为。前几年很火的易中天在百家讲坛品三国,里面就说到了伏皇后的死。说曹操是一代枭雄,怎么可能因为几句坏话和一个女人过不去。更何况看完信的伏完并未采取任何行动,没有造成什么恶果,为何要杀人。易中天进一步提出了一个“阴谋论”。说这一切都只是汉献帝的阴谋,对象是曹操,伏皇后只是棋子,目的就是提出对曹操的反抗,最终除掉曹操。只不过最后失败,牺牲了伏皇后。



配图

《后汉书》很多记载都不可信,但是它是我们唯一可以查询的正史资料。而易中天先生的分析貌似也有几分道理。我们该符合判断呢?我的判断是:曹操因为一封信杀死伏皇后是假的,这是汉献帝的阴谋也不可信。理由呢?

一、伏皇后的父亲伏完早在曹操掌握大权的时候就已经辞去一切实际职务,只是当了一个中散大夫。这个官虽然是上卿,但是并没有什么实权,也没有兵。没有兵,谈什么诛杀曹操。伏皇后当然知道这一点,前面有因衣带诏而死的董承和董贵妃,伏皇后不可能如此冒险。

二、曹操在朝内的势力太大,没有人可以接近曹操。当时曹操已经是魏王,“参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想要杀曹操,操作性不大,伏皇后当然也知道这一点。汉献帝当时的状况是,几乎形同监禁,如果说汉献帝想要搞阴谋除掉曹操,也不会指望一个女人和一个没有权利的岳父来做这件事。更何况董承的前车之鉴,汉献帝还敢对抗曹操,难道真的想将江山拱手让人吗?

所以我认为,合理的解释只能是:伏皇后给自己的父亲确实写过信,但是没有说要杀曹操。汉献帝也没有搞什么阴谋。一切都是曹操的政治手段,那么他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先看看曹操在伏皇后死后做了什么。


曹操影视人物图

公元215年正月,曹操将自己的三个女儿嫁给汉献帝,将曹节为汉献帝皇后。此时曹操的状况是:北方已经统一,地位已经稳固。各方诸侯都还算老实,没什么大的外在威胁了。然而,朝廷内部对曹操不服气的大有人在,这些人很担心曹操取代汉朝。而曹操的心腹之臣也早有拥立曹操之心。可是曹操不想冒天下之大不韪啊,他将自己的女儿讲给汉献帝,是想告诉所有人:我把自己的女儿都嫁给皇帝了,你们放心,我不会篡位的。而伏皇后自然是给自己的女儿让位的。杀伏皇后还有另一方面的意思,那就是当时朝廷内部的敌人几乎都被消灭,而外戚是个很大的威胁,如果伏完和伏皇后以皇帝的名义召集各诸侯对抗自己,将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所以杀伏皇后及其家族是一个一箭双雕的事情。


以上就是我对曹操为什么杀伏皇后的理解,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共同探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