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8 有的人阅读速度惊人的秘密?三个方法解密真相,跟传世经典有关!

有的人阅读速度惊人的秘密?三个方法解密真相,跟传世经典有关!

据研究,现在人类一天之内产生的信息足以刻满1.68亿张DVD。这就是说即使我们的阅读速度到一目十行的地步,面对如此巨大的信息流,你所获得的资讯,充其量也只是九牛一毛,你的阅读速度也如同蜗牛行走。此时,我们不妨参考一下世界级“大家”是怎样读书、写书的,也许能帮助我们突破这个阅读“速度”的瓶颈。

信息爆炸时代,流行以晒书单为荣。你要是一年下来只看过几十本书籍,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看过书的。只有那些看过几百本的人才敢大大方方地亮出书单。

于是,一直懊恼于蜗牛般阅读速度的你就开始寻思快速阅读秘方。一个市场便应运而生——速读培训。他们通过训练全脑记忆力、提升专注力、拓宽视界等,能让你的阅读速度翻数倍。据了解,按照专业标准训练,最高级别可以达到15000字/分(数据源于百度百科),按每页千字算,大概就是4秒1页的阅读速度。

这里不讨论经过这种速读培训是否真能达到如此神速,但可以肯定的是这还不是人类阅读速度的极限。

据说著名的经济学家泰勒·科文(Tyler Cowen)一晚上能看好几本书。他看一页书的速度几乎是别人看一个标题的速度。照他这样的速度,是1000字/妙,轻轻松松就超过了速读培训的最高级别,这根本就是非人类啊。

这么看能记住书的关键吗?有人还专门到他的博客去研究证实,发现他还真知道每本书的关键之处。

有的人阅读速度惊人的秘密?三个方法解密真相,跟传世经典有关!

这其中到底有何玄机?

我们先用正常思维思考一下:阅读速度快到极端是什么情况?

就是你根本就不用细看书的内容,只看目录、标题就知道了他要说什么,是不是?

其实,这就是阅读速度惊人的真相。

有些影评家练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之后,看到电影开头,就可以预知结局,那是因为长期的积累、研究,他对导演的心理活动、个性、制作套路、技法早已熟知,所以可以预知。真正的快速阅读其实是一样的道理。

当然,这个结论,并非首创,就是泰勒.科文本人说的:The best way to read quickly isto read lots.And to have started a long time ago.Then maybe you know what iscoming in the current book. 就是说你想要读得快的话,前提就是你读过很多很多的书,并且很久以前就开始读了,以至于现在你拿到这本书看到开头就能预知结尾了。

因此可以看出,泰勒.科文读这么快,实际上不是读,而是迅速筛选、过滤掉熟悉、已知的东西,而后挖掘出一点新东西。

按照科文的说法,读得足够多,足够久就可以“预知”,那问题又来了:现在屏读时代,每天上班、下班、公交车、地铁、等人,甚至上厕所都可见低头阅读族。因此,现在人们的阅读量比屏读时代之前,不知增加了多少倍。可以说,很多人都读得足够多,足够久,但是就没出几个科文这样可以快速“预知”的阅读达人呢?那是因为在他们的阅读中,忽略了三个关键。

1

构建知识体系

福特公司曾经一台电机出毛病,导致整个车间被迫停产。大批检修工反复检修,没搞定,又请了许多专家来察看,仍然找不到问题的症结。

后来只好把著名的物理学家、电机专家斯坦门茨请来。

斯坦门茨仔细检查了电机,只用粉笔在电机外壳画了一条线,对工作人员说:“打开电机,在记号处把里面的线圈减少16圈。”

他们照办,故障果然被排除!生产立刻恢复了!

福特公司经理问斯坦门茨要多少酬金,斯坦门茨说:“不多,只需要1万美元。”

1万美元?这是什么概念?当时福特公司靠“月薪5美元”就可以吸引全美最优秀的技术工人和工程师。这一万美元相当于当时一个普通职员100多年的收入总和。

福特公司的人大惑不解。

斯坦门茨于是开了个清单:画一条线,1美元;知道在哪儿画线,9999美元。福特公司经理看了之后,不仅照价付酬,还重金聘用了斯坦门茨。

这就是有体系和没体系的差距,可以上万倍。

有的人阅读速度惊人的秘密?三个方法解密真相,跟传世经典有关!

拥有完整的知识体系有两个显而易见的好处:

第一,“知道在哪儿画线”。

普通人看到动物足迹就只知道这是动物的,不是人的,而有完整狩猎知识体系的猎人则看得出来这是什么动物,它的生活习性,出没时间,可能的去向等等,因此,他就能精准出击,比普通人更容易狩到猎物。

所以,有完整知识体系的人,新知识进入,该放在什么位置,已有知识该去向何方,都了然于心。这个体系就是树根,各种知识就是枝、叶、花、果,它们形成的整体是有生命,且紧密联系的。有完整体系的人熟知这些内在联系,所以常常经一叶便可知秋。

第二,练就眨眼判断的功夫。

学生时代,很佩服一位物理老师,上课从来都只带一个手写备课本,但很少看见他翻开过,就直接在黑板上哗啦哗啦出题,解题,计算,甚至连计算结果都是信手拈来(注意,是物理哦,特别各种动量、能量守恒的题目,过来人都知道,大多数同学能一次计算正确就心满意足了,信手拈来那叫奢望或者意外惊喜)。

更令人叫绝的是各种抓破头皮也想不出解答的题目,拿到这位老师面前,多数情况下都是妙答。不仅妙答,还马上可以把这个冰一角下面的底座系统一一给你拎出水面——这是考你什么知识点,是属于什么类型的题目,这类题目的涉及到什么基本模型,有何特点,突破口在哪里……让你感觉这不是在做题,而是在欣赏和品味一场思想盛宴。

严重勾起自己好奇心的就是这种眨眼判断的功夫,“他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往后走,才渐渐明白,秘密就在于“体系”。这位老师之所以给学生特别厉害的感觉就是他心中的这套物理体系非常之广、细、实,从知识点到题目类型,再到计算结果都有相应的体系、模型。因此,不管你是什么新题目、新问题,在他的体系中都是库存的老题目、老问题。

这就可以看出当学生的时候,从老师那里掌握的东西,不管再多,它都只是某一个片段。而老师给学生的知识,再零碎,在他心中也是一个体系上的某一个枝叶,是有来龙去脉的,眨眼判断当然就自然而然了。

跟上面的例子联想起来,就容易理解科文的阅读神速了。你觉得这么快不可能,那是因为你的阅读理解力还是学生级别,而他是老师级别。老师看学生课本,难道不是看看目录就知道内容,还能出题考人了么?

所以,真正的牛人,他们的阅读,重点不在抓取知识材料,而是追求完善的知识体系,不断地向“老师”级别靠拢。只有达到这个级别,才会有眨眼之间“一剑封喉”的效果。

1

读常人之不能读

一个能够读懂深奥、晦涩的传世经典的人,一定能读通俗读物,但是一个只能读通俗读物的人,对前者则可能唯恐避之不及,那么阅读速度很快就会遭遇瓶颈。

只能读懂通俗读物,就相当于只能在城市平坦大道上秀车技。速度可以非常快,但是这个“快”归功于“路”好,而非车技。真正车技好的人,则往往出现在地势险峻,蜿蜒盘旋的山路上。

所以,当你炫耀自己一年能读几百本通俗读物,却基本没啃过几本“深奥”书籍时,这不是展示了你的阅读速度,而是暴露你的速度瓶颈,不是真正的“快”。

那经典是怎样帮助你提升“阅读速度”的呢?

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就是他具备广泛的指导意义。它跟普通读物的差别,就如同世界地图之于城市地图。

一个出租车司机手里拿着城市地图,开上十年,尽管车速很快,但他还是在这座城市打转转。但60岁老人陈冠明,拿着世界地图,骑个三轮儿,从江苏徐州进北京城进宣传北京“奥运”,到后来的伦敦奥运,再到这次里约奥运,也才用七年,行程65500余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一周半,差不多环游了世界。

经典亦如此,它就是让你从固有模式中拔出来,站在更高的维度去阅读、理解,可与通俗读物产生天壤之别。就像只懂金融技术的人只能在公司做个合格的操盘手,但是喜欢研究哲学的索罗斯则成了世界级金融大家。

这就是经典带来的另外一种“快”的体验,或者说对“快”的重新定义——它不是单纯以速度的量来衡量,而是以“效率”来衡量。

尤其是在现在这个快餐式阅读盛行的时代,面对信息洪流,比速度,你只有被淹没的份儿,唯一能比的就是效率,比过滤垃圾的效率、抓取有效信息的效率……

而经典就是行之有效的“选择指南”。

有的人阅读速度惊人的秘密?三个方法解密真相,跟传世经典有关!

3

最难克服莫过于一个字——“慢”

通常我们会高估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认为只要将一本书从头快速看到尾,就知道作者想说什么了。但如果你了解牛人是怎样写书的,可能就没那么自信了。

艾伦·格林斯潘在写《动荡年代》的时候,有人剧透他只提供思想,句子中有大量的空白留给秘书去补充具体数字和细节;托马斯·弗里德曼写《世界是平的》这本书时,有一个秘书团队支持;就连娱乐人物艾尔·弗兰肯写书讽刺美国政治,都有一整个研究生团队为他工作。

作者只用20%的时间完成书的核心内容,而80%的时间都是交给他的施工队添砖加瓦。

也就是说,你如果纯粹地追求阅读速度的话,最先进入你视野的多是施工队用80%的时间堆出来的砖头(论据、故事、案例、数据等形象、容易记住的东西),因此,你很容易跟真正的思想精华擦肩而过。

除非你能够慢下来,细细品读。

那到底是怎么个慢法?慢到什么程度?看看那些世界级阅读达人就知道了。

许多人都说钱钟书有过目不忘的本领,这不算什么。更惊艳的是他精通英、法、德、意、西班牙、拉丁文等多国语言。据说,1979年他到哈佛访问,开会的时候,他的发言精彩、幽默,好几种语言轮番上阵,用了许多谐音、双关的语言游戏,把大家都看呆了,没有人想到当时的中国还有这样的人物。

想想我们就学一门英语,十年寒窗,碰见老外只能咕噜咕噜挤出几个五音不全的英文单词,你只能仰视他:为何能有如此神速,学那么多门语言?

但他本人其实并不以为自己有那么“神”。按他自己的说法,能有这样的成果源于两点:第一,好读书;第二,慢。这个“慢”体现在反复阅读和认真做笔记上。他对于经典的书籍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边读一定会边做笔记,他的夫人杨绛说他做笔记很费时间,做一遍笔记的时间约莫是读这本书的一倍。一本书,第二遍再读,总会发现读第一遍时会有很多疏忽。最精彩的句子,要读几遍之后才发现,因此,他的笔记也会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地添补。

如此看来,任何人都可以有过目不忘的本领了,如果这就叫过目不忘的话,关键是你肯像他这么“慢”吗?

有的人阅读速度惊人的秘密?三个方法解密真相,跟传世经典有关!

其实,不光是钱钟书,历史上举世闻名的“聪明人”,都在下这种又慢又笨的功夫。

费米的笔记广度,令人惊叹,每周跟学生聚会时,学生提的任何物理问题,他都可以找到相关的笔记;马克思光是写《资本论》,留下的笔记就有100多本;据说毛泽东,别人都不太愿意借书给他看,因为他看过之后,上面就是密密麻麻的批注,别人没法再看下去了。

他们写下那么多笔记,算下来怎么也不太像是每日一本的速度阅读。

了解了这些大师级阅读达人的功夫之后,你就会发现,现在流行的很多快速读书方法,其实不是教你怎样读得更快,只是教你学会了一种叫“快镜头”的技术,让你把一个半小时的电影通过“快镜头”在半个小时内看完。其实,多数情况下你啃的都是“鸡肋”。更何况,相比当今信息更新的速度,这根本谈不上“快”。

真正靠谱的阅读方法就是如此平淡,平淡到你嗤之以鼻。

但这种“平淡”累积十年,二十年之后,却能带给你超乎想象的“阅读速度”。这种“快”源于你慢工细活构建的底座系统,它足够宽、足够厚,自然就快了,非关奇淫巧技。

可惜大多数都看不到十年之后,就更别谈二十年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