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9 西楚霸王的亞父——范增,歷史上可不只是一個謀士那麼簡單!

西楚霸王的亞父——范增,歷史上可不只是一個謀士那麼簡單!

范增

毫無疑問,為我們今人熟悉的項羽麾下將領中,范增絕對是最有知名度的。當然,事實上,范增此人從始至終也都是楚軍中的二號首腦人物,所以為大家所熟知,也是當然的了。

居鄛人范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計。《史記·項羽本紀》

這是史書中專門在《項羽本紀》中插的一句,也算是讓我們得知了范增此人的基本情況。

當然,關於范增究竟是哪裡人,另外其他書籍也有其他記載:

荀悅漢紀雲:“范增,阜陵人也。”

總之,無論如何,這二地也都在今天的安徽省境內,所以說到底,用一個詞來形容範增,那便是楚人。

另外說到范增這個人,因為其年齡太大,所以在當今很多人的眼裡,就是一個長者,一個謀士,但其實,范增此人,更多的還是一個全能型的人物,或者說,在那個亂世中,范增最主要的還是一個有著軍權的大將。如下記錄:

趙數請救,懷王乃以宋義為上將,項羽為次將,范增為末將,北救趙。《漢書·高帝紀》

那時的楚懷王羋心在宋義的幫助下,已經重整了楚國勢力,但,在援助趙國的戰爭中,如上所述,宋義為上將,項羽為次將,范增為末將。其實,在這裡筆者就有個困惑,那就是為何楚懷王會將范增作為楚軍的三號人物末將呢?

一直以來,史書都給我們傳達的信息是,范增此人就僅僅是個謀士。並且,范增除了在項梁起兵時建議其擁護楚懷王羋心外,很長時間便在史書中沒有了他的身影,直到,當楚懷王命沛公劉邦領偏師西進關中而策應楚軍主力時,居然會把范增這個老傢伙放在這裡,成為楚軍援趙大軍中的三號首腦人物,如此,為什麼?

而從當時楚軍陣營中的勢力來看,范增此人的位置著實有點尷尬:

楚兵已破於定陶,懷王恐,從盱臺之彭城,並項羽、呂臣軍自將之。以呂臣為司徒,以其父呂青為令尹。以沛公為碭郡長,封為武安侯,將碭郡兵。《史記·項羽本紀》

由上所述,當時楚懷王麾下總共有三支較為完整獨立的軍事力量。一支是項羽麾下的,基本上是原楚軍主帥項梁本部殘餘人馬。一支是呂臣所率的蒼頭軍,而呂臣是誰呢?呂臣可不是一般人物,乃是當年天下義軍領袖陳勝嫡系部將,後在陳勝敗亡後,自組蒼頭軍,殺莊賈,為陳勝報仇,並重新組建張楚政權。而後,呂臣為秦軍章邯擊敗,後又和英布一起加入了項梁軍,總之,其與英布一樣,從開始的時候就有一定的獨立性,所以,在項梁敗亡後,楚軍群龍無首,而此時的呂臣軍卻貌似已經是當時楚系將領中實力最為強橫的,所以,其人才會被楚懷王不斷加封。而第三支軍隊,便是沛公劉邦的軍隊。

西楚霸王的亞父——范增,歷史上可不只是一個謀士那麼簡單!

楚懷王

如上所述,楚懷王很顯然就是為了打壓項梁那邊的人,所以對於項羽始終是未有任何封賜,而對於其他兩大軍事將領呂臣和劉邦,則是不斷加封。如劉邦被封為了武安侯,呂臣則是加封為司徒,其父親呂青更是成為令尹,而在楚國政治中,令尹和司徒也都是楚國重要官職,尤其是令尹,從春秋到戰國期間都是楚國的最高政府官職,無疑,楚懷王此舉,不言而喻。

當時,楚軍中,實力最強的應該是呂臣,其次為項羽,再次為劉邦,但其中政治影響力最大的還是項羽,所以,為了打壓項羽,楚懷王只能不斷提升實力最強的呂臣派系的官職,以削弱項羽的政治影響力,同時加封劉邦,以對抗項羽。而這一切的發展,筆者也都是能理解的,但原本應該是項羽麾下一個謀士的范增,居然會在此時被楚懷王加封為了楚軍主力中的三號人物,如此,筆者就真的想不通了?

原本楚懷王已經將項羽壓制下去了,可為何要在這裡多此一舉呢?而且,縱然呂臣軍權被奪,可是呂臣軍中,哪怕是劉邦軍中的那些強將,也可以調用,卻為何要用個年邁的范增為末將呢?

很顯然這是很不科學的,也是有悖常理的,為何?因為單單一個主帥宋義,他在軍中其實並沒有自己的本部兵馬,而如今把楚軍主力的二號人物和三號人物都放成了項羽那裡的人,這不就是在預示著後來的兵變嗎?故而,筆者在這裡的解釋就是,范增此人的背景,恐怕並不是簡簡單單的一個謀士就能說的通的。真以為是翻版的姜太公啊,那麼大的年齡,被人請出山,然後也以重要職權任命,但,問題是從當時項梁後續一系列活動來說,包括項梁敗死在定陶,請問,范增在哪裡?

然而,此時的范增卻忽然一躍成為了楚軍主力大軍中的三號首腦人物,而且,包括之後的楚軍內部項羽與范增的決裂,都可以從某種程度上說明,范增其人並不是純粹的楚系將領,而應該是有自己身份背景和相應權勢的人,所以,在當時才能為楚懷王所尊重,並任其重要職權。

而從本質上講,當年的項梁軍,本身也就是一個利益團體。說白了,項梁軍貌似強大,但其實就是由一個個的子勢力組成的。這些人中,有原本的陳勝嫡系呂臣部,也有如同劉邦、英布、蒲將軍這樣的散戶,還有如同范增這樣的傳統楚系勢力。其實,說到這裡,筆者忽然想到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在以上這些組成的勢力之中,不知道大家可否發現缺失了重要的一塊。

西楚霸王的亞父——范增,歷史上可不只是一個謀士那麼簡單!

秦統一六國地圖

戰國末年,秦一統天下,但是作為楚國原本的宗室貴族勢力,難道就會在很短時間內徹底傾覆嗎?如上述內容,劉邦、蒲將軍和英布這些人,最多就是地方豪強,而呂臣則和陳勝一般是新崛起的平民貴族,要說該勢力中最為核心的項梁和項羽,雖然說他們和楚國戰死的大將軍項燕有很深的關係,可是眾所周知,項氏一族在原楚國本身就不是什麼真正的大族和貴族。而真正屬於原楚國的貴族集團則是由屈、景、昭三大家族組成的,可是,此時這三大家族組成的貴族集團的人呢?貌似在那個時期就出現了個被陳勝勢力擁戴為新楚王的景駒,而其他人便沒了。然,問題就在於,其他六國,除了燕國之外,齊趙韓魏都有王族或者大族崛起,為何偏偏傳承八百年的楚國就沒有了呢?

由此,筆者便做一個猜想,范增此人所屬的實力背景,會不會就是這些宗族勢力呢?而後來,項羽和范增的決裂,表面上是二人的不和,實際上會不會就是二人因為雙方利益發生矛盾而產生的決裂呢?

而且,從史書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儘管在之後項羽建立了那麼大的功績,可在范增面前的項羽,依然還是像個小孩子一樣,並且,范增在很多時候甚至可以替代項羽做決定。而更為關鍵的還是范增在之後是作為項羽的亞父而存在的,可以說,算是范增地位最為巔峰的時期。而這些,都是我們很難理解的,東漢末年,那麼多的輔政大臣,那麼多的權臣,可也沒見誰叫過誰亞父啊?那麼,為什麼項羽需要稱呼范增為亞父呢?

另外,需要我們注意到的一點就是,楚漢戰爭的真正轉折點,恰恰是項羽和范增決裂的那一刻,而其結果,便是范增死,項羽從此由盛轉衰,以至於徹底敗亡。

項王乃與范增急圍滎陽。漢王患之,乃用陳平計間項王。項王使者來,為太牢具,舉欲進之。見使者,詳驚愕曰:“吾以為亞父使者,乃反項王使者。”更持去,以惡食食項王使者。使者歸報項王,項王乃疑范增與漢有私,稍奪之權。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為之。原賜骸骨歸卒伍。”項王許之。行未至彭城,疽發背而死。《史記·項羽本紀》

西楚霸王的亞父——范增,歷史上可不只是一個謀士那麼簡單!

滎陽之戰示意圖

滎陽之戰,發生於漢三年四月至六月期間。當此之時,漢軍大將軍韓信主力剛剛滅趙,與齊燕二國對峙,而劉邦其他部隊,能用的已經都用了,然,一個不可改變的現實就是,項羽和范增軍牢牢的圍住了滎陽。並且,當時的劉邦就在滎陽城內,很顯然,一旦楚軍攻破滎陽,擊殺劉邦,那麼天下大勢就會瞬間逆轉,然,當此之時,如上文所示,表面上看是因為離間計,但,大家不覺得這個離間計用的很沒有水準嗎?范增是何人?是項羽的亞父,基本上從項梁起兵開始,范增就一直是與其有著極為親密的關係,而直到項羽成為霸王后,范增更是以亞父的身份成為了楚軍中不可動搖的二號人物。但是,僅僅因為這一件事,項羽就懷疑范增,甚至奪范增的權,而大家注意這一點,恰恰是項羽的奪權,才引起了范增的極度不滿,由此,范增遂放下一句話後,便離開了,然後就死了。

問題是在哪裡?是在離間上嗎?當然不是,問題是出在了爭權上。從始至終,這就和所謂的離間沒有任何關係,而且,大家還需要注意的一點就是,在包圍滎陽這裡,史家特意用了項羽和范增兩個人名,而若是一支楚軍,那麼其首腦人物自然是項羽,如此,這裡只需要用一句楚軍急攻滎陽,或是項羽急攻滎陽便可,而為何偏偏要用項羽和范增急攻滎陽呢?

由此,再聯繫到筆者剛才的分析,范增此人在楚軍中應該本身就是有著自己很強大的勢力,而范增與項羽的關係,與其說是君臣關係,還不如說是合作關係。也就是說,楚軍內部,雖然經過項羽的一次次整合,包括吞併蒲將軍的部署,這裡需要說明一點,蒲將軍本身應該是和英布同等重要的將領,因為當年他和英布是一同兵屬項梁,且在鉅鹿之戰中,項羽首開的兩位大將便是蒲將軍和英布,然,到鴻門宴後項羽分封天下諸侯,英布被封王,而蒲將軍卻一無所知,此後便再也沒有出現過,如此,勉強說是其部被項羽兼併也是能說的通的。而英布,則是被項羽剔除了出去,但,無論如何,范增的所屬力量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和項羽的本部勢力對抗,並且,從後來分封期間,范增屢次擅作主張的行為。都可以說是其勢力在很多時候並不為項羽所能控制的。

西楚霸王的亞父——范增,歷史上可不只是一個謀士那麼簡單!

范增與項羽

而在這裡。離間這件事只是引發點,重要的是項羽已經嚴重不滿自己的這位亞父了,所以才會稍加剝奪其在軍中的一些權限,也就是說,此時的項羽已經意圖準備逐步兼併范增部署了。而項羽之所以敢這麼做的原因,或許也是和范增的病有關係吧,正如此後不久,范增便因病去逝。但,此後的項羽,卻也再沒順利過。滎陽一戰雖然勝了,可也讓自己此生最大的敵人劉邦逃走了,由此之後,當韓信擊敗燕齊二國後再與劉邦及天下諸侯成功會師,項羽便再無任何勝算。

然,范增這個人,關於這個人的一切,關於他曾經的一切秘密,卻最終因為項羽的失敗而徹底掩蓋了,但其實,縱然項羽成功了,難道就真的會允許范增的出現來降低自己當年的風采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