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1 “熊孩子”也要區別對待

“熊孩子”也要區別對待

在餐廳大吵大鬧、在牆面上胡亂塗鴉、待人刁鑽沒禮貌……“熊孩子”不光把家裡攪得翻天覆地,還往往在公共場合影響他人。上週,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09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82.4%的受訪者感覺現在“熊孩子”多,89.4%的受訪者指出“熊孩子”的出現是家庭教育出了問題,69.5%的受訪者歸因於父母沒原則的寬縱和溺愛。當“熊孩子”犯錯時,88.5%的受訪者反對家長說“他還是個孩子”,83.3%的受訪者強調對孩子的不當言行要在第一時間給予糾正。(《中國青年報》5月10日)

“熊孩子”從來就有,可淪為一種社會現象,能夠引起廣泛討論,卻是近些年的事兒。這既與“熊孩子”數量增多、負面影響大有關,也與公眾的公德意識增強,對“熊”更加敏感有關。

半個月內,就有三起新聞與“熊孩子”有關。第一件,“熊孩子”跑進飯店時撩門簾碰到孕婦,後來被對方故意絆倒。顯然,孩子雖然做得不對,但也是無心之失,如果以此作為“熊”的標準,未免過於嚴苛;第二件,“熊孩子”在公交車上向後踢,多次故意踢到一名男子後,被對方狠揍一頓。從視頻來看,孩子故意多次踢到他人,家長也放任不管,確實符合很多人心中“熊孩子”的標準,儘管對方反應過激,但這個孩子的家教確實存在問題。第三件,重慶一“熊孩子”在地庫劃傷5輛車,還在其中一輛車上寫下“哈哈”。破壞公物,為他人造成不小的損失,家長和孩子都有問題。

可見,“熊孩子”是一個寬泛的概念,不同的表現背後,原因各不相同,需要區別對待。有的孩子天生比較“熊”,主要指的是多動、膽大、淘氣。事實上,做事缺乏分寸感是每個孩子的天性,只不過有的孩子“敢想敢做”,容易引起他人的反感。愛哭鬧、愛玩火等,都屬此類,需要家長更耐心的教育,如果管教和引導得力,未來發展可能更具優勢。相反,如果出現苗頭後家長一味姑息縱容,既對孩子的成長不利,更會直接引起他人的反感,畢竟在公共場合中,他人沒有包容的義務。事實上,很多時候大家最生氣的不是“熊孩子”,而是“熊家長”,明知影響到他人而無動於衷,甚至以此為樂,這就直接導致了很多衝突的發生——“他還是個孩子”,你不是吧?

有些“熊孩子”的表現需要引起高度重視。譬如,偷東西、愛打人等習慣,一旦養成很難糾正,現在家長不重視,將來孩子會吃大虧。還有一些“熊孩子”的表現,已經超出了天性的範疇。譬如幾年前,重慶一名10歲女暴打1歲半男孩並將其從25樓扔下,一時引發“天生罪犯”的爭論。儘管年齡不大,但有些孩子的表現明顯比別人缺乏共情能力,具體表現就是殘忍、缺乏同情心。對於這種情況,就不只是家庭教育的問題,還應接受專業機構的行為矯正。

有些“熊”是年少時的插曲,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自然消退,而有的“熊”卻可能因家教不當而埋下隱患,影響孩子的一生。無論如何,讓孩子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在意他人感受,學會對自己做的事負責,都是為人父母者不容推卸的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