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3 “中國”一詞是怎麼來的?

“中國”一詞,現在是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可是你知道嗎?“中國”一詞在我國古代文獻中卻不是具體某個國家政權的名稱,而是隨著它所指的對象和時間不同,其含義也有所不同。

“國”字在我國古代當作“城”或“邦”的解釋,因此,“中國”一詞也就成了“中央之城”或“國中之國”的代名詞。“中國”一詞最早見於周代文獻,當時就隨所指的對象不同而有不同的含義,大致算來,總共有以下六種含義:

“中國”一詞是怎麼來的?

一、指京師(首都)而言。《詩經·民勞》記載:“惠此中國,以綏四方。”這裡的中國,即指京師。《孟子·萬章》記載:“堯崩,三年之喪畢,舜避堯之子於南河之南,天下諸侯朝覲者不之堯之子而之舜,訟獄者不之堯之子而之舜,謳歌者不謳歌堯之子而謳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後之中國,踐天子位焉。”這裡的中國,東漢經學家劉熙在其《釋名》中註釋說:“帝王所都為中,故曰中國。”

二、指天子直接統治的王國,因其地處諸侯萬國之中。

《詩經·蕩》中諷刺周厲王暴虐說:“內避於中國,覃及鬼方。”這句話的意思是:對內激怒於中國人民,一直擴展到邊遠的鬼方部落。後來由此延伸,凡是天子(皇帝)直接統治的地區,都稱之為“中國”。

又如三國時諸葛亮對孫權說:“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唐朝韓愈《上佛骨表》中有:“夫佛者,夷狄之一法耳,自後漢時傳入中國,上古未嘗有也。”

這些,隨著皇帝統治的疆域增加,“中國”一詞所包含的範圍也就不斷擴大。到清代時,處於清政府管轄下的全部領土,便都以“中國”作為它的代名稱了。

“中國”一詞是怎麼來的?

三、指中原地區。《孟子·騰文公》記載:“陳良,楚產也,悅周公、仲尼之道,北學於中國,北方之學者未聞或之先也。”(陳良,楚國人,喜歡周公、孔子講述的道理,北到中國來求學,沒有聽說過北方的學生比他學習的成績好)《史記·南越尉佗列傳》也有:“聞陳勝等作亂,......中國擾亂,未知所安。”的記載。這些記載裡的中國均指的是中原地區。

四、專指國內。

《穀梁·昭公三十傳》記載:“中國不存公。”(說的是季孫不讓魯昭公在國內存身)。註釋說“中國”,國中也。《史記·武帝記》中有:“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蠻夷,五在中國。”(天下的名山有八座,其中三座在少數民族地區,五座在國內)

直到清代,仍有以內地作“中國”的。如陳鼎在《滇遊記》中說:“楚雄、姚安、開化三郡,......諸生皆恂恂儒雅,敬慕中國。”

“中國”一詞是怎麼來的?

五、指華夏族居住的地區。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在我們的祖先華夏族周圍,居住著許多兄弟民族,於是人們便把華夏地區稱之為“中國”。如《論語·八佾》中有:“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華夏之亡(亡通無)也。”《集解》:“華夏,中國也。”

六、是指華夏族或漢族建立的國家。

後來的人們又把華夏族及漢族所建立的國家稱為“中國”。如《穀梁·僖公二年傳》:“中國稱齊、宋、遠國稱江、黃。”《史記》中的《齊太公世家》、《天官書》、《匈奴列傳》等篇也都是把華夏族或漢族建立的國家稱為中國。

由漢代開始,人們常常把漢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稱為“中國”。這不僅僅是漢族自己,周圍的兄弟民族政權也是這樣稱呼的。

“中國”一詞是怎麼來的?

正因為古代“中國”一詞指中原地區或漢族建立的王朝,所以,當少數民族入主中原之後,便以“中國”自居;而漢族建立的王朝雖然遷離了中原地區,但是仍自稱為“中國”。

例如在南北朝時期,南朝自稱為“中國”,而把北朝叫做“索虜”、“魏虜”;北朝也自稱為“中國”,而把南朝叫做“島夷”。又如在宋代,遼與北宋,金與北宋,彼此都自稱“中國”,而互不承認對方為中國。

“中國”一詞是怎麼來的?

需要說明的是,我國古代文獻上的“中國”一詞,是一個形容詞而不是專有名詞。因為在我國古代,從來沒有一個王朝或政權曾以“中國”作為它的正式國名。真正以“中國”作為正式國名的,只有辛亥革命後建立起來的中華民國。

總之,我國古文獻上的“中國”一詞,或指京師(都城),或指中原地區,或指內地,或指華夏族和漢族居住的地區,或指中原王朝。所以,歷史上的“中國”一詞不等於我們今天“中國”的範疇。

本文參考文獻《中國古代史常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