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4 「聚焦廣元脫貧攻堅」廣元聚焦重大課題問計尋策 下足“繡花”功夫提高脫貧質量

“去年這個時候生豬賣10元一斤,今年降為5元一斤,養豬的貧困戶不賺反虧,怎麼辦?”5月28日,廣元市劍閣縣毛壩鄉黨委書記劉高與幾名鄉幹部到光華村調研,貧困戶反映的問題引起大家的關注。

廣元市在深入開展“大學習大討論大調研”活動中,突出問題導向,聚焦23個重大課題。其中,就如何提高脫貧質量課題,各級幹部走村入戶查實情,把工作做實做細。

光華村五組61歲的何近英在丈夫去世後,與患病的兒子一起生活。本來,通過養豬、養雞,何家2015年已經脫了貧。誰料“豬週期”來了,“今年5月剛出欄3頭肥豬,一共700多斤,只賣了3540元。”何近英告訴幹部,自己去年8月買回3頭豬仔,花了1800多元,原想今年賣個好價錢,哪想豬價下跌,增收困難。據瞭解,全村198戶人家,有53戶貧困戶,其中6戶要在今年脫貧,他們中半數依靠養豬。

養豬不賺錢,就在其它方面想辦法。鄉幹部們發現,今年雞價、牛價不錯,經初步規劃,將抓緊做好對雞、牛的防疫工作,促進養雞、養牛增收;抓好全鄉烤煙、瓜蔞中藥材園區管理,確保貧困群眾能就近務工增收;聯合人社部門做好技能培訓,讓有勞動力的貧困群眾轉移就業。

加強職業培訓,進一步提升就業創業脫貧質量。廣元市人社局派出4個調研組到縣區摸情況,提出加強和浙江、廣東等地就業部門聯繫,加大定向就業招聘力度;有針對性加強貧困群眾職業培訓,聯合企業做強“脫貧車間”等。

昭化區竹江村去年退出貧困村序列,村組入戶路變成柏油路,群眾建起新房,家家戶戶通自來水。但5月25日,廣元市扶貧移民局調研組來此調研時發現,一些貧困戶的院壩裡雞糞鴨糞滿地,少數貧困戶仍然存在“等靠要”心態。

提高脫貧質量,關鍵在於激發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把扶貧與扶志、扶智結合起來,變“要我脫貧”為“我要脫貧”。對此,廣元市委、市政府多次組織大學習、大討論,並組織調研組前往青川縣、劍閣縣部分鄉鎮村社、部門單位調研,問計尋策。

在大調研基礎上,廣元市精神文明辦聯動扶貧部門,決定進一步強化“道德積分”機制,破解“精神脫貧難”。該市以群眾廣泛接受和認可的環境衛生、生活習慣、孝敬父母、子女教育、家庭和睦、鄰里關係、遵紀守法、關心集體、勤勞節儉、自強發展“十個好”作為標準,在全市739個貧困村、9萬多戶貧困戶中,持續推進群眾議群眾評活動,並將評議結果張榜公示,推動形成“我要脫貧”“我要上進”的良好氛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