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3 詩經中的風雅頌、賦比興內涵

詩經是傳統文化的經典,那麼這些關於詩經的常識,你都知道嗎?

詩三百《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原名《詩》,或稱“詩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詩,有目無辭。全書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葉五百多年間的作品,最後編定成書,大約在公元前6世紀。作品內容十分廣泛,深刻反映了殷周時期尤其是西周初至春秋中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賦、比、興的運用,既是《詩經》藝術特徵的重要標誌,也開啟了我國古代詩歌創作的基本手法。《詩經》關注現實,抒發現實生活觸發的真情實感,無論是在形式題材、語言技巧,還是在藝術形象和表現手法上,都顯示出我國最早的詩歌作品在藝術上的巨大成就,是中國古代詩歌的光輝起點。

詩經中的風雅頌、賦比興內涵

四家詩指漢代傳習《詩經》的魯、齊、韓、毛四家。《魯詩》因魯人申培而得名;《齊詩》出於齊人轅固,《韓詩》出於燕人韓嬰,《毛詩》則由其傳授者毛公而得名。前三家是今文學家,西漢時皆立於學官,置博士。魏晉以後,三家詩先後亡佚。“毛詩”是古文詩學,較晚出,系私學相傳,後盛行於東漢。魏晉以後,直到現在,通行的《詩經》即為“毛詩”。四家詩均在註釋中力圖宣揚儒家思想,但對詩之解釋大同小異。

詩經中的風雅頌、賦比興內涵

六義是關於《詩經》分類的一種說法,“六義”說源自《毛詩序》,《毛詩序》因承《周禮》“六詩”說,提到“詩有六義”的說法。“六詩”,即風、雅、頌、賦、比、興,源於《周禮》中的一段話。《毛詩序》中說:“故詩有六義焉:一日風,二日賦,三日比,四日興,五曰雅,六日頌。”其分法與《周禮》相同,只是把“六詩”叫做“六義”。“風、雅、頌”是指《詩經》按音樂性質的不同,分為風、雅、頌三類。“賦、比、興”是指《詩經》的三種基本表現手法。

詩經中的風雅頌、賦比興內涵

風雅頌《詩經》所收錄的都是曾經入樂的歌曲,按音樂性質的不同。分為風、雅、頌三類。“風”是指音樂曲調,國風即不同諸侯國和地區的地方土樂。《詩經》有十五國風.大部分是民歌。“雅”即正,是指周朝京都地區的雅正之樂。“雅”分為大雅、小雅,大雅3l篇,小雅74篇,“雅”詩多數是貴族文人的作品,也有一些民歌。“頌”是祭神祭祖時用的歌舞樂曲,音樂較舒緩,“頌”包括周頌、魯頌、商頌。

賦比興:是指《詩經》的三種基本表現手法。關於賦、比、興的意義,歷來說法眾多。簡言之,賦就是鋪陳直敘,即詩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關的事物平鋪直敘地表達出來。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詩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個事物來作比喻。興則是觸物興詞,客觀事物觸發了詩人的情感。引起詩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詩歌的發端。賦、比、興三種手法,在詩歌創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創造詩歌的藝術形象,抒發詩人的情感。朱熹《詩集傳》解釋說:“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賦、比、興”既是《詩經》藝術特徵的重要標誌,也開啟了我國古代詩歌創作的基本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