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30 小縣城裡再也沒人考上清華大學,為什麼?

父母的高度

為子女的起跑創造了天生的優勢

小縣城裡再也沒人考上清華大學,為什麼?

1

這些長著黃色皮膚的外國人

是你孩子的最大對手

當中國大多數父母為學區房、重點班、請家教焦慮時,有一群外國人,輕鬆進入中國最好的中學。然後,35人中,16人考上北大,16人考上清華,3人考上人大。

這是中國人大附中2017級國際生,交出的超級成績單。

聽到國際生,你以為是歐美小孩,或者是亞非拉那些“老朋友”。

但看到人大附中國際生的畢業照,你會大吃一驚,全是一堆中國臉。

小縣城裡再也沒人考上清華大學,為什麼?

而且這35名國際生的名字,全是中國小孩的名字。

這些國際生,其實大部分都是新華僑。

童年時被父母送到國外,等滿足華僑生的海外居住要求後,拿著嶄新的外國護照,輕鬆踏進人大附中。

人大附中是怎樣的學校?在官方網站上,校方非常自豪地寫著:

“人大附中的外籍學生每年都有85%以上的學生考入了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其他學生也考入國外一流大學。”

小縣城裡再也沒人考上清華大學,為什麼?

2

十年寒窗不如一紙國籍?

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真的不是孩子不夠努力。畢竟起跑線是家長給定的。

你的護照和你家娃的國籍,已然落後別人一大截。

很多中國家長移民的目的,就是為了給孩子在“軍備競賽”中,添加一件“重量級武器”。

不說移民那麼多好處,光抓住“子女免筆試上清華”這點,很多家長就起了移民的心。

小縣城裡再也沒人考上清華大學,為什麼?

2017年開始,清華就對國際生取消筆試,採取了跟國際大學接軌的審核制。

原來華僑身份,真的有“特權”。

當然,學校對華僑生有界定要求,不是有外國護照就算,還需加入外國國籍4年以上,在海外居住超過2年。(以出入境記錄為準)

2017年,華僑生的專屬卷子滿分750分,一本錄取分數400分。

是的,你沒看錯,400分上清華。

小縣城裡再也沒人考上清華大學,為什麼?

2017年,考取清華、北大,華僑生和普通高考生的平均分數對比:

小縣城裡再也沒人考上清華大學,為什麼?

除了400分上清華,華僑生還可以申請外國留學生獎學金。

小縣城裡再也沒人考上清華大學,為什麼?

3

更大的差距是

“小縣城再無清華北大”

看起來,換國籍似乎是贏在起跑線上的重要因素。然而並不是。換國籍只是這場競賽中類似於“作弊”的手段,不是決定性的。

決定勝敗關鍵的因素,是有能力給孩子換國籍的家長,他們的經濟實力和社會地位,足以給孩子更高的起點。

現在社會上有一種論調:

“我希望可以再去塞浦路斯的別墅裡度假。”

“我想再去一次美國迪士尼。”

“我想去一次非洲看獅子。”

“我想去愛琴海,去看帕特農神廟”。

……

總之,人和人之間的階級,平時不顯山露水,

但只要一說到孩子的事上,差距一下子就出來了。這就是差距,這就是階層。

小縣城裡再也沒人考上清華大學,為什麼?

附上白如冰的一篇文章:小縣城再無清華北大(略刪減)

最近很流行的說法是,北京的學生考清華北大很容易。那麼北京的學生和外省的狀元們相比,水平會有差麼?如果進入北大清華之後,地域的差異並沒有影響個體的發展高度,是否意味著現有的選拔制度是合理的?

我老家在農村,初中就讀於一家小縣城中學,高中來到省會城市,大學考到北京,大學期間還輔導過學生,我親身體驗到中國各個發展程度不同的地區,在教育資源上的差異。

作為一個外地考生,我曾經一廂情願地以為,清華北大在北京招生名額多,所以北京學生一定弱爆了,你們有啥了不起啊,我來清華了,你們就等著墊底吧。

實際上,北京學生的表現整體是比較優秀的,名牌大學裡比較容易墮落墊底的是小縣城學霸……

小縣城教育條件落後,學霸為了考入名牌大學,在學習上投入的時間要多於京滬大城市學生,興趣愛好、視野就遜色了。

有不少人質疑才藝的作用,並且玻璃心地認為,我說大城市學生有更多的機會發展自己的才藝,所以素質更高更應該被錄取。才藝最重要的價值不是拿來比較考核,是豐富生活,讓人快樂起來。

我說小縣城學霸容易缺少發展個人才藝的機會,不是說他們素質低人一等,而是他們太容易把考第一當作自己唯一的愛好

,當他們到了強手如林的名牌大學,第一名離他們遠去之後,太難找到生活的樂趣所在了。

對他們來說,最重要的不是相信自己的傑出而是接受自己的普通,不是盲目相信自己在中小學時代的神話將會延續,而是從獨立完成每一次作業、跟上每一堂課開始做起。

而他們的普通,並不是徹底的泯然眾人,而是在優秀環境中的普通。但是有許多人沒有完成從“英雄”到“凡人”的心態轉變而墮落。只要堅持下來的人,取得的成就還是不錯的,但就他們所比較的環境來看,他們取得的成績依然是“普通”的。

而北京學生的優勢在哪裡?

視野、才藝這些容易引起爭議的,我就不說了,只說學業。

北京在基礎教育上的優勢之大是我在外地的時候難以想象的。

我曾經在北京一家教學機構,長期輔導高中生參加物理競賽,也帶過多年的家教,北京優秀的中學生,水平真是好的出人意料。

而且我發現,儘管清華北大在北京招生名額很多,

但父母教育程度不高的北京土著家庭卻很少有孩子考上清華北大。

儘管清北在北京的招生比例遠高於外省,但是對於很多土生土長的老北京而言,清北還是那樣遙不可及。

我甚至可以講,清華北大在北京的招生名額,多數被那些早些年通過自己努力考入北京、留在北京的外地人的後代所瓜分。

我在清北認識的北京同學,大多數父母教育程度都很高,就職於北京的政府機關、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業等。

你只要想想,每年有多少學生考入北京的高校,然後留在北京繼續發展就可以理解,北京的學生家長相比外地學生家長,在教育程度上的優勢是不斷擴大的。

其他人反覆提到一個事實,就是北京高考題難度比較小。但是北京的尖子生日常訓練的題目,難度絕對是不小的。水平較高的老師往往把難的東西講解的很簡易,所以北京的尖子生也往往自以為學的東西很簡單。

學習好的學生不是刻意教出來的,往往是薰陶出來的。教育程度比較高的父母、老師薰陶出成績好的學生,容易太多了。

北京學習最頂尖的學生是非常強的。而且近年來的趨勢是北京最優秀的學生選擇直接出國,而不是上清華北大。

最後,我對那些即將進入清華北大的外地考生,特別是小縣城的考生說:你們的確比北京考生付出了多得多的努力,但是你們多出來的努力並沒有用在學習新知識上,只是重複性的訓練以求少犯錯誤而已,而你們將來的北京同學,有不少已經在大學的課程上走了很遠很遠了。

4

家長和孩子應該如何應對?

這真的非常現實,世界從來就沒有絕對的公平。我們作為父母,本身也帶著原生家庭的限制,這太正常了,但天下父母之心,都希望給孩子最好的!

拼孩子,不如拼自己!逼迫孩子努力,就要先問問自己努力了沒有。如果你完全不作為,孩子只能在所謂的“起跑線”眼巴巴地看著同伴漸行漸遠。他未來路上若遭遇悽風苦雨,你不但不能幫忙分擔,可能還會給他添堵,加劇情況惡劣發展。

所以力所能及下,各位家長還需好好奮鬥,在無法改變大環境的條件下,一小步也是進步,爭取站到一個更高的平臺,讓自己的孩子可以生活的更輕鬆一點,可以實現他們的人生價值。

而孩子們,也不要洩氣,誠然,這個社會存在著天然差距,比如資源分配不均,個人天賦有差異。

差距很大、差距有點大、差距小、差距一點點之間還是有著天壤之別的。

這場人生的比賽,要贏在堅持、努力和恆心上,要有不斷突破自我的決心。帶著父母的努力往前衝,你也可以做到逆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