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8 別羨慕法國高考作文了,他們自己都不待見

嫌棄中國高考作文題的人們,往往對高大上的法國高考作文羨慕不已。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

昨天中午高考語文考試一結束,一年一度的高考作文題吐槽大會隨之開始:

別羨慕法國高考作文了,他們自己都不待見

面對這堆令人頭皮發麻的中國作文題,不知道從哪一年開始,總有人痛心疾首地搬出法國高考作文來對比:看看人家,博雅深邃,比你們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有一種差距叫思想......

別羨慕法國高考作文了,他們自己都不待見

別羨慕法國高考作文了,他們自己都不待見

▍2017 年法國「高中畢業會考(Baccalauréat)」文科班哲學科試題

這些題目不僅有很強的思辨性,而且看上去相當的……

這些題連不少國內哲學專業本科生都答不上來,「怪不得法國乃至歐洲是出思想家的地方,而中國的高考似乎更多的是在強調記憶。」

不過,法國高考作文真的像中國人想的這樣高大上嗎?

法國高考又為什麼要考這些深奧的哲學題?

01

打分如「搖獎」的哲學八股

如果僅就考試內容而言,法國作文題當然要比中國作文更高大上。因為,中國作文題屬於語文科目,僅考察語言寫作能力。而法國高中的語文提前結課,畢業會考的作文題屬於哲學科目,除了寫作,還要考哲學功底

高考考哲學,是法國教育的一大特色。很多國家都在高中開設哲學課程,但把哲學設為大部分學生必修、且分值比例如此巨大的科目,全世界僅法國一家

每年高中畢業會考,數十萬考生都要在四個小時裡奮筆疾書,回答「勞動的價值」「權利和利益的關係」,甚至「我是誰」這種宏大而終極的哲學命題。

別羨慕法國高考作文了,他們自己都不待見

這種考試有多難?

如果以分數記,的確很難。滿分 20 的考試,19、20 分幾乎不可能拿到,達到 12 分的及格線就已算高分。多數學生即便通過會考,考上大學,哲學考試的單科成績仍是不及格。

但另一方面,其答題方法又非常老套,和 GRE 作文乃至古代八股文沒什麼兩樣

:先要解釋並深化命題,然後引用著名哲學家觀點從正反兩面加以闡述,結尾再拔高一個八度。

別羨慕法國高考作文了,他們自己都不待見

▍高考哲學評卷人 Jean-Jacques Guichard 老師在《世界報》上提出應考建議

如此答題,自然難免套路叢生。由於一定要批判著名哲學家,「什麼都反對」的尼采成了爭相引用的對象。柏拉圖(Platon)的被引率也很高,或許僅僅是因為名字好拼。

別羨慕法國高考作文了,他們自己都不待見

▍尼采多次榮登「法國司馬遷」寶座

雖然八股研究已經相當成熟,哲學考試的表現依然不盡如人意。滿分 20 的考試,平均分往往在 10 分左右徘徊。但更糟糕的是,考試分數無統一標準,高度依賴閱卷人的主觀評定。

2010 年高考後,法國最大的教育刊物《學生雜誌》(L'Etudiant)把同一篇作文交給 10 名哲學教授打分,結果分數跨度之大令人震驚。

《學生雜誌》將作文打分戲稱為「搖獎」,引起全國輿論風暴。

難度極高、標準不清,卻沒什麼實際應用價值。連許多法國人自己都不明白,「我們為什麼要考哲學」?

02

啟蒙運動的遺產

事實上,高中會考的哲學考試,不過是整個法國教育制度極端重視抽象理論、輕視實用技能的縮影。他們的信條是,「越是涉及抽象高深的理論知識,越能夠測定高品質的才能」。

而這種理念,根植於法蘭西共和國的血脈之中。它們共同源於 18 世紀的啟蒙運動和法國大革命。

啟蒙運動是現代法國的起點,不僅為法國帶來了整整一代哲學家、思想家,普及了自由平等的理念,而且還樹立了一道求知的綱領:崇尚理性

貴族沙龍里的哲學和數學,正是在這一時期作為「純粹理性」的象徵,獲得了至高的學科地位。一切實用性知識皆屈居其下。

別羨慕法國高考作文了,他們自己都不待見

▍啟蒙時代畫作《哲學家的晚餐》,兩百年後困擾了無數程序員

在這種觀念的引導下,大革命後的國民制憲議會制定了一套人人平等的教育標準,其中,「學哲學」首次成了法國人民的基本權利。

不過,兩百年前再先進的文化觀念,在今天看來都早已過時。

十九世紀以來,隨著人類知識的爆炸式增長,啟蒙運動提倡的「哲學」已喪失了統攝知識的能力。科學技術、社會科學、商業管理等成為顯學,所有學科都在努力讓自己更加「有用」。

別羨慕法國高考作文了,他們自己都不待見

▍經濟學霸權主義席捲學術界

而在堅守啟蒙時代思想觀念的法國社會,學科價值的排序卻好像仍停留在 18 世紀。

據法國社會學家布爾迪厄對 1960 到 1980 年代法國高中的觀察,哲學、法語和數學依然處於學科鄙視鏈頂端。

擅長哲學和文學(法語)的學生,往往認為自己要在研究機構或教學單位中履行「維護國家的人文水平」的使命,行為舉止、審美品味和政治偏好都向典型的「批判性知識分子」看齊。

比起這些法國特色的社會奇幻景觀,這套教育制度內含的大量不平等及其導致的階級固化,才是它給法國造成的最嚴峻的問題。

03

法國教育值得羨慕嗎

只有在教育體系內部,才能觀察到其根深蒂固的精英主義傳統。其最核心的理念,就是應該按照一個人的「天賦」「資質」安排他的社會地位和職業

用大白話說,法國教育體制不是要培育人的才能,而是把那些具有「天賦」「資質」的人篩選出來。

這套聽起來散發著貴族時代古早氣息的做法,完全不講當代「政治正確」,也早已跟不上現代教育學和發展心理學的進程。沒錯,這是因為它同樣來自 18 世紀。

在 18 世紀的原教旨啟蒙思想中,雖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人的德行和才能天生不同。一個理想社會應該讓人們依據才能各居其所。革命後創設的諸多制度,都建立在這一觀念上。

別羨慕法國高考作文了,他們自己都不待見

▍《悲慘世界》中的警察沙威,因冉阿讓偷過麵包即堅信此人必然天性奸惡、無可救藥,只配當社會底層的勞改犯。雨果創造這一角色,就是為了象徵和批判此類革命後廣為流行的觀念

到了 1947 年,法國《郎之萬一瓦隆教育改革方案》說得更加赤裸裸:「通過教育普及來建立教育公平,從而讓每個人按照其資質獲得應有的社會地位,實現所有人的最大發展。」這一舊時代的遺蹟,被法國人頑固的堅守至今。

高深莫測難以應試的哲學作文考試,正是這套「天才」篩選制度的重要環節。至於那些為應考而發愁的人,考試本來就不是為他們準備的。每年會考前後,社會名流當年的哲學作文都會成為法國社會熱點。得高分理所應當,分數太低則會遭到嘲笑。

別羨慕法國高考作文了,他們自己都不待見

▍每年會考前後,社會名流當年的哲學分數都是法國媒體熱門話題。前總統薩科齊因只得 9 分而年年挨批。

當然,正如中國教育語境下的「綜合素質」,這些精英學生所謂的「天賦」「資質」往往並非天生,而取決於家庭環境。

精英家庭的小孩,自幼受到良好家教,甚至上小學就可以和父母一起搞科研項目,引經據典不在話下,自然順風順水。工人家庭、普通家境者則難有此等條件。

如果因此不慎被劃為「資質有限者」,就會被「依據天性和興趣,將其引導向實用、具體和真切(的領域)」。技術高中和職業高中就是為此而創設,其目的就是把「資質有限者」提前分流,排除於學院教育之外。

就算有幸進入普通高中,家境不佳的小孩也有可能因為解不出數學題或哲學論述不得要領而被老師公開嘲諷為「沒用的笨蛋」

——法國教師對差生的語言暴力,足以令英美和中國家長瞠目結舌,在法國卻習以為常,被教師們視為高標準嚴要求的精英主義傳統。學生年紀輕輕就要承擔超額心理壓力。

別羨慕法國高考作文了,他們自己都不待見

▍一些激進改革派希望讓高考(BAC)更加平等,取消貴族精英化的哲學教育,但遭到教育界的頑固抵制。而法國政治精英採用的改革方案則傾向於強化精英篩選和提前職業分流,引起學生抗議。

極端的精英主義價值偏好,造成了法國教育整體上的失衡與低能。

據 2017 年 OECD 的報告,法國用於分流「資質有限者」的職業和技術高中,畢業率遠高於歐盟其他國家,就業率卻比這些國家低了五到十個百分點,成了名副其實的「垃圾桶」。

法國普通高中的輟學率也高得驚人。大約三分之一的學生放棄畢業會考,他們大多出身工人和移民家庭。一般觀念中政治光譜右得多的美國,在教育方面實際上比法國平等得多。

進入公立大學的學生也會抱怨讀書無用。公立大學在校生人數佔全體學生的 70%,但無論在進入哪所大學、讀什麼專業,都要遵照啟蒙傳統,先學整整兩年務虛的純理論課,才能拿到大學普通教育文憑(DEUG)。

因為本科文憑沒什麼用,大部分學生都會選擇多花 1 到 2 年的時間讀完碩士,最後勉強找的工作也很可能與所學專業毫無關係。

只有在「天賦」「資質」的層層篩選中佔據前 5% 位置、繼而進入頂級學院——大學校(grande école)的精英學生不用擔心就業。他們畢業後,要麼成為商業管理領袖和權力精英,要麼進入研究機構,成為「知識精英」。

別羨慕法國高考作文了,他們自己都不待見

▍在數學界和人文學界如雷貫耳的巴黎高師就屬於「大學校」一類

在他們的後代面前,通往「大學校」的道路再次徐徐鋪開,精英階層準備完成再一次的循環。

主要參考文獻

Aurélie Collas,Dire que le bac S, c’est l’élite, ce n’est pas un peu vieille France?Le Monde,2017

Peter Gumbel,France Scores An F in Education,TIME,2010

布爾迪厄,《國家精英:名牌大學與群體精神》,商務印書館,2004

文章整理自大象公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