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煲汤越久越有营养,这种说法对吗?

什么都不知道571


天下美味出广东,而广东菜里面最有名的就是煲汤,一锅汤煮上几个小时,味道鲜美,很多人都认为营养都在汤里面,其实并不然。

肉类的营养成分能够溶解到汤里的,主要是可溶性的蛋白质,呈鲜的氨基酸,水溶性的维生素,熬的白白的汤里面,还有乳化的脂肪,但是肉当中绝大部分的蛋白质,还是留在肉里面的,而汤里面,除了一些游离的氨基酸,更多的是脂肪,胆固醇,嘌呤,煲汤的时间越长,里面的嘌呤含量越高,长期大量这样喝汤,会增加高尿酸产生的风险。

喝汤的时候要注意,

煲汤的时间不要太长,最长不要超过两个小时,炖煮的时间太长,脂肪嘌呤含量都会超,而蔬菜当中的营养素却会流失。

熬肉汤之前,需要将食材尽量的浸泡,把血水浸泡出来,食材放入凉水后再加热,这样会煮出更多的血沫,处理过后的肉汤,能减少嘌呤的含量。

煲汤的时候不要放盐,先放盐,再煲汤,不光会影响汤的鲜美,一锅汤加热后,越喝也会越咸,最好的办法是等喝汤的时候,把盐直接放在碗里,这样能避免过多的摄入盐分。


陈培毅注册营养技师


我觉得并不是汤煲的越久越有营养,越好,这可能是我们很多朋友产生的一个误区,觉得名字都叫煲汤,那肯定得小火慢炖才行,关键点在于看是什么食材吧,不同食材煲汤时间也不一样。自己平时比较喜欢吃,对吃的特感兴趣,也略知一些常识。

比如我们最常见的几种汤:鲫鱼汤:肉质细嫩,营养高,脂肪少,大火开几分钟,小火20多分钟左右。


大骨头汤:也是大家常喝的汤之一,里面含有大量钙、骨胶原、蛋白,常炖给家里老人和孩子喝。大约时间在2小时多。


蹄花汤:蹄花蛋白质和脂肪在加热1小时左右增高,以后慢慢逐渐下降,一个小时左右为宜。

鸡汤:鸡肉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在加热30分钟渐升高,蛋白质90分钟、脂肪40分钟左右达最高值,所以鸡汤在一个半小时左右为宜,另外老母鸡时间需要久点。


羊肉汤,也是自己比较喜欢做喜欢喝的,由其在寒冷的冬天喝上一碗,全身都暖暖的,手脚冰凉朋友可以多喝,流程复杂些,炖羊肉的时间将近1小时。

所以有些食物如果长时间加热,会破坏里面的维生素,脂肪蛋白质,各种营养会被破坏掉,一般1到1.5个小时比较好,此时的营养价值才高,并不是所有的食材煲汤煲得越久越好。

另外,煲汤时间跟用的锅也有关,看是高压锅还是砂锅,一般炖汤都用砂锅,汤味更好。

还有个小建议:煲汤时,汤里面溶解的蛋白低含量低,剩余营养物质都在食材里,所以喝汤时适当吃点汤里的肉之类的,这样营养更高更全面些。


无味


煲汤越久越有营养?

答案抢先看:煲汤越久味道会越为浓郁,绝大多数营养成分不会流失,但是“高汤”里的脂肪含量很高,不利于身体健康。

“高汤"为啥好喝?

在煲汤的过程中,肉类中的一些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会溶解入汤汁里面。

  1. 比如蛋白质经过长时间高的温炖煮,会发生水解,从而释放出氨基酸。一些氨基酸会产生鲜味,比如谷氨酸(就是味精的化学成分);

  2. 另外,煲汤越久,溶解入汤里的脂肪会越多。脂肪乳化为白色,所以我们看到的“高汤”就会是白色的。

煲汤越久越有营养吗?不会流失掉吗?

肉类食物主要的贡献是给我们提供优质蛋白质。蛋白质是不怕加热的,所以损失很少。至于维生素和矿物质,加热确实会损失一些,但只要我们平时多吃几口蔬菜和水果就搓搓有余啦!

只喝汤不吃肉,好吗?

不好。因为肉类食物中蛋白质的种类比较多,在煲汤的过程中只有一小部分会溶解到汤里。绝大多数营养成分还是保留在肉里的。所以说,吃肉比喝汤更重要哦!

哪些人不适合经常“喝汤”?

因为“高汤”里的脂肪和嘌呤含量比较高,而且是饱和脂肪(容易引起心脑血管疾病)。所以不建议经常食用,尤其是以下人群:

1、超重、肥胖、三高人群;

2、痛风、高尿酸血症、肾结石患者;

3、孕期,哺乳期妇女(她们需要补的是优质蛋白质,而不是脂肪)

4、需要控制能量摄入和体重的人群。


味道如此鲜美的“高汤”,不喝岂不可惜。那么应该如何健康得“喝汤”呢?


1、去掉汤上面的那层油!喝下面的汤;

2、荤素搭配。

可以在汤中加入海带、香菇等菌藻类。比如小鸡炖蘑菇、海带排骨汤。菌藻类的膳食纤维含量比较高,能够阻碍人体肠道对脂肪的吸收,也就是所谓的“能吸油”!另外,膳食纤维还有利于控制血糖和体重。

3、不要经常食用,每周不超过2次(一次红肉汤,一次白肉汤)。

建议多喝素汤,如西红柿蛋汤、黄瓜蛋汤,杂菌汤。更有利于身体健康!


希望以上内容对你有所帮助!

作者:黄文丹 / 国家二级公共营养师


黄文丹营养师


老话常说“吃肉不如喝汤”,认为营养成分都在汤中,喝汤比吃肉有营养。

无论是鸡汤、肉汤还是鱼汤,甚至是饺子汤都要来上一口。

汤里的营养真的那么高?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

以最常见的鸡汤为例。

在炖鸡的过程中,脂肪、水溶性的维生素比较容易从肉中跑到汤里。

脂溶性的香味物质溶解在脂肪里,会随着脂肪一并进入汤里。

肉和骨头中有一些游离的氨基酸,在长时间高温炖煮的过程中,还有一些蛋白质发生了水解,也会释放出一些氨基酸。一些氨基酸会产生鲜味,比如谷氨酸(就是味精的化学成分)。

长时间的加热,营养元素在汤中发生反应,生成香味物质。为汤带来了浓郁的鲜味。

炖的时间越长,进入汤中的这些成分就越多,汤的滋味也就越鲜美。

但肉中的蛋白质种类比较多,在炖的过程中只有一小部分会溶到汤里。绝大多数营养成分是保留在肉中的,汤里还是很少。

其实这是人们对“营养都在汤里”的一种误解。

由于饮食习惯不同形成了北方人“爱吃肉”、南方人“爱喝汤”的差异,对于汤的理解也就有所不同。随着人们对养生饮食越来越重视,“肉是肉,汤是汤”的理念已不复存在。

煲汤既要满足食材本身营养价值和口味要求,又要提高汤的品质。

如何煲汤美味又营养?

无论你炖还是不炖,鸡就在那里,营养成分不多不少。想要美味又营养的话,煲鸡汤的料才是关键。市面上常见的调味料确实让鸡汤鲜嫩美味,但远远达不到营养的目的。

传统中医养生,对于煲汤十分讲究。煲汤补料永远离不开人参、枸杞、茯苓、当归、白术、黄芪等中药材。

人参作为滋补佳品,营养丰富,功效显著。人参和鸡汤的搭配从古至今备受青睐,煲汤时加入适量人参,不仅营养美味,更能达到增免强身预防疾病的功效。

而且人参可以调节中枢神经系统,提高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能力,提高工作效率,并有抗疲劳;

调节心血管系统抗心肌缺血与心律失常;降低血糖,改善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之功效;增强性机能和促进性腺功能及发育;抗癌抗肿瘤,抗辐射、抗病毒、抗肿瘤、抗休克等多方面的作用。

人参搭配枸杞、黄芪、白术、茯苓等古来有方,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仁斋直指》等记载,都是煲汤的不二之选。药材相互搭配,相辅相助,有“培本固元”、“增气生精”之效。

尤其在寒冷的冬季,一碗鸡汤,驱寒暖胃。营养丰富、鲜嫩香浓,增体强身,冬季必备。


中国人参国际城


煲汤越久越有营养,这种说法我觉得是不合适的。按照哲学思想来判断任何事物,任何东西的发展变化都是有阶段性的,都是有期限的,都没无极的。煲汤固然时间长一点,要好一些,可以把食材中的营养成分充分的煲出来,但是时间过长,可能就是物极必反,可能会把食材里的营养煲坏,由于过热,时间过长,食材里的营养造成过性。有些食材并不是需要很长时间,就能够把它的营养都释放出来,有的释放出来以后继续加温,食材的营养可能就被损害。另外有些食材加热时间煲的时间过长,可能还要影响它的味道,还要影响它的口感,影响它的鲜美度。有的食材过度的包,过度的加温还可能会逐渐产生对身体有害的物质。比如时间过长,食材有些要沉淀,还会造成煳情况,这种黑色的燋煳物质,对身体有害,还可能是致癌的一个物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