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9 导演丁晟怒怼光线,“潜规则”下的宣发乱象谁来买单?

五一档可谓是个多事之秋,《后来的我们》“退票事件”还未平息,电影圈就又出事儿了。

导演丁晟怒怼光线,“潜规则”下的宣发乱象谁来买单?

5月2日,导演丁晟发微博@光线传媒,发布了一条名为《光线,请拿到阳光下》的长微博,质问《英雄本色2018》发行方光线传媒该片2700多万宣发费用和1000万票补款的具体去向,并要求提供明细。原微博文如下↓

导演丁晟怒怼光线,“潜规则”下的宣发乱象谁来买单?

丁晟导演这篇文章发布后不久,光线方面就迅速作出了回应。表示《英雄本色2018》的电影宣发工作已经完成,但电影票房未及预期,影片质量本身也存在问题,票房不好这个锅光线不背,至于丁晟导演所要的明细,光线表示没有权利和义务提供。

导演丁晟怒怼光线,“潜规则”下的宣发乱象谁来买单?

一时间电影宣发成为大众的聚焦点,公众讨论的范围从“光线传媒拒绝提供宣发费用具体明细是否合理”拓展到“电影宣发行业存在的诸多潜规则”。

在丁晟导演的微博下,不少网友表达了对导演的支持。从网友的评论中,看起来光线在对《英雄本色2018》的发行上似乎真的未尽全力,存在线上线下宣传物料匮乏、影院排片不到位等诸多问题。

导演丁晟怒怼光线,“潜规则”下的宣发乱象谁来买单?

议论之下,行业问题被搬到公众眼前,而之所以电影宣发会受到关注,就是因为现在中国电影行业宣发方面存在着的乱象另公众对电影行业的信任岌岌可危。

电影宣发,暗箱操作?

在大众认知中的电影宣发可能大多数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简单来说电影的宣发是指电影的宣传和发行,是电影发行公司的任务。

传统电影宣发手段包括电影海报、预告片、电影相关视频特辑等各渠道的物料投放;电影开机仪式、发布会、首映礼、各类路演等线下营销活动;院线、公交车站、地铁等公众场景的硬广投放,院线试片、地方推广等发行工作。

随着猫眼、淘票票等互联网电影平台的进入,宣发市场也开始升级,上映前结合媒体平台发布电影相关稿件的媒体宣传,如微博、豆瓣等各大社交媒体平台的口碑营销,结合KOL、新媒体等进行电影宣传,电商平台与电影跨界营销等新手段层出不穷。

电影线上线下双渠道的营销宣传,涉及到多方面的支出与费用。

据统计,电影宣发的费用在电影制作成本中的比例相当惊人。

导演丁晟怒怼光线,“潜规则”下的宣发乱象谁来买单?

一部电影,如果它的宣发费用占电影成本的15-25%,这属于正常范围,但也有些影片,它的宣发费用会接近电影成本的50%。

这笔占比颇大的费用,因为涉及到宣发各个方面等一系列费用,这里就极有可能存在着“水分”,所以一部电影的宣发费极少可以做到完全透明。

还有丁晟导演提到的“票补费用”,为了争夺观众流量,片方往往会拿出一笔费用来补贴票房差价,就是观众经常能只需19.9甚至8.8元就能看一场电影,而这其余的钱其实是由片方来补贴的。但是,作为票补费用,片方的这笔钱其实也很难实现透明化。

光线方面目前并没有做出新的回应,对于光线到底应不应该提供宣发具体明细,有业内人士在接受媒体“壹娱观察”采访时表示,“很多宣发费用的使用都是十分模糊的,里头有很多软性成本,比如给影院方面的红包、买水军的费用等,一来公开费用会把影院牵扯进来,二来这些费用的支出根本没法开发票,所以账目明细提交起来其实是特别困难的。”

同时越来越多的行业“潜规则”被牵扯出来,有业内人士对媒体透露,““宣发预算用不完,成为发行方的利润,这个是常见的情况。”

电影宣发,决定票房?

从《后来的我们》的退票门,到丁晟“怒怼”光线,似乎都印证着电影宣发的确是电影行业的灰色地带。

“退票门”彻底炒热了《后来的我们》,不管是谁在暗箱操作,不管这是不是电影宣发的一个手段,这部电影本身已经让多方成了赢家。

虽说后续的口碑是撑起电影票房的关键所在,但在电影上映之初,电影宣发确实能起到不小的作用。

电影《英雄本色2018》,这部电影除了丁晟是导演,演员更是汇集了王凯、马天宇、王大陆等流量小生,但这部电影的票房最终却止步于7000万,投资方可谓血亏。

导演丁晟怒怼光线,“潜规则”下的宣发乱象谁来买单?

而从2018年1月18日《英雄本色2018》上映的数据来分析,这部由光线发行的电影,上映前两日仅拿下了15.2%的排片,而丁晟怒怼光线事件发生后,有很多粉丝才知道原来还有这样的一部电影上映,所以,丁晟导演质疑光线宣发费用也是情有可原。

不过,电影宣发与票房并不存在必然的正向关系。《羞羞的铁拳》票房22.13亿,而宣发成本3000万,成为2017年最大的黑马,《战狼2》票房56.82亿,成为票房最高的华语电影,宣发成本仅6000万。

导演丁晟怒怼光线,“潜规则”下的宣发乱象谁来买单?

电影宣发负责完成舆论热度,冲击预售,但最终的票房还是要看电影的口碑与品质。

只是随着电影宣发费用越来越高,宣发逐步成为了电影进入大众票房市场的一道“门槛”,没有强力宣发助力的电影,就会面临被市场淘汰的危险。这种现实,就让电影行业开始出现一种怪象,电影方以猎奇的方式博关注。

2016年文艺片《百鸟朝凤》“跪求”排片,这让公众感受到了文艺片艰难的处境,舆论发酵,最终该片获得了8675万的票房,创造了奇迹,但是跪求排片的出现本身就是一种怪象,没想到还真的有人效仿这种方式。

2017年“第二跪”出现,《闪光少女》宣发团队下跪求关注,呼吁公众“不要因为片名和海报而错过一部好电影”,结果反而让公众认为是在“卖惨”、博关注。

导演丁晟怒怼光线,“潜规则”下的宣发乱象谁来买单?

无论如何,这显然不是一个健康的电影市场应该出现的情况,也并不是一个好现象。电影宣发费用的增加或许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前提是,要有一个健康的电影市场。

不论是刘若英还是丁晟,他们的作品已经成了电影行业乱象下的牺牲品,而激发这种乱象的本源,还是电影本身存在的巨额利润。

宣发行业的这趟深水三言两语难以描述,反对恶意竞争,建立行业规范,中国电影才能更好的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