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在清代怎么才能当上庶吉士?

程老师侃史


明清两代科举考试一般认为有三级,即乡试、会试、殿试,事实上,也可以说有五级:即童试(科试)、乡试、会试、殿试及庶吉士考试。童试即童生参加府州县的考试,考中者即为生员;乡试是生员参加省一级的考试,考中者为举人;会试是举人参加由礼部主持的全国的科举考试,考中者称贡士;殿试是贡士参加由皇帝主持的中央考试,考中者是为进士,按照一二三甲顺序录取;之后于二三甲中再进行择选,谓之“馆选”,是为庶吉士。

由上观之,庶吉士当是科举考试中最高的功名。庶吉士制度始于明代,清代沿袭并规范化。现简略为其做一份职业说明表:

工作名称:肇自明洪武十八年(1385),取《书·立政》篇中“庶常吉士”之意, 后称“庶吉士”。

产生方式(任职条件):从二、三甲进士中按照殿试成绩择优录取,称“馆选”,入选者即称“庶吉士”——入选之后,需要在庶常馆学习三年,通常由学士等官员任教习,三年期满后,还要进行考试,也称“散馆考试”,考试合格者留馆,不合格者仍外放为官等。

人数:明初无定额,明弘治四年(1491),每科始定约选二十人(据郭培贵老师统计,明代每科会试录取人数不定,明景泰以前,录取人数以100人为多,天顺以后,多为300人,而会试录取的贡士参加殿试即可成为进士,故天顺以后每科进士也大约有300人,300人选中20人,概率是极小的),而其中能留馆者则不过三、五人。清代名额亦不固定,每科选三、四十人以至五、六十人不等。

供职机关:主要是在翰林院。明洪武年间,供职于翰林院、承敕监、中书署等衙门都称为“庶吉士”,而于六部、督察院等机构的仍称“进士”,永乐年间,庶吉士始专属翰林院。清初,庶吉士亦分属内三院(内翰林国史院、内翰林秘书院、内翰林宏文院),顺治十四年(1657),改三院为内阁,别设翰林院,康熙即位之初,曾裁撤翰林院,及至康熙九年(1670)始恢复旧制,至此,庶吉士亦专隶翰林院。

升迁状况:庶吉士是朝廷的宠儿,如《明史》记载:“而庶吉士始进之时,已群目为储相”(《明史》卷七十《选举志》),即庶吉士常作为宰相之类的官员来培养,可见其前途。清代,庶吉士亦有极高地位,《清史稿》说“[庶吉士]三年考试散馆,优者留翰林为编修、检讨,次者改给事中、御史、主事、中书、推官、知县、教职,其例先后不一……凡留馆者,迁调异代官。有清一代宰辅,多由此选。其余列乡尹、膺疆寄者,不可胜数。士子咸以预选为荣,而鼎甲尤所企望”。(《清史稿》卷108,《选举志三》)


楚邾


回答者:季我努学社青年会员 林小静

讨论这个问题前,要明确的一点是庶吉士并不是清代的独创,早在明初洪武十八年,就开始了考选庶吉士。庶吉士这一名字取自《书经·立政》中“庶常吉士”之意,一般而言,能够选为庶吉士的人都是要成功通过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殿试之后可以对新科进士授予官职,或者选拔为庶吉士。不过洪武年间的庶吉士是带有实习的性质,到了永乐三年,庶吉士正式划归到翰林院管理和培养。但是这时的庶吉士制度还很不完备,新进士必须通过“馆选”考试,成绩优异者方才能成为庶吉士,而这个“馆选”考试的时间一开始是不固定的。

清朝庶吉士制度的实施是与开科取士同时进行的,也就是到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首次开科取士,其结束时间,据《清宣宗实录》记载是道光十八年。据有学者统计,有清一代庶吉士共6052人,占清代进士总数的22.54%,因此能做庶吉士在当时已算比较高的荣誉了。清代一般的汉人大学士大多是翰林出身,其中不少人就是由庶吉士留馆后转升的。

那么,清代怎样才能当上庶吉士呢?首先你要通过层层的考试到达殿试,每科殿试后朝考,选取庶吉士若干,进入翰林院学习三年,一到三年后散馆考试,按成绩授馆职。也就是说,庶吉士在“馆选”录取后,要在庶常馆学习三年,再视其学业成绩决定去留,而且学习期间,皇帝有时会加试,并根据成绩予以奖罚。清初入选的庶吉士必须选读满、汉书,明清朝统治者将庶吉士看作是“储才大典”,入选后主要负责协助皇帝起草诏书,或者为皇帝讲解经籍等。

有清一代,庶吉士的选任有年龄、地域、民族等的限制。对一些大省比如山东、山西、河南等省,“若在三四员以下,酌派年力少壮者一二人,其江浙等省,人数在五六员以上者,酌派二三人,率以三十以下者先之。”其次,还有地域的限制,清朝为了照顾边远地区,于是对云南、贵州等省的庶吉士,放低要求,不必令习清书。再次,民族限制,主要表现为庶吉士不只包括汉人,还包括满人、蒙古人等,而且八旗庶吉士内满人多于汉军,汉军优于蒙古。此外,清代庶吉士的选取还有一些其他的规定,比如要“品行端正”、“年青貌秀、声音明爽”等。因为庶吉士地位较高,因此也成了很多名门望族子弟向往之职,据学者统计,清代庶吉士出于同一家族者、有姻亲关系者较多。

以上所说一般是通过正常馆选,但清代还存在非常改选的情况。主要由三种:第一就是钦赐入馆,即新进士无须经过朝考,被皇帝直接选为庶吉士。第二种就是特改馆职,即庶吉士的出身不一定是进士。第三种是具有特殊身份的庶吉士,比如说翻译庶吉士专门从满洲和蒙古翻译进士中选拔。不过非常改选的情形比较少见,因此要想当上庶吉士,最可靠的办法就是老老实实读书,争取通过科举考试的层层选拔。

参考文献 吴建华:《清代庶吉士群体解析》,《社会科学辑刊·明清史研究》1994年第4期。


季我努学社


庶吉士起源于明代。明初,设六科庶吉士,从新中的进士中选取文学、书法一流的人充当。把他们分发到六部,由各部的尚书或侍郎督其课业。相当于是见习生。三年后,经过考试,分发任用。根据考试成绩,分别定等。二甲授以编修,三甲授以检讨,其余则为给事中、御史或是到地方上任州县官。

清沿明制,庶吉士的方法也大同小异。不过,清朝专门设置了一个叫庶常馆的机构,供新科进士深造。这些进士中的优秀者入选到庶常馆,称为馆选。庶常馆有满汉教习二人,于内阁学士及尚书、侍郎等高官中派任。三年学习满,经皇帝御试后分发任用,称为散馆。所授职务,也与明朝相差无几。

所以,在清代,要想当上庶吉士,不仅得是会试中金榜题名的进士,而且还得在文学和书法方面出类拔萃。


聂作平


殿试前三甲(即状元、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其余的进士再参加朝考,考论诏奏议诗赋,选擅长文学书法的为庶吉士,其余的授予主事、知县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