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9 《後來的我們》出現2000萬退票,是票房造假還是營銷騷操作?

作者|東東

世上總是會存在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騷操作,但是在“水深火熱”的影視圈卻再正常不過。

對於大部分人來說他們還都只是湊熱鬧的門外看客,裡面的套路之深是絕大多數人不會想到的智商收割之作。

一直以來都很喜歡電影,所以會經常關注影視圈裡的一些東西。想必各位的朋友圈已經被《後來的我們》刷了屏,當我看到一些好友曬電影票轉發情感文的時候,突然想到去年爆火的《戰狗2》,難道這就是你們覺得的中國好電影?

其實,早在《後來的我們》上映之前,貓眼的想看人數就超過了90萬,這算是我見過最高的“想看”人數了,想必已經創造了該項指標的記錄。

那時候我就在想,這部賣情懷的電影難道真有這麼大的影響力嗎?難道又是一部現象級的影片?

確實,因為前期的宣傳,該片熱度一直居高不下,微博熱搜早已高達8億閱讀,上映一天更是拿下將近三億的票房,截止一本黑撰稿發佈前,該片的實時票房已經突破四億大關。

但令人詫異的是,在票房猛增的同時卻出現了反轉,多方消息爆料稱,《後來的我們》在上映首日出現大量退票情況,並且不少影院單日的退票率都在10%以上,被退票的影院總數接近4000家,按照票房均價和退票數來說,當日退票總額大概在2000萬左右。

《後來的我們》出現2000萬退票,是票房造假還是營銷騷操作?

微博“電影票房”也發博稱,互聯網時代,這種暗箱操作的手法著實讓人意想不到。這種騷操作真是甩開以前的前輩十八條街,還能壓住曲線鋪開,要不是玩太過,弄得各大影院自爆,還真是發現不了。

《後來的我們》出現2000萬退票,是票房造假還是營銷騷操作?

莊家潛伏進場,韭菜追高進場,莊家高位出貨

實然,這是一場有計劃的營銷手段,先是通過第三方售票平臺購入大量電影票來刷高預售票房,從而造成一種該片很火爆的現象,以此來迷惑影院和觀眾。

接著影院就會覺得本來就是五一檔,該片肯定會火,於是就會加大排片量和觀影場次。

當然這世上從來不乏湊熱鬧的人,一塊石頭激起的水花都有可能會被圍個水洩不通,觀眾會擔心片子火爆買不到票所以會提前購票,這樣一來就相當於“火上澆油”,影片的預售價和熱度自然也就水漲船高。

等預售票房上去後,再大規模退票,反正此時已經圈了一波人,我黯然離場,爾等韭菜繼續為我翻炒熱度,豈不快哉。

其實,該片上映前也算是做足了各渠道的營銷準備,認識的一些情感號大V和影評大號都陸續給該片“煽風點火”,朋友圈迅速就被“後來的我們什麼都有了,卻沒有了我們。”刷屏

(在影片中,這句話真的很尷尬,不知道你們能不能感同身受。)

隨後,我詢問了其中一個情感大號的主編,他說早在一個月前就接到了該片軟文廣告的單子,都是為了賺錢,沒必要和錢過不去。

《後來的我們》出現2000萬退票,是票房造假還是營銷騷操作?

認識一位專職寫影評的朋友,他說每當有片子上映,接的單子都寫不過來,要麼是中規中矩的一頓好評,好麼就是處心積慮的炒作。重要的是連電影都沒看過就開始寫......

《後來的我們》出現2000萬退票,是票房造假還是營銷騷操作?

朋友告訴我,圈內的很多大V都會接這種單子,當然《後來的我們》也不會例外,大V寫完的文章會找很多水軍去刷好評,價格大概在0.5元到1.5元左右,他們有很多這種水軍的渠道,甚至有人專門靠水軍發家的。

這其實是一條完整的利益鏈條,有需求方,自然就會有“供貨商”。

這樣一來就會給眾多吃瓜觀眾造成一種這片子確實不錯的感覺,自然就會掏錢買票。

《後來的我們》上映首日,豆瓣上的影評文章接踵而至,底下的評論我想都是廣大水軍的捫心評論吧。

為了一探真相,一本黑悄悄加入了一個水軍付費群,進群后通過翻看聊天記錄,確實發現了大量要求水軍接單刷好評的單。

《後來的我們》出現2000萬退票,是票房造假還是營銷騷操作?

其實,不管是豆瓣刷分刷評論還是邀請大V做臺,早就已經是業界潛規則,大家都心知肚明。

但那些連電影都沒去看就一通好評如潮的人就有些過分了,翻看了群內分享的一篇請水軍刷好評的文章,底下那些萬能的口水評論我想可以適用到任何地方吧。(真的棒)

《後來的我們》出現2000萬退票,是票房造假還是營銷騷操作?

在這個碎片化的時代,想要吸引觀眾的注意力,數據造假是其中的一種手段,只有先把數據變成一個可以任意掌控的“泡沫”時,才能得到更多人的關注。

只有掌控群眾的跟風心理,才能收割群眾,控制你的情緒,引導你的思維,從而讓你心甘情願地掏錢買單,這一點操縱者玩得確實溜。

你要說片子不錯,那這些手段都可以無視,關鍵是這東西真的沒法看,讓一推人買票花兩個小時在影院尷尬度過,然後尷尬離場。

可能有些人會說,片子演得很好啊,精湛的演技加上富有感情的臺詞,情緒的把控恰到好處,揪住了觀眾的情感之門,肉眼之間傳達出的情感變化,塵封在記憶裡的點點滴滴一下就湧上了心頭。

嗯,你就適合這種片子了,評論得也很到位,有種那英評論好聲音的深邃之感,很棒。

值得注意的是,同時期上映的《幕後玩家》等影片自然也就成了炮灰,這些影片一沒情懷二則營銷不夠,自然玩不過此等騷操作。

所以,總的看來,《後來的我們》才是真正的“幕後玩家。”

可以想象的是,五一小長假第一天,各位吃瓜群眾正拿著電影票排著長隊,前赴後繼的去回憶自己的青春。

其實我也去看了這部電影,確實很好看,很感動,特別是開頭吳京跳水的那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