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1 陕煤集团——用科技创新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陕煤集团——用科技创新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今年5月18日,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陕煤集团)召开第五届科技创新表彰大会暨科技创新推进会,会场的气氛热烈,高达2500多万元奖励资金,表彰奖励了130项集体科技成果,88项职工创新成果,54项专利,164篇论文,各类先进集体59家,各类先进个人171人,这样的表彰奖励力度,彰显了集团对科技创新的重视,而同时宣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工作的决定》,更是为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工作,支撑引领集团高质量发展,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创新型企业吹响了集结号。

从2015年9月陕煤集团第四届科技表彰大会召开至今,不到三年时间,集团共实施重点科研项目599项,完成科技投入162亿元,共获国家及省部级奖项44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省部级奖项42项),其中一等奖8项,二等奖16项,三等奖18项,新获权专利1129件。煤炭分质清洁转化利用、煤制烯烃DMTO-II、苯及甲苯烷基化制PX、煤矿智能化开采、110-N00工法无煤柱自成巷、8米超大采高国产采煤机制造等一批在国际国内产生重大影响的科技创新成果,显著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陕煤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严广劳在会上说,三年多来,集团公司以科技和资本为驱动,全面实施科技创新战略,不断健全科技体制机制,培育壮大人才队伍,潜心打造技术引领能力,大量的科技成果就地转化,一批新型产业蓬勃兴起,科技创新支撑和引领集团产业发展成效显著。

2017年,陕煤集团实现营业收入2600亿元,实现利润105亿元,位列2017年世界企业500强企业第337位。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能源战略研究中心、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国际能源研究所联合编制的《能源企业全球竞争力报告2017》中,排出了“煤炭企业全球竞争力排行榜 30 强”,陕煤集团位列第2位。

陕煤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杨照乾在这次大会上说,作为一个有抱负的企业,实现“国之重器”,应该成为我们在科技创新上奋斗和追求的更高目标。也只有这样,我们这个“一流”,才能更加名副其实,才能更加从容的由国内发展走向国际发展。

陕煤集团——用科技创新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陕煤集团黄陵矿业公司智能化无人综采工作面,采煤工人在顺槽监控中心内进行远程采煤作业

完善科技创新机制

2011年3月,陕煤集团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安全、高效、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改革科技管理体制,成立了陕西煤业化工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与集团科技发展部合署办公,一方面承担集团的科技创新管理职能,另一方面作为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高新技术开发企业,代表陕煤集团出资组织集团内外的科技研发工作,并行使出资人的权利。随后,经过持续改革,陕煤集团按照“强化总部、做实板块、激活三级”的管理思路,在不断完善集团公司科研管理和科技研发体系的基础上,已逐步健全了覆盖全部二级公司和厂矿企业的科技管理部门和专业研发机构,并落实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课题组,具体实施科技研发。

目前,已初步构建起面向市场、服务产业、体系完备、政产学研用深度合作,决策层、管理层、研发层与应用层定位清晰的科技创新体系,形成了集团、板块、厂矿“上下联动、分层实施”的科技项目运作机制。通过不断充实完善科技创新“资金、平台、人才、技术、机制”核心支撑要素,全力构建起多要素强力支撑、覆盖基础研发到产业化应用的全流程科技创新管理体系。同时,综合利用现有科研项目申报系统、科研信息检索平台、知识产权管理信息系统、专利数据库等科技创新信息化手段,积极引入“互联网+”科技创新管理模式,通过公开发行媒体,配套以资金扶持、装备支撑、股权激励、优先产业化等优厚条件,面向社会寻求重大项目合作,科技创新管理工作更加便捷、务实、高效。

集团公司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的不断完善,促进了科技工作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2015年度集团公司被国家知识产权局评为“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2016年度集团公司再次被国家知识产权局确定为“国家专利运营试点企业”。不久前,陕煤集团制定印发了针对第二个三年培育期的《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工作方案》,争取早日成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

陕煤集团——用科技创新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陕煤集团柠条塔矿业公司采用“厚煤层无煤柱自成巷110工法”综采工作面,达到国内首创、国际领先水平

集中力量突破关键技术

企业重大科技创新和关键技术的突破,需要产学研协同创新,而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科研平台发挥着推动企业真正成为科技创新工作“研发主体、市场主体、需求主体、投资主体和管理主体”的核心支撑要素的重要作用。目前,陕煤集团以“煤炭绿色安全高效开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和“国家能源煤炭分质清洁转化重点实验室”为核心,已建成6个国家级科研平台、30余个省级科研平台,两个产业联盟,初步形成了优势互补、相互支撑的科技研发平台集群。各级平台在引领行业科技创新、产业政策研究、重大项目论证、关键技术攻关、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依托这些创新平台,集团先后与国家能源局、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煤炭协会、中煤科工集团、中国石油与化学联合会、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规划院,以及众多科研院校、工程设计公司、相关科技企业等单位,广泛开展产学研政合作,为陕煤参与国家及行业的战略研究、产业规划、标准制定、信息分享、前沿技术探索、先进技术引进、领先技术合作及国际技术交流创造了良好条件。

集团下属黄陵矿业公司的“煤矿智能化开采技术创新中心”是被国家应急管理部确定为全国首批安全科技支撑十二个平台之一,2016年5月挂牌成立以来,彻底打破了国外企业在煤矿智能化方面的技术垄断,提高了国产装备市场占有率。创新中心以黄陵矿业公司为依托,联合中国煤炭科工集团、西安煤矿机械有限公司、西安科技大学等单位,以智能化开采技术为核心,形成从技术研发、装备制造、实验研究、技术培训到成果推广应用的完整技术创新体系。目前,创新中心已获授权专利97项,完成科研项目近60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9项。作为创新中心的孵化地,黄陵矿业公司已经成功实现了较薄煤层、薄煤层、中厚煤层以及大采高智能化无人开采,预计在今年底,所属四对矿井全部实现智能化无人开采。

集团与中国矿业科学协同创新联盟、中国科学院何满潮院士团队合作共同实施的“无煤柱自成巷N00工法成套技术及装备工业化试验研究”项目,被鉴定为煤矿开采技术的重大突破和重大创新与升级,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集团主导建设的国家能源煤炭分质清洁转化重点实验室,在煤清洁高效热解技术、煤焦油制芳烃和航空航天燃料及环烷基油特种油品技术、热解焦清洁应用技术、煤制化学品技术、煤基新材料技术、环保与节能技术和专用设备的研究与开发等方面为煤炭高效清洁利用作出重大贡献。

集团所属煤化工技术工程中心研发的甲醇制烯烃第二代工业化技术(DMTO-Ⅱ),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集团公司首次使用该技术建设的蒲城清洁能源化工公司年产180万吨甲醇制68万吨聚烯烃大型现代煤化工项目,具有节能环保、高效低耗的显著特点。

陕煤集团——用科技创新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陕煤集团技术研究院煤化工技术工业化试验装置

激发全员创新活力

陕煤集团提出了“以煤为基,能材并进,技融双驱,蜕变转型”的发展战略,转型发展的步伐日益加快,从目前和长远发展来看,集团整体人力资源结构难以适应发展需要的矛盾已日益凸显,为此集团公司科技创新方面加大了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力度。

近年来,集团相继引进6名院士、获批4个“三秦学者”岗位、4个省级创新团队,拥有“有突出贡献专家”8人、“青年百人计划”1人、“青年科技新星”4人、“三五人才”12人、陕西省“突出贡献专家”5人,2人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授予“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6人获得“煤炭行业技能大师”称号、3人获取“煤炭行业技能大师工作室”,先后招聘300多名硕博士加盟组成专业创新研发团队。

今年,集团还启动“万人计划”,从2018年到2022年,集中用五年时间,采取校园招聘和社会化选聘的方式,招录全日制一类本科及以上学历的院校毕业生1万人,进一步优化集团人才队伍结构和做好人才培养储备。

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下,近年来,集团大力倡导全员创新,“人人是创新主体,岗岗是创新平台”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岗位创新在许多单位已蔚然成风。同时,通过有效集成全集团内部大众创新资源和员工智慧,积极打造“共创空间”和“创客文化”,职工拥有自己名字命名的创新成果非常普遍,很多职工的科技创新成果还申请获得了国家专利。集团下属神南矿业公司仅2017年,就一共申报创新项目达2972项,有效项目2077项,有效率69.8%,直接创效价值5.42亿元,被陕西省能源化工地质工会授予“双创基地”荣誉称号,培育出了7名千万元级创客大咖。“双创”实现了煤炭职工从“汗水型”向“智技型”的转变,成为“新常态”下驱动企业提质发展的“最强引擎”。

陕煤集团——用科技创新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陕煤集团第五届科技创新表彰大会暨科技创新推进会

引领集团转型发展

经过对自身资源和内外环境的全面审视,对新能源革命和新经济趋势的深入洞悉,陕煤集团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点在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寻求产业突破。

由陕煤技术研究院与国家千人计划、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陈曦联合开发的纳米流体吸能材料(NFEAM),在国家劳动保护用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检测结果中表明,纳米流体吸能材料可以提高安全帽和摩托车头盔吸能性能60%—70%左右,是目前市场上已知的减震吸能效果最好的材料,具有大幅度领先其他同类产品的吸能安全保护功能。纳米流体吸能材料结构简单,成本低廉,适用范围广泛。目前该项科技创新成果已经陆续开发出了产品,开始在道路、轨道交通、军用防雷防弹、汽车碰撞以及水下机器人等方向进行产品的推广应用,市场前景可观。

这样的高新技术科技创新成果,陕煤集团还有很多。与厦门大学合作的“合成气一步法制烯烃”技术研发,已完成催化剂固定床评价装置方案设计与设备订货。与中科院过程所合作的尿素法MDI绿色合成技术研发,完成了工艺包定稿和工程总图设计,今年年底将完成整个中试装置建设。与国家千人计划刘生忠、张安平以及中科院合肥物构院合作,在透明导电薄膜领域,先后布局了低阻型ITO、银纳米线、石墨烯三类导电膜材,随着试验生产线的投产,将全面进入柔性大尺寸触控屏领域。与中南大学、复旦大学合作的高镍三元正极+硅碳负极材料研发,标志着已全面进入了动力电池研发领域。与清华大学合作的单层石墨烯和超级电容器用石墨烯,有望率先在石墨烯的产业化应用方面取得突破。

2017年,陕煤集团财务公司按照集团转型升级战略部署,创新完成了集团100亿元产业投资基金的设立,年内完成向新能源、新材料领域投资15.6亿元,集团在高新技术领域发展迅猛。

全力打造创新型企业

进入2018年,陕煤技术研究院的西安基地、华州基地、新能源材料基地、蒲城试验基地、结构功能膜生产基地“五大基地”正在加快建设,这些基地将承载煤化工、精细化学以及新能源、新材料的研发、试验和生产,为陕煤集团科技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陕煤集团在持续加大力度支持技术研究院的基础上,还规划分别在深圳、雄安、上海再成立三个研究院,充分利用这些地方的科技、经济、金融、市场等优势,最终形成东西南北四个技术研究院的协同创新。

未来,陕煤将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孕育兴起,能源革命方兴未艾的时代大势,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健全创新体制机制,凝聚科研合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促进集团发展从要素驱动向效率驱动和创新驱动转变,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双自”创新型企业。

在集团2018年工作会上,杨照乾董事长表示,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有条件在未来一段时期,把陕煤从一个传统能源企业打造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清洁能源供应商、新材料与高端制造服务商,走出一条“以煤为基、能材并进,技融双驱,蜕变转型”的发展路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