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7 京城百年前的“高考”是怎样的?

各位亲,又到了一年一度、全民聚焦的高考时段,炎炎烈日,考生心焦,家长心燥......

京城百年前的“高考”是怎样的?

遥想当年,小北也是从这“千军万马独木桥”中一路闯过来的。

京城百年前的“高考”是怎样的?

知友@木冷

早上 6 点半换了一根新笔芯,晚上 7 点没水了——

知友@小龙豆豆

高中三年 ,下午饭没有出去吃过,中午买了菜夹饼放在桌兜加水一起做下午饭,一边学习一边吃;

课间没有玩过,一直在刷理综实在太累就眯一会;

路上听英语背单词,回家刷理综英语整理错题本;

高考完,试卷整理的时候比我腰高(只有试卷,包括学校考试的);

可能每天除了吃饭,睡觉,不学习的时间在半小时内;

因为太拼命得了低血压,一边输液一边学习。

网友们的留言让小北回忆起了高三那年挑灯复习的日日夜夜,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的感慨不由的就上了心头。

京城百年前的“高考”是怎样的?

随后,小北经过在象牙塔中4年的打磨、深造后,又投身文化传媒事业,如今成为了其中的精英分子,并决心为之奋斗终生呐!

京城百年前的“高考”是怎样的?

纵然,在很多人眼中,高考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弊端, 也并不是决定人生成败的唯一途经,不过时至今日,它依然是相对最公平、最公正、最有效的考试选拔制度。

京城百年前的“高考”是怎样的?

而在我国,用考试来选拔、裁汰人才的制度,源自隋代的科举制,发展到了明清时期,就正式分成了:乡试、会试和殿试的三级筛选模式。

京城百年前的“高考”是怎样的?

既然有考试,就必然有考场,古代的科举考场被称为“贡院”,而北京作为国都,贡院更是不可或缺,且秘闻不断。

京城百年前的“高考”是怎样的?

贡院——最忙碌的考场

北京城明、清两代贡院的旧址位于今建国门内,东起贡院东街,西至贡院西街,北起东总布胡同,南至建内大街,包括贡院头条、贡院二条、贡院三条在内。

京城百年前的“高考”是怎样的?

贡院最早在科举中是会试的考场,即开科取士的地方。各地举人来此应试,犹如向皇帝贡奉名产,故名贡院。

京城百年前的“高考”是怎样的?

而到了明清两代,各省省城都设有贡院,这意味着乡试也要在贡院完成,每三年一科,在农历八月举行,也被称为“秋闱”。

在北京贡院举行的,是顺天府乡试,据说在光绪初年来应试的多达15000多人。

京城百年前的“高考”是怎样的?

而通过乡试的举人,可于次年3月参加在京师的会试和殿试。会试由礼部主持,同样在北京贡院举行,亦称“春闱”,同样是连考3场,每场3天,由翰林或内阁大学士主考。

既要办乡试,又要举行会试,北京贡院的使用频率极高。

京城百年前的“高考”是怎样的?

在这里,每逢子、午、卯、酉之年的八月要举行直隶和顺天府乡试;逢丑、辰、未、戌之年的三月举行礼部会试,因而是全国科举考试的中心。

京城百年前的“高考”是怎样的?

这里曾回荡过多少金榜题名者得意的欢笑,也一定撒遍了无数名落孙山者辛酸的泪水。

京城百年前的“高考”是怎样的?

贡院——一曲科举挽歌

从方位上看,贡院地处北京内城东南角。当年各地的学子进京赶考,绝大部分都是从西南边卢沟桥进入北京城的,集中住在南城,为何把考试的场地贡院,选在老北京内城东南方位的地界?

京城百年前的“高考”是怎样的?

按照古人建筑风水的讲究,东南方是“紫气东来”的方位,紫禁城东南角为南三所,是太子读书的地方。

所以,把贡院建在老北京内城的东南角,就是比照紫禁城的太子读书的南三所位置,寄托着皇帝和朝廷对于青年才俊们的殷切厚望。

京城百年前的“高考”是怎样的?

贡院始建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万历二年(1574年)扩建。整体建筑坐北朝南,院子四周建有高大的围墙,四角有瞭望楼。

京城百年前的“高考”是怎样的?

贡院的大门叫“龙门”,取鲤鱼跳龙门之意,院落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五魁祠、明远楼以及主考官居住的聚奎阁等,其东西两侧是一排排低矮的考棚,也叫号舍。

京城百年前的“高考”是怎样的?

据记载,贡院当年共有考棚56排,号舍9000多间,每间号舍大约“三尺宽、四尺深”。

考生参加会试时,在这里连考三场,每场3天。每个考生一间号舍,舍门上锁,在考试的9天8夜里,考生吃、住都必须在这个狭小的号舍里完成。

京城百年前的“高考”是怎样的?

由于贡院的考棚一间连着一间,考生为御寒点燃炭火,稍有不慎就会失火。明天顺七年(1463年),考棚的一次大火曾使90多举子葬身火海。

为防止考棚发生火灾,张居正任丞相时,对贡院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并将板棚改建为砖墙瓦顶的号舍。

京城百年前的“高考”是怎样的?

1900年庚子国变,八国联军洗劫北京,贡院也不能幸免,损毁严重。

1904年7月4日,贡院举行的甲辰恩科殿试,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共有273名经过礼部会试后的贡士参加殿试。

京城百年前的“高考”是怎样的?

最后一位科举状元——刘春霖

这次殿试的状元是刘春霖、榜眼是朱汝珍、探花是商衍鎏,曾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沈钧儒,在甲辰恩科的这次殿试中曾获二甲名次,他也是新中国国家领导人中惟一一位清末进士。

京城百年前的“高考”是怎样的?

沈钧儒

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科举,历时一千多年的科举制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京城百年前的“高考”是怎样的?

贡院——记录时代风烟

民国时期,因政府财政拮据,贡院所属的官产大多都被变卖,1927年,张作霖执政的最后一届北洋政府为了筹集军饷,将贡院“商街”拆除拍卖物料,贡院遂从此荡然无迹。

京城百年前的“高考”是怎样的?

1937年北平沦陷后,侵华日军竟然在贡院的旧址上建起了一处“神社”,以供奉强盗的亡灵,为方便进出,并于“神社”东南旧城墙开凿一门,曰“启明门”,也就是后来被扒掉的建国门。

京城百年前的“高考”是怎样的?

1949年解放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部来到贡院旧址办公,拆掉了大门和石牌坊,大门口建起运动场,直到1956年才离开这里。

京城百年前的“高考”是怎样的?

再后来,中国社会科学院成为了贡院旧址新主人,兜兜转转了一大圈,最终还是文化事业单位扎根于此,也算是不忘初衷,首尾呼应了。

京城百年前的“高考”是怎样的?

贡院——文化脉络延绵

这一带很多胡同的命名,都深受贡院科举影响,贡院东街、贡院西街和贡院头条、贡院二条这些自不必多说。

京城百年前的“高考”是怎样的?

就说这条位于原贡院对面的鲤鱼胡同,曾寄托着多少考生们金榜题名、鲤鱼跳龙门的梦想。

京城百年前的“高考”是怎样的?

还有顶银胡同,据说是因为当年贡院附近外地考生多,拉动了胡同里的典当铺子生意,顶银顶银,就是顶银子用的意思。

京城百年前的“高考”是怎样的?

而贡院一带最有名的典当铺,是位于东总布胡同62号的宝成当,直到今天依旧保留着门脸和字号,从中可以想见当年这里当铺生意的火爆非凡。

京城百年前的“高考”是怎样的?

京城百年前的“高考”是怎样的?

屈辱的外交部——“总理衙门”

贡院旁的东堂子胡同49号院,藏着中国最早的外交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京城百年前的“高考”是怎样的?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恭亲王奕訢、大学士桂良等人奏请咸丰帝在京城设立总理衙门,接管以往礼部和理藩院所执掌的对外事务。

京城百年前的“高考”是怎样的?

不过总理衙门成立后,清朝的外交事宜、国际地位并无任何本质提升,一场场外战的惨败,一个个屈辱条约的签订,该来的都来了,直到大清亡了。

京城百年前的“高考”是怎样的?

总理衙门的东半部,是京师同文馆,后来成为北京大学外语学院的学馆,这里也是中国最早的外语教学机构。

京城百年前的“高考”是怎样的?

之后,这里又变成了学习近代科学的高等学堂,从最初的英文教学,到日后的数学、天文,京师同文馆为中国培养了一批批高级知识分子。

京城百年前的“高考”是怎样的?

总理衙门的西半部,则是各部院大臣与各国使节进行外交活动的场所。

京城百年前的“高考”是怎样的?

1901年,清政府实施宪政改革,改总理衙门为外交部,其南侧外交部街也正是由此得名。如今,总理衙门成为了公安部信访接待处的所在地。

京城百年前的“高考”是怎样的?

京城百年前的“高考”是怎样的?

赵家楼——春天里的那把火

“赵家楼”,这是中学历史课本里,讲到“五四运动”时,会被老师反复提及的一个地名。赵家楼,因为那场扭转时代命运的运动,那把被瞬间点燃的民族愤怒之火,被后世所熟知。

京城百年前的“高考”是怎样的?

它就位于贡院西北侧的前赵家胡同,在明代,这里本是隆庆朝文渊阁大学士赵贞吉的宅邸,因后花园假山上的廊亭似楼,故名赵家楼。

京城百年前的“高考”是怎样的?

影视作品里的赵贞吉

民国时,这里成为了段琪瑞政府外交总长、时任交通总长的曹汝霖的府邸。因早年在日本留学,又是“灭亡中国二十一条”谈判的参与者,曹汝霖和陆宗舆、章宗祥三人,一向被视为著名的亲日派人物。

京城百年前的“高考”是怎样的?

曹汝霖

1919年5月4日上午,当高呼“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口号的学生们纷纷从窗户翻入曹汝霖府邸后,没有找到传说中正在开会的曹汝霖、陆宗舆二人,而正在曹家的章宗样则被学生们群殴痛打,愤怒之余,学生们点起一把大火,将赵家楼烧了个干干净净。

京城百年前的“高考”是怎样的?

随后,军警灭火、逮捕学生的举措已经无济于事,“五四”运动的熊熊大火迅速蔓延整个中华大地。

京城百年前的“高考”是怎样的?

解放后,曹旧宅被全部拆除,在原址建起了新楼房,成为了国营招待所,后成为赵家楼饭店。

京城百年前的“高考”是怎样的?

1984年5月,为纪念五四运动65周年,北京市青年联合会和共青团东城区委联合在赵家楼胡同1号的东院墙上镶嵌了一块“五四运动火烧赵家楼旧址”铭牌,以为永久纪念。2002年5月1日,赵家楼遗址正式对外开放,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京城百年前的“高考”是怎样的?

本文部分内容及图片,整理自 “陈君远 先生的博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