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9 「世界環境日」3年辦理公益訴訟案件17715件,“檢察藍”護衛“生態綠”

↑點擊上方“湖南檢察”關注我們

「世界环境日」3年办理公益诉讼案件17715件,“检察蓝”护卫“生态绿”

【2018年111期】

「世界环境日」3年办理公益诉讼案件17715件,“检察蓝”护卫“生态绿”

今年3月,最高人民檢察院與公安部、環保部對安徽等地偵辦的“10·12”汙染環境案等45起長江流域汙染環境案件聯合掛牌督辦,依法嚴厲打擊長江流域汙染環境犯罪,以實際行動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等中央領導同志重要指示精神。

黨的十九大對生態文明建設謀劃了新篇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表決通過了憲法修正案,生態文明被歷史性地寫入憲法。作為憲法定位專司法律監督的國家機關,檢察機關積極推動生態檢察工作,在探索實踐中規範、在服務大局中發展,不斷健全完善生態檢察制度體系,為保護生態環境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

持續開展專項立案監督

依法打擊破壞環境資源犯罪

2013年,最高檢部署開展危害民生刑事犯罪專項立案監督活動;2014年、2015至2016年、2017至2018年,又相繼部署開展破壞環境資源犯罪專項立案監督活動。

五年來,各級檢察機關在專項活動中共建議行政執法機關移送涉嫌破壞環境資源類案件9166件11676人,監督公安機關立案偵查涉嫌破壞環境資源類案件8899件10923人。通過專項活動,發現並移送涉嫌職務犯罪線索49件,已立案38件。

在緊鑼密鼓開展專項立案監督活動的同時,最高檢還對多起危害嚴重、社會反響強烈的重大汙染環境案件的辦理進行現場督導,及時提出指導意見。

天津靜海萬畝坑塘汙染案件、甘肅祁連山系列環境汙染案、廣西來賓“3·14”非法跨省傾倒危險廢物系列案件……

2013年至今,最高檢單獨掛牌督辦或與公安部、環保部聯合掛牌督辦環境資源領域犯罪案件147件。

為將有限的司法資源用在“刀刃”上,增強工作的精準性,許多地方檢察機關針對重點領域和重點區域,自主開展了各種“小專項”活動,通過以小促大,發揮了積極作用。

例如河北省檢察院印發了《河北省檢察機關服務保障雄安新區生態環境保護建設工作指導意見》,從9個方面為雄安新區環境資源保護提供有力司法保障。該省張家口市檢察機關則圍繞服務綠色冬奧會,組織開展了“以檢察藍護衛生態綠”專項行動,受到普遍歡迎。

各地檢察機關在生態環境司法保護中,始終堅持依法從嚴打擊,認真履行批捕起訴職能,創新監督形式,積極探索開展生態環境刑事辦案新機制。

據統計,目前全國有河北、福建、江西、湖南、四川、貴州、雲南7個省級檢察院,42個市級檢察院,132個基層檢察院設立了生態環境保護檢察處(科、室),專門負責辦理破壞環境資源刑事案件。

浙江省檢察院公訴部門設立了環境資源犯罪公訴專業指導組;北京、江蘇、吉林等地的基層檢察院設立了破壞環境資源犯罪專業化辦案組;貴州、福建、江西等省一些基層檢察院也採取生態環境檢察部門與民行等部門合署辦公的形式,承擔生態檢察公訴職責,實行一體化辦案。

“2013年至2017年,全國檢察機關共批准逮捕破壞環境資源犯罪刑事案件29702件43057人,起訴破壞環境資源犯罪案件88193件137963人。”最高檢有關部門負責人告訴記者,針對生態環境資源刑事案件專業性強的特點,各級檢察機關與公安、法院以及環保等部門溝通協調,對汙染環境案中的危險廢物、私設暗管、有毒物質認定等問題進行研究,統一認識和認定標準,並通過簽訂會議紀要、制定證據把握標準等形式,明確破壞環境資源案件證據標準。

踐行恢復性司法理念

確保生態修復實效

“既然犯了法,我就得用實際行動彌補錯誤。”2017年11月24日,在貴州省三穗縣檢察院舉行的不起訴案件公開宣告會上,被不起訴人周某表示願意主動購買魚苗增殖放流恢復生態。宣告會結束後,在檢察機關、公安機關、漁業執法等部門見證下,周某將購買的1.2萬尾魚苗運到案發地放流。

2017年6月9日,周某在邛水河三穗縣八弓鎮中壩村“大坡腳”河段,採用電魚機電魚方式非法電捕野生河魚,被三穗縣農業局漁政執法大隊現場抓獲。2017年6月22日,三穗縣檢察院檢察人員發現周某以電魚的方式在禁漁期非法捕撈行為已涉嫌非法捕撈水產品罪,遂將線索進行彙報。該院將此案交由偵查監督部門辦理,並立即建議農業局依法將線索移送公安機關立案審查。在公安機關移送審查起訴後,三穗縣檢察院根據案情依法對周某作出相對不起訴決定。

“檢察機關在捕前、訴前、判前,教育引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願承擔修復義務,恢復被破壞的生態環境;然後綜合考慮犯罪情節、實際履行修復義務等情況,根據案件所處的訴訟環節依法不捕不訴、建議法院從輕量刑或者適用緩刑,貫徹了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同時使受損害的生態環境得到實際有效和及時的修復。”最高檢有關部門負責人表示。

據統計,2013年至2017年五年間,全國檢察機關公訴部門結合辦案開展生態環境恢復工作,教育引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願履行生態修復補償義務,共計補植復綠樹木7.22億餘株,增殖放流魚苗4.57億餘尾,恢復耕地5.59億餘畝,恢復草場0.93萬餘畝,修復礦山893個,繳納生態修復費用5.79億餘元。

為不斷探索踐行恢復性司法理念,各級檢察機關聯合相關部門建立生態修復工作機制,對適用案件範圍、修復措施、生態修復協議內容等進行規範細化。

記者獲悉,目前已有16個省的三級檢察機關會同法院、公安、環保等部門建立生態環境恢復性檢察工作機制1611個。

除了建立規範細化的工作機制,如何確保生態修復實效成為檢察機關不斷思索的一道命題。當前的解決方案是聯合當地政府、法院建立補植復綠基地。行政部門具體履行治理管護職責並對補植復綠等情況檢查驗收,對修復資金實行專項管理;檢察機關對生態修復過程以及修復資金使用情況實行監督。

據瞭解,這種實行“施害方履行修復義務、專業方治理管護、第三方監督落實”的通力配合在實踐探索中收效顯著。

發揮公益訴訟作用

著力保護綠水青山

2018年1月29日,江西省撫州市檢察院訴時某、黃某汙染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案開庭。經查,時某、黃某在沒有辦理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等環保手續的情況下,非法處置的危險廢物重量為67.27噸。這是江西省檢察機關提起的首例民事公益訴訟案。2月8日,法院作出判決,時某、黃某承擔生態環境修復費8萬元,並在焚燒危險廢物的現場和周邊40餘畝土地上進行植樹造林,養護3年;對涉案全部危險廢物及殘渣依法進行無害化處置,並承擔已經發生的處理費2.69萬元和鑑定費1.6萬元。

記者瞭解到,自開展公益訴訟工作以來,各級檢察機關不斷加大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領域公益訴訟案件的辦理力度。據不完全統計,2015年7月至2018年4月,檢察機關共辦理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領域公益訴訟案件17715件,恢復被破壞的林地、耕地、草地、溼地238.29萬畝,督促治理恢復被汙染的水源面積54.7萬畝。累計督促關停和整治違法排放廢氣和其他空氣汙染物的企業2323家;督促關停和整治其他造成環境汙染的企業(不含大氣汙染企業)1991家;關停未依法辦理環評的企業695家;督促關停和整治違法養殖場1963個。

在環境領域公益訴訟工作中,河北唐山、江蘇揚州等地檢察機關堅持檢察長統一指揮,建立了公益訴訟案件全市人員力量統一調配、兩級院成立辦案組、跨區域案件協作調查取證等一體化辦案機制。重慶市檢察機關從2018年4月開展為期兩年的“保護母親河”公益訴訟專項行動,開展系統監督治理。

與此同時,最高檢以實地督辦、掛牌督辦等方式,加強對下指導督促。2018年1月,最高檢下發《關於對一批破壞生態環境公益訴訟案件線索予以掛牌督辦的通知》,對全國33起破壞生態環境公益訴訟案件予以掛牌督辦,並對祁連山生態破壞事件、河北“納汙坑”事件、山西汾河汙染事件等進行實地督辦。

“結合公益訴訟辦案特點,檢察機關積極探索科技在公益訴訟領域的具體落地,將無人機取證、大數據、區塊鏈技術等運用到辦案過程,保障了案件辦理的順利進行,保障和促進了美麗中國建設。”最高檢民事行政檢察廳負責人表示。

來源 | 最高人民檢察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