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9 六個錢包,刺痛了多少中國人的心?

最近火了一個“六個錢包買房”的理論,這可是牛氣哄哄的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樊綱說的。/<font>


/<font>

六個錢包,就是把你和你對象的父母、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這六個錢包湊在一起,去支付房子的首付。對,僅僅只是首付!/<font>


/<font>

一石激起千層浪,引起全民diss樊綱,但不可否認的是,中國人舉幾代人的債購房已成為一種社會現象。/<font>


/<font>

現實就是這麼赤裸裸的殘酷,多少年輕人面對高房價無可奈何,坑爹坑娘坑爺爺坑奶奶都要買起一套房,六個錢包理論能刺痛這麼多年輕人的心,這背後其實是整個社會的焦慮。/<font>


/<font>


/<font>

1/<font>

房子承載幾代人的希望/<font>


/<font>

單單從人的基本需求來看,人的生存本質無非就是依賴衣食住行,居住需求是人最底層的需求,在沒什麼安全感的中國人眼裡,沒有房子會佔據我們很大的注意力。/<font>


/<font>

從中國社會環境來看,房子捆綁了大量公共資源,包括戶籍、醫療、教育、地位等等,甚至跟你的繁衍權都有關係,畢竟沒房子很大可能娶不到老婆的。/<font>


/<font>

從上面所說的種種,年輕人的購房慾望一步步被點燃,但該死的高房價卻一直刺痛年輕人的軟肋,挑戰了中國家庭的最後底線,最後中國家庭都沒了底線了,都願意砸錢買房了。/<font>


/<font>

一項調查發現,依靠父母買房的80後90後的比例高達40%。/<font>


/<font>

我們都知道,大部分的年輕人單靠自己的能力是買不起房的,但很多父母掏空了一切也要給子女買套房。與其說是你坑爹坑媽,不如說是你爸媽送上門讓你坑的,你不坑,他們還不樂意。這成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font>


/<font>

在中國,父母對兒女的愛是很畸形的,父母總希望給你提供最好的教育、環境保障,希望你能跳出小農村小城市的環境,去大城市發展,能在大城市站穩腳跟,成為本地人。但這種愛的背後卻隱藏了很多無奈又心酸的故事。/<font>


/<font>

之前有個新聞很讓人唏噓:父親是環衛工人,每月工資僅有2120元,卻省吃儉用,每月拿出2000元給兒子還房貸。/<font>


/<font>

“六個錢包”就是在講述中國社會薪火相傳的遊戲規則。大部分的“姥姥姥爺”、“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其實都沒有什麼家底,但他們卻願意將僅有的一點養老費、棺材本全搭進兒孫的房子裡。/<font>


/<font>

這讓我想起了一部電影《楢山節考》,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個發生在楢山山腳下貧困山村的悽慘故事:為了節約和留下生存資源,活到70歲的老人則一律要被長子背到楢山上丟棄。/<font>


/<font>

我在69歲阿玲婆身上看到了母愛的光輝,她一心忙於操辦大兒子辰平續絃的事,為了讓自己丟棄的事情不成為兒子的負擔,她為讓自己顯得老態,狠狠磕掉自己的四個門牙,安然走向楢山,選擇了把更多生的希望留給她的下一代。/<font>


/<font>

是啊,現在很多父母不也是寧願自己吃苦,也要把自己的資源留給下一代嗎?而你擠進大城市,不也就是為了獲取更多資源嗎?/<font>


/<font>


/<font>

2/<font>

房貸壓垮了年輕人/<font>


/<font>

就算你用了六個錢包買了房,難道你就好過了嗎?/<font>


/<font>

不,不是的。/<font>


/<font>

就算你買了房子,你終於算是“北京人”、“上海人”、“深圳人”、“廣州人”的時候,但你卻還不是本地人,你依然生活在外地人的不安全感中,因為你還有房貸要還。/<font>


/<font>

北上廣深的房價,好地段漲到每平米10萬元左右。我們接地氣一點,拿一套80平米、房價為5萬元的房子為例:總房價需要400萬,貸款280萬元,20年貸款,對於一個白領家庭,每月需要還款2萬元。/<font>


/<font>

但很多白領的工資低於1萬元的。現實如此,不得不叫人寒心。/<font>


/<font>

看看身邊的70後、80後們,為了買房養娃,哪一個不是鮮衣怒馬卻欠了一屁股債。他們不敢病,不敢死,更不敢失業。/<font>


/<font>

有一次和一個80後中產聊天,在我看來,他可以算是土豪了,月薪4萬,在廣州有兩套房子,算是同齡人中的佼佼者吧。可就是這麼一個人,竟然哭喪著臉說,每個月養車養房要還2萬多的貸款,再加上孩子的學費生活費,基本上就月光光了。/<font>


/<font>

什麼是中產?就是高不成低不就,拼命爬出了底層,別人覺得你腰纏萬貫,其實口袋裡壓根沒有幾個錢。/<font>


/<font>

對於並非中產的年輕人,形勢又更嚴峻了,當你的爸媽掏空一切為你買房之後,他們生病了卻不敢和你說,他們可能病倒在家裡,而你躺在通訊錄裡。/<font>


/<font>

六個錢包,就算你只用了兩個錢包,你以後的日子連整個家庭的未來都要算計。/<font>


/<font>

最近,看了一份2017白領年度關鍵詞報告,排名第一的關鍵詞是焦慮。一想到苦心經營、用心包裝的生活,隨時可能崩塌,誰能不焦慮。/<font>


/<font>

買了房子,揹負起房貸的壓力,二三十年生活難以緩解,用命掙錢去填補窟窿,生活從此下降,縮衣緊食。/<font>


/<font>


​/<font>


/<font>

3/<font>

房貸—懸掛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font>


/<font>

大家都以為買了房,財富就直線上升,但這看不見的財富增值的背後卻是老百姓加足槓桿,鎖定了未來20年以上的現金流。/<font>


/<font>

看似財富增值了,但錢卻沒了。/<font>


/<font>

窮不可怕,負債也不可怕,可怕的是死了都還不完自己欠下的錢。對於買房的人,一般都是20-30年的房貸期限,這個房貸壓力並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減輕,最不幸的結局是斷供。/<font>


/<font>

房貸就是一把懸掛在我們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如果經濟形勢變差,家庭的債務危機就會顯現,一旦資不抵債、斷供斷貸的可怕局面就會來臨,在這個信用社會,你一旦沒了信用,你寸步難行。/<font>


/<font>

不要覺得自己現在很牛逼,地位、收入都不錯,就過度加大槓桿。/<font>


/<font>

你要知道,我們正處於大時代鉅變的前夜,中國經濟崩盤與否我們暫且不談,但大家都知道,局部範圍的經濟危機可是經常發生的。就像目前中興被美封殺事情,你可能無法想象揹負著高額房貸的中興員工現在到底有多焦慮。/<font>


/<font>

從大環境來看,過去GDP的增長在一定程度可以等同於樓市的繁榮,而樓市的興旺自然就是居民加槓桿通過房貸購房。/<font>


/<font>

你知道中國的槓桿率有多高嗎?/<font>


/<font>

有數據顯示,我國居民部門債務佔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從2007年不足35%到現在已經達到了90%。也就是說,你每個月90%的工資用來還債。/<font>


/<font>

如果我們把範圍再擴大一點,將居民債務放到GDP中間來看,我們就能看出居民加槓桿的嚴重性,2007年中國居民部門債務佔GDP的比重不足20%,那麼到了2017年7月份,這個比重已經突破了53%。/<font>


/<font>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美國是用了40年的時間,完成了槓桿率從20%到50%的提升,在中國卻用不到10年時間。/<font>


/<font>

有人說中國人存款多啊,就算收入少了,還可以用存款支付貸款,不會出現違約風險。似乎有種手中有錢,心中不慌的勇氣。/<font>


/<font>

那就來看看中國人存款是不是真多吧!/<font>


/<font>

去年中國居民第一次出現了儲蓄增長率為負,中國居民很快將成為一個“赤字部門”。M2增長放緩,居民儲蓄存款下降,企業定期存款下降,都將會產生很大影響。/<font>


/<font>

時間來到了2018年,很多地區的銀行在貸款增加的同時,存款卻持續減少,商業銀行的存貸比逐年攀升,甚至很多地區銀行出現了存貸比超過75%紅線的情況。/<font>


/<font>

也就是槓桿率在提升,存款卻在降低。/<font>


/<font>

事實上,如果我們不嚴格控制居民部門槓桿率,不緊盯我們的存款,未來或許會有不少居民家庭破產,成為赤字家庭。/<font>


/<font>

次貸危機可不是隻會發生在資本主義國家的哦。/<font>


/<font>

和歐美髮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居民槓桿率其實已經不低了,但人家是福利社會,難道你不知道嗎?存款才是中國人的命哦。/<font>


/<font>

很多家庭敢於高負債,是基於資產持續升值、收入不斷提升的情況下的,但如果超出了自身的承受能力,家庭隨時崩盤。總之,槓桿是好東西,但一定要適度,不可穿倉本金!/<font>


/<font>


​/<font>


/<font>

說了這麼多,就是提醒一下大家:別亂加槓桿,別賠了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還賠上自己的未來。/<font>


/<font>

人一上火,就容易缺心眼。用了六個錢包買了房,大呼一聲,做房奴真好。那你看見房奴頭上懸著的那一把刀了嗎?/<font>


/<font>

未來已來,眼見為實。說這些,並非杞人憂天,而是事實就是這樣,生活以及未來,不一定就會歲月靜好。/<font>


/<font>

我們終歸只是時代洪流中的微小個體,我們被這個大時代裹挾而走,就像中興的8萬員工一樣,他們可曾想到會這樣?/<font>


/<font>

如今正處於鉅變前夕,若是能夠不自欺欺人地沉浸在虛幻繁榮中,認清局勢,未雨綢繆,底層百姓依然可/<font>以獲得自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