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8 「東方風物」無錫精微繡:耐心是一生的修行

「東方風物」無錫精微繡:耐心是一生的修行

前面的話

以前讀奧爾罕·帕慕克的《我的名字叫紅》,滿腦子都是細密畫。便專門去找了細密畫的資料,果然華麗絢爛,令人讚歎。

聽到許老師說起無錫精微繡的時候,我一下想到了細密畫。

中國的刺繡品種繁多,他們都要求從事者擁有很好的細心和耐心。而無錫的精密繡,正如其名,需要對精密度有著近乎固執的耐心。比如細到極致者,竟有將一根線劈成80份進行刺繡,不得不讓人驚歎。

登峰造極的精細追求,決定了精密繡更適合作為藝術品。很少人會在日常的穿衣上使用精微繡,他一般被用於居室的擺件、裝飾等。

今天推一篇小文,帶你認識一名繡了45年精微繡的老師,講一個關於“耐心”的故事。

「東方風物」無錫精微繡:耐心是一生的修行

趙紅育的刺繡人生

文 | 東方風物

圖 | 陳逸航

在15歲之前,趙紅育應該沒想過自己的人生會這麼緊密地和刺繡聯繫在一起,到後來成為這一行業的大師。現在得到了一個手工藝者能得到的國內最高榮譽稱號,卻也開始為這一行業的前景憂心不已。

1973年,無錫女孩趙紅育15歲。她和姐姐一起就要初中畢業了。擺在她面前有兩條路,繼續上高中,或者進工廠工作。

在“革命”的年代,讀了高中就要上山下鄉。而進廠工作,有了一份職業,便不用離開無錫。

▼ 趙紅育,無錫精微繡國家級傳承人,45年前在特殊的歷史背景下,懵懵懂懂成為一名繡娘

「東方風物」無錫精微繡:耐心是一生的修行

“我初中成績都是數一數二的”,趙紅育以為自己會去上高中。但由於老師的偏愛,她被分配到無錫中華繡品廠的廠辦技校,從此與刺繡結緣。

她之前並沒有想過有一天自己會以刺繡為業——“我當時懵懵懂懂的。”

學了三年刺繡之後,趙紅育又被調到無錫市工藝美術研究所,專門從事錫繡的研究創作。

那是改革開放起步的年代,沿海地區的創業者們躁動不安。

▼ 精密是無錫精微繡最大的特點,一個筆記本大小的桌面擺件中,被繡上了秦阿房宮的恢弘場景

「東方風物」無錫精微繡:耐心是一生的修行

「東方風物」無錫精微繡:耐心是一生的修行

江浙一帶,從上海、南通、蘇州到無錫的刺繡從業者們,都希望從眾多的蘇繡競爭者中脫穎而出。爭相創新的熱潮在刺繡從業者之間展開。

尤其是來自農村的婦女,紛紛拿起繡花針成為繡娘。這些農村繡娘一加入到市場中,“給市場衝擊很大”。

原來那些刺繡生產部門急著要找到一種新的花樣。南通已經在抽紗中做出了文章了,留給錫繡的突破空間在哪——“我們怎麼辦?”

▼ 劈線,劈線,劈線,這是每一個精微繡繡娘工作的重點,也是繡出極致精細繡品的關鍵

「東方風物」無錫精微繡:耐心是一生的修行

「東方風物」無錫精微繡:耐心是一生的修行

無錫工藝美術研究所當時彙集了一批工藝美術的厲害人物,他們分別精通於書法、繪畫、雕刻、刺繡等領域。

“我們那時候年輕,幹勁很足啊。”精於刺繡的趙紅育那時候僅有20來歲。

他們從各個地方尋找靈感,做了很多創新嘗試,但總覺得不滿意。

有一天,時任研究所副所長張煒農從唐代的記載獲得了靈感:廣東南海的繡工盧眉娘“能於一尺絹上繡《法華經》七卷,字之大小,不逾粟米,且點畫分明,細於毛髮”。

▼ 唐人記載,有繡工盧眉娘“能於一尺絹上繡《法華經》七卷,字之大小,不逾粟米,且點畫分明,細於毛髮”。這成了當代精微繡研究者的靈感。

「東方風物」無錫精微繡:耐心是一生的修行

精微繡的針是特製的,整體較長並且尤其細,一根針通過上百種的變化,實現豐富的刺繡效果。

精微繡要“劈線”,將一根線劈成若干分之一進行細微的刺繡。臉部的刺繡需要最為細的線,有時候一根線竟要劈成70根、80根。

蘇繡已經很精細了,但原來還可以更精細啊!研究所馬上從精微細小的方向進行嘗試。蘇繡裡用“劈線”獲得更細的繡線,精微繡的劈線劈得更細,尤其是在眉眼部的刺繡。

1981年,作品單面精微繡《觀音》和雙面繡《百壽圖》的完成,標誌精微繡的出現。其中《百壽圖》上的老壽星,身穿的衣服上有100多個不同的壽字圖案,需用放大鏡才能一一辨認。

▼ 精微繡用線,一根線最多可劈成70份、80份,針也是特製的細針

「東方風物」無錫精微繡:耐心是一生的修行

那以後,趙紅育開始了對精微繡的不斷創作。題材從江南的小橋流水到秦代的阿房宮,從唐代的騎馬擊鞠的優雅仕女到愛酒如命的飲中八仙,從獅子老虎到富貴牡丹……

精微繡的刺繡時間很長,一副作品動輒要一年兩年。但精微繡更新了人們對刺繡精微程度的認識。

它以絹作為刺繡底部,畫幅不大,但內容卻很大,文字細如米粒,人物頭部小如黃豆。但是用放大鏡觀看,卻能發現針腳細密如發。

唐朝的文字記載在現實被實現了。趙紅育也因為精微繡而獲得了越來越多的聲譽。

▼ 唐朝的文字記載在現實被實現了。唐朝題材也成為精微繡的主要題材之一

「東方風物」無錫精微繡:耐心是一生的修行

趙紅育的精微繡為雙面繡,也就是在同一塊底料上,在同一繡制過程中,繡出正反兩面圖像。而單面的刺繡,正面是刺繡,背面則是一團亂糟糟的線頭。

不過這之後她並非一帆風順,精微繡也沒有因此被廣泛傳播發揚光大。

那些當年和趙紅育一起學刺繡的女子們多數早已轉行,目前無錫能做精品精微繡的更是屈指可數。

工藝美術研究所後來的經營狀況陷入了泥潭,員工工資都發不出來,趙紅育曾一度考取銀行工作,並被錄取。但研究所領導極力勸說挽留,說她不做刺繡了,錫繡就沒了。

▼ 趙紅育和徒弟們,當年一起學刺繡的女子們紛紛轉行,趙紅育也一度想要離開

「東方風物」無錫精微繡:耐心是一生的修行

趙紅育留了下來,但2001年研究所轉制了,她不得不“買斷工齡”,然後下崗,而之前她在研究所做的刺繡都屬於國家。

獲得“自由”的趙紅育,迎來了自由創作的十幾年,她以一系列的精微繡作品獲得了國家級傳承人和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等榮譽。

她通過不斷的進修和實踐,成為一個“全能”的刺繡大師,自己創作繪畫、寫書法、刺繡。

▼ 對於精微繡的未來,趙紅育依然覺得迷茫

「東方風物」無錫精微繡:耐心是一生的修行

但她依然對精微繡的未來感到迷惘。儘管前來學習的人有不少,但許多人因為種種原因來了又走。她告訴我,她選擇學生最看中的是“能否坐得住”,然而“坐得住”是現代多數年輕人太缺乏的品質。

天分也同樣重要的。趙紅育目前有五六名學生,其中有一名已經跟她學了6年,在我看來這些學生的作品已經非常不錯了。但趙紅育認為,學生們目前在也僅限於技能層面的繼承,在創作方面需要多的學習提升。

未來,精微繡會是怎樣?

- 關注東方風物,瞭解更多非遺故事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