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4 谁没见过凌晨的城市?只是每个人的选择不同罢了

写在本周:

那篇关于凌晨3点的文章和视频,在所有人看过第一眼之后都知道会刷屏。虽然我总是告诉自己别那么容易被别人煽动情绪,但看完鼻子还是酸酸的。随后凌晨上海的各种生活片段再度引发关注,一度让我隐约觉得,这个世界你要不会比苦就白活了。


谁没见过凌晨的城市?只是每个人的选择不同罢了

然而,我们的生活到底有多苦?

谁没干过通宵?

谁没被老板骂过?

谁没受过客户的委屈?

谁没因为工作影响过生活?

没错,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容易”二字。酸甜苦辣、生死离别就是生活的组成部分,正确地对待生活的态度是心理健康的基础。

年轻人的苦不应被放大!谁不是从职场菜鸟过来的?该吃苦的时候就得忍着。

昨天,我团队入职了一个96年出生的新伙伴,一堆90后在那儿嚷嚷自己真的老了。

我坐在角落里内心滴着血,心想你们瞎咋呼个P,老娘96年都上大学了。从工作到现在,看着一波波新人迅速成长,以越来越快的速度把前辈们拍死在沙滩上。

科技的发展,给了年轻人更快的上升通道。昨天我们几个主管开会还在讨论必须把位子让出来,让年轻人把聪明才智发挥出来,帮团队做更新更酷的决定才是发展的关键。

但是,所有的天时地利人和,都不能取代成长中必须付出的努力。

高智商与高知识储备,会帮助一个人更容易和更快地成功,但是没有人能脱离实战仅凭这些取得成功,这对所有人都一样,与年龄无关。

职场是长跑也好,是爬山也好,总之在每个阶段都会遇到新的挑战,需要不断突破自己的极限。而如果你想比别人再快一点,再好一点,就不得不比别人再苦一点,不得不在可以稍微放松的时候依然咬紧牙关向前跑。

回到几年前凌晨4点的洛杉矶,相信没人认为科比不是篮球天才。恰恰因为,即使强大如他,依然如此刻苦,才感动和激励了无数人。但我相信那一刻,大家想表达的并不是在NBA打球有多苦,科比有多苦。

这是科比的选择,我们的工作、我们如何对待自己的工作也是我们的选择。

工作中,我很不喜欢两种人,首当其冲就是消极的人。

我不太喜欢用乐观和悲观来形容一个人,因为我自己就是个彻头彻尾的悲观主义者,但是这不代表我不应该积极地去工作和生活。恰恰相反,

有时越是悲观,越觉得必须过好当下的每一秒,才不枉费来这世界上走一遭。

我很讨厌那种每天半死不活只会传递各种负面情绪的人。我相信谁都不喜欢这样的人,可大部分人却很容易被这种人影响情绪。

当他们拉着我们吐槽的时候,我们难免会被激发,觉得老板和公司确实挺混蛋,自己确实活得苦。

但很多人活明白了就知道,吐槽是最愚蠢的:

  • 第一,对问题解决毫无帮助;
  • 第二,对精神状态极其伤害,千万别以为这是倾诉宣泄,事实是新的负能量的吸入;
  • 第三,这种无所事事传递负能量的人通常都是大嘴巴,你因为被引导而吐的槽很快就会被更多同事和老板知道。

其实,第二种是,明明是自己的选择却成天一肚子委屈的人。我承认我讨厌加班,但我现在天天加班。

选择一家创业公司是我在头脑清醒时做出的决定,没喝酒也没吃药。虽然我不是老板,但看了这么多倒掉的明星公司,我能理解很多时候不得不跟时间赛跑、跟对手赛跑。

所以,我不觉得自己辛苦有什么可委屈的,我也不想跟任何人比。我知道我那些国企央企的同学挣得比我多也比我舒服多了,但我也知道,很多时候我在半夜喝酒K歌的时候,我那些投行、律所以及自己创业的同学们还在挑灯夜战。

我可以选择离开,如果我不喜欢现在的工作节奏和工作状态。除此之外,我没什么可说的。

从故事性的角度,“苦情戏”总是更容易获得共鸣。但是,我觉得在我们自己的生活里不需要且尽可能远离。

生活的真相是的确没那么容易,但更没那么苦。不要刻意放大自己的委屈,而是要始终保持一颗阳光的心,快乐地面对生活与工作中的平淡与挑战。

相比新世相那篇凌晨的上海,我更喜欢这篇《老板说,出来工作,就要学会玩》。

我希望我可以成为一个带领团队每天玩儿起来向前跑的leader。有一天,无论我离开还是你离开,都是我们生命中一段宝贵的经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