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方文
孫立人,國民黨陸軍二級上將。抗戰時曾赴緬甸作戰,第一次緬戰時任38師師長,在孟關傑布山隘間戰役斃敵2000餘,孟拱河谷戰役擊斃日軍12000餘,第二次共擊斃日軍3萬3千餘人,是抗戰中國民黨軍級將領擊斃日軍人數最多的人。內戰爆發後,孫立人也曾在四平,公主嶺等地擊敗過林彪,後來隨國民政府敗退臺灣。那麼為什麼戰功卓著的孫立人會在臺灣迎來他長達33年的軟禁生活呢?這一切大概都是政治的原因吧。
1949年,蔣介石敗退臺灣之後,此時美國對臺政策並不明確。蔣介石內心其實很擔心美國會拋下他,所以這時候他提拔了一批像孫立人這樣和美國人關係比較好的將領,來博得美國的好感。孫立人也在這段時間被任命為了“陸軍總司令兼臺灣防衛總司令”,可以說孫立人這段日子應該是春風得意的,對內他有蔣介石的支持,對外他有美國的幫助,但是他大概不會明白這將是他人生中最後得意的日子了。
1953年,隨著韓戰的結束,美國對臺政策終於明確了,那就是扶持蔣介石政府對抗大陸。但是美國不會想到蔣介石對待某些人的態度也明確起來了。蔣介石在美援到手後,就開始著手解決一批攜美自重的官員了,當時的孫立人就是老蔣的眼中刺。
1955年6月24日,蔣介石免去了孫立人國民黨軍隊“陸軍總司令”職務,將其改任“總統府參軍長”,其實是剝奪了孫立人的軍權,隨後便將孫立人羈押。蔣介石很快就讓孫立人以前的部下控告孫立人意圖兵諫,並且還特地組成以陳誠為首的“九人調查小組”,寫出了一份十幾萬字的調查報告,結果當然只有一個,孫立人開始了長達33年的軟禁生涯。
為什麼孫立人會被蔣介石軟禁,我認為不外乎以下幾個原因。其一,中國的一個成語“功高震主”。孫立人一向受到美國的支持,加上他的戰功在那,蔣介石擔心萬一美國選擇孫立人做臺灣的代言人,那麼情形必將對自己不利。
其二,也是中國的一個成語“狡兔死,走狗烹”。孫立人的上臺是因為美國對臺政策的不確定,自然孫立人也就有了自己的作用,通過他來博得美國的支持。韓戰爆發後,美國選擇支持臺灣,那麼孫立人自然也就沒有作用了。
其三,蔣氏父子的換班導致。五十年代的臺灣其實已經面對蔣經國接班的局面了,這時候孫立人作為臺灣軍隊的二把手自然成為了蔣經國接班的障礙,所以蔣介石也只能處置他了。
孫立人將軍落得這個下場可以說是非常令人唏噓的,他在抗日上面也是有功的。我記得他有一次身上中彈十幾處,也是死人堆裡爬出來的。他的軍事能力也是非常高超,有“東方隆美爾”“叢林之狐”的美譽。最後卻敗在了政治上,可嘆可悲。
各位看官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我是頭條作者一樹梅花一放翁,碼字不易,麻煩大家點個贊關注一下我謝謝各位啦。
是阿維啊
孫立人將軍被軟禁三十多年,固然有他為人率性耿直有關,但更是黃埔系的排擠以及蔣經國政工人員陷害的結果。
在孫立人的兩任陸軍總司令任滿,奉命調為參謀長之後不久,就爆發了郭廷亮案(此案乃老蔣父子專為打擊異己而設的冤案),案件涉及到“匪諜”和“兵變”。政府組成了九人調查委員會,檢察院也有五人小組專案調查,一九五五年十月二十日,老蔣總統令認為孫立人並不知情郭廷亮是匪諜,但是孫立人依然要為此案負重大責任,但是念在孫立人抗戰有功,故而從輕發落。令下之後,孫立人旋即移居臺中,被幽禁了三十多年。
孫立人為何會有這樣的結局呢?首先,他很得美國人的偏愛,一九四九年老蔣在大陸局面已處日落西山之時,美國有一些官員,提出要放棄老蔣保衛臺灣的構想,並且試探孫路人取代老蔣的可能性。根據一些秘密檔案現實,孫立人對美國人的遊說和試探,分別在一九四九年的三月、秋天某月和十二月三次予以堅決拒絕。當時美國人承諾要錢給錢,要槍給槍,孫立人的答覆則是,他效忠老蔣,不應該在老蔣面臨危難的時候背叛他,他將在老蔣的指導下肩負起保衛臺灣的責任。
一九五零年,老蔣在臺北復職就任總統,三月就任命孫立人為陸軍總司令,可見,此時的老蔣對孫立人在整軍方面的成效還是很讚賞的。
這年六月,韓戰爆發(即抗美援朝,本文均以臺灣方面稱呼,以免發生誤解),這時美國和臺灣的關係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不復從前那樣緊張,只是既然美國曾經有以孫立人代替老蔣的說法,那麼老蔣對孫立人有所保留,也是理所當然的。
一九五三年,艾森豪威爾就任美國總統,孫立人致函慶賀,並且邀請艾森豪威爾訪華(臺灣)。此事被老蔣獲悉,大為震怒,面斥孫立人:你憑什麼去函邀請美國總統訪華?
這件事確實是孫立人超出了自己的職權,而且孫立人不但不認錯,反而說他是為政府做事,遭到老蔣的猜疑,以老蔣的為人,一旦猜疑起來,孫立人的處境可以說有些危險了。
孫立人被整肅的第二個理由是為人耿直率性,沒有政治頭腦。一九四九年四五月間,老蔣在島內巡視,六月份來到高雄,孫立人前來迎接,老蔣問:“我在這裡安全吧?沒有人講什麼吧?”孫立人馬上回答:“我在這裡負責軍事,由我保護,誰敢講什麼!”老蔣當時沒有說什麼。事後孫立人對吳國楨(孫的清華同學)談到這件事時,吳國楨對孫立人講:你應該說,臺灣是蔣總統的地方,當然安全,怎麼能說是由你保護才安全呢?當時老蔣已經是窮途末路,這樣的人怎麼喜歡別人看到他落魄的樣子,還要你說去保護他呢?
在出任陸軍總司令之前,孫立人出任臺灣防衛司令官,他希望自己有動員民力的權力,當時陳誠責備他還沒開始做事就開始要權。孫立人非常氣憤,決定不出席第二天的就職典禮。這時董嘉瑞再三勸說,孫立人才勉強就職,可見孫立人的耿直和率性,不過還是願意接受別人的勸告的,只是一旦無人勸告,就會釀成大禍,這也是老蔣對他不敢全然放心的原因之一。
第三是黃埔系的排擠。其實在孫立人打通中印公路,率軍回國、接收廣州的時候,雖則是他本人的鼎盛時期,卻也招致黃埔將領對他的忌恨。他和老將軍們之間的齟齬,也是因為不好解釋,鬧得越來越大,尤其是黃埔系的那些將領也是很有團體意識,本來就對孫立人有意見,孫立人的性子又直,因此這些人對孫的評語就是“恃寵而驕,目中無人”。
第四是政工人員的敵視。
孫立人練兵打仗,一向重視軍中的政治工作,他在貴州的時候訓練稅警總隊,到後來去臺灣,孫立人莫不團結軍心,激勵士氣,慰勞上環,都做的非常好,軍隊與人民之間的關係,也極為融洽。
民國三十九年(1950年),蔣介石在臺檢討失敗的原因,認為軍隊失敗是因為沒有有效的政工制度。因此國防部政工局改為總政治部,任命蔣經國為首任主人,在軍中實施政治思想教育及推行監察與保密工作。為了達成政治工作的新目標,特地提高了政工人員在軍隊中的權力與地位,使得各級部隊長漸漸淪落到次要地位,此後,部隊在軍令系統之外,還有一個政工系統,使軍中形成了一個二元的權力機構。
孫立人將軍的理念向來是以作戰為主,在他看來,各級部隊長官的權力是不可動搖的,政工人員應該只起輔助的作用。而現在各政工人員在軍中爭權奪利,整肅異己,製造分裂,他看不慣這種做法,尤其當他下去視察,不少部隊長官向他哭訴,引起他的同情,他向來又直言不諱,因此軍中迅速傳出孫立人反對政工的消息。
其實孫立人並非反對政工本身,而是反對政工人員以權謀私。而且在蔣經國來臺伊始,和孫立人之間的關係非常密切,一次蔣經國問起孫立人是否反對政工,孫立人當即表示並非反對政工,而是現在的政工人員素質參差不齊,應該加以訓練,蔣經國非常認可他的看法。
當時有個立委王新衡,是蔣經國在蘇聯時的同學,他組織了一個飯局,每月一次,邀請蔣經國、孫立人與胡宗南聯絡感情,此時還未撕破臉。
一九五一年,美國軍援顧問團成立,團長蔡斯認為政工制度是蘇聯的監軍做法,無法提高士氣,因此建議取消,在獲得美國務院和國防部的支持之後,他打算強制執行。這件事引起蔣經國的重大不滿,認為是孫立人暗中作祟。為什麼這件事會讓蔣經國聯繫到孫立人呢?因為孫立人曾經在美國維吉尼亞軍校學習過,二人因此矛盾初現。
國防部總政治部改組之初,孫立人推薦餘繼忠出任陸軍總部政治主任,餘繼忠是英國留學生,曾是青年軍政工人員,東北保安司令部政治部主任兼中蘇日報社長,該推薦沒有得到首肯,而蔣經國讓蔣堅忍擔任此職,蔣堅忍有事大多和副總司令商談,很少向孫立人請示。
結果孫立人元旦這天,看到報紙上有政治部主任蔣堅忍告陸軍將士書,即大為不滿,當即給蔣堅忍打電話,訓斥他說政治部無權代表陸軍講話,蔣堅忍自然心懷不滿,旋即上報蔣經國。此外多名部隊長被政工人員整倒,有些甚至被捕,引起孫立人的巨大同情。
蔣經國想要在軍中建立維權,孫立人當然是一大障礙,其他政工人員看到這一點,也想擠走孫立人,因此在蔣經國面前大肆詆譭孫立人,連後來孫立人交卸了陸軍總司令一職,擔任了參謀長這種光桿官職,仍然有人說他聯絡第四軍訓班的畢業生,意圖造反。
在這種情形之下,孫立人的下場悽慘,也是可想而知的了。
潯陽鹹魚
孫立人是抗戰時期的傳奇將領,對日本人作戰不手軟,他最後被軟禁半生的悲劇,悅史君認為,是他的特殊身份和時代背景造成的。
孫立人是典型的精英教育,國內清華畢業,國外讀了美國普渡大學、維吉尼亞軍校,回國就被同樣留美的宋子文看中,在稅警總團任職。
孫立人參與過淞滬會戰、武漢保衛戰等,取得一些戰功,在稅警總團改編為新編第38師後,師長孫立人迎來了自己的輝煌。
孫立人很快加入中國遠征軍,入緬甸、印度作戰,對日本人取得了多次勝利,但說他殲滅日軍最多,顯然是過譽了。
解放戰爭期間,孫立人由於跟黃埔系軍官不和,被蔣介石調回後方,不久去了臺灣,成為陸軍總司令。
隨著蔣介石等人敗退臺灣,孫立人的地位舉足輕重。
當時,蔣介石等人全靠美國援助,美國人不看好蔣介石,反而對留美的孫立人青睞有加,孫立人對黃埔系本來就不滿,與美國人的接觸多了起來。
蔣介石當然知道美國人的態度,為了順利獲得援助,他給了孫立人權力和地位,但暗中也在注意著孫立人的舉動。
隨著朝鮮戰爭的爆發,美國人改變了對臺灣省的看法,決定扶植蔣介石等人,孫立人沒有看清形勢,繼續跟蔣介石等人作對。
隨著地位穩固,蔣介石藉著1955年孫立人的部下出事,將孫立人抓捕,隨後將他軟禁。
從此,孫立人就只能在監所待著,直到蔣介石、蔣經國父子先後去世後,才總算脫了身。
悅史君認為,孫立人在抗戰中確實有不少貢獻,但他在依賴黃埔系、老鄉的蔣介石眼裡,始終得不到完全的信任,後期蔣介石之所以給了他要職,主要還是看美國人眼色,並不是真的看重他,想要接班的蔣經國更是把他視為眼中釘。
在這種情況下,國際形勢變了,美國人的態度也變了,蔣介石父子自然不需要有太多顧慮,想辦法拿下孫立人,也就是必然的。悅史君認為,這也是孫立人將軍的悲劇了。
寫有趣的歷史,講真實的傳奇……
我是悅史君,2019我們一起努力!
歷史這樣說
孫立人為什麼被軟禁,其實還是由於功高蓋主,而且孫立人當時在西方國家非常有威望,在國民黨內部也頗有支持者,所以這就非常讓老蔣忌憚。
在1955年,孫立人因涉及所謂兵變被蔣介石扣押,但是孫立人卻大呼冤枉,說他不知情。這次兵變後,西方國家和國民黨內部都向蔣介石施壓,所以蔣介石沒有殺孫立人,而是將他軟禁。
可以說那次兵變很有可能只是一場陰謀,當年無論怎麼看那時發動兵變都不是最好的選擇,而且孫立人當時也沒有挑戰蔣介石的實力。所以說那次所謂的“倒蔣兵變”,很可能只是一場陰謀。
孫立人由於曾經在東南亞拯救過英軍,而且在抗戰中數次痛擊日軍。可以說英名遠揚,所以在英美國家孫立人是非常有威望的。而且當時的環境是美國對蔣介石有極大的不滿,也就意味著美國可能會支持一個新的代理人,而那時無論怎麼看孫立人都是最可能的。
所以在1955年,孫立人可能是被老蔣給除掉了,讓英美知道在這國民黨內,還是他老蔣說了算。而之所以沒有殺孫立人,可能確實是迫於當時的壓力!
小司馬遷論史
結束軟禁的孫立人
孫立人之所以被軟禁33年是因為他真的主動聯繫美國,又和我們勾搭,確實有“取蔣介石而代之”的心思,蔣介石軟禁他,那都是為了不過分刺激美國。
孫立人和蔣介石的矛盾源自何時呢?我想大概是源自抗戰結束以後吧。
現在有很多史料都可以證明,孫立人治軍不嚴,比如時任國民黨廣州市警察局督察長,黃沙分局局長練秉彝就曾回憶說“孫立人之新一軍部隊,軍紀廢弛…新一軍在廣州橫行霸道,強搶暗劫…市民畏之甚於日軍,因此人皆呼之為“新日軍”。”
而且從史料看,孫立人對新一軍軍紀敗壞,似乎不以為然,“…我軍過去駐暹緬時,當地華僑對我們非常客氣,解衣推食,我們士兵要什麼,就拿什麼 ,隨便取用,來到廣州要些東西,就說我們軍紀不好,豈有此理。”
認真來說,一支軍隊的戰鬥素質和軍紀是呈絕對正相關關係;一支軍紀很差的軍隊是不可能有很好的戰鬥力的;而一支軍隊軍紀的好壞和軍隊主官也呈正相關關係。
從種種跡象看,孫立人將軍確實存在治軍不嚴的現象。
新一軍老兵也回憶稱新一軍在東北,上上下下忙著娶女學生,忙著做生意,“很多人忙著娶東北的大學生做太太,熱衷和美國大兵過聖誕節,也講究穿戴”;新一軍五十師一四九團副團長的張永齡夫人也曾回憶自己“經常坐軍用飛機回南寧。”而張永齡雖然只是一個副團長,但是“請得起工人、司機,生活優裕”。
就連孫立人自己也承認,新一軍到了東北以後,“所有以前良好的名譽和光榮的歷史,差不多都給這些不肖份子,完全喪失盡了……人家說日本人在這裡 ,雖然很多事情受他們不平等的壓迫,但是他們的軍隊卻是很有紀律的,一切規規矩矩。”(《孫立人言論選集》)
認真的說,新一軍在東北戰場表現遠遜色於新六軍,除了指揮官本人原因,新一軍軍紀相比新六軍要差很多,軍隊緊張感不足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晚年孫立人
孫立人作為一軍之長,對新一軍在抗戰後軍紀敗壞似乎無可奈何,這無論如何說不過去的。
指揮本身有缺陷,在管理上有很廢弛,蔣介石果斷把孫立人從新一軍軍長位置拿下來,讓孫立人發揮自己長處去練兵,我個人覺得還是知人善任的,儘管現在公開報道里都認為孫立人因為不是黃埔嫡系才被蔣介石明升暗降,但是仔細看看新一軍抗戰後的軍紀和戰場表現,我認為蔣介石沒有做錯。
蔣介石評價孫立人“你對於訓練部隊很好,不過打仗不行。”是客觀的。
但是孫立人不這麼看,張發奎也說過,孫立人這個人“持才傲物”,換句話說,就是自視甚高,因此他對蔣介石把他從一線部隊拿下,派去練兵心裡肯定是有怨氣的;這從蔣介石當面說他不會打仗,讓他耿耿於懷,下來還和朋友抱怨“他怎麼會用‘打仗不行’這種話來羞辱我呢?”就能看得出來。
因此,孫立人雖然在1950年因為美國因素,被蔣介石提升為“陸軍總司令”,後來又擔任“臺灣防衛總司令部”,但是他內心對蔣介石是有怨恨的。
再加上朝鮮戰爭爆發前,臺灣社會整個處於一種風雨飄搖的狀態,就連蔣介石本人都悄悄派人去日本買別墅,作為將來“流亡”落腳地,所以,孫立人並不覺得自己這個“陸軍總司令”有什麼了不起,他認為蔣“丟了大陸”,本來就應該退位讓賢,所以他確實聯絡了美國方面。
孫立人與夫人
目前根據美國方面資料顯示,孫立人在蔣介石剛復職之時,就向美方駐臺人員轉達有意推翻政府,並徵詢美國國務院是否支持的訊息,但美方沒有積極回應;據美國駐臺北“總領事”Kenneth C. Krentz密函轉述,孫此項秘密意圖,透露對象是美國經濟合作總署駐臺主任L.F.Craig。
根據Krentz的轉述,我們可以看到在1959年孫立人將軍確實在尋求美國方面對他的支持,他也確實在聯絡一些勢力,準備推翻蔣介石。
大約與此同時,孫立人與大陸方面的秘使也發生了聯繫。據《江淮文史》2013年第04期刊發的一篇當事人回憶文章披露,1950年初,孫留在大陸的一位親戚潘仲文,曾受中共華東局派遣,攜陳毅親筆信秘密赴臺見孫。
孫立人究竟是什麼態度?文章沒明說,但是看孫立人的表現,不像是“漢賊不兩立”的樣子,孫立人不但沒有將這件事報告給蔣介石,還把自己這位親戚平安的送回,由此可見孫立人將軍的部分態度。
另外,該文還披露,華東局對潘仲文臺灣之行是非常滿意的:“仲文從臺灣回來後…陳毅聽後笑著說:‘潘先生你不虛此行,這一趟沒有白跑。’反覆強調要注意保密。並指示,為便於聯繫,潘暫時不要離開上海,等待下一步安排。”
當時孫立人可能覺得“大事必成”,有點按捺不住,蔣介石在臺灣重新組建“陸軍軍官學校”,孫立人卻要求自己無論如何,一定要做這個校長,誰勸也不行。
蔣介石中文秘書周宏濤後來回憶,他得知孫立人有這個要求後覺得“孫立人有把持陸軍的想法,這是很不智的。 ”
孫立人還通過杜魯門的朋友,給杜魯門去信,呼籲杜魯門支持自己的行動,“總統先生,時間對我們不利,情況嚴峻,但仍未絕望”。
然而很快,6月,朝鮮戰爭爆發,美國不希望臺灣再出現任何波折,所以蔣介石的位置迅速穩固了下來。
蔣介石在1955年,孫立人罷職前一個月,面見孫立人時質問他的話,都不是汙衊孫立人,確實是有的放矢,蔣介石當時質問孫立人“你為什麼要和胡適、葉公超等政客來往?又和美國軍政界人士交往?……你不要自以為很聰明。”這些都說明孫立人把1950年的這些活動一直延續到了1955年,換句話說,他沒有死心。
蔣介石之所以選在1955年對孫立人發難,原因有兩個,第一個,孫立人本人一直都沒有真正死了“取蔣介石而代之”的心思,所以蔣介石很不客氣當面質問孫立人“為什麼和美國軍政界人士交往”;第二個,就是當時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正在謀取和我們在一定程度上的和解,以及要求蔣放棄金門、馬祖地區,這個時候處理與美國關係密切的孫立人,蔣介石也是向美國釋放信號,表示自己絕不屈服。
當然,為了避免過分刺激美國,蔣介石最終還是對孫立人採取了“軟禁”的方式。
蘭臺
歷朝歷代,有兩類人的結局註定是悲慘的,一類是功高蓋主,一類是挾勢自重。
關於這個問題,猛一看殲滅日軍最多,孫立人好像屬於功高蓋主的那一類悍將。其實不然,嚴格意義上,孫立人屬於後者,挾勢自重。
在喜歡鐵血戰史的朋友們那裡,孫立人被一部分人奉為國民黨的戰神,而在另一部分人看來,孫立人的彪悍戰功似乎有言過其實的成分。
但不可否認的是,孫立人在緬甸抗戰中的知名度是很大的,更重要的是,他在緬甸抗戰中創下的知名度很有國際聲譽。
美國人很看好他,也很看重他。
在這裡我們不討論孫立人將軍在仁安羌之戰中究竟是怎麼以少勝多的,也不論在二次反攻緬北的戰役中他的新一軍究竟殲滅了日軍第十八師團多少人,總之還是那句話,有美國弗吉尼亞軍校背景的孫立人經過緬甸抗戰中的那幾役,他贏得了美軍高層的尊重和賞識。
而這既是他在49年之後在臺灣顯赫一時的重要原因,也是他此後被軟禁長達三十三年的根本誘因。
正所謂成於美國人,敗於美國人。
下面咱們就在這個背景下來具體聊聊孫立人和蔣介石的恩怨。
又或者說,咱們可以一起來看看蔣介石的鳥盡弓藏是怎麼一步步推進的?
首先需要對孫立人的性格作個簡單介紹。
個性孤高自傲的孫立人不是精於權謀算計的那種人,他接受的近乎都是理工科以及美式軍事教育,因此他是個思維西化,桀驁不馴並且很是直來直去的人物。
在這種教育背景和性格特徵下,作為軍人,孫立人是一流的,但作為政客,他幾乎是不及格的。
更重要的是,他本人對政治根本不感興趣,他是個極度缺乏政治智慧的人。
然而在中國的官場混,沒有政治智慧的大人物歷來都是結局不妙的,尤其被當權者視為威脅的時候更是如此。
自緬甸抗戰以來,孫立人雖然戰功卓著,備受矚目,但在蔣介石那裡,他卻從未贏得過真正的信任,也從未被真正的委以重任,對他,老蔣有的只是猜疑以及猜疑下的利用。
不信任不重用那是因為孫立人不是黃埔出身,甚至連國民黨黨員都不是;猜疑利用是因為孫立人和美國軍方高層的關係太好了,而蔣介石本身與美國的關係卻是間隙越來越大。
事實上,早在抗戰勝利後,孫立人在蔣介石眼中就成了某種威脅。
舉一件小事就能說明蔣介石對孫立人的不滿和猜疑。艾森豪威爾邀請孫立人參觀歐洲戰場,蔣介石竟質問孫立人:艾森豪威爾邀請你,為什麼不邀請我?
換是善於自保的政治人物,這一質問足以拉響警報,但到了孫立人那裡,絲毫沒有進退之道的考慮,有的依舊只是軍人的光明磊落、問心無愧。
1949年初,美國國家安全會議多次討論,確定了“棄蔣保臺”的對華政策,而孫立人就是美方重點考慮的人物。
1949年2月12日,美國遠東最高統帥麥克阿瑟將軍派其少將副官專程赴臺,邀請正在臺灣負責練軍的孫立人飛赴東京,共商防衛臺灣大計。
會面時,麥克阿瑟暗示孫立人:有意請閣下負責鞏固臺灣,美國將全力支持。
但孫立人卻表明了忠於蔣介石,不能臨難背棄的態度。
不光如此,回到臺灣後,孫立人更是將此行如實地向陳誠進行了彙報,並請轉達了蔣介石。
但孫立人的光明磊落換來的卻是蔣介石更加的不安。
不安之下就是利用。
所謂孫立人之後的一度風光,又是陸軍總司令兼陸軍訓練司令,又是臺灣防衛司令,說白了其實是蔣介石在打孫立人這張牌,以達到和美國維繫關係,爭取美援的目的。
但表面的重用之下,蔣介石卻從未放鬆對孫立人的掌控。就在孫立人被任命為陸軍司令的同時,蔣經國的情報機關就已經滲透進了陸軍司令部。
太子監軍,孫立人其實是有名無實。
因為孫立人孤傲的性格,隨後他與二蔣的矛盾自然難以調和。
孫立人對國民黨內部的相互傾軋,明一套暗一套極度憎惡,照他的性格,有些時候的生硬對抗在所難免。
而到了二蔣那裡,他的這種硬對抗就是仗著美國人的支持有恃無恐,是終究無法容忍的挾外自重。
1954年,《美臺共同防禦條約》簽署,臺灣被正式納入美國在遠東的防衛圈,臺灣的安全得到了極大鞏固。
由此一來,天平被打破了,孫立人再無利用價值。
鳥盡弓藏的戲碼隨即就上演了。
這一年6月,孫立人被調任總統府參軍長,明升暗貶的結果,孫立人徹底失去了兵權。
然而這僅僅只是個開始,更大的陰謀還在後頭。
1955年5月25日,在蔣的授意下,毛人鳳將孫立人舊部、步兵學校少校教官郭廷亮以“匪諜”罪名逮捕,一週之後,臺灣南部又爆發了所謂的“兵諫案”。在隨後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被拘捕的孫立人舊部高達三百多人。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味道再明瞭不過了。
在此期間,孫立人和老蔣見了最後一面,很意味深長,火藥味很重的一面。
老蔣問孫立人,最近看什麼書?
孫立人說,看南宋史。
老蔣說,那很好。說完又接著說,你沒有什麼,你以後少跟政客來往。
孫立人說,是的,我一生最討厭玩政治和與政客打交道。
這時候老蔣話鋒一轉面色很難看地說道,這次我要把你給孤立起來。你對於訓練部隊很好,不過打仗不行。
孫立人回敬老蔣的話相當的孫立人,他說,將不知兵,何以為戰?兵戰實為一體兩面,不可分離。竊職總髮從軍追隨鈞座卅餘年,轉戰國內外大小凡百餘戰,從未辱鈞命,而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守無寸土之失。殊不知鈞座所言“打仗不行”何所指也?若言爭權奪利,欺世盜名,則我不屑也。
說完,孫立人敬禮走人。
可這一走之後,接下來發生的就是製造陰謀的經典橋段了。
在嚴刑拷打以及拿家人威脅下,毛人鳳等人最終讓郭廷亮寫了自白書。接著辦案人員拿著這份自白書又去威脅其他涉案人員,幾經反覆,桌案上終於有了幾十份令他們滿意的自白書。
自此,郭廷亮“匪諜”案和南部“兵諫”案坐實,扳倒孫立人已是箭在弦上。
8月3日,“總統府”局長黃伯度帶著上述“自白書”來到已被憲兵包圍的孫立人官邸,要其引咎辭職。孫立人以其中有詐,斷然拒絕。黃又透過其部下陸軍副總司令賈幼慧,以及孫的侄子孫克剛等人轉達“上面”堅決整頓孫立人舊屬的立場,要孫立人顧全300多名部下的性命。
到了這裡,自知回天乏術的孫立人只能無奈就範。
隨後,二蔣採取“不殺、不審、不問、不判、不抓、不關”,但也“不放”的“七不”政策,將孫立人軟禁在臺中市向上路一段18號的居所內,這一禁就是三十三年。
當時,蔣介石對孫立人看管極嚴,連孫立人的廚子身上都藏著刀,只要有人想救孫立人,立馬一起幹掉。
在這長達三十三年的軟禁歲月中,孫立人一家始終生活在清苦中,有時甚至到了沒錢買米、交不起子女學費的境地——
1988年,孫立人終於重獲自由。
有記者問他對“平反”一事有何感想?
孫立人的回答依舊很孫立人,他說,從未反過,何平之有!
黑句本
孫立人是民國時期國民黨的高級將領,年輕時參加過多場經典的戰役,包括“八一三”淞滬會戰和兩次震驚世界的緬甸戰役。
其中在第二次緬甸戰役中,孫立人和他的新一軍就殲滅日軍達三萬三千人之多,成為軍級殲滅日軍最多的中國將領。由於孫立人戰績彪炳,因此被賦予了"叢林之狐"和"東方隆美爾"的美譽。
那為什麼這麼厲害的一名將領,會在臺灣被軟禁了33年呢?
一、蔣介石一直疑忌孫立人
蔣介石生性多疑,他只相信自己嫡系的親信,而孫立人是英美派人物,不是黃埔嫡系,所以一直得不到蔣介石的信任。另外,孫立人崇尚西方軍事思想,抵制國民黨的治軍方法,反對蔣介石的長子蔣經國在軍中建立的"政工制度",也不支持蔣介石"對攻大陸"的說法,導致他與蔣家父子的矛盾加大。
但由於孫立人與美國的關係很好,蔣介石想通過孫立人獲得美國的軍事援助,所以才不得已讓孫立人連任兩屆陸軍總司令的職務,還把孫立人晉升為陸軍二級上將。
二、孫立人妨礙蔣家父子的政權擴張
孫立人是國民黨內最傑出的將領,學歷高,練兵有方,戰績卓著,名聲遠播,加上孫立人兼任"臺灣防衛總司令"和"陸軍總司令",其兵權僅次於陳誠,蔣介石怕他會影響蔣經國掌控臺灣的軍政權。
另外,孫立人被視為親美派將領,與美關係密切,而且在臺灣新軍的威望很高,影響很大,蔣擔心他擁兵自重,會在美國指使下另有所圖,從而對蔣家父子的統治不利,因此,蔣家父子絞盡腦汁想要把孫立人去掉。
於是,在1954年6月,在孫立人兩任期滿之時,蔣介石就藉故免去了他國民黨“陸軍總司令”職務,將其改任為沒有兵權的“總統府參軍長”。
三、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在孫立人將軍失去軍權後,蔣經國並不打算放過他。蔣經國向蔣介石報告,孫立人的一個老部下郭廷亮在組織官兵聯名上書,要求讓孫立人擔任"參謀總長"。接著彭孟輯在一旁附和道,如果沒有孫立人給他撐腰,郭廷亮哪敢這麼做?這一“舉報”為後來的“欲加之罪”埋下了伏筆。
不久之後,在1955年5月底,在蔣介石準備在臺南屏東閱兵的前夕,蔣介石收到情報,說孫立人的老部下郭廷亮等人預謀在閱兵時配發實彈,發動"兵諫"。隨即,臺灣保安機構逮捕了郭廷亮等一百多名官兵,隨後又把孫立人秘密拘捕了。接著,當局指定了陳誠等9人組成專門的“調查委員會”,對孫立人進行“審查”。
臺灣當局對郭廷亮等“涉案人員”進行嚴刑逼供後得出“結論”:孫立人的部下郭廷亮為中共工作,並利用孫立人的關係在軍中聯絡軍官,準備發動“兵諫”,孫立人未及時舉報,亦未採取適當的防範措施,應負責任。
很明顯,這完全就是陰謀設局的冤案,蔣經國、彭孟緝想通過這起“案件”置孫立人於死地,這些蔣介石肯定心裡清楚,但蔣介石只想整肅掉孫立人,而不想殺他。於是,在1956年6月,蔣介石最後以“縱容部屬武裝叛國、窩藏匪諜密謀犯上”的罪名,將孫立人送往臺中軟禁起來。
四、冤案最終被平反
至1988年,臺灣監察院認為郭廷亮等確實主張軍事改革,但並沒有叛亂之意,從而認定孫立人無叛亂意圖。因此,到1988年3月,孫立人才結束了長達33年的幽禁生活,重獲自由。但後來,直到孫立人去世後,在2014年7月,孫立人案才最終得以平反。
如此優秀的一代將領,被人這般算計和冤枉,而揹負“叛亂”的罪名將近六十年,有書君實在感到無比惋惜與唏噓。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孫立人被削去兵權並秘密拘捕,起因於1955年5月的“郭廷亮諜案”,已經掌握臺灣情治系統的蔣經國,派員逮捕了孫立人的少校聯絡官、老部下郭廷亮,指控其準備在蔣介石閱兵期間發動“兵諫”,郭被捕後遭到嚴刑審訊並沒有招供出什麼事實,但蔣介石仍於6月間以“密謀犯上、縱容部屬叛亂”的罪名將孫立人解職,交由陳誠主導的調查委員會審查,10月31日,調查報告出爐,蔣介石隨即下令軟禁孫立人於臺中市。
郭廷亮1991年離奇死亡,從近年來逐步解禁的證據和資料來看,所謂的“兵諫”密謀純屬子虛烏有,無非是蔣介石整肅孫立人的藉口而已,以老蔣的行事風格,如果是坐實的案件,孫立人將軍難逃一死,黃埔一期的李玉堂被槍決就是明證,而孫立人被整肅那是早晚的事情,包含著遠、中、近三層因素。
非黃埔系中央軍出身
籍貫安徽的孫立人,先後畢業於清華大學和美國弗吉尼亞軍事學院,與蔣介石“黃、浙、陸、一”的用人標準無一符合,他是通過宋子文的財政部稅警總團進入國軍系統的,陰差陽錯成為了“駐印軍”的王牌軍長,很大程度是美國人史迪威的器重和英國人的推崇,中印緬戰區並非蔣介石可以為所欲為,孫立人才得以由新38師師長,擴編升格後接替了鄭洞國的新一軍軍長。而實際上,當他不服從杜聿明的命令率領新38師改道印度的時候,禍根已然種下。
蔣介石才不在乎死了多少大頭兵,八年抗戰中國軍隊傷亡以百萬計,所以杜聿明從野人山走出來雖然損失慘重,依然受到重用,因為他忠實地執行了將部隊帶回祖國的任務,相反,把新38師基本完整帶到印度的孫立人卻是抗命。也是冤家路窄,調到東北的新一軍又成為東北保安總司令杜聿明的部下,1947年8月被蔣介石明升暗降,出任陸軍副總司令和訓練部司令,離開了親手組建的五大主力之新一軍。也算因禍得福,統帥第一兵團及新一軍的鄭洞國,後來被包圍在長春。
與英美等國過從甚密
新一軍參加四平戰役之初,孫立人並沒有在前線,而是被邀請去倫敦觀禮英王加冕,無非是因為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時,孫立人率領新38師的兩個團解救了被圍的7000英軍,所謂“仁安羌大捷”。其實圍攻英軍的不過是日軍一個加強大隊1500人,真不算什麼大捷,英軍太菜而已。不過英國人很當回事,又是專電蔣介石致謝,又是頒發“不列顛帝國勳章”,羅斯福又頒了“豐功勳章”,熱乎的不行,而其實蔣介石並不喜歡屬下將領越過自己與歐美國家交流。
國民黨逃臺初期,美國人對蔣介石政權的態度是冷淡的,積極尋找新的扶植對象,從陳誠到孫立人都嘗試過,雖然這兩位都沒有答應,可蔣介石甚至因此對第一心腹陳誠都有過猜忌,何況孫立人?
1950年,遠東盟軍總司令麥克阿瑟居然不跟蔣介石打招呼,直接派專機接孫立人往日本會唔,無論孫立人怎麼請示彙報以證“清白”,都已見疑於蔣,其實不去東京是最好的選擇。在1955年之前,蔣介石為穩定軍心、爭取美援,以及孫立人訓練的三個新軍是當時的島內主力,不得已而用之,一旦朝局穩固,必然將其拿下。
蔣介石確實擔心,親英美的孫立人,在臺的兵權又僅次於陳誠,可能在美國指使下危及蔣氏地位。
(孫立人和麥克阿瑟)
性格過於孤傲和不遜
孫立人接受的是西式教育,與中國的傳統處事哲學格格不入,緬北反攻時蔣介石突然調走廖耀湘的新六軍就是徵兆,從緬甸到東北,他與杜聿明的不合也印證了這一點,不能與黃埔系軍官團融合在一起,那必然被排斥。臺灣初期被任命為“陸軍總司令”後,與“參謀總長”周至柔、“海軍總司令”桂永清、“空軍總司令”王叔銘全部矛盾重重,不習慣官場的阿諛逢迎和相互傾軋,完全就是國民黨高級將領圈子裡的另類,作家江南在書中寫道:講人際關係,他和他的同僚幾乎沒有可以合得來的。
(孫立人和蔣介石)
和蔣氏父子全部失和
孫立人對蔣介石“反攻大陸”的計劃嚴重不感冒,主張先把寶島搞好再說,這算是“功高震主”了,更嚴重的問題是反對蔣經國擴張勢力。受西方軍事思想的影響,孫立人對蔣經國用特務控制軍隊的作法非常不滿,制約了小蔣在軍中發展勢力,而蔣氏父子的治軍理念已成型二十餘年,豈是一個孫立人可以改變的。作為陸軍總司令,孫立人甚至直接反對蔣經國在軍隊中建立“政工制度”,這就成為擋路石了,一定會被搬開,事實上在被軟禁的前一年,即1954年6月孫立人已被免去陸軍總司令職務,轉任沒有兵權的“總統府參軍長”。
據稱,某次蔣經國執晚輩之禮來給拜年,孫立人都敢不見,實在是無可名狀。
不過,對於孫立人是殲滅日軍最多的國軍將領這一定義,實在不敢苟同。1937年淞滬會戰期間,孫立人不過是稅警總團改編的第八軍少將旅長,殲敵數量有限;1942年第一次入緬作戰新38師也不過弄掉日寇數千人;1944年緬北反攻時新一軍和新六軍合力消滅日寇3萬餘,怎麼就成了殲敵最多了呢?薛嶽、羅卓英、王耀武一干人等首先表示不服,至於“東方隆美爾”和“叢林隆美爾”的美譽,基本都是英國人送的,不聽也罷,英國人有這個傳統:他們打不過的,就可勁吹,以免說明自己無能。
1988年,孫立人恢復自由,整整被圈禁了33年,1990年便逝去,年90,陸軍二級上將。
度度狼gg
殲滅日軍最多的陸軍二級上將孫立人
孫立人畢業於清華大學,和學者梁實秋是大學同學,1919年同在清華預科班的兩人並肩參加五四遊行,畢業後,兩人同去美國留學,梁實秋去了科羅拉多州科羅拉多學院,走上了文學之路,孫立人上的是弗吉尼亞軍事學院,走上了從軍之路,國民黨將領裡這樣的學霸是很少有的,不是國民黨員和黃埔生的孫立人能走到如此輝煌的地位與他的高學歷和優秀指揮才能密不可分(1947年才加入國民黨,1955年被開除出黨,他最輝煌的軍事生涯期間不是國民黨員)。
孫立人最輝煌的戰績是在緬甸帶領中國遠征軍取得的,第一次緬戰時是38師師長,孟關傑布山隘間戰役斃敵2000餘,孟拱河谷戰役擊斃日軍12000餘,第二次入緬作戰是新一軍軍長,擊斃日軍3萬3千餘,他是抗戰軍級單位中殲滅日軍最多的將領,讓日軍聞風喪膽,有“叢林之狐”“東方隆美爾”的美稱。
1949年,孫立人擔任臺灣防衛司令,1950年擔任陸軍總司令兼臺灣防衛司令,1951年晉升陸軍二級上將,達到人生巔峰。
從巔峰到谷底只用了短短4年
孫立人其實是蔣介石對美示好的棋子
1949年敗退臺灣後,美國對臺政策一直不明朗,害怕被美國拋棄的蔣介石看中了孫立人留美經歷和緬甸作戰時與史迪威等美國高官結下的友誼,把孫立人等一批人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位,達到了緩和臺美關係的目的,此時的孫立人春風得意,內有蔣介石的支持,外有美國的幫助,但是他大概還沒有意識到這是自己人生中最後的意氣風發了。
美國經歷成了他被軟禁的催化劑
孫立人在緬甸的表現,不僅讓中緬印戰區美軍總司令約瑟夫·史迪威對他刮目相看,再加上他有留學美國的經歷,更是得到美英高層的一致認可,美國總統羅斯福給他頒發豐功勳章,英王喬治六世頒發不列顛帝國勳章。美國國安會多次討論“棄蔣保臺”政策的可能性,暗示孫立人,他可以成為蔣介石的取代對象,但孫立人卻堅守原則,明確拒絕。艾森豪威爾邀請孫立人參觀歐洲戰場、麥克阿瑟的副官專程邀請孫立人赴東京共商大計,這兩件事深深刺痛了蔣介石的敏感神經,雖然孫立人回來後如實彙報,但他的坦誠無法挽回蔣介石對他的懷疑,正所謂“成也美國人,敗也美國人”。
性格桀驁不馴的政治小白
孫立人在國民黨軍事體系中,一直以剛而犯上著稱,當年的緬北大撤退,孫立人硬是頂住杜聿明的命令,沒有撤退到國內而是去了印度,雖然避免了較大傷亡,但臨陣抗命的名聲出去了。說他是政治小白雖然有點過分,但是孫立人對政治不感興趣,不願參與勾心鬥角的政治鬥爭卻是不爭的實事,可以說,他是一個合格的軍人,卻不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家,在派系林立的國民黨內能幹到這個程度,已經是一個奇蹟了,他哪裡是蔣介石的對手?
蔣氏父子換班的犧牲品
五十年代的臺灣,傳位蔣經國的局面越來越明顯了,為了站穩腳跟,蔣經國首先要控制軍隊,在軍隊設立政治制度,任命蔣堅忍擔任陸軍總部政治主任,蔣堅忍沒有向孫立人請示就在元旦發佈《告陸軍將士書》,孫立人當即訓斥蔣堅忍無權代表陸軍講話,蔣堅忍向蔣經國告狀,導致多名部隊長被政工人員整倒。
受歐美思想深遠影響的孫立人極力反對,他認為軍隊應該是國家的,而不能是蔣氏父子的,蔣經國這樣做是在奪他的軍權,得罪蔣經國就是得罪蔣介石,這個既不是黃埔系又是半路出家的國民黨黨員孫立人,成為了權力交接的絆腳石。
朝鮮戰爭結束,臺灣地位提升,孫立人的使命完成了
1954年《美臺共同防禦條約》簽訂,意味著美國將臺灣徹底納入保護區,孫立人這個橋樑自然就失去了作用。
1954年6月2日,孫立人卸任陸軍總司令職務,擔任總統府參軍長,徹底失去了兵權,成了一隻沒有牙齒的老虎,對他來說,噩夢才剛剛開始。
狡兔死走狗烹的戲碼開始上演了
1955年6月初,蔣介石計劃在臺南屏東閱兵,5月28日忽然有情報說孫立人打算利用閱兵發動兵變,6月6日,“總統府”衛隊突然到達閱兵場,原定參閱部隊被整編,閱兵時間推遲,兩棲作戰演習取消,孫立人的老部下郭廷亮、江雲錦被逮捕,數百名官兵接受審查。
由蔣介石總導演,毛人鳳具體實施的“孫立人兵變案”開始上演了。
經過十幾天的嚴刑拷打,郭廷亮咬牙挺住,堅決不承認兵變指控,毛人鳳謊稱孫立人遭人誣告,只要郭廷亮承認是“匪諜”,就能立即消除孫立人的嫌疑,一心為老首長著想的郭廷亮掉入陰謀中,寫下了“自白書”,辦案人員利用這份“自白書”,對其他被捕人員實施誘騙,成功拿到幾十份“自白書”。
山雨欲來風滿樓,很多人勸孫立人遠走高飛,可孫立人認為自己問心無愧,經得起考驗,相信蔣總統能給自己以清白,事實證明,這位身經百戰的老將太傻太天真了。
“總統府”第一局長黃泊度把幾十份自白書放到孫立人面前,在黃的脅迫寫,孫立人寫下了辭職書。
以副總統陳誠為主任委員的“九人委員會”負責調查“兵諫案”,兩個月後,結論出來了,郭廷亮“為中共工作”,利用孫的關係聯繫軍官,準備發動“兵諫”,孫未及時舉報,應負責任。(同時還有一個無黨籍監委成立的“五人小組”自發調查,結果完全相反,但調查結果被秘密封存)
1956年6月,孫立人以“縱容部屬武裝叛國、窩藏匪諜密謀犯上”的罪名被逐出官邸,開始了軟禁生涯,從此“人間蒸發”。
艱難而漫長的軟禁生涯
被軟禁後,有關孫立人的對聯、題字全部被刪除,新一軍戰史禁止出版。有人說“官久必富”,孫立人卻說“為官哪有功夫去發財咧,只有官久必窮”,所以,孫立人一生清廉,沒有什麼積蓄,沒有了經濟來源,為了補貼家用,孫立人買了一塊地,種花草、果樹,養小雞,夫人騎著三輪車以賣花草、雞蛋度日,供養四個子女。
歷史還給他清白
1988年3月,孫立人結束長達33年的幽禁生活,恢復自由。
但是臺灣當局始終沒有明文為他昭雪,理由非常荒唐,居然是當年軟禁孫立人“沒有判決書”,所以只是形式上的平反,而不是真正政治意義上的平反。
帶著深深的遺憾,1990年11月19日,孫立人走到了人生盡頭,“總統”“院長”紛紛致哀,宋美齡送了花圈,大家注意到,孫立人遺體上覆蓋了清華大學校旗和弗吉尼亞軍校校旗,唯獨沒有國民黨黨旗。
有趣的是,弗吉尼亞軍校校旗反面有一行拉丁文,意思是“暴君必亡”!
《突破緬北的鷹》
《抗日名將孫立人》
歡迎關注、轉發、評論,葛大小姐和你一起讀有趣的歷史!
葛大小姐
抗日名將孫立人在抗日戰爭中,憑著天才的軍事能力打了無數勝仗,不光殲敵最多,同時也是國軍將領中最受蔣中正器重的將領。然而到臺灣後,他卻被蔣中正軟禁了33年之久,這是為何呢?
(孫立人舊照)
一、戰功累累,揚威海外。
擁有高學歷的孫立人,在美國留學時入讀“南方西點”之稱的維吉尼亞軍校,後來又遊歷歐洲各國,研究英、法、德等國家軍事,這對他日後的軍事理論和軍事技能起到了極大的作用。
孫立人回國後加入國民革命軍,開始了他的軍旅生涯。
由於孫立人畢業於美國名校,再加上他較一般國民軍將領多一些知識氣息,因此得到了財政部長宋子文的器重。
在宋子文的推薦下,他先出任陸海空軍總司令部侍衛總隊任上校副總隊長,後來又被提拔為財政部稅警總團任第二支隊上校司令兼第四團團長。自此,他的軍事才能得到了施展。
孫立人很快在瀘淞戰役和保衛武漢的戰役中脫穎而出,孫立人訓練的新軍也成為國民軍中最重要的主力部隊之一。
1942年,受蔣中正之命,孫立人率38師和遠征軍開赴緬甸,與盟軍共同作戰。
仁安羌一戰,由於孫立人以800兵力完勝數倍於己的日軍,並營救出被日本重重包圍的7000英軍。消息傳出後,孫立人在國際上名聲大振。
隨後,孫立人向緬北進發,一路捷報頻傳,很快就攻下新平洋。接著,又在密支那戰役中,與日軍正面對抗,經過81天的頑強激戰,最終瓦解了日軍全面防線。
由於孫立人在對日戰爭中屢建奇功,殺敵無數,不光在國內威名遠揚,在國際上也享有很高的盛譽,負責中緬戰區的總指揮史迪威,更是對他讚不絕口。
(孫立人和38師)
二、,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孫立人的豐功偉績和他在國際上的盛譽,著實讓一個人眼紅,這個人就是杜聿明。
早期就讀於黃埔軍校的杜聿明,是蔣中正的嫡系部隊。在緬甸戰役中,他是孫立人的頂頭上司,同時他與孫立人各帶一支精銳部隊,準備圍攻日軍。
然而他在部隊完整無損的情況下,面對日軍的進攻竟不戰而潰。杜聿明不僅不敢和日軍正面對抗,反而命令孫立人率軍退入環境極為複雜的野人山。
孫立人勸說無效後,帶著隊伍繼續留下作戰。
杜聿明見他不聽從命令,只得帶著6萬精銳穿越環境惡劣的野人山,行軍途中不斷有人感染時疫,待回國時只剩下不到2萬兵力。
然而自毀精銳的杜聿明,卻在蔣中正面前狠狠地告了孫立人一狀,說他不聽從上級安排,一味聽從美國人的調遣。
此時的蔣中正和美國關係本就交惡,再加上孫立人又是宋子文的嫡系,所以蔣中正不顧孫立人的軍事才幹和累累戰功,在東北內戰時,對他多有牽制。再加上杜聿明等人對他多有排擠,沒少在蔣中正面前給他穿小鞋,所以不久蔣中正就解除了孫立人的兵權,把他調回南京陸軍訓練司令部。
(杜聿明舊照)
三、猜疑重重,矛盾深沉。
1949年,戰敗的國民黨退居臺灣。
蔣中正為了能得到美國的支持和援助,便把一直得美國看重的孫立人,任命為陸軍總司令。
當時,身任總政戰主任的蔣經國,在陸軍部隊實施蘇聯的政工制度,以取代孫立人完善的現代化軍事體制。這種不利於軍隊建設的制度,自然受到孫立人的極力抵制,並且他得到了美軍駐臺顧問蔡斯的支持。由於有求於美國,蔣中正不得不強壓怒火,繼續對孫立人“器重有加”。
就在此時,美國遠東最高長官麥克阿瑟將軍,派特使到臺灣邀請孫立人去東京和他會談。在徵得蔣中正同意後,孫立人前往東京見到了麥克阿瑟。
當時麥克阿瑟代表美國軍方,向他傳達了棄蔣保臺的想法,希望他能“負責鞏固臺灣”。當然了,美國人有更大的陰謀,是希望臺灣獨立出去。耿直又愛國的孫立人,看出了美國人的陰謀,當即以“自己只會打仗”拒絕了美國的好意,並希望美國能繼續支持蔣中正。
回到臺灣後,孫立人向蔣中正如實彙報了見面的內容。然而,他不但沒能打消蔣中正的猜疑,反而讓蔣中正對他忌憚更深。
(拜會麥克阿瑟)
四、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1954年,在孫立人的斡旋下,蔣中正和美國簽署了《美臺共同防禦條約》,臺灣正式納入美國保護範圍之內,同時還爭取到政治、軍事和經濟上的扶持。
次年,蔣中正計劃在臺南屏東閱兵。
在閱兵式之前,毛人鳳截獲了一份“孫立人慾借閱兵發動兵變”的情報。隨後,有人告發說孫立人的老部下郭廷亮等人,已經準備在閱兵式上發動兵諫。
蔣中正迅速組織專班,對孫立人的部下進行調查。很快,有300多人都涉案被捕。
時局詭異,許多人勸說孫立人離開臺灣,避難美國。但軍人出身的孫立人卻坦然面對,認為清者自清,濁者自濁。
孫立人很快就為他的天真付出了代價。
在國民黨的軟硬兼施下,不明就裡的郭廷亮聽說孫立人倍受嫌疑,為了證明孫立人的清白,竟按國民黨的要求,寫下了“通共”的自白書。隨後,國民黨使用老套路,又從其它被捕人手中,騙得了數十份自白書。
有了證據,蔣中正理直氣壯地革去了孫立人的總統府參軍長的職務。隨後,以“縱容部屬武裝叛亂、窩藏共諜、武裝犯上”等罪名,將孫立人軟禁於臺中。
孫立人為官清廉,並無多少積蓄,在被軟禁後由於失去了經濟來源,他不得不靠種菜養雞,為孩子們籌學費。
一晃多年,直到蔣經國去世後,監察院才向外公佈了當年五人小組調查孫立人案的真實結果,承認孫立人案是“被陰謀設局的冤假錯案”。同時在徵得總統的意見後,恢復了孫立人的自由。
此時,軟禁33年之久的孫立人,已垂垂老矣。
(參考史料:《孫立人全傳》《孫立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