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如何評價“鐵血將軍”孫立人?

歷史凌煙閣唐儉


孫立人因為仁安羌大捷和四平戰役,被網友吹的神乎其神,稱他為國軍戰神。但蔣介石對他的評價並不高,認為他訓練部隊還行,打仗不行。下面咱們來說說這兩場成就孫立人的戰役。

對於仁安羌戰役,通常的說法是孫立人率部擊敗7倍於我的日軍,成功解救7000多英國士兵,500多名傳教士和新聞記者也被成功解救。可真實情況是這樣嗎?

事實上,當時孫立人的一一三團有800人,英軍有4000人,日軍214聯隊有2800人。首先中英聯軍在人數上是佔絕對優勢的,其次英軍並非作壁上觀,而是利用炮兵、坦克支援了孫立人部,與其說日軍包圍英軍,不如說中英聯合南北夾擊日軍。再來看四平戰役,孫立人的新30軍從緬甸撤回來後,編為新一軍,然後他就去了美國和英國,新一軍暫時由鄭洞國指揮。1946年5月13日,杜聿明和林彪在四平拉開了決戰的架勢,其實林彪早就發覺了戰事不利,準備撤退。

此時杜聿明部有廖耀湘的新六軍,陳明仁的71軍,以及鄭洞國的新一軍。最後是廖耀湘的新六軍攻破塔子山,迫使林彪全線撤退。由此,孫立人才率先攻入四平。也正是因為如此,孫立人被網友稱為擊敗林彪的戰神。其實,孫立人是在戰役後期才回來指揮新六軍的,和林彪對峙的是杜聿明,不是他,所以四平戰役孫立人的功勞很小,說他是戰神有誇大之嫌。

通過對上述兩場戰役的分析,老蔣對孫立人的評價還是比較客觀的。


小賈講歷史


說到孫立人將軍,我還記得上一次我跟一個人爭吵。他說孫立人不配“東方隆美爾”的稱號,山下奉文才配。當然,我最終將他批的心服口服。好了,話不多說,我來介紹一下孫立人將軍吧!

孫立人,字撫民,號仲能,安徽省舒城縣三人,於1900年10月17日出生於生於安徽省廬江縣金牛鎮。先後於24歲畢業於清華大學、27歲美國弗吉尼亞軍事學院(可謂是年少有為)。



(英俊瀟灑的孫立人將軍)

1928年孫立人回國,在國民黨中央黨務學校任中尉軍訓隊長。1930年入陸海空軍總司令部侍衛總隊任上校副總隊長。1932年調財政部稅警總團(稅警總團也是國軍的精銳了,在一二八事變中以88師獨立旅的身份參加戰役)任第二支隊上校司令兼第四團團長。

在七七事變過後,在上海爆發了淞滬會戰,孫立人再次隨稅警總團來到上海抗擊日寇,在蘇州河一線成功阻擊日軍7次渡河。之後孫立人在蘇州河周家宅一線血戰中被日軍火炮炮擊成重傷,全身中彈片十三處,昏迷三天。武漢會戰過後,國民政府遷都重慶,孫立人奉命前往長沙,利用原稅警總團的傷兵重組稅警總團,並且擔任團長。而後,1941年12月財政部被迫交出部分緝私總隊半數兵力給國民革命軍重組為新編第三十八師,作為交換條件由原本財政部體系的孫立人晉任少將師長。

1942年2月,中國遠征軍出征東南亞。4月份,孫立人率38師到達緬甸參加曼德勒會戰,在此會戰中取得仁安羌大捷的偉大勝利。但是,在激戰幾月後,遠征軍由於側翼被英國軍隊出賣,被迫戰略撤退。孫立人於1942年8月,先後到達印度的中國遠征軍新38師和新22師進駐印度蘭姆珈訓練基地,番號改為中國駐印軍。

終於,中國駐印軍在經過調整過後於1943年10月向緬甸再次發起進攻。第二次緬甸戰役爆發,孫立人率新38師猛撲胡康河谷。而日軍的甲種師團也是號稱叢林之王的18師團狼狽逃出胡康河谷。而中國駐印軍緊跟其後,攻擊孟拱河谷。中國駐印軍在攻佔密支那過後,擴充為兩個軍,孫立人擔任新一軍軍長。此後新一軍在孫立人的率領下連取八莫,南坎以及芒友,從而打通滇緬公路。隨後,孫立人指揮新1軍各師繼續猛進,攻佔臘戍,南圖,細胞,攻克猛巖,於1945年3月27日勝利結束第2次緬甸戰役。

孫立人戰功卓著,也獲得過許多勳章,比如英王頒發的不列顛帝國勳章,美國羅斯福總統頒發的豐功勳章,蔣介石頒發的青天白日勳章等等。也真不愧為中華民族的好男兒!


卡扎拉


孫立人九歲的時候,由於其父親任山東知府,所以跟隨他的父親前去青島,而當時的青島是德國的特權區。孫立人之前沒有見過大海,於是來到青島之後便去海邊玩耍,但是被一群德國小孩給揍了,因為當時德國人不允許中國人進入德國租界。發生這件事情之後,孫立人立刻跑去找他父親,但他父親卻驚恐的問他有沒有還手。

在青島生活的那段時間,徹底讓孫立人明白了弱國的悲哀,於是孫立人立志報國。先考入清華大學學習,後又到美國留學。留學期間孫立人深感亂世的中國,缺的是將軍而不是一位土木工程師,於是決定投筆從戎,在美國弗吉尼亞軍校進修現代軍事理論,也就是在這個時期孫立人曾發表過對於中日戰爭的設想。

然而孫立人一腔熱血回國之後,發現留美派軍校畢業生這個身份成為了累贅,因為蔣介石僅僅是重用黃埔系的軍官。不過幸好當時宋子文十分看好孫立人,於是便讓他做了稅警團的團長,孫立人開始了他的準軍旅生涯。後來在淞滬會戰中,就是孫立人這支不入流的軍隊,瘋狂阻擊日軍,打退了日軍十幾次的進攻。

此後孫立人一直就這樣無所事事,直到蔣介石打算組建遠征軍,孫立人這才重新走上戰場。入緬之後仁安羌戰役中,孫立人證明了自己,以800人解救了7000被困英軍,震驚了世界。但是好運沒有繼續,在緬甸敗退之後,孫立人違抗了蔣介石的命令,將軍隊帶到了印度,雖然是正確的,但是也決定了孫立人日後的仕途就此終結。


小司馬遷論史


李敖曾用五個“無人可及”來評說孫立人的傳奇成就——學歷之深,無人可及;練兵之精,無人可及;戰功之高,無人可及;身上彈孔之多,無人可及;國際聲譽之隆,無人可及。

然而,創造五個“無人可及”的鐵血將軍在隨後的人生中卻遭遇了鳥盡弓藏,被軟禁三十三年的人生悲劇。

天賦成就了他早年的學業傳奇;鐵血創造了他盛年的抗戰傳奇;純粹軍人性格和歷史宿命則無法避免地讓他成了最終的悲情英雄。

在一半硝煙,一半風雲的民國,孫立人是孤傲的,輝煌的,也是無奈的,憤懣難平的——

1900年,孫立人出生在安徽廬江一個富裕的書香門第。少年時,孫立人就展現了他過人的學業天賦,在父親中西合璧式的教育下,十四歲時他就以安徽省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了清華學校。隨後十年,孫立人一直在清華深造,大學學的是土木工程,和梁實秋、聞一多等文化名人是同屆校友。

清華求學對孫立人的一生影響至深,至死他都有著濃烈的“清華情結”。

1924年,孫立人從清華土木工程系畢業,並順利通過了公費留學考試,赴美后直入普渡大學三年級加修土木工程學。

1925年學成後,遠眺國內軍閥混戰的硝煙,孫立人產生了從軍報國的想法。立下投筆從戎這一豪邁志向後,孫立人毅然放棄了優越的工程師前途,不顧老父反對考入了僅次於西點的美國弗吉尼亞軍校。

弗吉尼亞軍校將星璀璨,馬歇爾、巴頓是孫立人師兄,艾森豪威爾、麥克阿瑟也因此成了孫立人的私交好友。

這一經歷讓孫立人在隨後的軍旅生涯中既顯得鶴立雞群,又顯得左右不靠。從某種意義上講,孫立人日後的輝煌在此,哀傷也在此。

因為既不是黃埔出身,也不是日本士官學校出身,歸國後的孫立人一度投軍無門。所幸,宋子文在關鍵時刻成了孫立人的伯樂,因此,他進了宋子文組建的稅警團。

有人戲稱,孫立人的鐵血戰史是從史上最強城管開始的。

這幾近現實。

但英雄不問出處!

抗戰爆發,中日在淞滬展開大會戰。

甫一出戰,孫立人就展現了他化腐朽為傳奇的練兵之功以及軍人的鐵血精神。在淞滬會戰最艱苦的陣地,孫立人率領稅警五團連續擊退日軍七次進攻,戰後日軍在孫立人所守陣地上立下了一道牌子,那牌子上寫道:“遭受支那軍最頑強阻擊於此地!”

在確定兄弟部隊即將來換防時,孫立人仍在組織進攻,為攻佔陣地外圍的一處小紅樓建築,孫立人最終不幸被日軍榴彈炮炸成重傷,全身重創達十三處,這正是李敖所說的身上彈孔之多的來源。

此後,孫立人昏迷三天,死裡逃生後被宋子文專程送往香港醫治。

1938年2月,香港治傷歸來的孫立人率部又參加了武漢保衛戰,並兩立戰功,從此在軍界真正嶄露頭角。

國民政府西遷後,孫立人收納五千沒人要的傷兵,重新編練稅警團。

兩年後,名義上的城管部隊在孫立人手裡再次化腐朽為神奇。

1941年12月,新編稅警團一半兵力被編為第三十八師,隸屬第六十六軍,孫立人晉升少將師長。

隨後而來的就是孫立人輝煌的鐵血遠征。

1942年2月,中國遠征軍成立,下轄第五軍、第六軍和第六十六軍。4月,孫立人率新三十八師抵達緬甸,參加曼德勒會戰。

仁安羌一役,孫立人親率八百人擊敗八千圍城日軍,解救七千多瀕死英軍,轟動國際。為此,美國羅斯福、英王喬治以及蔣介石均向孫立人授了勳章。

有人對這一以少勝多的遠征大勝持有異議。持這種看法的未免有些吹毛求疵,在那個時候,勝利的意義遠遠大於以少勝多的具體數字。

到此,孫立人的鐵血戰績還在繼續。

第一次遠征軍戰略撤退期間,孫立人沒有聽命杜聿明的安排,在三面被數萬日軍圍困,己方主力全線從野人山撤退的困局下,這位鐵血將領硬是將一師主力安全地帶到了印度,而從野人山撤退的主力,幾萬人卻只活下來了幾千。

這又是一個奇蹟。

在印度蘭姆伽獲得美式裝備的新三十八師隨後被整編為新一軍。在第二次遠征作戰中,孫立人率領新一軍如猛虎下山,給盤踞在緬北的日軍王牌,南京大屠殺元兇之一的十八師團予以了毀滅性的打擊。

殲敵數萬。奪其軍旗、印綬。

所謂孫立人是殲滅日軍人數最多的國民黨將領,依據正是源自這裡。當然,也有人說殲滅日軍最多的是薛嶽,但薛嶽屬於一方戰場的總指揮,而非親戰。

另一個廣為流傳,很讓中國人解氣的孫立人活埋日軍戰俘的故事也是生髮於此,雖然故事是謠傳,但也是孫立人的鐵血形象給民眾提供了暢想的土壤。

解放戰爭中,孫立人和林彪之間的交鋒也是很有看點、很有爭議的一個話題,誰高誰低,因為話題敏感,索性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

因為派系之爭,孫立人在戰局很關鍵的時刻被調離了東北前線。他先是做了國民黨陸軍副司令掌管軍隊訓練,國民黨敗逃臺灣後,他又坐上了國民黨當局陸軍總司令的高位,在那個階段,他在軍中的地位僅此於陳誠等老蔣嫡系心腹。

說孫立人是個什麼境界水準的人?

在此期間他提出的三個主張很能說明他——“軍隊國家化,政治民主化,教育現代化”。

然而,在暗流湧動的政局下,孫立人始終以純粹的軍人性格來應對一切,他的直性而行,率性而為最終無法避免地讓他一步步陷入了鳥盡弓藏的陰謀陷阱中。

老蔣認為他個挾外自重的危險人物。

美國軍校的背景,與美國軍政兩界的良好關係在那個階段成了孫立人沉重的枷鎖。

而孫立人的光明磊落根本無法打消老蔣的警惕與敵意。

最終,孫立人遭遇了所有自重之人的歷史宿命,他被軟禁了,並且一禁就是三十三年。

直到1988年,孫立人才重獲自由,而此時他已經是八十八歲的老人了。

1990年11月19日上午11時15分,經歷不到3年自由的孫立人將軍,帶著畢生的遺憾,病逝於臺中向上路家中,當時距他90歲壽辰還差三天。

孫立人的臨終遺言有三個版本:醫生記的是——我對得起國家;親屬記的是——還我清白;部下記的是——我是冤枉的啊!

在追悼會上,孫立人遺體上披蓋著兩面旗幟,一面是弗吉尼亞軍校校旗,一面是清華大學校旗。

其中,弗吉尼亞軍校校旗上用拉丁文寫著三句震撼又另人深思的話語——

舉世唯一人。

老兵不死。

暴君必亡。

有這三句話,關於孫立人,無需再言!


黑句本


又到了“兼聽則明”的時候了,我看這個問題下面幾乎都在表揚孫立人,那麼我就說說孫立人的缺點吧,而且我認為作為軍人有這樣的缺點,應該是致命的。


孫立人對軍隊軍紀要求太鬆,可以說是國民黨軍裡“軍紀廢弛”的代表。這樣一個管理鬆懈的將領,蔣介石居然認為他的特產在於練兵,蔣介石實在是沒有知人之明。


我始終搞不明白,孫立人究竟是怎麼看待軍隊軍紀問題的,為什麼從駐印軍開始,他的部隊老是出軍紀問題?


從印度到廣州再到東北,新一軍軍紀屢屢被人詬病,甚至就連孫立人自己和新一軍戰士也不得不承認新一軍確實存在軍紀問題。


首先說說駐印軍,現在一旦到駐印軍,互聯網上都是一片讚揚之聲,然而根據海對岸出版的相關史料,比如陳誠信件、電報彙編等等,我們可以發現駐印軍從建立那一天開始,軍紀問題就十分突出。陳誠在與當時新一軍軍長鄭洞國(孫立人是新38師師長)通信中就多次提到新一軍軍隊內部走私成風,而且訓練不積極,更在意待遇等問題,當然這不能說是孫立人一個人的問題,畢竟他當時只是新38師師長。


可是等他擔任新一軍軍長後,新一軍軍紀並沒有好轉,比如新一軍在廣州受降時,在廣州口碑就不好,被廣州人稱為“新日軍”,而且當時廣州市警察局督察長的練秉彝回憶:“孫立人之新一軍部隊,軍紀廢弛”


孫立人則對於廣州上下對新一軍軍紀的不滿認為是故意為難新一軍,當時人回憶孫立人甚至說“廣東人分外刻薄……來到廣州要些東西,就說我們軍紀不好,豈有此理。”


新一軍到東北後,軍紀也沒有好轉,新一軍老兵龔日興講:“(軍官們)沒事便……手提文明棍,滿街去遊蕩,打野雞。……追逐野雞成了他們每人的課目。”


甚至孫立人自己也不得不承認,新一軍軍紀廢弛,孫立人曾經痛心的談到“……所有以前良好的名譽和光榮的歷史,差不多都給這些不肖份子,完全喪失盡了…現在我接到老百姓,告我們的狀紙已有好幾十件。”


我不相信新一軍軍紀是到了東北才開始變壞的,很顯然,物必先腐而後蟲生,正是因為孫立人一貫管理廢弛,對軍容軍紀不在意,縱容部下才會導致新一軍軍紀敗壞如斯。


一個坐看軍隊軍紀敗壞卻無動於衷,或者說束手無策的將軍,我不認為是一個好將軍。


蘭臺



孫立人的名聲這些年被很多人洗來洗去,塗塗抹抹,已經越來越離譜了。雖然說他抗戰時期確實立了功,但是還沒到很多人吹捧的那個程度。他的名聲大噪,很大程度上去因為美國人的吹捧,國內一些人只是配合而已。

這其中,比較著名的段子,說他曾經在抗戰的時候說,讓下面的人去審問抓到的日軍俘虜,凡是到過中國的,一律槍斃。這就是典型的網上編出來的段子,實際上根本不存在,沒有任何原始文獻出處,純粹是網上一些人編造出來的。

美國人之所以喜歡孫立人,最簡單直接的原因,就是他留學是在美國的弗吉尼亞軍校,是巴頓的師弟,美國人覺得比較信得過,所以在國軍將領中,對他另眼相待。另一個原因則是他在遠征軍時期曾經在仁安羌之戰中救出英軍,也讓他在英語國家裡名聲大噪。


但最為重要的一個原因則是,他更聽美國人的話,而沒有聽委員長的。在緬甸作戰失敗後,本來委員長要求國軍各部都要撤回國內,養精蓄銳,因為當時抽調過去的都是國軍精銳,萬一有個閃失,委員長捨不得都扔在緬甸戰場上給英國人賣命當炮灰。

而美國當時的戰略重心都在歐洲戰場,抽調不出軍隊來到亞洲戰場上,所以才讓委員長成為了中國戰區總司令,實際上就是要中國出人,美國出錢出槍進行武裝,用這個部隊把日軍拖住,避免日軍抽調更多的軍隊進攻印度,導致亞洲戰場完全失敗。

加上本來美國派來給委員長當參謀長的史迪威和委員長的關係越來越緊張,所以美國在遠征軍緬甸作戰失敗之後,要求遠征軍撤往印度,一方面是可以用遠征軍來阻止日軍進入印度,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在印度,美國的裝備更容易送來,不必經過遠程運輸。


史迪威當時還有一個想法,就是要在印度按照美軍的方式武裝個編練一個強大的陸軍集團,以便將來能夠在對日軍開始反攻的時候,從廣州和山東登陸,先消滅華南的日軍,再北上消滅在北方的日軍。而史迪威本人又是遠征軍名義上的統帥,所以緬甸失敗以後,史迪威和美國都要求國軍退往印度。

當然並不是說一定要服從委員長的命令就對了,恰恰相反,再湖南戰場上,委員長再衡陽保衛戰結束後,也曾命令薛嶽撤往湘西,但是薛嶽並沒有服從命令,而是徑直去了江西。後來他給張發奎解釋說,之所以這麼做,就是想離委員長遠一點,鞭長莫及,他就不容易亂指揮了。

但薛嶽和孫立人的情況不同。薛嶽是在國內作戰,他決定去江西,而不是去湘西,是他自己的決定,並不是外國人的命令。而孫立人是在國外作戰,她同時接到了委員長和美國人的命令,這時候選擇聽誰的就不是一個簡單的軍事問題,而是一個政治問題了。


對能夠決定國軍去向的高級將領來說,這時候原則服從委員長得命令,還是服從史迪威和美國的命令不僅是一個重要的軍事問題,更是一個關係到國家和民族尊嚴的問題,是一個政治選擇。因為這時候的遠征軍雖然名義上已經交給美國人指揮,但委員長是不可能完全放手的。

杜聿明作為遠征軍高級將領,雖然也認為撤往印度更為安全,軍事上也更合算,但在涉及但國家軍事指揮體系的問題上,他還是選擇了回國內,即便是最後因為軍隊在翻越野人山的時候潰散,杜聿明也還是回國了。而孫立人卻選擇了服從美國人的命令,去了印度。


很顯然,孫立人的這個決定是美國人能夠在後來比較信任他的嘴主要原因。因為美國人從孫立人的這個決定中看到了,孫立人實際上在感情上更傾向於美國,也更信任美國,而不是信任委員長,和中國人的距離更遠一些。雖然孫立人性格桀驁不馴,經常抗命,但後來在印度的時候,缺並沒有個美國人發生摩擦,反而是合作相當愉快。

也因此,在國軍轉進臺灣後,美國人試圖胖臺灣脫離中國,但卻發現委員長並不容易控制,心心念念想的都是玩恢復大陸,堅決反對讓臺灣脫離中國。所以,美國人試圖支持在臺灣搞一次由中下級軍官發動的軍事政變,扶持孫立人為臺灣領導人。只不過事機不密,被破獲了,孫立人也因此而遭到了囚禁。


蕭武


孫立人是國民黨在抗戰中赫赫有名的名將,號稱“鐵血將軍”他率部入緬對日作戰,打出了中國人的威風,打出了中國人的血性骨氣,是抗戰中軍級單位將領中殲滅日軍最多的,曾獲得英國頒發的不列顛帝國勳章、羅斯福頒發的豐功勳章、蔣介石頒發們雲麾勳章和青天白日勳章。後來官拜國民黨陸軍總司令、總統府參軍長職務,陸軍二級上將。由於受所謂的“郭廷亮匪諜案”牽連,被蔣介石剝奪所有職務,囚禁達33年之久,成為“第二個張學良”。

在抗戰的艱苦歲月,為了配合盟軍作戰, 1 942年2月,中國成立了遠征軍,下轄第5軍、第6軍和第66軍。孫立人任38師師長,入緬作戰中,他率部浴血仁安羌,解救被困英軍,以不滿1千的兵力,攻擊數倍於己的敵人,救出了友軍,轟動全球。在孟關傑布山隘間戰役斃敵2000餘,孟拱河谷戰役擊斃日軍12000餘 ,重重打擊了日本帝國主義囂張氣焰。升任新一軍軍長後,連續攻取八莫、南坎,打通了滇緬公路,攻佔臘戍、南圖、細胞、猛巖,勝利結束第2次緬甸戰役,擊斃日軍3萬3千餘人,戰績輝煌。

孫立人在抗戰中功不可沒,是一代抗日名將,有“叢林之狐”、“東方隆美爾”的美稱。但他不是抗日英烈。抗日英烈是指在抗戰中英勇殺敵、為國捐軀的英雄。

孫立人於1990年11月19日病逝於臺中寓所,享壽89歲。





zj史海拾貝


儘管有人說三道四,孫立人確實是一位鐵骨強項,浴血奮戰,不屈不撓,剛強堅韌的“鐵血將軍”,也是一位學識淵博,指揮若定,智勇雙全,功勳卓著的戰神。


從1927年在南京成立當時的第三個國民政府,到1949年敗退臺灣,蔣介石在中國大部分地方大約22年間執政生涯中,不少人威脅過他統治地位。站在蔣介石的角度看問題,張學良在東北易幟中有功,西安事變中有罪。在仇恨和壓力並存的情況下,蔣介石對張學良採取長期的非法拘禁措施,並交待後人不許縱虎歸山。


從1949年敗退臺灣,到1975年逝世,蔣介石在臺灣省的大約26年軍事管制期間,陳誠、宋美齡、蔣經國、孫立人等都有希望,有條件,並且盼望成為下一個統治者。這幾個人中間,英美最看好的孫立人,恰恰是蔣介石不喜歡,不信任的外人。蔣介石對孫立人採取長期的非法拘禁措施,同樣交待後人不許縱虎歸山。


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蔣介石對於政敵的手段無所不用其極:有政治手段,經濟手段;有白道手段,黑道手段;甚至直接使用流氓暗殺手段,被非法拘禁的政敵也不在少數。但是長期拘禁,死都不放的,只是張學良和孫立人二人。可見這兩個人能量太大,本是大敵。大到讓蔣介石提心吊膽,寢食難安的地步。


張學良作為原北京政府元首的長子和繼承人,易幟後全國的海陸空軍副總司令,又有在西安發動兵諫的前科,蔣介石對其保持戒備,提高警惕是有依據,有道理的。孫立人雖然當過臺灣國民黨的防衛總司令和陸軍總司令,但沒有顯赫的家族勢力,沒有廣泛的人脈資源,也不是什麼資深元老,歷史上雖然曾經戰場抗命,那是為了打勝仗,蔣介石對其其保持戒備,提高警惕是不是小題大做,杞人憂天?


1949年,在臺灣風雨飄搖,危如累卵的時候,蔣介石委派孫立人成功整訓80萬殘兵敗將,依靠孫立人成功守住金門。在美國糾集所謂聯合國軍,悍然發動朝鮮戰爭以後,臺灣形勢已經穩定,就不需要孫立人挽狂瀾於既倒了。孫立人於1953年失去防衛總司令職務,1954年失去陸軍總司令職務,改任總統府參軍長,意味著就徹底失去兵權,只剩下以往的聲望和威風。


1955年6月,蔣介石突然取消了原定的閱兵計劃,原定的軍事演習無限期推延,原定的受閱部隊被打散重編,特務機構逮捕了郭廷亮中校等100多名孫立人部下的官兵。經過刑訊逼供,得到了不利於孫立人的材料,一個針對孫立人的陰謀得以實施。孫立人開始了長達33年的被非法拘禁生涯,一代鐵血將軍從此被國民黨叛賣,拋棄,淡化,遺忘。最搞笑的是,國民黨特務還給孫立人的部下強加了“共諜”的罪名,孫立人有了通共的嫌疑,不是抹黑,而是抹紅了。


其實孫立人被收拾的真正的原因在於蔣介石的後臺老闆美國。蔣介石拿著美國人的錢,拿著美國人的槍,手裡有武裝到牙齒八百萬軍隊為美國人打仗,卻因為徹底喪失了民心,三年功夫就輸光敗光。美國人實在不看好他,要想用孫立人、吳國禎取代蔣介石。蔣介石不願意輕容易就範,也要為今後宋美齡或者蔣經國的統治掃清障礙,所以孫立人在劫難逃。


國民黨特務羅織的罪名也是奇葩。在我黨以雷霆萬鈞之力,摧枯拉朽之勢,勢如破竹地橫掃國民黨千軍萬馬的戰爭中,只有孫立人敢於亮劍,在東北的四平擋住了林彪的進攻,在東南的金門擋住了粟裕的進攻。這可是我軍的戰神啊!把紅帽子扣在這樣的人頭上,遲早戴不住,遲早是要摘下來的。


1937年,淞滬會戰,孫立人阻擊日軍渡河,全身13處受傷,昏迷三晝夜,奄奄一息。1942年,英軍一個師在緬甸仁安羌被日軍包圍,斷水斷糧。孫立人奉史迪威的命令率領劉放吾團不足1000人星夜馳援,打敗三倍於己的2000多日軍,解放了七倍於己的7000友軍,還營救了500多名英國官兵,傳教士,記者。獲得蔣介石,喬治六世和羅斯福的勳章。


孫立人(1910——1990),安徽人,1923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後就讀於美國弗吉尼亞軍事學院,國民黨二級陸軍上級。1988年恢復自由,1990年逝世,依次覆蓋清華大學校旗,美國弗吉尼亞軍事學院校旗,所謂的中華民國國旗。2001年,臺灣監察部門宣佈,孫立人案是“被陰謀設局構陷的冤屈案”。2004年,臺灣監察部門認定,當年牽連孫立人的郭廷亮是刑訊後被迫寫下自白書。


但是客觀地講,孫立人雖然鐵血,卻太親美了。比較起來,蔣介石在美帝國主義面前多少還有一些獨立性,符合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


十一老爹




孫立人將軍被稱為“東方隆美爾”,隆美爾與曼施坦因、古德里安並稱納粹德國的三大名將,孫立人獲此稱譽也說明了他的軍事才華。

美國曾經試圖扶持孫立人取代蔣介石,雖然他從沒有想過要背叛蔣介石,但是最終仍然被蔣介石以“謀反”的罪名囚禁了33年。當時的國民黨有陳誠,有何應欽,為什麼美國卻會選擇孫立人?是美國人認為孫立人更好控制,或者是因為美國人認為孫立人更有價值更值得期待?

1975年孫立人熬死了蔣介石,1988年又熬死了蔣經國,隨後被臺灣監察院反正,在被兩蔣囚禁33年後終於獲得自由。



孫立人不是蔣介石的浙江同鄉,也沒有讀過黃埔軍校,可是最後卻被稱為“東方隆美爾”,在美國弗吉尼亞軍事學院的校史館中更是與馬歇爾、巴頓兩位美國名將並列傑出校友。但是,孫立人將軍又是如何崛起的呢?

孫立人於1900年12月8日生於安徽廬江縣,字撫民,從他的表字中我們也可以看得出他的志向在何處。孫立人曾在清華大學攻讀土木工程,後公費留學美國普渡大學,1926年又入弗吉尼亞軍事學院學習軍事理論知識。1928年孫立人回國後在中央黨務學校任軍訓隊長和教官,1930年又調到陸海空軍總司令部憲侍衛總隊任職。

在任侍衛總隊副總隊長期間,孫立人結識了他人生中的貴人,國民政府財政部長宋子文。1930年宋子文將財政部的緝私營改編成稅警總團,然後親手招攬人才到稅警總團擔任高級軍官,當時在侍衛總隊鬱郁不得志的孫立人也成了宋招攬的目標,1932年孫立人調任財政部稅警總團第四團團長。孫立人到稅警總團後,開始運用自己所學訓練第四團,將之打造成了精銳。1937年淞滬會戰爆發後,蔣介石為了守住上海,連稅警總團也派上了戰場,這也正合孫立人的意,在戰鬥中孫立人差點被日軍的炮彈炸死。當孫立人傷愈從香港返回後,稅警總團已被改編成40師,於是在宋子文和孔祥熙的支持下建立了緝私總隊,由孫立人任少將總隊長。後來從緝私總隊抽調3個團改編為66軍新編38師,由孫立人任師長並率領38師開赴緬甸。



1942年4月,孫立人率部參加了曼德勒會戰,被蔣介石任命為曼德勒衛戍司令。但是,此時的英軍卻只想著從緬甸戰場撤離到印度,讓中國軍隊作為他們的掩護在後面當炮灰,結果7000多英軍反倒在撤退過程中被2000多日軍追上並圍困在仁安羌,英軍不敢突圍又不好意思投降,只好向中國遠征軍求援。在史迪威的施壓下,中國遠征軍總司令羅卓英派38師馳援英軍。

1942年4月19日,38師113團率先對日軍發起了進攻,戰至20日下午,在38師的浴血奮戰下,中國遠征軍順利攻克仁安羌,成功解救了被圍的7000多英軍以及社會各界人士600多人。孫立人在這場戰役中打出了威名,蔣介石給了他四等雲麾勳章,英國人則給孫將軍頒發了“帝國司令”勳章。後來,美國將孫立人負責指揮的仁安羌戰役選為西點軍校的“以少勝多”戰術的教材。這場解救英國軍隊的仁安羌戰役,讓孫立人聞名世界,以勢不可擋的姿態崛起!



孫立人開罪杜聿明,“不聽指揮”率部撤往印度,等待他的將會是什麼?

英國人在緬甸的表現與在法國的表現太像了,在法國怕德國,在緬甸怕日本,應對策略只有“撤”。

英國人撤了,中國遠征軍恐怕也不是日本人的對手,所以也只能作暫時撤退。但是當時史迪威是讓國軍跟著英國人撤到印度,杜聿明因為覺得撤到印度很丟臉,同時也不相信英國人,所以堅持服從蔣介石的命令從野人山回國,孫立人則認為野人山太危險,所以選擇去印度,為此兩人發生了爭執。在撤退過程中,孫立人部斷後負責掩護,結果杜聿明帶著的人多數葬送在了野人山,孫立人部則仍有7000餘人安全撤到了印度。

但是孫立人部到印度後,英國人卻要求孫部繳械,全然忘記是誰從仁安羌將他們救出來,簡直無恥。後來英國人知道撤到印度的是孫立人的38師後態度方有好轉,但是仍然對孫立人作了試探,最後才同意孫部不用繳械。



這邊孫立人在印度意氣風發地訓練中國駐印軍,那邊杜聿明灰溜溜地回了國,心裡是說不出的難受滋味,如果你孫立人跟著我走野人山,我也不會這麼丟臉,偏偏你還帶著這麼多人安全到了印度,我的臉往哪擱?杜聿明與孫立人之間的齷齪因此變得不可調和,杜聿明和孫立人,蔣介石更寵誰呢?毫無疑問是杜聿明,所以蔣在任命杜為東北保安司令、主持東北戰場後,讓孫立人去了美國參加聯合國參謀首長會議。

如果不是杜聿明打不過林彪的話,孫立人還不知道什麼才能回國呢。孫立人讓林彪在四平栽了跟頭,又贏了場德惠戰役,他已經不爽杜聿明很久了,這回更不將杜放在眼裡,杜聿明可是蔣帝寵臣,哪能容忍孫立人這般羞辱?於是便向蔣告狀說孫又不聽從指揮了,趕緊升他為東北保安司令部副總司令,讓他把新1軍交出來吧。蔣介石當然偏向杜聿明,孫立人因此被剝奪了軍權,孫立人將軍半生戎馬,戰功赫赫,沒有敗在戰場上,最終卻敗給了朝堂上的爭鬥。毛主席曾為孫立人感到惋惜:“孫立人是中國近代最勇敢、最善戰的將軍,只可惜他生錯了地方。”



“孫立人案”風波與孫立人結局。

麥克阿瑟曾經專門邀請孫立人去日本東京會面,當時麥克阿瑟的意思已經很明顯,美國想要拋棄蔣介石,轉而扶持孫立人,為什麼?因為美國覺得蔣介石實在是扶不上牆,同時美國有希望能夠控制住臺灣對中國形成牽制,所以很擔心蔣會在以後丟了臺。

麥克阿瑟曾經說過“臺灣是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這句話恰恰證明了臺灣在戰略上的重要性,所以不容有失。

事實上,孫立人去東京見麥克阿瑟的事是向陳誠報備過的,從東京回來後又向陳誠作了報告,當時孫立人明確表示不會背叛蔣介石。但是這些在蔣介石看來全部只是孫立人的說辭,誰知道你會不會故意這麼說來穩住我,然後背地裡跟著美國人搞我?但是蔣介石為了穩住孫立人和美國人並沒有因此發作,反而讓他擔任臺灣防衛總司令,只待自己穩定了臺灣的局面後再對孫立人動手。

1955年蔣介石製造“孫立人案”,對孫立人進行軟禁。



1975年蔣介石去世後,蔣經國並沒有釋放孫立人,甚至聲稱要將孫囚禁至死。

1988年蔣經國也先於孫立人去世,此時要求為孫立人將軍“平反”的呼聲越來越高,事實上早在蔣介石去世後這種聲音便已經開始產生。臺當局鑑於社會輿論壓力,開始展開調查,即所謂的“平反”,後於當年3月宣佈孫立人獲得自由,此時被囚已經長達33年。

當記者採訪孫立人問到對所謂的“平反”作何感想時,孫立人只是表示“從未反過,何平之有”!

1990年11月19日,孫立人在臺灣病逝,臺各界人士為將軍送行。


寧糊塗


回答者:抗戰史學者、季我努學社社長 範國平

孫立人將軍出身安徽名門,在清華大學接受教育。在清華大學就讀期間,展現過人才華,不僅學習成績優秀,而且是當時清華的籃球高手,曾作為中國國家籃球隊的主力,率領全隊取得遠東運動會籃球冠軍。

孫立人

後獲得庚子留美名額,就讀於普渡大學,獲得普渡大學土木工程學位後,又赴弗吉尼亞軍校學習軍事。他在弗吉尼亞軍校學習期間,以優秀成績畢業。歸國後,他投身軍旅,在稅警總團大放異彩。1937年淞滬抗戰期間,他作為稅警總團第二支隊支隊長率領部隊重創日寇,戰績卓著。他在前線指揮期間,身中十三塊彈片,被緊急送往香港搶救才撿回一條命。日軍無論在蘊藻浜,還是在蘇州河,面對孫立人的部隊總要付出巨大傷亡。

孫立人傷愈後,擔任財政部緝私總隊總隊長,時刻想要上前線殺敵。他奉令移師貴州都勻,將緝私總隊訓練成中國最好的陸軍部隊。在他多次請求之下,緝私總隊的一半兵力被編成新三十八師。他率領新三十八師加入中國遠征軍,赴緬甸殺敵。

緬北戰場上的孫立人與史迪威

在第一次緬甸戰役期間,他率領部隊創造了震驚中外的仁安羌大捷,解救英軍7000餘人,享譽中外。仁安羌大捷成為第一次緬甸戰役期間,中國遠征軍最閃亮的戰績,也是屈指可數的戰績。

中國遠征軍戰敗之後,孫立人不同意杜聿明經由野人山區撤退回滇西的方案,抗命率領部隊退往印度,成為中國遠征軍屈指可數地成建制地得以保存的主力部隊。印度殖民當局命令他繳械入境,他為了維護國家尊嚴,擺出不惜一戰的架勢。印度殖民當局不得已,接受他們退入阿薩姆邦。隨同孫立人退入印度的新二十二師,加上新三十八師組成中國駐印軍。

孫立人、廖耀湘和史迪威在討論

自新三十八師退入印度後,孫立人將軍與中緬印戰區參謀長史迪威將軍接下不解之緣。他協助史迪威將軍練兵,是史迪威將軍最重要的助手。中國駐印軍成軍後,孫立人將軍成為新一軍軍長。在第二次緬甸戰役中,率領部隊向東出擊,一路摧枯拉朽,打得日軍滿地找牙,順利打通中印公路。孫立人將軍抗日的戰績讓他躋身抗戰一流名將行列,被譽為一代戰神。

抗戰勝利之後,孫立人將軍獲得在廣州受降的榮譽。

孫立人是一代戰神,是中國最傑出的抗日名將。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季我努學社頭條號(搜索季我努學社)及季我努學社微信公號(名稱季我努學社,搜索jiwonu)季我努學社系國內著名的歷史學民間學術社團,已出版中國近現代史料及研究作品逾3000萬字,代表作為《美國國家檔案館館藏中國抗戰影像全集》(全30卷)、《日本遠東戰爭罪行叢書》(第一輯5卷,第二輯已出1卷)。其創辦的季我努沙龍系國內最著名的公共歷史講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