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3 改革開放40年,中國需要再出發

■ 文 | 鴻觀察 張洪平

2018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國家也在大小場合反覆強調堅持繼續改革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不過,隨著幾十年來經濟發展帶來的財富增長,一批在當下格局中的受益者,逐步成進一步改革的阻礙力量。他們通過或明或暗的力量,阻撓社會制度與法律法規的調整,目的在於使自己的“特權地位”能夠維持得更久,從中撈取更多的好處。

除了利益既得者的阻撓,改革開放也已經到了難度越來越大的攻堅期。各方面的阻力大致可以歸結為以下幾方面:

(1) 漸進改革策略先易後難,容易的差不多改完了,留下來的都是難的;

(2) 深層次改革要觸犯的既得利益巨大;

(3) 政府要處理的社會矛盾很多,難以集中力量推進改革;

(4) 改革開放已經取得的巨大成就,降低了進一步改革的緊迫性。

無論哪一個問題,單獨拿出來看都夠讓人頭大了,還要在“保增長”的同時解決這一堆問題,難度不可謂不大。這就好像一個人在跑馬拉松,但他要一邊跑一邊往身上加行李,跑的速度還不能降,想想就頭疼。

改革開放40年,中國需要再出發

但是時間不等人。在國際競爭格局中,前有歐美在高新領域堵截,後有印度越南的低成本大軍追擊。中國在競爭對手四面埋伏的環境裡,又遭遇成本急升。如果不推進改革來作為“對沖”,還有其他坦途可行嗎?

周其仁教授將影響國際競爭力的原因,分成“制度成本、要素成本、要素質量”三個維度。在國際競爭中,前兩個越低越好,最後一個越高越好。在過去四十年裡,中國處在制度成本先降後升,要素成本逐漸抬升、要素質量穩步提升的過程中,但是綜合以後,整體上瑕不掩瑜,收益提升大於成本增加,所以中國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不過現在外部環境的變化讓中國需要調整自身政策,以在新時代裡保持競爭力。“新自由主義”開啟之後,資本打碎了禁錮自己的鐐銬,得以在全球攫取利益。這在使世界經濟持續繁榮的同時,也造成了各國內部矛盾的積累與發酵。

在發達國家,或者叫核心地區國家,這種矛盾表現為民粹主義。

資本可以輕易地跨越國境,到利潤最高的地方去“狩獵”,精英階層的收入成百倍的提升。但本國的勞動力,尤其是初級勞動力,卻不得不困守國內日益萎縮的市場。實際收入不僅沒有隨經濟繁榮同步提升,反倒不斷萎縮。公司CEO的薪酬從普通員工的幾十倍上漲到300倍以上,有的甚至能達上千倍。這種差異越來越大,而且絲毫沒有好轉的跡象。

在發展中國家,或者叫邊緣、半邊緣地區國家,這種矛盾表現為民族主義。我們不妨設身處地的想一下,一個國家,收入最高的行業都被外企佔據,其它行業和公司,只能給他們配套“打工”,而大部分利潤都被前者吸走了。即使能進入這些外企,本國人也只能做基層的工作,向上的通道被外國人堵塞,高級職位被外國人把持,利潤的分配同樣存在巨大的不公平。這種情況下,你怎麼叫老百姓心平氣和地接受現狀?

改革開放40年,中國需要再出發

這些因素在世界範圍內形成合力,結果就是全球化的暫停,還有可能演變成開倒車。而且全球範圍內,幾乎看不到對這一現象的反思,僅有的一點對分配不公的討論也是蜻蜓點水、隔靴搔癢。全球精英們此時集體選擇性無視,對窗外的抗議聲音充耳不聞,即使已經有人在門口砸門了,他們也只是藉機要求增加“保安”,不要讓“刁民”“亂民”們衝擊現有的“文明秩序”。這種狀況持續下去,恐怕將引來更加劇烈的社會衝突。

中國要做的,首先是在亂世當中明哲保身。一個可喜的現象是,近年來中國經濟對出口的依賴度逐年下降,國內消費日益成為經濟平穩增長的有力支柱。這對中國經濟轉型為不僅“大”,而且“深”的模式,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但是,我們也不能對消費拉動經濟的作用有了起色就沾沾自喜,還要深究這是否可持續?拉動經濟發展,傳統說法是投資、出口、消費“三駕馬車”。這三者各有利弊。即使是最被給予厚望的消費,也面臨很大問題。

最重要的一點是,拿什麼來消費?無非是:過去的儲蓄、現在的收入、向未來借債。可以看出來,無論是坐吃山空,還是寅吃牟糧,都是死路一條,只有現在的收入一項是可持續的。

所以,未來想要經濟健康、可持續的發展,不應是絞盡腦汁掏老百姓兜裡的錢,而是解決怎麼讓老百姓增收,以及怎麼分配得更公平的問題。換句話說,就是不僅要把蛋糕分得更公平,還要想方設法把蛋糕做大。

改革開放40年,中國需要再出發

這是現在擺在中國面前的最大難題。一方面,是開源困難。工業革命以來的經驗一直告訴我們,只有發展製造業,才是健康可持續的財富創造路徑。但現在中國已經是世界工廠,正處在從低端製造業向高端升級的過程中,而且前有埋伏後有追兵。要靠製造業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而且還是在全球化收縮的時代背景下,全世界都沒有這個先例。中國這條路恐怕會走得很艱辛。

另一方面,是節流困難。中國現在集中面臨人口紅利消失、房地產金融透支居民消費能力、生產率提升緩慢的困難。人口過早老齡化導致社保要靠財政補貼,要穩住房地產價格導致居民消費能力被房地產綁架,要維持增長但生產率沒有突破導致只能靠加大投資。這些都在大幅消耗政府的財政收入,部分地方甚至到了要靠舉債度日的地步。這些歷史的包袱恐怕要在未來十幾二十年集中爆發。

所以,未來中國必須要繼續改革,這樣才能在發展中贏得解決問題的時間。危機的爆發,歸根結底是財富新增的速度滿足不了系統消耗的增加,所以財富分配的不公才會發展到不能忍受的地步。

改革的目標,在於降低制度成本、提升要素質量。通過更公平的分配機制,激發系統的活力,帶動經濟的增長。使得中國能夠得益於自身龐大的體量,捱過全球化倒退的“寒冬”。“改革永遠在路上”不應成為我們放鬆的藉口。現在的狀況是,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一旦現在放鬆了推動改革的力度,不久的將來等待我們的一定是危機的總爆發。只有靠堅持不懈的努力,逐步消滅風險積累的薄弱環節,讓系統積攢的壓力逐步釋放出來,才能讓中國這艘大船走的更穩更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