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為什麼限制玩電腦、遊戲的孩子大部分都考上重本了,反而一般考上大專都難?

郭嘉文G


隨著電影《頭號玩家》的熱映,不僅讓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獲得了票房口碑雙豐收,也令網絡遊戲更加被大眾所熟知,許多70後、60後也在電影院裡體驗了一把“網絡遊戲”。但這是否就意味著網絡遊戲已經被大眾所接受並認可了呢?其實,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網絡遊戲也是如此。

從今年起,沉迷遊戲所導致的“遊戲紊亂”被世界衛生組織(WHO)認定為精神疾病,並將其收錄於新版《國際疾病分類》中。WHO精神衛生和物質濫用部門的負責人弗拉基米爾·波茲尼亞克(Vladimir Poznyak)向媒體表示:關於遊戲紊亂是否被列入精神疾病,我們做了十幾年的研究和考量,如今,WHO認為它已經符合了相關標準,甚至可能會對健康造成嚴重影響。

看來,這次官方是有備而來,真的沒有在開玩笑。在持續或異常頻繁的玩網絡遊戲或電子遊戲時,出現以下三種情形就極有可能被認定為“遊戲紊亂”:1.無法自控玩遊戲的時長、頻率等因素;2.將玩遊戲的優先性置於其他重要事項和日常活動之上;3.即使在過度玩遊戲的負面後果顯現之後,仍然保持這種行為模式甚至進一步加強。

在我們的周圍,這樣的人顯然並不少見,中小學生就是其中數量龐大的群體之一。

眾所周知,我們在玩遊戲時產生的視覺、聽覺體驗是很強的感官刺激,會讓大腦長時間的處於興奮狀態。在大腦傳遞開心與興奮的信息時,會分泌消除緊張、緩解抑鬱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進而增加玩遊戲的慾望逐漸上癮。

多巴胺的化學結構

197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羅傑·吉爾曼發現:人體內產生內啡肽最多的區域和內啡肽受體最集中的區域,是負責學習與記憶的區域。這意味著,當我們內心寧靜且專注的學習時,效果極其接近鎮靜劑——嗎啡的內啡肽會逐漸增多,促進我們的創造力勃發,提高工作與學習的效率,保持年輕快樂的心態。此外,深呼吸、持續性的運動也是產生內啡肽的條件之一。

α-新內啡肽的化學結構

即便是內啡肽所產生的滿足感遠大於多巴胺,可當人們輕輕鬆鬆就能變得開心興奮,又有誰會平靜刻苦的學習來得到快樂與滿足呢?那些適當玩遊戲卻可以考上重點大學的孩子們,只是比其他人多了一些自控能力,並且真正體驗過內啡肽所帶來的快樂。

不過,家長們還是可以借鑑網絡遊戲中用到的心理學戰術,幫助孩子們愛上學習。比如,遊戲中殺怪、掉血條的及時反饋增加了用戶的可控感,我們不妨將單詞寫在小卡片上,背完一個就取下來;遊戲中的升級模式是先易後難的,每一關都經過無數次操作,難度被設置得剛剛好,用戶極易獲得成就感,我們對孩子多一些表揚,就能增加他們對學習的自信心;網絡遊戲幾乎都是多人協作的,家長們可以讓孩子在假期裡一起學習,同齡間的促進作用遠遠大於長輩的督促。


幸運的小兔子


您能考慮到這個問題,相信您在教育孩子上也花了不少心思。一味地管教約束對孩子的教育起不到積極的作用;引導孩子,讓好習慣成為孩子內在的一部分才是最好的方法!


首先電視、遊戲、手機都是我們正常生活的一部分,家長不必像對待毒品一樣,防著孩子接近它們,只有這樣孩子才會把它們也當成正常的事情,不沉迷其中。


過度的管制只會讓孩子產生更濃厚的興趣和好奇,加重他的探索慾望,最後就形成了越管越管不住的奇葩局面。這樣還會破壞家庭關係,使孩子產生逆反,把不滿發洩到學習身上,產生厭學情緒。最後就像你說的大專也沒考上。

我覺得正確的做法就是孩子想看、想玩,就讓他心安理得的去做,不要一邊玩著一邊揹著負罪感。

關於如何減少孩子看電視、玩手機,我回答了很多簡單說幾點:

1、最重要就是家長要以身作則,做好榜樣。

2、好習慣要從小培養,多小,兩三歲。比如用陪伴,親子游戲,閱讀等代替看電視玩手機。不要等養成習慣了再去克服,就不容易了。

3、給孩子自由,讓他自己去做主安排。只要家長引導的好,大部分孩子都是有能力管理好自己的。

養成了習慣,閱讀對孩子來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你會發現在閱讀中長大的孩子智力水平選高於電視機前長大的孩子。


寶媽小八卦


我們很多父母,總想用我們有限的人生經歷來限制我們的孩子,給孩子設立了很多的條條框框,甚至用各種補習班擠佔孩子的時間。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社會的發展可謂一日千里。如果用我們有限的經歷和眼光去看未來,真的不知道將來的社會到底是怎樣的。用今天的經驗去引導孩子的明天,不知是禍是福。

紀伯倫(生於1883年)是黎巴嫩著名作家,被稱為"藝術天才"、"黎巴嫩文壇驕子",是阿拉伯文學的主要奠基人。他寫過一首關於孩子的詩,至今讀起來仍然讓人深受啟發。讓我們一起來追尋這位偉大作家、詩人的靈魂:

注:之前引用一個例子來說明愛玩的孩子與不愛玩的孩子的差異,引起了眾多網友的熱議。所引用的例子可能不妥切,現已刪掉,僅保留能夠表達我中心思想的文字。請網友們見諒!


多哈心理


高中好友特別喜歡打遊戲,那時候還沒有王者榮耀和絕地求生,只有遊戲機。他特別聰明,每次上課基本不聽,但考試基本都能及格,甚至有時候還能超過認真聽課的同學。高考時,竟然考上我們省重點的二本院校,人簡直開掛了。



身邊很多朋友的教育方式都是從小學就開始嚴禁孩子玩遊戲、玩手機和電腦,但這些孩子考上本科學校的並不多,但適當限制的孩子都考上重點本科了。那麼對於孩子玩遊戲,家長們應該怎麼做呢?

一、家庭教育方式

孩子有自己的思想和獨立行動的能力,這一點需要家長們明確。很多時候中國的家長們過於強硬,經常對孩子說:“我要你……”孩子的性格不同,對於這種命令式的要求很可能會有叛逆心理。就像是握沙子一樣,你抓得越緊,往往漏得越快。對於孩子玩遊戲,家長應該根據情況,比如孩子已經完成作業,可以勞逸結合,適當讓孩子放鬆一會,緩解壓力。



二、遊戲的利弊

在當下,手機、電腦在我們的生活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很多家長自己回到家也經常抱著手機在玩,和孩子真正交流的時間很少,這種相處模式久了,容易和孩子之間的隔閡越來越大,讓孩子把時間用在電子產品上。其實,玩遊戲是可以開發孩子智力的,尤其是一些競技和益智類型的遊戲,家長可以帶著孩子一起玩。既可開發智力,又可以增進感情。但是一定要控制度。



綜上,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絕對的控制孩子玩遊戲會抑制孩子愛玩的天性,適當可以為孩子解壓,出去玩玩。對此,你是怎麼看待的?更多問題歡迎關注交流,成長路上我們一起前行!


許悠然


首先來說,電腦遊戲不是一個絕對的壞東西,它有兩個好處——1,鍛鍊孩子的思維能力;2,有助於孩子和其他孩子打成一片。


我家兒子四歲,他玩很多遊戲都超越了成年人。他玩的很多遊戲都是我幫著他下載的,有些遊戲是我覺得好玩,於是也推薦給他玩的,在玩遊戲的過程中,他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都得到了很大提升。而且,他也會和我以及家裡的哥哥姐姐一起探討他的遊戲,小小年紀就和大家有了共同的話題。

很多家長一定會質疑我的做法——縱使遊戲有些可能的好處,那一旦沉迷起來,也是精神鴉片啊。


我不否認沉迷遊戲,不可自拔的孩子是嚴重的精神中毒,而且會學業、事業受到極大影響的,而這也正是我讓這麼小年紀的兒子就開始玩遊戲的原因。


一來,就如很多明智的家長都認識到的——有些東西靠堵是堵不住的,越是堵,一旦沾上後果則會更不堪設想,還不如讓孩子從小就能有顆平常心,不必把玩遊戲當初多大個人生追求。


二來,我兒子的遊戲都是我幫著挑選的,都是有一定智力含量的。從小就接觸這種有智力含量的遊戲,隨著他年齡增長,他會願意玩越來越有挑戰的遊戲,玩過高階遊戲的人是不屑於玩那種讓人上癮的低階遊戲的,我相信一個從小就玩優質遊戲的人會把絕大多數遊戲不放在眼裡,成為遊戲的主人,而不是奴隸。


回到題主的問題,題主發現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就是對孩子玩遊戲嚴格說不的家長反倒培養不出最優秀的孩子。其實來說,就算玩遊戲有這樣那樣的優點,那些玩遊戲的孩子學業有成也不是因為遊戲,而是因為他們有個明智的家長。


我從小成績一路領先,物理競賽保送到北大。從小,我的父母就沒限制過我玩遊戲。我三歲多的時候,父親就給我買了黃卡遊戲機,父母經常陪我一起玩。到了初中的時候,父母在我的要求下給我買了電腦。買電腦的時候附送幾款遊戲——大富翁四、星際爭霸、仙劍奇俠傳、世紀戰略和心跳回憶,都算是經典遊戲,幫我奠定了不錯的遊戲品位。週末的時候,我還會叫上小夥伴一起去網吧——玩星際、紅警、魔獸、還有CS,每次去之前我都報告父母,並從他們那裡獲得網吧錢和午飯錢。

我的父母當然不可能是完全的放養,我相信,假如當年我成績如果出現下滑趨勢,他們一定會引起足夠重視的。對遊戲能有個正確態度的家長說明都是有一定的教育智慧的,所以,他們的孩子成績更加優秀,我自然是一點都不懷疑。


韓東燃


有那麼多的孩子,因為玩遊戲而荒廢學業,特別是高中生,初中還是學霸,上了高中就變學渣,原因是玩遊戲。

同時,那些最終考入重點大學的學生,卻沒有沉迷遊戲的,甚至從來不玩遊戲。 遊戲儼然成了影響學業的罪魁禍首,但是玩遊戲又是趨勢,無法阻止,該如何處理好這兩者的關係?


這確實是一個好多家長都感覺到糾結的問題,一方面各種遊戲廣告鋪天蓋地,很多還打著益智的旗號,另一方面是孩子因沉迷遊戲荒廢學業,迷失網吧,甚至違法犯罪的報道也屢屢見諸報端。

作為一名關注此類問題多年的高中班主任,以下三個方面可供參考。

1.學業很重要,勞逸結合才有效。

中國曆來就是一個重視教育的國度,時至今日,孩子的教育幾乎都成所有家庭的頭等大事。重視沒有錯,但是方法是否妥帖得當就值得商榷了。

因為重視,所以可能就給孩子很大的壓力,要求過於嚴格。 有些家長很信奉古人的教條:“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本來,學習是一件艱苦的事情,但是如果不注意科學用腦,讓孩子長期處於高度緊張狀態,就算孩子求知慾旺盛,主動性強,長此以往,也可能對學業產生牴觸心。

所以,在督促孩子學習的時候,還是要做到勞逸結合,張弛有度。

2.如果孩子已經熱衷於遊戲,疏通是比堵截更有效的解決方法。

在電子設備高度豐富的今天,如果讓孩子完全杜絕電子遊戲,那應該是不可能的,就算家裡嚴格管理和要求,孩子在外面更廣闊的環境裡接觸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

而有些氛圍比較民主的家庭的做法就值得我們借鑑,比如我一個親戚家的孩子,有段時間就有點沉迷遊戲,家長就跟孩子約好遊戲時間,並且監督執行,最終也考入了211,孩子的表哥也玩遊戲,但是在之前也考入華科。

但是,這並不能說明玩遊戲就能考入重點大學,這隻能說明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對孩子成才的重要性,所以不能看到表現就盲目模仿。


3.家長對沉迷網絡遊戲的危害性,一定要有充分的認識。

網絡遊戲畫面精美,情節扣人心絃,不斷的過關獎勵讓玩家充滿成就感,所以很多人玩遊戲的確一發而不可收,對孩子來說,會嚴重影響其專注力的培養,也會讓他對其他的事情提不起興趣。

而且,WHO在今年年初宣佈,該組織將在今年發佈的第11版《國際疾病分類》(ICD-11)中,加入“遊戲成癮”,並列為精神疾病。可見其危害之巨。 所以對孩子從小就應該做好引導,有時候要採取強制手段。


如我親戚家,在孩子考入大學之前,就堅持在家裡沒有接入寬帶。堅持幾年,效果非常好。 遠離遊戲,理性看待遊戲,讓初中的學霸在高中還是學霸,而非快速便為學渣。一定要提高自制力,能力做最好的自己。


優學優考策略


感覺自己高中身邊的許許多多學霸,不僅學習成績出色,而且在電腦遊戲方面還是一流,(雖然自己從高中就與遊戲無緣了)高中同學之間的交流,不僅有學習上的切磋,而且也有遊戲上的比拼。


據我瞭解知道,我的高中同學,大部分的男孩子都在假期打遊戲,而且熱火朝天,但是回到學校他們馬上就回歸到學習的氛圍中,而且考試成績還常常是年紀前幾名,最開始我也非常好奇,為什麼這麼愛玩遊戲的任學習成績還會這麼好呢?

後來聽說他從小就接觸了遊戲,應該是在遊戲中適當的訓練了大腦,大腦永遠在靈活的轉動,據報道,老人適當的打遊戲還延緩大腦的衰老,而那位學霸應該是在適當的年齡裡在遊戲中訓練了大腦的記憶力,想象力和非常好的適應力,在2107年的高考中考出了590分左右的成績,還是非常不錯的成績。



而我們高中年級理科第一名考了627分,雖然他也玩遊戲,但是他之間就知道適當的釋放大腦可以更好的學習,而不是沉迷其中,無法自拔。

所以講,在小的時候適當的玩一些開發大腦的遊戲,在以後的學習中的確幫助了不少呢!


喜馬小弟



這個問題我從兩個方面來回答,首先,我們需要了解孩子為什麼喜歡玩遊戲,然後再看父母怎麼引導可以促進孩子的成長。


孩子喜歡玩遊戲一般來說有三個原因:1、學習壓力大,通過玩遊戲放鬆心情;2、生活比較單調,缺乏其他的興趣愛好;3、在好朋友中尋找歸屬感和獲得認同。


父母們要理解孩子心理的需要,TA們需要適當地放鬆,需要除了學習之外更豐富多彩

的生活內容,更需要同伴的友誼。這就是為什麼被適當地限制,孩子反而學習成績好,強行壓制孩子,與遊戲完全隔離開,反而影響孩子學習意願的原因。


但是電子產品類遊戲通常都製作得很精美,孩子玩手機的時候能夠被色彩絢麗的畫面和生動立體的音效深深吸引,加上關卡設計得扣人心絃,每過一關都能得到及時的鼓勵,讓孩子成就感十足。所以,孩子很容易被手機遊戲奪走注意力,甚至開始沉迷。父母應該怎麼引導呢?


最有效的方法是幫助孩子找到TA喜歡做的事情,並且發展為興趣和愛好。當孩子對外部世界充滿好奇心,對很多事情都想嘗試,生活被興趣愛好填滿時,對於遊戲的依賴就會大大降低。


在玩遊戲的時間安排方面,父母可以利用“制定家庭規則”的方式來適當地限制。比如,對於小學生來說,規定所有家庭成員,每天在家使用手機的時間累計不能超過1小時,除了週六週日其他時間不能玩遊戲等,視情況而定。


最後提醒父母的一點是,孩子一生的學習是從模仿開始的。父母給孩子做好的榜樣,是最重要的。


有關孩子玩遊戲的問題,大家可以在手機的應用商店裡下載《蘭海說成長》APP,裡面的視頻課程包括0-6歲、6-12歲、12歲以上三個年齡段孩子《沉迷遊戲怎麼辦?》的具體方法。


希望回答可以對你有用。


超級育兒師蘭海


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同導致孩子的命運也不同。孩子的各種習慣養成通常與父母有很大關係,尤其在青少年時期,對於孩子玩遊戲,玩電腦的行為很多家長都很頭疼。但是不是每個家長的處理方式都是正確的,而這些將會直接影響孩子的學習成績,進而影響考大學。所以說,如何才能把握好這個限制的度非常關鍵。


首先,家長要了解孩子有種逆反心理。如果在幼年,孩子的意識形態發育不完全時,家長過度干預防止其接觸遊戲,很有可能會使孩子對遊戲電腦的好奇心更重,進而揹著家長進網吧,沉迷於遊戲。


其次,很多家長大都對遊戲有一種偏見。其實有些益智遊戲對於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組織能力都有好處,有助於大腦開發。同時,有些競技類遊戲也有助於孩子規則意識以及反應能力的養成。


再來,家長也要換位思考一下,通常大人在工作之餘還有放鬆,別說孩子了。在枯燥的學習過程中,有一些娛樂的消遣也很正常。只要與孩子規定好每天的玩樂時間,這件事情就能有個良性的發展。


最後,對於孩子玩遊戲這件事,家長不能表現出過度反對。而是要以一種正確的方式去引導,告訴他什麼是正確的做法。如果一味的反對,孩子只會覺得你不尊重他的愛好。另外,也要引導孩子適當發展其他有益的興趣愛好,以免他因為無聊而拿遊戲消遣時間。


決勝網


首先問問題主從哪裡來的數據?


如果是道聽途說,千萬不要相信這樣的說法,因為孩子一旦玩上游戲很容易上癮,遊戲成癮導致的心理問題目前連心理專家都很難解決,讓一般家長解決就更難了。


孩子以前是學霸,後來接觸身邊玩遊戲的孩子,開始從喜歡遊戲玩到無法自拔,家長管也沒用,結果導致成績大幅下降的例子太多了。


家長必須要引導孩子戒癮,如果不戒,遊戲上癮如同吸毒一樣會導致嚴重後果。


姑且不說中考高考是否能考出好成績,這些孩子的心理問題更值得擔憂。


遊戲是一種高刺激,極膚淺的活動,很多人上癮完全是為了逃避現實。



他們面對高強度的學習和工作壓力,更願意選擇利用遊戲來解壓,當他們逃避到虛擬空間時,在那些魔幻的世界裡,能夠輕而易舉過關、穿越、成功,得到讚賞、崇拜、榮譽,獲得極大的滿足感和成就感。


而當這些人回到現實中,重新面對繁重的學習和工作時,心理落差會非常大,即使再努力也不見有收穫,感覺更多的是挫敗感。


幾個循環下來,他們越來越喜歡虛擬世界,精神寄託發生改變,大腦紋狀體灰質也會發生改變,直接影響他們的情緒和和行為。


尤其是對上學的孩子,學習是一件高強度,低迴報,即使經過長期的努力也不一定有好的回報的事情。


年級越高壓力越大,如果學習平平,更不可能獲得滿足感,家長的施壓和不正確的教育方式,也會加重他們的心理壓力。


因此,遊戲對於他們就是一種暫時逃避現實,滿足心理需求的夥伴。一旦成癮,如不加以干涉很難戒掉。成癮的孩子容易發生自閉、暴躁、抑鬱、憤世等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


戒遊戲癮和戒毒一樣,除非孩子的內動力希望戒掉才有用,否則越強制戒癮越有反效果,這需要家長必須先搞好親子關係,再根據孩子的性格特點幫助他們戒癮。


戒癮要因人而異,千萬不能硬來,我們常常看到因沒收孩子手機,孩子情緒失控、離家出走和當場自殺的事件發生,這些悲劇最近時常發生。


之所以有這麼多的體會和經驗,源於親眼見過青春期的孩子叛逆和遊戲上癮導致學習成績一瀉千里的很多實例。孩子上癮的程度絕不亞於吸毒:


半夜躲被窩裡偷玩手機玩到凌晨,上課昏昏噩噩無心聽講;回家藉口上網查資料,假裝寫作業實則打遊戲,作業幾乎是抄的答案,完全失去了思考和自主學習能力……,試問這樣的孩子真能考上重點中學和大學嗎?


當然,不可否認適當地玩遊戲,可以緩解壓力,提高大腦應急反應,但這必須建立在有強烈自控力的基礎上,一般孩子很難做到。



回到題主問題,您可能看到的是有超強自控力的優秀孩子考上了重本,但絕不是普遍現象。那種玩遊戲不影響學習的說法是一種誤解。只要遊戲上癮絕對影響孩子的學習。


對待這樣的孩子家長要恩威並施,千萬不要一味遷就,逾越對孩子要求應有的底線。同時要及時處理好親子關係,這些孩子更需要加倍的關心和愛護。


家長要幫助他們培養現實生活中的興趣和愛好,如運動、音樂、看書、攝影、旅遊等等,幫助他們找到釋放壓力的有效方式。


孩子一旦找到現實生活中的樂趣,就不會沉溺於虛擬空間無法自拔。


只有徹底擺脫遊戲的誘惑,孩子才能將注意力專心致志地用於學習上,才有希望考上理想中的重點大學,您說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