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除了纪念屈原,端午节赛龙舟还有哪些含义?

用户61875307


人们划龙舟,最初不是为了竞赛,只是作为一个交通工具。西周的《穆天子传》第一次记载了穆天子,即周穆王坐着龙舟出去游玩的场景。后来,《楚辞》和《淮南子》也出现了对龙舟的记载。三国时期,周处的《风土记》最早记载了端午节用龙舟竞渡的情况。到了唐朝,才有关于龙舟竞渡的详细描写,这个时候,与端午节的传说和习俗相结合,人们普遍认可端午节赛龙舟是为了纪念投江的屈原。

在20世纪30年代,闻一多先生经过对大量文献的研究,提出对战国末期因屈原投江而形成的龙舟竞渡的质疑。他认为端午节和中华文明传统的图腾——龙有一定的联系,粽子和赛龙舟也与龙有关系,与屈原个人没有关系。他认为,龙舟竞渡的起源时间应该比屈原所处的时间还要早。

还有一种关于龙舟竞渡的说法。传说吴越之战中,越王勾践打了败仗,在被抓去当夫差的奴隶期间,他并没有忘记亡国之恨,时刻牢记复仇的愿望。在五月初五这一天,越军以组织龙舟比赛的方式掩人耳目,给人的感觉是在娱乐嬉戏,其实是训练水兵,为未来复仇作积极的军事准备。最终越国大败吴国,复仇大业完成之后,以龙舟竞渡的方式慢慢流传下来。

也有人认为龙舟竞渡与伍子胥有关系。东汉《曹娥碑》记载,吴王夫差在五月初五杀了忠心耿耿的伍子胥,把他的尸体抛到了江里。得知这一消息后,爱戴伍子胥的民众乘坐小船来到江水中央,希望见到伍子胥的亡灵,以寄托哀思之情。于是,龙舟竞渡就成为了纪念伍子胥的习俗。


您对这个问题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吗?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如果您觉得回答得还不错,欢迎点赞和转发~

一只爱吃的小肥虾,带你领略美食背后的趣味与文化。^_^

虾吃


赛龙舟是江南地区特有的端午节水上节目,意寓农厉五月初五瑞午节这天,用赛龙舟的方式来记念屈原。

楚国贤臣 屈原因看不贯怀王王只听信奸臣的阿谀奉承,听不进忠臣的良言,屈原多次进柬无果!后被流放,悲愤至极抱石投汨罗江而亡,楚国百姓听闻屈原投江而死,都来江边祭奠屈原,鱼民们划船在江中寻找屈原尸身,怕鱼儿吃了屈原身体,就把糯米饭用芦苇叶包住投入江中喂鱼,鱼儿有吃食也就不吃屈原的身体了,

厉经千年的传承与演变,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己成为江南各地乃至大半个中国的传统节日









运河陶山


在端午节赛龙舟这一习俗,相传在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的楚国人听说后,划船争相营救,他们争先恐后,但终没有找到屈原的尸体。当地百姓百姓为了纪念屈原,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难道这就是真相,除此之外就没有其它的含义吗?

在战国之前,实际上我国南方吴越地区地人们已经有了赛龙舟的活动了,五月初五端午节这一天,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由此,可知端午节赛龙舟在古代的吴越地区本来就是一种对“龙”图腾的祭祀活动而已,为什么这么说呢?


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只是后来,古代的君王将屈原树立为忠君爱国的榜样,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于是将端午节赛龙舟也归结成为纪念屈原,实际上是不正确的。

而现在端午节赛龙舟除了纪念屈原外,更多的是一种娱乐活动和体育赛事性质的活动。南方的很多地区,通过赛龙舟将端午节的气氛推向高潮。但无论是纪念屈原也好,还是对“龙”图腾的祭祀也好,只要人们在这一天大家开心就好,本来就是为了开心。各位,你们说呢?


密探零零发


赛龙舟,早在屈原投江之前就存在,发端于远古时期的沅陵龙舟,是为了祭祀本地人文始祖盘瓠。

端午赛龙舟,作为正式的民间竞技活动,成型于三国时期。唐朝最有名的宰相魏征有记载,在他的一本书《志》里用叙事笔法描写过。说的是当年屈原投江,当地人追寻到江边不见,都要去湖里找寻。可是湖很大,船很小,人很多,于是有了很多的小船竞相湖中划去,成了后来的龙舟竞赛的雏形。



到了2011年5月,端午节赛龙舟被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此之前,该项活动引入日本、英国和世界很多国家,是2010年广州的亚运会上正式竞赛项目。

在赛龙舟的发展史上,除了主流的纪念屈原论,还在其他不同地区,有着不一样的起源说法:

一是“曹娥说”。史载浙江有个烈女投江寻父的传记故事,说的是汉安二年(公元143年),一个叫曹娥的年仅14岁的小女子,为了寻找因风暴翻船遇难的父亲,投江而去。人们为了纪念她的孝道,在她投江的地方建了个曹娥庙,这条江也改名叫“曹娥江”,她的村子改名“曹娥村”。以后每年在她投江的日子里,举行一赛龙舟为主要内容的各项纪念活动。曹娥投江的日子是五月初五。


另个说法是纪念伍子胥。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生于楚国的伍子胥,父兄被楚王杀了后,亡命吴国,帮助吴国灭了楚国,有了掘墓鞭尸的典故。后被谗言陷害,自刎而死,吴王夫差还不解恨,命人将伍子胥的尸体装进皮囊投到江里喂鱼。这天也是五月初五。当地人为了纪念他,每年这天有了划龙舟的竞赛活动。


普济


端午节除了纪念屈原、划龙舟、吃粽子之外还有一个特别的含义是防疫辟秽,故前些年就有人提出端午节应改为防疫卫生节。在古代,每逢五月初五,民间有斟艾酒、饮雄黄酒、挂艾蒲的习俗。时值初夏,天气炎热,多雨潮湿,细菌繁殖快,毒虫十分猖獗,把民间把有毒的动物列为"五毒"。五毒即:毒蛇、毒蝎、毒蜈蚣、毒壁虎(又有说是毒蜘蛛)、毒蟾蜍。"五毒″横行,端午节来临人们在门前挂鲜菖蒲、陈艾蒿,在房前屋后背阴之地喷洒雄黄酒,以杀菌。薰香辟疫、防病、驱杀毒蛇虫,以保全家安康。 后来人们又加上石榴花、大蒜、山丹花(龙船花)共合为五,并称"天中五瑞″,简称"五瑞"。1、古人认为菖蒲乃五瑞之首,具有清除邪气作用。清《清嘉录》称:"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埂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 2、 艾草:梁人《荆楚岁时记》中载:"在五月五日……釆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3、"石榴花:花根皮均可作为驱虫剂,减少疾病传播。此花五月盛开,鲜艳夺目。 4、 大蒜头:古人将大蒜头于端午节时附于蒲剑上,悬于户外,可辟邪驱除瘟疫之作用。 5、 山丹花(龙船花),五月盛开,釆下一同系在蒲剑上,起到辟邪除瘴气作用。古时将瘟疫、瘴气、毒邪等均视为厉鬼所为,每户门前悬挂"五瑞",厉鬼惧怕,不得靠近,逃之夭夭,故自然界有"五毒",天生有"五瑞"驱鬼邪之说,并可战胜之。同时人们在端阳节给小孩佩带中药香囊,在水缸里置放菖蒲、管仲避传染病,这样传染病也不得近身,可安全度夏。今年端午即将到来,特作诗一首: 《端午情怀》防疫辟秽端午节 ——骄阳似火五毒月,横行猖獗惹祸烈。蛇蝎蜈蚣壁虎蟾,炎热孳生剧瞬间。本草驱除杀病菌,预防灭虫五瑞兴。雄黄解毒疔疮妙,菖蒲辟秽开窍门。艾叶温经散寒邪,管仲防疫不染身。榴花驱虫少传播,蒜头祛邪平瘟能。船花除瘴芳香浸,香囊清馨病难临。降妖斩魔蒲剑利,房门屋檐挂新绿。渊源流长五千载,岐黄仁术智慧明。未病先防内经论,华夏防疫古传今。 注释:蒲剑指中药菖蒲的长叶片似剑;妖魔指病邪;香囊指端午给小孩佩带的中药香包;管仲中药名,为杀虫辟疫药。


一叶轻舟85


一、屈原夫人江边现身说法

这个习惯,传说和屈原的夫人有关。

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见屈夫人,手捧一个竹筒,独自伫立在江岸上徘徊,众人不解。

屈夫人告诉乡亲们:先生生前最爱吃的就是糯米蒸饭,我这就为他献上。相传,屈夫人后来也投江自尽,追随屈原,至死不渝。

乡亲们都很敬佩这位忧国忧民的诗人和刚烈忠贞的夫人。

第二年,五月初五,楚国和当地的百姓们想起屈夫人的话,就划船将竹筒子盛了米,撒到水里去祭祀纪念他。

后来,又把盛着米饭的竹筒子改为粽子,划小船改为赛龙船。逐渐,这种纪念屈原的活动成为一种民俗文化。

二、蛟龙抢食,屈原托梦之说

相传,大家将糯米蒸饭散放江里后,乡亲们做了一个相同的梦。

梦中,屈原对大家说,谢谢乡亲们的盛情好意,但今后大家别再给我献食了。

就在大家疑惑时,屈原和夫人接着解释说:你们所献的食物都被江里的蛟龙抢去吃了。

乡情们问怎么办?屈原夫人梦中说“尖箬竹叶,像屠龙剑,蛟龙最害怕她,可以用箬叶包成糯米做成粽子,蛟龙就不敢抢了。如果再缠上几道五色丝彩线,就更妙了,蛟龙会以为是身上的花纹,是同族的子孙,也就不会来抢了。

听说蛟龙不伤同类,百姓们还将迎接屈原的船,改为龙头形状的龙船。

三、防鱼虾鳖蟹,保护屈原尸体

这个说法,在一些文学资料中也有介绍。

相传,屈原投江后,楚国人为了预防江河里的鱼虾鳖蟹将屈原的尸体吃掉,就投放到江河里许多食物。

一天,有位老人梦到屈原对他说,百姓送给他的食物,都被鱼蟹等吃掉了。老人问怎么才不会被他们吃掉?

屈原告诉老人:用竹叶把饭包起来,做成菱角状的尖角形。这个方法果然有效果,但还是会有鱼虾抢食的情况出现。

又过了一段时间,屈原再次为老人托了个梦。梦中屈原说,鱼虾之类归龙管辖,将送粽子的船扮成龙的样子,鱼鳖之类就不敢吃龙王的东西了。


每日生活故事体育资讯笑话分享。多谢关注,多多互动。


今一谈故事


除了纪念屈原,端午节赛龙舟还有哪些含义?为什么全球很多地方都在当天赛龙舟?

国人赛龙舟其实在战国时期就有了,这要早于楚国时期的,在那个时代,赛龙舟是一种宗教的活动仪式,是亲近水神的节目,因为水神也喜欢热闹,同时也是娱乐性的节目,可以在农闲的时节举行,属于古时候的体育项目吧。

后来成为端午节的习俗,这个就和屈原投江有关系了。当时楚国人发现伟大的爱国诗人抱石投江之后,就急忙的驾驭龙舟赶去营救,可惜没有找到屈原的尸体。又担心鱼虾吃掉屈原的尸体,就多人划龙舟在江中驱赶鱼虾,好让灵魂安息。这样的纪念活动慢慢就传承了下来。

赛龙舟除了纪念屈原,据说还和东汉孝女曹娥投江救父有关。曹娥的父亲掉进江中,几日不见尸体浮出来。但是仅仅14岁的曹娥,在江边哭着寻找父亲,没有结果。最后舍身挑进江中,三日后把父亲的尸体找到,但是曹娥也淹死了。不知道是怎么把父亲的尸体运送到江边的,人们都在传说是曹娥的孝心感天动地,然后被水神送到江边的。人们为了纪念孝女曹娥投江救父,就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曹娥跳江的日子赛龙舟。

关于赛龙舟的说法很多,大家也是各持己见,但是最终的目的也是统一的。它是国人最富有激情的民间健身的体育娱乐项目,都是在表达我国人民积极向上,勇做弄潮好儿郎的奋斗精神。

同时,赛龙舟活动也是民族凝聚力的体现,通过赛龙舟的活动,可以寓教于乐,通过激烈的竞赛,合作第一比赛第二,从而加深民族向心力。

赛龙舟需要众人的密切配合,众人划桨开大船,只有万众一心奔向前,才能到达目标。每到端午节赛龙舟比赛的日子,前来助威的人民群众上万,群情激奋,欢呼震天,扣人心弦的比赛把端午节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这也是一种民族凝聚力的体现,更是人们对生活美好,风调雨顺的期盼,而奋勇争先一往无前的拼搏恰恰是健康积极乐观的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最好表现方式。


农村老俗话


马上就到端午节了,首先祝福大家端午节快乐安康!

农历五月初五,
作为一个节日在各地有很多种叫法,同时也有着很多的风俗习惯,流传最广的称呼就是端午节,而最常见的习俗就是吃粽子和赛龙舟。


我们现在已经习惯和认同了把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一个节日,而赛龙舟也于1980年被列入了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且每年的比赛均冠以“屈原杯”的名称。但是除去纪念屈原以外,在我国不同的地区以及不同的时代还有着许多不同的含义,譬如纪念曹娥说,纪念伍子胥说,恶日恶月趋避说,祭祀水神或龙神说等等。还有一些少数民族在端午节以外的日子也有类似于赛龙舟的风俗习惯。

那么,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很遗憾,并没有标准答案。


笔者倾向于赛龙舟这项古老的运动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当时在我国长江以南地区生活着一个以龙为图腾的群族,叫做百越族,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族人,赛龙舟就是他们创立的用于祭龙祖的节日。至于后来的那些传说,大都是随着历史发展又注入的新内容,虽然也表现了人们某种美好或善良的愿望,但基本上都有牵强附会的痕迹,经不起历史的考证。

2011年5月23日,赛龙舟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最后,再次预祝您端午节快乐,并奉上一盘香糯的粽子……


芦苇luwei


端午节划龙舟的活动来源是什么呢?很多人肯定要说了,这是纪念屈原的。

我们也确实能够在典籍里找到相关的记载:

《类聚》四引《续齐谐记》:「屈原五月五日自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辄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端午节划龙舟的活动来源是什么呢?很多人肯定要说了,这是纪念屈原的。我们也确实能够在典籍里找到相关的记载:《类聚》四引《续齐谐记》:「屈原五月五日自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辄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欧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谓曰:‘君常见祭,甚善。但常所遗,苦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慧,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彩丝缚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回依其言。世人五日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汨罗之遗风也。」

以至于端午有诗人节(纪念屈原)的称呼,然而这是真的吗?近代诗人、学者闻一多经过考证以后,他认为“端午节”跟百越地区龙图腾崇拜有关,划龙舟其实就是图腾祭祀。其他学者还提出了季节说,夏至说等等。不管他们的考证正确与否,我们都能找到文献记载,古人就有认为赛龙舟早于屈原,比如;

《事物原始》引《越地传》云:“竞渡之事起于越王勾践,今龙舟是也。”

事实上,还有一些记载能够佐证,端午节早于屈原。五月初五的时候,古人认为不是好日子,五月初五出生的都会被嫌弃。比如飞天蝙蝠柯正恶,呃呃呃,错了,王镇恶。

《宋书·列传第五》:王镇恶,北海剧人也。祖猛,字景略,苻坚僭号关中,猛为将相,有文武才,北土重之。父休,为河东太守。镇恶以五月五日生,家人以俗忌,欲令出继疏宗。猛见奇之,曰:“此非常儿,昔孟尝君恶月生而相齐,是儿亦将兴吾门矣!”故名之为镇恶。《史记》:初,田婴有子四十余人,其贱妾有子名文,文以五月五日生。婴告其母曰:“勿举也。”其母窃举生之。及长,其母因兄弟而见其子文于田婴。田婴怒其母曰:“吾令若去此子,而敢生之,何也?”文顿首,因曰:“君所以不举五月子者,何故?”婴曰:“五月子者,长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文曰:“人生受命于天乎?将受命于户邪?”婴默然。文曰:“必受命于天,君何忧焉?必受命于户,则可高其户耳,谁能至者!”婴曰:“子休矣。”

前面一个是王镇恶五月初五出生,结果被家人嫌弃,结果祖父王猛看见孙子,觉得他很棒,就像历史上同一天生日的孟尝君。后面一个就是孟尝君出生的故事,本来孟尝君田文就是齐国大臣田婴和他的小妾生下的孩子,因为出生在五月初五,就被嫌弃,差点就活不到长大,小妾把田文养到了长大。他长大以后两个人第一次见面时候,田婴还是很嫌弃田文。当然我们知道田文后来通过个人奋斗变成了狡兔三窟的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

这又和端午节有什么关系?端午节在古代有捉蛤蟆的习俗,今天还有佩戴菖蒲、艾叶的习俗。这些都是辟邪的,古人认为这个月不吉利,多灾多难。你们看白娘子也是喝了雄黄酒现了原形,就是因为古人认为雄黄酒有辟邪的功效。楚辞里有“浴兰汤兮芳华。”这也是一种辟邪的活动。古人所以会觉得你五月初五出生的小孩,不吉利,甚至不想养这一天出生的孩子。

孟尝君虽然不知道他具体的出生年月,但是他大约和屈原是同时代的人,孟尝君出生的时候,端午节的一些观念就已经深入人心了,屈原和端午节起源关系应该不大了。那么龙舟跟屈原关系也应该是后人附会上的。

而后世,赛龙舟的意义更加复杂,有些地方很明显是为了祈祷秋天大丰收,有的还是跟古人一样的驱邪。不仅仅是汉族喜欢赛艇,而其我们他少数民族也有赛龙舟的习俗,比如说土家族,不过土家族的赛龙舟有的会在五月初五,有时候在五月十五。在这个炎热的日子里,在凉快的水边观看赛龙舟是多么有趣的民俗。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大家喜欢,最后祝大家端午节快乐。


半卷


端午节赛龙舟,现在人们一般认为是为了纪念屈原,但是根据史料记载,赛龙舟在屈原同时期甚至更早时已经出现了。



赛龙舟最开始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后来屈原在汩罗江投水时,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但赶到洞庭湖就不见踪迹了,于是后人就在五月初五当日借划龙舟驱散江中的鱼,以免屈原的尸体被吃掉。

端午节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各地也有不同的说法,比如苏州的赛龙舟,据考证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吴国大夫伍子胥,而浙江地区是以龙舟竞渡纪念曹娥,广西地区是纪念伏波将军马援,福州的纪念闽王王审知。



由于赛龙舟的起源都是一种祭祀仪式,所以自古至今都是庄重严肃的,即便是今时,龙船竞渡前的请神仪式也是少不了的,都要先要请龙、祭神,神灵各地有所差异,广东珠三角是请南海神,福建、台湾等沿海地区也是请妈祖。

而龙舟也是有严格要求的,不可迁就,各地龙舟大小不一,但一定要精美大气。广东屈大均在《广东新语》就有记载:“龙舟长十余丈,高七八尺,龙髯去水二尺。额与项坐六七人。中有锦亭,坐倍之。旗者、盖者、钲鼓者、挥桡击枻者,不下七八十人。”



而潮州龙舟则分为有“真龙”和“假龙”两种,“真龙”有龙头、龙颈、龙身、龙尾,龙船全长20多米,宽1.5米,设15对桨有30人,打鼓、敲锣、泼水、舵手各1人,共34人;“假龙”,俗称辑船,船全长10米,设5对桨,有10人,打鼓、敲锣、泼水、舵手各1人,共14人。

随着时代变迁,赛龙舟本身的宗教含义已淡化,现在很多地方只剩下了仪式感,而随着地球村的建设,赛龙舟也逐渐发展成为世界性运动了,很多外国友人也会在端午节这一天试试身手,只是不知道他们在划桨的的时候,是否知道中国古代有位伟大的诗人屈原?

我是六甲番人,欢迎大家留言评论,更多精彩,敬请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