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戰場上,彈盡糧絕時,為何西方大多會投降,東方大多同歸於盡?

用戶63629189933


有網友問:戰場上彈盡糧絕時,為何西方大多會投降,東方大多同歸於盡?其實這個說法,首先是不正確的。在西方也有很多打到最後時刻的部隊。在東方也有還沒有打光彈藥,就舉手投降的戰例。

這就好像英國曆史學家艾伯特.西頓所說的那樣:大俄羅斯人的明顯特點是頑固、狡猾、精力充沛。他們所在地區氣候惡劣,土地貧瘠,再加上亞洲人的入侵和韃靼人的統治,可能還大量混入了芬蘭人的血統,所有這些,使這個民族具有自己的特點。大俄羅斯人確實勇敢,不屈不撓,他們通常都很愛國,深深熱愛自己的家鄉。

所有俄國人都難以揣測,脾氣容易產生急劇變化。這種性格反映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作戰方式上。有時部隊非常頑強地進行殊死的戰鬥,有時則自暴自棄,溜之大吉。

大俄羅斯人比其他東歐和西歐的斯拉夫民族(波蘭人除外)都更有天賦的軍人性格。很難說他們比小亞細亞的土耳其人強,或者比芬蘭人、芬蘭血統瑞典人和德國人劣。這種估計完全基於單個人的特性,而沒有考慮領導、訓練和裝備的作用。

也沒有考慮對蘇聯軍人家庭成員生命的嚴重威脅,更沒有考慮督戰隊手槍所產生的作用。這些督戰隊的手槍可以確保士兵從麻木不仁和低沉的情緒中甦醒過來,並注入驚人的活力和戰鬥力。

能不能戰鬥到最後時刻,完全要看,控制力,組織力,信仰,鼓動能力,還有對家人安全的威脅程度,與是西方軍隊,還是東方軍隊無關。比如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清軍在所有戰場,基本上都是一觸即潰,英軍的傷亡基本都在二位數以下。

但是在鎮江,英軍投入了整個第一次鴉片戰爭最大兵力,7000人,但是卻遭到了整個鴉片戰爭最頑強的抵抗和最大傷亡損失。1700名八旗軍與7000英軍血戰,並且是第一次鴉片戰爭唯一敢於與英軍白刃戰的部隊,此戰,英國傷亡172人,等於整個鴉片戰爭其他戰場,比如虎門,廣州,定海,廈門和吳淞等戰鬥,英軍傷亡的總和。

這是因為,這些八旗軍的家人就在城內,他們必須為了保護家人的安全,戰鬥到最後一刻。在抗戰當中的衡陽會戰,第10軍的4個師,可以戰鬥到只剩下1.3萬重傷員,做到了打到最後一個人。

是因為,第10軍的控制力和組織力超強,所有軍官都是有戰鬥經驗,並且堅信抗戰勝利的黃埔學生,大部分士兵都是有戰場經驗的老兵。而且軍紀非常嚴酷,這些就是,第10軍可以在衡陽大戰日軍47天,抗戰其他很多防禦戰,守軍卻快速崩潰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