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6 遼東邊牆是明代增修萬里長城浩大工程的一部分

 用血淚築起的明代邊牆  遼東邊牆是明代增修萬里長城浩大工程的一部分。嘉靖時期的兵部右侍郎王之浩曾說:遼東“北拒諸胡,南扼朝鮮,東控夫餘、真番之境,負山阻海,地勢險要,中國得之則足從制胡,胡得之足以抗中國。”由此可知,遼東地理位置的重要,為歷朝歷代所重視。  一、遼東邊牆的修築  明王朝建立後,繼承了元王朝對東北地區的統治,於洪武四年(1371年)置定遼都衛於遼陽。以遼陽為中心,向整個遼河以東、北、西步步推進,陸續設置了25衛、2州、11個千戶所,先後修築城堡279座、邊堡9座。洪武六年(1373年)置定遼左衛、定遼右衛。洪武八年(1375年)置瀋陽右衛。永樂六年(1408年)四月,在開原縣境內設置安樂、自在二州。宣德五年(1430年)置寧遠衛。到了正統時期,由於明王朝統治階級的日益腐敗,邊亂四起,女真諸部及蒙古的兀良哈、韃靼等經常抄掠遼東。為了加強遼東的防禦,防止少數民族對漢族軍民的侵擾,明王朝便採納了遼東都司指揮使畢恭的建議,自正統七年(1442年)開始修築遼東邊牆。  遼東邊牆,西起山海關天險,東直抵丹東鴨綠江岸。總長880餘公里。通常人們將遼東邊牆分為二段,即西段邊牆和東段邊牆。西段邊牆是由提都王翱和遼東都指揮使畢恭共同籌劃監修的。西段邊牆又分為二段:從山海關的鐵場堡至黑山縣的白土廠堡稱為遼西邊牆;從白土廠堡到開原的鎮北關稱為遼河套邊牆。東段邊牆主要是由遼東副總兵韓斌籌劃監修的,從開原的鎮北關途經撫順,直抵丹東的江沿臺堡。據《遼東志》卷7“韓斌遼東防守規劃”中記載:“戊子(1468年)斌任副總兵,獻防守規劃為堡守之。自撫順而南四十里設東洲堡,東洲堡之南三十里設馬根丹堡,馬根丹堡之南九十里設清河堡,清河堡之南七十里設鹼場堡,鹼場堡之南一百二十里設靉陽堡,烽堠相望,遠近應援,拓地千里。”又據《全遼志》卷4“人物”中又載“韓斌進遼陽副總兵,建東州、馬根單、清河、鹼場、靉陽、鳳凰、湯站、鎮東、鎮夷、草河口堡,拒守相屬千里。”一個講是5堡,一個記載是10堡說明,編寫《遼東志》時只修了前5堡,而以後又修後5堡。由此可知,遼東邊牆東段也是分兩個階段來完成的。由撫順起至靉陽止,先修了前5堡及邊牆,為第一階段,主要是防禦建州、海西等部女真的抄掠。因此,自成化五年(1469年)至成化十四年(1478年)十餘年間遼東各族人民的生活比較安定,戰事甚少。由於當時明廷上下在對女真諸部的政策上分為招撫與征剿兩派,而韓斌是站在招撫派一邊的。因此遭到當時當權的征剿。 免責聲明:一部分文章、圖片、視頻來源於其它媒介,文章內容屬於原作者的觀點表達,不一定代表本網站觀點。本網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任何侵犯個人權益和版權問題,請聯繫我們及時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