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4 阿祖讲苗族:吊脚楼里的美食

苗族人民世代生活在吊脚楼里,他们拥有自己的作息饮食习惯,这与当地的生存环境是息息相关的。苗家饮食最大的特点就在于一个字:酸!历史上,黔东南地区严重缺盐,只得用酸与辣来调味,可见酸食习俗,实非偶然,它是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物产资料及人的生理需要等多种因素综合的产物。黔东中地区气候潮湿,多烟瘴,流行腹泻、痢疾等疾病,嗜酸不但可以提高食欲,还可以帮助消化和止泻。难怪当地乡谚说“三天不吃酸,走路打捞川”(指走路打趔趄的意思)。因此,每家每户都少不了几个酸坛子:酸水坛、醋水坛、腌菜坛、腌鱼坛、腌肉坛,还流传着“三月腌菜,八月腌鱼,正月腌肉”和“坛不下,菜不烂”等关于酸食的腌制季节和保存方法的俗语。酸味食品主要有酸汤、酸菜、腌酸鱼、牛肉酸、猪肉酸、酸辣子、酸萝卜、青菜酸、豆类酸等。有首称赞苗家酸汤鱼的苗族民歌中这样唱道:“最白最白的,要数冬天雪;最甜最甜的,要数糖甘蔗;最香最香的,要数酸汤鱼。”可见,酸汤鱼真可谓是苗族人民的传统佳肴了,尤其是贵州凯里地区的酸汤鱼,更是远近驰名。

阿祖讲苗族:吊脚楼里的美食

苗族居住的许多地区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自古不少民族就以善种水稻著称,大米是其主食他们除了一般的蒸煮之外,还有许多不同的制作方法,如香竹饭、饵块、米线、米干、粽子、粑粑、炒米,等等。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油炸粑粑是先把黏米和少量的黄豆浸泡后,打成浆状,再把打好的稠浆舀入铁皮制成的模具内放入滚油中炸,呈金黄色即可,再加一些鲜肉和酸菜做馅,味道更为鲜美。苗家的米粥也很出名,苗家鸡稀饭,被众多人士誉为“营养粥”。这种稀饭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纯正。通常在苗家过年节、妇女生孩子、待客迎朋友的时候,都会以此为佳肴。另外还有五色糯米饭,五色糯米饭分红、黄、绿、白、黑五色。红、绿、黑色均取用三种树叶汁的天然色素,黄色取用黄饭花的花冠熬出来的天然色素,几种植物色素清香无比,白色用糯米饭洁白的本色。是苗族人民的吉祥物,表示生活像百花灿烂,它还是苗族儿女们表情示爱的一种情物等。

阿祖讲苗族:吊脚楼里的美食

苗族的烹饪方法较多,最常见的有煮、炖、蒸、炸、醮、烤、烧、烘、舂、生食、腌、炒等,其中又以烧、烤、舂、醮、生食、腌为特色。肉食多来自家畜、家禽饲养,四川、云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说。狗肉性热有暖腹健胃,强食滋补的作用。苗家的食用油除动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以辣椒为主要调味品,有的地区甚至有“无辣不成菜”之说。苗族的菜肴种类繁多,常见的蔬菜有豆类、瓜类和青菜、萝卜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制品。住在高寒山区的苗族,喜欢用白水将蔬菜煮着吃。四川的苗族还把豆浆做成豆花,用以待客。

苗族的日常饮品以油茶为主,把玉米、黄豆蚕豆、红薯片、麦粉团、芝麻、糯米分别炒熟,用茶油炸一下,存放起来。客人到来,将各种炸品及盐、蒜、胡椒粉放入碗中,用沸茶水冲开。客人必须连喝四碗。喝茶时,如果客人不想喝了,就把根筷子架在碗上即可,否则主人会一直请你喝下去。湘西苗族还特制有一种万花茶。用冬瓜、橘子、南瓜一类的瓜果雕成花、鸟、禽、鱼等形状,经过数道工序制成香、脆、甜的食物。饮用时,取几块放入杯中,冲入沸水。酸汤也是常见的饮料。苗族人普遍喜欢喝酒,“无酒不成礼”已是他们遵守的礼仪,酒是待客议事、婚丧嫁娶、起房建屋、逢年过节的必备品。苗家的酒主要有白酒、甜酒、刺梨酒、泡酒等。白酒即土酒,苗家人常饮,以大米、糯米、玉米、高粱等为原料酿制。苗家饮酒,多因时间、地点和对象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如“拦路酒”进门酒”“嫁别酒”“迎客酒”“送客酒,”“双杯酒”“交杯酒,”“半路酒,”‘“转转酒”“贺儿酒,”“平伙酒”“酬劳酒”“慰问酒,”“鸡血酒”“陪葬酒”等等。苗族人还极为讲究待客的饮酒礼节,如主人向客人敬酒要敬两杯,谓“两条腿走路”,敬酒者双手端杯,按正、反方向敬两周,敬到最后一人时,双方交杯对饮;又如以牛角杯敬酒,用牛角盛酒敬客,是隆重的待客方式。客人如不喝完,则杯倒酒淌,使人不能不喝。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生活实践中,苗族人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酒文化。日常待客时,男女客人分开吃。长者先开杯,佳肴必先敬客。吃鸡时鸡翅敬客人,鸡头归长者,鸡爪归小孩吃,此外还有分鸡心的风俗,将鸡心分给尊贵的客人以表达尊重之情。一家之客也是全寨之客,各家争相宴请。由此可见苗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阿祖讲苗族:吊脚楼里的美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