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为什么清末没有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样的事情发生?

青青你心悠悠


开门见山,简单说一说。

第一,我要纠正题目一点,把慈禧比做汉献帝,这本身就是一个不切实际的比喻。而且慈禧的政治手腕要比羸弱的汉献帝强的多。

清朝是一个满族人建立起来的封建王朝,这和汉朝是一个本质上的区别。了解清朝的人应该都知道,封疆大吏、一些重要职位都是由满族人充任。而且,在清朝这个朝代中,满人防着汉人却又用着汉人,这是一个看似不矛盾,但实际上非常矛盾的这么一个上下级关系。辛酉政变后,慈禧太后重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刘铭传等等一大批汉人也实在是迫不得已,但也恰恰因为这些汉人挽救了羸弱的晚清。为了避免汉人拉帮结伙、图谋犯上,所以慈禧不得不把驭奴之术发挥的淋漓尽致。

汉献帝和慈禧两个人完全不一样,慈禧太后不管千错万错,不得不承认的是她的政治手腕非常强,就像我前边说的驭奴之术。除掉慈安太后、废掉恭亲王奕訢后,她笼络了一大批手握实权的心腹之人,这就是帝后之争中的后党。而汉献帝则完全不一样。

说个最简单的,假设曾国藩造反,李鸿章的淮系势力会不会同意?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傻事无论是曾国藩和李鸿章,这两个政界军界大佬都不会干出来。

一直到慈禧、曾国藩、李鸿章、岑春煊、恩铭、瞿鸿禨、奕訢等人死后,袁世凯才开始托大,为的什么?无非就是实力派、有影响力的人物都已经死去,再也没有能和北洋军抗衡的势力了。

第二,最简单的,所处时代不同。

东汉末年是一个群雄争霸的时代,大大小小有实力的军阀不下十几个,而且各自也都有自己的能人智士。大家表面上和平共处,但实际上除了少数几个真正效忠汉室的人之外,谁都想当皇帝,这是他们内心深处最想做的。

而清末不一样,荡平了太平天国一群长毛和捻军一群流寇后,清政府出现了两支强有力的军阀势力,一支叫湘军,一支叫淮军。两股势力盘踞着江南富庶之地,等同于掐住了清政府的财政命脉。曾国藩和李鸿章都是出身于传统的读书人,是靠笔杆子刀头舔血闯出来的人。传统的读书人最注重什么?一个就是功,一个就是名。所以李鸿章和曾国藩压根也没有想过推翻满清,他们想要的就是“利”。

镇压太平天国后,朝廷下旨调曾国藩为直隶总督,欲削弱湘系势力,结果刚刚接替曾国藩的两江总督马欣怡就在总督府附近被刺杀了。慈禧命刑部尚书郑敦谨亲查刺马案,结果也是白折腾,清政府又迫不得已把曾国藩调回两江总督,稳住湘系势力。

而且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咸丰皇帝病死在承德,两宫太后联合恭亲王奕訢发动辛酉政变除掉了八大臣,留给两宫太后的是一个内忧外患的国家。对内有长毛和捻军,对外英法列强虎视眈眈。太平天国为什么会失败?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得到列强的支持。所以李鸿章和曾国藩也深谙此道,特别是李鸿章,早在就任江苏巡抚时,就已经领教到了列强的手段,洋人不要命,只是一味地要钱,性格刚烈的李鸿章自然不会同流合污,所以李鸿章使手段解散了戈登的洋枪队。

说白了就是,想要推翻清政府,列强的态度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而汉献帝时代却不一样,毕竟东汉末年只是一个内忧,远没有外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