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5 熊貓君的自然手記(一)|直面荒野,我們可以講述什麼?

最近,熊貓君和小夥伴們整理行囊,出了一趟遠門。

真的很遠,從東到西2500公里,海拔從0米升到近5000米,一個叫黃河源的地方。

你可能猜到了,準確的說這個地方是三江源國家公園的黃河源區。2016年底,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和廣汽傳祺聯合啟動“誕生在三江源-國家公園創行”項目,WWF環境教育項目負責執行其中黃河源區環境解說系統設計研究子項目。

熊猫君的自然手记(一)|直面荒野,我们可以讲述什么?

初夏的黃河源區,雪山腳下的草場上的羊群© WWF-China

這次高原之行,我們的目的是從一個訪客的視角出發,在國家公園浩如煙渺的物種和資源清單中,挑選出最具有代表性的和解說價值的內容,用講故事的方式,為公眾解說這裡保護的屬於國家和人民的自然和文化遺產的深厚價值,以及國家公園所傳遞的全民意志和家國情懷。

項目的第一階段我們選擇了研究歷史最悠久,也承載了中華民族最深遠文化底蘊和情感寄託的黃河源區。

熊猫君的自然手记(一)|直面荒野,我们可以讲述什么?

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範圍 © 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

河源何處

不了的尋根夢

黃河,在每個炎黃兒女心中的崇高地位不言而喻。絕大多數人心中可能都有這樣的印象:她洶湧澎湃,卻不失威嚴堅定;她蜿蜒坎坷,卻不忘滋養沿岸生靈;“幾”字形的河道自西向東貫穿了中華大地的北方疆域,也滋養並見證了中華文明的發源與發展;歷史上她曾經桀驁不馴肆意遊走,近年來她也經歷了乾涸斷流的悲情與無奈……黃河的故事恰如中華民族波瀾壯闊又跌宕起伏的歷史一般耐人尋味。

熊猫君的自然手记(一)|直面荒野,我们可以讲述什么?

黃河壺口瀑布,大眾心目中最經典的黃河印象 © Wiki

但母親河源頭的模樣,可能很少有人瞭解。

黃河源所在的青藏高原是我國乃至亞洲的重要水源地,素有“高原水塔”的美譽。青藏高原的隆升使得來自印度洋的溼潤空氣被阻隔,通過一條條峽谷形成的巨大收縮力,將這些暖溼氣流匯聚到青藏高原,並與來自北方的冷空氣相遇,形成這裡豐富的降水,以及隨之而形成的高原河流、湖泊和溼地生態系統。

三江源,是黃河、長江和瀾滄江三條大河的發源地。據測算,黃河總蓄水量的49%來自青藏高原,相比長江的25%和瀾滄江的15%,三江源地區是名副其實的黃河水源所在地。

熊猫君的自然手记(一)|直面荒野,我们可以讲述什么?

星星海區,蜿蜒河道,星羅棋佈的湖泊與高原沼澤溼地 © WWF-China

因為這蔓延千里的生命之水,讓黃河流域成為中華文明的發祥地。古語有云:“得中原者得天下。”這裡的中原就是指黃河中下游流域隨著河流而發展起來的人類經濟、社會、文化繁榮之地。恰恰是黃河如此重要的地位,探源黃河便成為不少帝王自賦的使命。

古今中外的歷史上,關於黃河定源的過程亦是飽含曲折。史料顯示,早在2500年前古人就開始了黃河源的探索。《爾雅》記錄有“河出崑崙虛,色白。”此處的河即指黃河。唐代詩人李白也曾慷慨歌頌:“黃河西來絕崑崙,咆哮萬里觸龍門”。今天來看,古人能將黃河源的位置確定到崑崙山附近已相當不易。西晉的張華在《博物志》中寫道:“河出星宿海”,此後,帶有神秘色彩的葫蘆形星宿海頻繁出現在各種關於黃河探源記錄的文獻史料中。而新中國成立後,人們才開始真正意義上對黃河源頭的科學探索。

熊猫君的自然手记(一)|直面荒野,我们可以讲述什么?

在漫長的中國古代史中,葫蘆形的星宿海一直被認為是黃河的源頭 @《大明輿地圖》

關於黃河源頭位置的爭論,目前主流的3種說法分別是:1952年,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提出定約古列宗曲為源頭;1978年,青海省人民政府定扎陵湖以西兩百多公里處的卡日曲為源頭;1999年,黃河水利委員會立碑將源頭定為瑪曲曲果。2004年,中科院科學家劉少創又將卡日曲上源那扎隴查河定為黃河源頭,為尋源之旅又劃上了新的問號。

熊猫君的自然手记(一)|直面荒野,我们可以讲述什么?

現代黃河源頭調查歷程與主要支流示意 © 中國國家地理

河流源頭的確定一般根據“河源唯遠”的原則,黃河源地區地勢平緩,河流湖泊星羅棋佈,要測量出哪一條支流最長,水量最大,確實是巨大的挑戰。但更重要的,也許不是源出何處,而是在一次又一次探源的過程中對母親河的深入認知。

熊貓君一行此次考察以黃河源區所在的瑪多縣城為中心,沿東線冬格措納湖,西線鄂陵湖-扎陵湖,及南線星星海-黃河鄉輻射展開。

熊猫君的自然手记(一)|直面荒野,我们可以讲述什么?

三天的考察行程 © LING Yunzhe/WWF-China

第一天 Day 1

海拔陡升

我們從農耕區進入牧區

出發前一天,團隊順利完成了項目中期進展的報告。入夜,廣汽傳祺的小夥伴來電告知,為項目考察準備的車輛已經集結整裝待發,我們的荒野之行已經萬事具備。

第二天一早,團隊從西寧啟程,一路向西。5月的高原剛剛告別冬季,日間光照充沛而氣候趨於溫和。草場剛剛開始返青,盛夏前最生機盎然的景象還沒有出現,點點綠意下黃色的土地和灰色的巖礫線條硬朗,西北大地開闊的視野和粗獷的氣息撲面而來。

熊猫君的自然手记(一)|直面荒野,我们可以讲述什么?

傳祺車隊載著熊貓君,向著遠處的雪域高原出發 © WWF-China

海拔迅速從2000米上升到3000多米,沿途的景觀也開始逐漸更替。駛過鄂拉山隧道,山路開始蜿蜒,農田難覓蹤影,木本植物逐步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草場上一叢一叢的蓬鬆草花。

當海拔升到4000多米時,道路益發顛簸不平,建在凍土層上的公路,用“跳舞”的方式警示來到這裡的訪客安全第一。草叢變成了矮生的草甸,像一塊塊黃綠色的地毯,覆蓋著脆弱的黃土大地。天空離我們越來越近,有種直擊心靈的平靜和廣闊。

熊猫君的自然手记(一)|直面荒野,我们可以讲述什么?

天空離我們無比的近 © WWF-China

黃河源外

初見荒野生靈

就這樣一路顛簸,邂逅連綿的巴顏喀拉山褶皺山脈,路過花石峽鎮,我們抵達了考察第一站——海拔4117米的冬格措納湖。

冬格措納湖,藏語意為“一千座山圍成的湖”。在湖邊遠眺,遠處山頂的積雪還沒有消融,晴好的天氣下,彷彿立在天邊的神山阿尼瑪卿清晰可見,山水的印襯帶來別樣的神聖感。

熊猫君的自然手记(一)|直面荒野,我们可以讲述什么?

冬格措納湖,天際線處的阿尼瑪卿雪山 © WWF-China

冬格措納湖雖不在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範圍內,但屬於黃河源頭重要的淡水湖泊之一,也是訪客到訪黃河源園區前的第一印象。開闊的湖面和淺灘、豐富的溼地植物和水生生物資源吸引眾多水鳥在夏季來此繁殖育雛。WWF高原溼地項目的調查研究顯示,每年有近萬隻候鳥在這裡築巢繁殖。2014年冬格措納湖被設立為國家溼地公園(試點),以更好地保護這片湖水所承載著的維持水源地安全並保障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功能。

熊猫君的自然手记(一)|直面荒野,我们可以讲述什么?

斑頭雁 © 吳成友

斑頭雁是初夏便早早抵達的先遣部隊。它們體型相對其他水鳥更壯碩,後腦勺上有兩道黑紋,看上去略帶喜感,也因此獲得“兩道槓”的俗稱,在野外非常容易辨識。每年3-4月,斑頭雁從南方陸續飛來這裡繁殖育雛。10月前後,舉家返回南方越冬。研究發現,為適應高海拔環境,高原地區的鳥類體內的紅血球與氧結合的速度更快,以適應低氧環境。

除了斑頭雁,早早來到黃河源的還有赤麻鴨、棕頭鷗和鳳頭鸊鷉等等。

熊猫君的自然手记(一)|直面荒野,我们可以讲述什么?

陽光下,河灘邊的赤麻鴨在望遠鏡中仿若金色的羽毛璀璨動人 © 郭陶然/WWF-China

熊猫君的自然手记(一)|直面荒野,我们可以讲述什么?

鳳頭鸊鷉頂著寒風在湖面修築的浮巢上準備孕育新生命 © 郭陶然/WWF-China

熊猫君的自然手记(一)|直面荒野,我们可以讲述什么?

冬格措納湖的島嶼因為當地氣候特點形成獨特生物多樣性 © WWF-China

透過望遠鏡,我們發現湖中的島嶼上有大塊頭的食草動物在活動。據當地人介紹很可能是被牧民放生的牛群,在湖面封凍期進入了湖心島嶼。這個夏天看來它們要在小島上度過了。在自己的羊群牛群中挑選幾隻放生,迴歸自然,是當地藏民的習俗,也體現了牧民秉持的眾生平等,生命輪迴的信仰。

熊猫君的自然手记(一)|直面荒野,我们可以讲述什么?

認真開展現場調查的胖達團隊 © WWF-China

看似貧瘠荒蕪的草場,仔細觀察才發現已有草花躍躍欲試開始綻放初顏。因為高原冬長夏短、寒冷多風等氣候特點,高原植物為了適應和生存,普遍呈現一種“矮小緊湊”的形態特點,只有你俯身端詳,才會發現微觀世界令人驚歎的生命力:一叢叢藍紫色的天山鳶尾花形豔麗;作為常見藏藥原料的穗序大黃,葉片和花絮正滲透出鮮豔的紅色;豆科植物高山野決明的亮黃色花朵,大有一片片覆蓋草場的趨勢。它們都在乘著高原短暫的夏季,盡力吸收陽光和雨露,萌芽生長、開花結果,恪盡它們傳承物種的生命意義。

熊猫君的自然手记(一)|直面荒野,我们可以讲述什么?

天山鳶尾在這裡收縮了身形,但花形依然明麗細膩 © VC/WWF-China

熊猫君的自然手记(一)|直面荒野,我们可以讲述什么?

穗序大黃佈滿皺褶的葉片如同荒漠中的一瞥驚鴻 © WWF-China

熊猫君的自然手记(一)|直面荒野,我们可以讲述什么?

高山野決明正蓄勢待發 © VC/WWF-China

傳承

千年的遊牧智慧

完成第一站的記錄,團隊向素有“黃河源頭第一縣”之稱的瑪多縣城繼續前行。

瑪多縣隸屬於果洛壯族自治州,“瑪多”藏語意為“黃河源頭”。據統計,全縣約有大小湖泊5000多個,所以也有“千湖之縣”的美譽。整個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都在瑪多縣縣域範圍內。

瑪多氣候只有冷暖兩季,年均溫-4 ℃,極端低溫達到-48.1℃ ,含氧量僅為海平面的59%,水的沸騰溫度低於80度。由於高海拔和嚴峻的氣候條件,全縣沒有一棵樹。即便如此,當地世代生活著勇敢而堅毅的牧民卻發展出與高原環境和諧相處的生存智慧。

其中之一便是“全年放牧、季節轉場、靠天養畜”。瑪多縣的傳統牧民主要採取兩季輪牧。冬春季,他們在海拔3700-4400米的平原地區放牧;夏秋季,再把家畜遷移到海拔更高的4400-5600米的高山草甸,享受那裡的豐美牧草。這樣既能兼顧生態恢復也確保了經濟收益。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人口不足2萬的瑪多縣曾因其發達的畜牧業號稱全國首富縣。

熊猫君的自然手记(一)|直面荒野,我们可以讲述什么?

山下的羊群 © WWF-China

不過,過去由於過度放牧、偷補亂獵、亂採濫挖等人為因素,加上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黃河源區的草場退化和沙化現象十分嚴重。從解放初期直至上世紀90年代對野生動物資源的大肆捕獵造成當地生物多樣性的銳減:麝類幾乎消失,鹿類減少90%以上,雪豹等大型貓科動物蹤跡罕見,花斑裸鯉等水生生物資源和溼地生態環境被嚴重破壞。與此同時,始於20世紀80年代的礦產資源開發熱潮,特別是來自全國各地的淘金者,因亂採濫挖進一步造成植被破壞、土壤沙化和水土流失等問題。加上快速發展的畜牧業使得草場的負荷日益加重,並最終影響其自然覆育的能力。九十年代後期,瑪多縣甚至戴上了“國家級貧困縣”的帽子。近年來,氣候變化進一步加劇了草場的退化,地下凍土層的消融,進一步加劇了草皮的剝離,蓋度不斷下降後裸露的土地在乾燥多風的氣候影響下進一步加劇被侵蝕......據老牧民介紹,幾十年前的瑪多,牧草高度可以接近牛羊的腹部;而如今,裸露沙化的土地放眼皆是,生態保護和恢復的挑戰任重而道遠。

熊猫君的自然手记(一)|直面荒野,我们可以讲述什么?

沿途邂逅一隻在沙化草場上孤獨覓食的黑頸鶴 © WWF-China

為了保護青藏高原的自然生態系統以及賴此生存的野生動物,特別是三江源國家公園啟動試點建設以來,包括生態修復和恢復、生態補償、社區參與等方式在內的有效管護手段正在被不斷運用於實踐。通過政府補貼,瑪多縣正在逐步削減畜牧總量以達到一個人地平衡的水平,緩解對高原草甸自然恢復的壓力。與此同時,黑土灘修復、生物鏈修復等項目的推進,以及WWF正在參與的高原溼地保護和恢復、生物多樣性監測等工作,也在幫助脆弱的黃河源區逐步恢復其昔日的生機。

熊猫君的自然手记(一)|直面荒野,我们可以讲述什么?

沿途我們常常邂逅淡定從容的藏野驢群 © 郭陶然/WWF-China

在青藏高原上,你經常能看到這樣的景象,一邊是牧民飼養的牛羊群,不遠處就有藏野驢或是藏原羚的身影。在動物的眼裡大自然本沒有區域和界限,自古以來它們就是這樣在一起共生共息、相依相伴的世世代代生存至今。

望著這些自由的生命如此融洽的生活在同一片草原上,不禁讓人想起三江源國家公園總則中強調的全民共享和世代傳承的理念。這裡的“全民”不僅僅是他們(當地人),也屬於我們;不僅僅是我們(人類),還有它們(野生動物植物)。世代傳承的也不僅僅是這片土地,還包括這種人與自然相生相依的方式。

漸漸地,一個生生不息的國家公園印象盡入眼簾,用喬治·夏勒博士的話描述恰如其分,“這無疑是一份心靈的饋贈”。

熊猫君的自然手记(一)|直面荒野,我们可以讲述什么?

團隊在冬格措那湖畔留下此行第一張合影,也留下熊貓君守護三江源的承諾 @ WWF-China

瑪多印象

逃不過的高反

傍晚六點,團隊按時抵達瑪多縣城。

1956年建縣的瑪多縣域亦有悠久深厚的歷史,見證了古往今來,秦漢時期的西羌文化、南北朝時的吐谷渾文化、唐朝以來的唐蕃古道、明清時期的中外科考探險等等。瑪多還是藏族人民傳唱歌頌的英雄格薩爾王的故鄉。瑪多縣城內的格薩爾王博覽園,也是所有藏區唯一供奉的一座格薩爾王坐像,傳遞出瑪多人民濃濃的企盼和平、繁榮的心願。

天氣晴好的傍晚,身穿藏族傳統服飾的人們會聚集到廣場上,表演傳統的舞蹈:鍋莊。在歡快的節奏中載歌載舞,成為瑪多縣城夏夜獨特的風景。

熊猫君的自然手记(一)|直面荒野,我们可以讲述什么?

第一天的最後一站:格薩爾王文化博覽園 © WWF-China

據說來到瑪多的人都特別容易產生高原反應,哪怕是當地的藏族人,也不喜歡在瑪多留宿。其實主要原因可能還是因為植被稀少,氧氣不足。進入縣城,團隊成員陸續有了明顯的高原反應,頭疼、腸胃不適、發燒等等,看來“夜不宿瑪多”的傳言,果然“名不虛傳”。但為了按要求完成項目調研任務,整個團隊沒有一個人掉隊。而且,我們要在瑪多留宿兩晚。

熊猫君的自然手记(一)|直面荒野,我们可以讲述什么?

俯拍瑪多縣城 © WWF-China

在瑪多,我們強烈感受到了中國政府在三江源保護中所採取的堅定決心。因為三江源不僅是青海人民的家園,更是中國乃至亞洲的生命水源。在生態環境退化的現實和嚴格保護紅線的語境下,他們正在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改變。

就在我們開展調研之前,瑪多縣剛剛發佈了禁止在扎陵湖、鄂陵湖、星星海自然保護分區開展旅遊活動的通告。這其中既有國家公園對“保護優先”原則的堅定貫徹,也有審時度勢,根據時代特點和社會需求重新審視國家公園未來發展策略的沉著和堅定。

如何因勢利導引導公眾用更合理、科學的方式去了解和感受國家公園,如何通過專業環境教育和自然體驗項目設計,實現資源保護、社區發展和公眾參與的多贏,這也恰恰是熊貓君團隊此行想要探討的目的之一。

熊猫君的自然手记(一)|直面荒野,我们可以讲述什么?

夕陽的餘暉將縣城染成了金黃 © WWF-China

希望通過今天的手記,帶你看到了帶著神秘野性的面具下的另一個黃河源,它的過去很神秘,它的現狀備受關注,它的未來需要我們共同塑就。

想了解熊貓君後續的發現和思考嗎?那就繼續關注我們的黃河源考察自然手記吧。

(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