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5 熊猫君的自然手记(一)|直面荒野,我们可以讲述什么?

最近,熊猫君和小伙伴们整理行囊,出了一趟远门。

真的很远,从东到西2500公里,海拔从0米升到近5000米,一个叫黄河源的地方。

你可能猜到了,准确的说这个地方是三江源国家公园的黄河源区。2016年底,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和广汽传祺联合启动“诞生在三江源-国家公园创行”项目,WWF环境教育项目负责执行其中黄河源区环境解说系统设计研究子项目。

熊猫君的自然手记(一)|直面荒野,我们可以讲述什么?

初夏的黄河源区,雪山脚下的草场上的羊群© WWF-China

这次高原之行,我们的目的是从一个访客的视角出发,在国家公园浩如烟渺的物种和资源清单中,挑选出最具有代表性的和解说价值的内容,用讲故事的方式,为公众解说这里保护的属于国家和人民的自然和文化遗产的深厚价值,以及国家公园所传递的全民意志和家国情怀。

项目的第一阶段我们选择了研究历史最悠久,也承载了中华民族最深远文化底蕴和情感寄托的黄河源区。

熊猫君的自然手记(一)|直面荒野,我们可以讲述什么?

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范围 © 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

河源何处

不了的寻根梦

黄河,在每个炎黄儿女心中的崇高地位不言而喻。绝大多数人心中可能都有这样的印象:她汹涌澎湃,却不失威严坚定;她蜿蜒坎坷,却不忘滋养沿岸生灵;“几”字形的河道自西向东贯穿了中华大地的北方疆域,也滋养并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发源与发展;历史上她曾经桀骜不驯肆意游走,近年来她也经历了干涸断流的悲情与无奈……黄河的故事恰如中华民族波澜壮阔又跌宕起伏的历史一般耐人寻味。

熊猫君的自然手记(一)|直面荒野,我们可以讲述什么?

黄河壶口瀑布,大众心目中最经典的黄河印象 © Wiki

但母亲河源头的模样,可能很少有人了解。

黄河源所在的青藏高原是我国乃至亚洲的重要水源地,素有“高原水塔”的美誉。青藏高原的隆升使得来自印度洋的湿润空气被阻隔,通过一条条峡谷形成的巨大收缩力,将这些暖湿气流汇聚到青藏高原,并与来自北方的冷空气相遇,形成这里丰富的降水,以及随之而形成的高原河流、湖泊和湿地生态系统。

三江源,是黄河、长江和澜沧江三条大河的发源地。据测算,黄河总蓄水量的49%来自青藏高原,相比长江的25%和澜沧江的15%,三江源地区是名副其实的黄河水源所在地。

熊猫君的自然手记(一)|直面荒野,我们可以讲述什么?

星星海区,蜿蜒河道,星罗棋布的湖泊与高原沼泽湿地 © WWF-China

因为这蔓延千里的生命之水,让黄河流域成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古语有云:“得中原者得天下。”这里的中原就是指黄河中下游流域随着河流而发展起来的人类经济、社会、文化繁荣之地。恰恰是黄河如此重要的地位,探源黄河便成为不少帝王自赋的使命。

古今中外的历史上,关于黄河定源的过程亦是饱含曲折。史料显示,早在2500年前古人就开始了黄河源的探索。《尔雅》记录有“河出昆仑虚,色白。”此处的河即指黄河。唐代诗人李白也曾慷慨歌颂:“黄河西来绝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今天来看,古人能将黄河源的位置确定到昆仑山附近已相当不易。西晋的张华在《博物志》中写道:“河出星宿海”,此后,带有神秘色彩的葫芦形星宿海频繁出现在各种关于黄河探源记录的文献史料中。而新中国成立后,人们才开始真正意义上对黄河源头的科学探索。

熊猫君的自然手记(一)|直面荒野,我们可以讲述什么?

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史中,葫芦形的星宿海一直被认为是黄河的源头 @《大明舆地图》

关于黄河源头位置的争论,目前主流的3种说法分别是:1952年,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提出定约古列宗曲为源头;1978年,青海省人民政府定扎陵湖以西两百多公里处的卡日曲为源头;1999年,黄河水利委员会立碑将源头定为玛曲曲果。2004年,中科院科学家刘少创又将卡日曲上源那扎陇查河定为黄河源头,为寻源之旅又划上了新的问号。

熊猫君的自然手记(一)|直面荒野,我们可以讲述什么?

现代黄河源头调查历程与主要支流示意 © 中国国家地理

河流源头的确定一般根据“河源唯远”的原则,黄河源地区地势平缓,河流湖泊星罗棋布,要测量出哪一条支流最长,水量最大,确实是巨大的挑战。但更重要的,也许不是源出何处,而是在一次又一次探源的过程中对母亲河的深入认知。

熊猫君一行此次考察以黄河源区所在的玛多县城为中心,沿东线冬格措纳湖,西线鄂陵湖-扎陵湖,及南线星星海-黄河乡辐射展开。

熊猫君的自然手记(一)|直面荒野,我们可以讲述什么?

三天的考察行程 © LING Yunzhe/WWF-China

第一天 Day 1

海拔陡升

我们从农耕区进入牧区

出发前一天,团队顺利完成了项目中期进展的报告。入夜,广汽传祺的小伙伴来电告知,为项目考察准备的车辆已经集结整装待发,我们的荒野之行已经万事具备。

第二天一早,团队从西宁启程,一路向西。5月的高原刚刚告别冬季,日间光照充沛而气候趋于温和。草场刚刚开始返青,盛夏前最生机盎然的景象还没有出现,点点绿意下黄色的土地和灰色的岩砾线条硬朗,西北大地开阔的视野和粗犷的气息扑面而来。

熊猫君的自然手记(一)|直面荒野,我们可以讲述什么?

传祺车队载着熊猫君,向着远处的雪域高原出发 © WWF-China

海拔迅速从2000米上升到3000多米,沿途的景观也开始逐渐更替。驶过鄂拉山隧道,山路开始蜿蜒,农田难觅踪影,木本植物逐步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草场上一丛一丛的蓬松草花。

当海拔升到4000多米时,道路益发颠簸不平,建在冻土层上的公路,用“跳舞”的方式警示来到这里的访客安全第一。草丛变成了矮生的草甸,像一块块黄绿色的地毯,覆盖着脆弱的黄土大地。天空离我们越来越近,有种直击心灵的平静和广阔。

熊猫君的自然手记(一)|直面荒野,我们可以讲述什么?

天空离我们无比的近 © WWF-China

黄河源外

初见荒野生灵

就这样一路颠簸,邂逅连绵的巴颜喀拉山褶皱山脉,路过花石峡镇,我们抵达了考察第一站——海拔4117米的冬格措纳湖。

冬格措纳湖,藏语意为“一千座山围成的湖”。在湖边远眺,远处山顶的积雪还没有消融,晴好的天气下,仿佛立在天边的神山阿尼玛卿清晰可见,山水的印衬带来别样的神圣感。

熊猫君的自然手记(一)|直面荒野,我们可以讲述什么?

冬格措纳湖,天际线处的阿尼玛卿雪山 © WWF-China

冬格措纳湖虽不在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范围内,但属于黄河源头重要的淡水湖泊之一,也是访客到访黄河源园区前的第一印象。开阔的湖面和浅滩、丰富的湿地植物和水生生物资源吸引众多水鸟在夏季来此繁殖育雏。WWF高原湿地项目的调查研究显示,每年有近万只候鸟在这里筑巢繁殖。2014年冬格措纳湖被设立为国家湿地公园(试点),以更好地保护这片湖水所承载着的维持水源地安全并保障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功能。

熊猫君的自然手记(一)|直面荒野,我们可以讲述什么?

斑头雁 © 吴成友

斑头雁是初夏便早早抵达的先遣部队。它们体型相对其他水鸟更壮硕,后脑勺上有两道黑纹,看上去略带喜感,也因此获得“两道杠”的俗称,在野外非常容易辨识。每年3-4月,斑头雁从南方陆续飞来这里繁殖育雏。10月前后,举家返回南方越冬。研究发现,为适应高海拔环境,高原地区的鸟类体内的红血球与氧结合的速度更快,以适应低氧环境。

除了斑头雁,早早来到黄河源的还有赤麻鸭、棕头鸥和凤头䴙䴘等等。

熊猫君的自然手记(一)|直面荒野,我们可以讲述什么?

阳光下,河滩边的赤麻鸭在望远镜中仿若金色的羽毛璀璨动人 © 郭陶然/WWF-China

熊猫君的自然手记(一)|直面荒野,我们可以讲述什么?

凤头鸊鷉顶着寒风在湖面修筑的浮巢上准备孕育新生命 © 郭陶然/WWF-China

熊猫君的自然手记(一)|直面荒野,我们可以讲述什么?

冬格措纳湖的岛屿因为当地气候特点形成独特生物多样性 © WWF-China

透过望远镜,我们发现湖中的岛屿上有大块头的食草动物在活动。据当地人介绍很可能是被牧民放生的牛群,在湖面封冻期进入了湖心岛屿。这个夏天看来它们要在小岛上度过了。在自己的羊群牛群中挑选几只放生,回归自然,是当地藏民的习俗,也体现了牧民秉持的众生平等,生命轮回的信仰。

熊猫君的自然手记(一)|直面荒野,我们可以讲述什么?

认真开展现场调查的胖达团队 © WWF-China

看似贫瘠荒芜的草场,仔细观察才发现已有草花跃跃欲试开始绽放初颜。因为高原冬长夏短、寒冷多风等气候特点,高原植物为了适应和生存,普遍呈现一种“矮小紧凑”的形态特点,只有你俯身端详,才会发现微观世界令人惊叹的生命力:一丛丛蓝紫色的天山鸢尾花形艳丽;作为常见藏药原料的穗序大黄,叶片和花絮正渗透出鲜艳的红色;豆科植物高山野决明的亮黄色花朵,大有一片片覆盖草场的趋势。它们都在乘着高原短暂的夏季,尽力吸收阳光和雨露,萌芽生长、开花结果,恪尽它们传承物种的生命意义。

熊猫君的自然手记(一)|直面荒野,我们可以讲述什么?

天山鸢尾在这里收缩了身形,但花形依然明丽细腻 © VC/WWF-China

熊猫君的自然手记(一)|直面荒野,我们可以讲述什么?

穗序大黄布满皱褶的叶片如同荒漠中的一瞥惊鸿 © WWF-China

熊猫君的自然手记(一)|直面荒野,我们可以讲述什么?

高山野决明正蓄势待发 © VC/WWF-China

传承

千年的游牧智慧

完成第一站的记录,团队向素有“黄河源头第一县”之称的玛多县城继续前行。

玛多县隶属于果洛壮族自治州,“玛多”藏语意为“黄河源头”。据统计,全县约有大小湖泊5000多个,所以也有“千湖之县”的美誉。整个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都在玛多县县域范围内。

玛多气候只有冷暖两季,年均温-4 ℃,极端低温达到-48.1℃ ,含氧量仅为海平面的59%,水的沸腾温度低于80度。由于高海拔和严峻的气候条件,全县没有一棵树。即便如此,当地世代生活着勇敢而坚毅的牧民却发展出与高原环境和谐相处的生存智慧。

其中之一便是“全年放牧、季节转场、靠天养畜”。玛多县的传统牧民主要采取两季轮牧。冬春季,他们在海拔3700-4400米的平原地区放牧;夏秋季,再把家畜迁移到海拔更高的4400-5600米的高山草甸,享受那里的丰美牧草。这样既能兼顾生态恢复也确保了经济收益。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口不足2万的玛多县曾因其发达的畜牧业号称全国首富县。

熊猫君的自然手记(一)|直面荒野,我们可以讲述什么?

山下的羊群 © WWF-China

不过,过去由于过度放牧、偷补乱猎、乱采滥挖等人为因素,加上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黄河源区的草场退化和沙化现象十分严重。从解放初期直至上世纪90年代对野生动物资源的大肆捕猎造成当地生物多样性的锐减:麝类几乎消失,鹿类减少90%以上,雪豹等大型猫科动物踪迹罕见,花斑裸鲤等水生生物资源和湿地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与此同时,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矿产资源开发热潮,特别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淘金者,因乱采滥挖进一步造成植被破坏、土壤沙化和水土流失等问题。加上快速发展的畜牧业使得草场的负荷日益加重,并最终影响其自然复育的能力。九十年代后期,玛多县甚至戴上了“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近年来,气候变化进一步加剧了草场的退化,地下冻土层的消融,进一步加剧了草皮的剥离,盖度不断下降后裸露的土地在干燥多风的气候影响下进一步加剧被侵蚀......据老牧民介绍,几十年前的玛多,牧草高度可以接近牛羊的腹部;而如今,裸露沙化的土地放眼皆是,生态保护和恢复的挑战任重而道远。

熊猫君的自然手记(一)|直面荒野,我们可以讲述什么?

沿途邂逅一只在沙化草场上孤独觅食的黑颈鹤 © WWF-China

为了保护青藏高原的自然生态系统以及赖此生存的野生动物,特别是三江源国家公园启动试点建设以来,包括生态修复和恢复、生态补偿、社区参与等方式在内的有效管护手段正在被不断运用于实践。通过政府补贴,玛多县正在逐步削减畜牧总量以达到一个人地平衡的水平,缓解对高原草甸自然恢复的压力。与此同时,黑土滩修复、生物链修复等项目的推进,以及WWF正在参与的高原湿地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监测等工作,也在帮助脆弱的黄河源区逐步恢复其昔日的生机。

熊猫君的自然手记(一)|直面荒野,我们可以讲述什么?

沿途我们常常邂逅淡定从容的藏野驴群 © 郭陶然/WWF-China

在青藏高原上,你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景象,一边是牧民饲养的牛羊群,不远处就有藏野驴或是藏原羚的身影。在动物的眼里大自然本没有区域和界限,自古以来它们就是这样在一起共生共息、相依相伴的世世代代生存至今。

望着这些自由的生命如此融洽的生活在同一片草原上,不禁让人想起三江源国家公园总则中强调的全民共享和世代传承的理念。这里的“全民”不仅仅是他们(当地人),也属于我们;不仅仅是我们(人类),还有它们(野生动物植物)。世代传承的也不仅仅是这片土地,还包括这种人与自然相生相依的方式。

渐渐地,一个生生不息的国家公园印象尽入眼帘,用乔治·夏勒博士的话描述恰如其分,“这无疑是一份心灵的馈赠”。

熊猫君的自然手记(一)|直面荒野,我们可以讲述什么?

团队在冬格措那湖畔留下此行第一张合影,也留下熊猫君守护三江源的承诺 @ WWF-China

玛多印象

逃不过的高反

傍晚六点,团队按时抵达玛多县城。

1956年建县的玛多县域亦有悠久深厚的历史,见证了古往今来,秦汉时期的西羌文化、南北朝时的吐谷浑文化、唐朝以来的唐蕃古道、明清时期的中外科考探险等等。玛多还是藏族人民传唱歌颂的英雄格萨尔王的故乡。玛多县城内的格萨尔王博览园,也是所有藏区唯一供奉的一座格萨尔王坐像,传递出玛多人民浓浓的企盼和平、繁荣的心愿。

天气晴好的傍晚,身穿藏族传统服饰的人们会聚集到广场上,表演传统的舞蹈:锅庄。在欢快的节奏中载歌载舞,成为玛多县城夏夜独特的风景。

熊猫君的自然手记(一)|直面荒野,我们可以讲述什么?

第一天的最后一站:格萨尔王文化博览园 © WWF-China

据说来到玛多的人都特别容易产生高原反应,哪怕是当地的藏族人,也不喜欢在玛多留宿。其实主要原因可能还是因为植被稀少,氧气不足。进入县城,团队成员陆续有了明显的高原反应,头疼、肠胃不适、发烧等等,看来“夜不宿玛多”的传言,果然“名不虚传”。但为了按要求完成项目调研任务,整个团队没有一个人掉队。而且,我们要在玛多留宿两晚。

熊猫君的自然手记(一)|直面荒野,我们可以讲述什么?

俯拍玛多县城 © WWF-China

在玛多,我们强烈感受到了中国政府在三江源保护中所采取的坚定决心。因为三江源不仅是青海人民的家园,更是中国乃至亚洲的生命水源。在生态环境退化的现实和严格保护红线的语境下,他们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改变。

就在我们开展调研之前,玛多县刚刚发布了禁止在扎陵湖、鄂陵湖、星星海自然保护分区开展旅游活动的通告。这其中既有国家公园对“保护优先”原则的坚定贯彻,也有审时度势,根据时代特点和社会需求重新审视国家公园未来发展策略的沉着和坚定。

如何因势利导引导公众用更合理、科学的方式去了解和感受国家公园,如何通过专业环境教育和自然体验项目设计,实现资源保护、社区发展和公众参与的多赢,这也恰恰是熊猫君团队此行想要探讨的目的之一。

熊猫君的自然手记(一)|直面荒野,我们可以讲述什么?

夕阳的余晖将县城染成了金黄 © WWF-China

希望通过今天的手记,带你看到了带着神秘野性的面具下的另一个黄河源,它的过去很神秘,它的现状备受关注,它的未来需要我们共同塑就。

想了解熊猫君后续的发现和思考吗?那就继续关注我们的黄河源考察自然手记吧。

(未完待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