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诺门坎战役对日本的战略到底有多大影响?

大东北的小豆包


有网友问:诺门坎战役对日本的战略到底有多大影响?实事求是的说诺门坎战役对日军没有什么战略影响。战役结束以后,日军大本营决定成立“诺门罕研究委员会”。

日军认为在诺门罕地区的失败,主要是由于仅相信传统的精神威力,而忽视武器装备的加强,并指出,日军苏军在认识上和研究上都不足。日军尤其是在增强火力方面。

按日军统计,日军被击毙7696人,另有1021人生死不明(不计算负伤和生病)。这些被击毙的人员中,有百分之三十七点三死于枪击;而遭航空炸弹、炮兵部队、坦克部队击毙的竟高达百分之六十二点七。由此,日军认为苏军炮兵太厉害。

所以在1941年,关东军关特演的时候,也就是对苏战备,准备北上进攻苏联的时候。关东军尤其看着加强炮兵和航空兵力量。

光是1个关东军第3军,下属虽然只有4个师团,但是却加强了4个独立战车联队,尤其在加强了独立炮兵力量,增加了6个独立野战重炮兵联队,2个重炮兵联队,3个独立重炮兵大队,4个野战高射炮大队,3个野战机关炮中队和3个独立臼炮大队,1个独立山炮大队和1个独立速射炮大队,以及1个炮兵情报联队。

另外加强了2个独立装甲工兵和坑道工兵联队,使用有线操作小型装甲车,也就是破坏铁丝网的作业车工兵联队。

日军认为增加炮兵和工兵力量就足以对付苏军。于是在1941年日军大本营于7月11日向关东军下达了“大陆命第506号”命令,也就是对苏战备令。

关东军特别演习开始后,兵员、武器、弹药、被服、装备、车辆、马匹等的绝大部分来自国内,这使朝鲜的釜山港和东北的大连港在这一时内,主要成为军用港。先后上陆的近60万兵员和堆积如山待运的军用物资,挤满了这两个港口。

当时预定的开战时间是1941年8月29日,日军的预想是歼灭沿海州地区之苏军,与海军协同攻占海参崴,扫除苏联在东部对日本之威胁;然后进军外蒙,使其与内蒙形成一体。但是8月1日,美国宣布对日本石油禁运,日本只有不到2年石油储备,为了获取石油,经过昭和御前会议拍板,才在当年12月偷袭珍珠港,改为南进政策。

日军放弃北进和诺门坎战役没有丝毫关系,是因为美国对日本石油禁运。而当时的西伯利亚是没有油田的,西伯利亚油田从70年代才开始正式开采。


深度军事


诺门坎之战让苏联见识了什么叫国家综合实力,对日本从此改变看法,不在当成对手。

朱可夫在苏德军事合作蜜月期,学到了德国闪电战的精华,作为苏德军事合作的苏军指挥官,有幸同古德里安等名将进行交流,演习,才能成为日后一代名将。

而日本陆军不知何为闪电战,从不注重机械化建设,一个国家就只有一个装甲师团,而且还是小坦克,根本不经打。

而苏联却有几十个坦克军,上万的中型坦克,还有重型坦克,所以驻日德军观察员就向希特勒建言,别与日本结盟,日本陆军水平还在一战水平。

诺门坎之战,朱可夫指挥苏军采用铁钳战术,一举将日军包饺子,几乎全歼了日本所有师团,至少歼灭七万日军,而自己损失忽略不计。

诺门坎之战将日本陆军打回原形,从此不敢对苏联有任何企图,还与苏联签订《日苏友好条约》,而对内宣称获胜,人为修改战果。

朱可夫回忆录也从不把诺门坎之战当回事,都主要放在与德坦克大战,都是几百万人的大战役,胜负都是上百万人死伤。

而一些日本右冀一直在更改日苏伤亡数,为皇军无敌找借口,可现实是日军经诺门坎一战,从此不敢惹苏联,只敢南下去打美英。

苏军解放东北,打日本关东军就跟打小孩似的,二十几天就将号称百万的皇军之花打回原形。

可总有一些人头埋在沙里,以为日军无敌,只看到头上绑的布条“必胜”,没看到日本穷的只剩裤衩了。


光芒万丈34957


间接促使了日本放弃了与德国夹击苏联的北上战略,从此南进派占据上峰

诺门罕战役,或称哈拉哈河战役,又叫诺门坎事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日本及苏联在远东地区发生的一场战役。战事于1939年在当时的满洲与蒙古的边界诺门罕发生,最终以日军的失败而结束。(开赴前线的日本士兵)

由于地缘利益上的冲突,日俄在近代曾多次开战,其中东北亚成为两国争夺的主要地区。

1904年两国爆发了日俄战争,结果日本胜利,南满被划归到日本的势力范围,而库页岛南部也归日本所有。之后,日本又趁俄国革命之际,将势力扩张至北满,并在1931年9月18日日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整个东三省。

这时日本人扶持的伪满洲国与苏联支持的外蒙古为邻,双方边界矛盾时有发生,以此应发了诺门罕之战。(诺门罕战役地图)

早在日俄战之时,日本就意图鲸俄吞西伯利亚地区,只是日本当时还张不开那么大的嘴。而二战爆发前夕,日本与德国组成轴心国同盟,德国希望日本能够与其一同东西夹击苏联,并许诺将大部分西伯利亚划归日本。

德国的这个提议,让早对西伯利亚垂涎欲滴的日本陆军十分的心仪,但却遭到海军的反对。海军的萨摩老爷们自恃帝国水师天下无敌,一定要南下东南亚,跟美英来次大决战。

但不论是北上还是南进,中国都是必须要面对的。

至于日本放弃北上而选择南进,是因为在诺门罕被苏军打怕了,实在是言过其实。

中国人对于苏军大胜的印象来源于当时国内媒体的宣传,而实际上无论是人员伤亡还是物资损失,苏军都要多于日本,苏军伤亡总计26000人,而日军伤亡只有17000人。并且,这还是在苏军以多打少的前提下取得的。

不过,不可否认的是,这次战役也确实让日本领教了苏联的冷血无情。也确实左右了日本今后的战略意图。

(1940年7月,日本确立“南进”方针,一年之后,日本联合舰队偷袭美国珍珠港,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扩大)


千佛山车神


1939年的诺门坎战役,苏日双方均伤亡惨重,孰劣孰优,可谓半斤八两,伤敌一千自损八百。苏军最终以惨胜收场,一定程度上阻止了日军北上的战略计划,从而避免了苏军腹背受敌的状态。

诺门坎战役之前,苏联“大清洗”已到尾声,斯大林曾下达的指令,命令朱可夫只许胜、不许输、不惜代价拿下这场战役,所以苏军全力以赴与日军展开生死较量,以强大火力和机械化部队,让日军见识到了苏军的真正实力。苏联这次战役赢得了战略上的胜利,虽然日军败北,但 对其战略影响不是很大,原因有以下几点:

1、陆军的自知之明。诺门坎战役,日军最初是为了试探苏军的军事实力,此次败北后,见识了苏军机械化部队是日军所不能比的,让日军提高了警惕,在东北屯兵数十万关东军以应对苏军的威胁,但并为影响到日军南进的计划,因为冰冷的西伯利亚,除了没石油,而该有的东北大都有了,因此没必要硬碰硬。

2、日军派系不和。南下还是北进,日本军部争议已经很久,陆军主张北进,而海军主张南进,陆军和海军的不和一直日本最大的软肋之一,蓄谋很久的北进计划一直举棋不定,原因之一是诺门坎战役碰壁之后,两败俱伤的结果不是日军想要的,之二是以当时日本国内的能力,根本无法同时进行北进和南进计划,所以日军把目光投向了资源丰富的东南亚战场。

3、日军利益所至。日本侵略中国,得到了大量的煤炭、铁矿、棉花等战略物资,而最主要的石油(大庆油田没找到)、橡胶等战略物资中国当时没有,而西伯利亚更是没有,日本的利益所在点是东南亚各国,所以诺门坎战役可以说是间接的撮合了日本陆军和海军共同南进的计划,但并非主要原因,而是从日本本国的利益为出发点。


所以综合上述,诺门坎战役对日本的战略影响并不是很大,而南进计划的日军最终大都成了美军的炮灰,几乎全军覆没。



赛门之略


影响太大了,当年陆军用最精锐的师团,日本陆军想与德国军队会师,陆军部一直准备进攻苏联,准备了很多年,但这次惨败使日本大本营放弃了北进,而选择了南进,趁着英法被德国打残了之机,迅速抢占东南亚,断绝了中国的缅滇生命线。

这次是日本人从新认识了自我,原来认为日俄战争失败的俄军,结果一试试,发觉苏联红军的军事装备及素质,已经全面彻底占据优势,日本人才开始修地下隧道作为长期防守苏联红军,而不是战略进攻苏联红军,由攻转守。放弃了蒙古抢夺,彻底承认苏军的地位。


随雨飘渺


诺门罕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 日本跟苏联在远东的一场战役。1939年5月11日—1939年9月16日在当时所谓的满洲国和蒙古国的边界诺门罕爆发。

日本 苏联双方的军队分别以“满洲国”及“蒙古国”名义交战。

双方并没有向对方宣战。战役最后 以日本关东军战败结束。

战前,日本“北进”及“南进”两派争论不休。

北进计划是以陆军向苏联西伯利亚发动攻势,目标是进攻至贝加尔湖一带。

南进计划则是以海军为主,夺取东南亚资源。

诺门罕战役的失败,表明苏联红军的实力比日本陆军强大的多。

诺门罕战役的失败 促使日本改为南进战略,最终在两年后偷袭美国珍珠港、向美国宣战及最后投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