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9 青衣江流淌著史前掉落的文明

“峨眉山哪,群峰環繞四面佛;青衣江喲,綠浪拍打古嘉州------”

青衣,是中國戲曲裡最美的角色。

她往往穿著一身青色衣衫翩躚登臺。

演繹出世間女子的儀態萬千。

青衣江流淌著史前掉落的文明

而巴蜀大地上的青衣是一條江水。

一個古老的民族。

青衣江,魏晉南北朝以前名叫青衣水,又稱沫水、大渡水,以青衣羌國而得名。

青衣江流淌著史前掉落的文明

青衣江,長江支流岷江支流大渡河支流,主源為寶興河,發源於邛崍山脈巴朗山與夾金山之間的蜀西營(海拔高程4930米),流經寶興在飛仙關處與天全河、滎經河匯合後,始稱青衣江,經雅安、洪雅、夾江於樂山草鞋渡處匯入大渡河。

青衣江流淌著史前掉落的文明

如果雲端之上的瓦屋山是父,那麼,自西而東穿境而過的青衣江,便是母。

青衣江的河運資源豐富,竹筏也一直在川江盛行。

青衣江竹筏每隻用楠竹150餘根紮成,頭尾部上翹,以減少江水阻力,筏底有浮簡增大浮力。為了不使貨物被水浸溼,筏面有一尺高的貨架,上蓋竹蓆,它可以由樂山上溯至雅安也可順流轉人岷江,直達成都。

川南的井鹽大部由青衣江水運,雅安也就成了川鹽大宗運銷的口岸之一,清代中葉年運鹽量1100噸左右,民國時期青衣江成立鹽運公司,年運量高達2500噸,抗日戰爭時期,樂山至雅安的江上,往來竹筏多達120只。

青衣江流淌著史前掉落的文明

川江河運業發達,自然也就有了有名的川江號子。

關於號子的出現,在西漢《淮南子》中這樣說道:“今夫舉大木者,前呼邪許,後亦應雲,此舉重勸力之歌也。”可見號子作為一種最質樸的藝術表現的出現,代表了勞動人民在艱苦的生活中頑強抗爭的生命。而川江號子的產生,更是許多川江灘多水急,船險難行的產物。

青衣江流淌著史前掉落的文明

“出門拉船呦,你安下心呦。不要想你的未婚妻呦,完成了任務就回家呦。”老號子手徐學富與徐福明唱著。

青衣江流淌著史前掉落的文明

巴蜀境內,山巒重疊,江河縱橫,交通不便,貨物流通、客運往來,皆需木船載客運貨,於是木船成為主要的交通工具,江上木船的動力來自船工的身體。

以前大家需要離家很長一段時間去拉船,離開家人,有時可能還不知道歸期。

每當逆江而上或者船過險灘的時候,船工們就得拉縴、划船。號子的一些詞就是這樣創作出的。鼓舞士氣,貼近生活,也能緩解船工的疲憊與緊張。

青衣江流淌著史前掉落的文明

艄翁又稱駕長,是一船之主,眾船工皆聽艄翁指揮。在明、清時期,是由艄翁擊鼓為號指揮船行,統一扳橈節奏。大約在清朝中期,才逐漸興起號子,產生了專門的號子頭。

號子是川江的魂魄,寫盡了江畔世代的喜怒哀樂。而這些號子手們更是號子的魂魄。

每一首都唱著船工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真實生活、情感,就如同江水一樣坦坦蕩蕩。

青衣江流淌著史前掉落的文明

他們都在講述著青衣江獨特的千年歷史文化。

青衣江流淌著史前掉落的文明。

在青衣江邊靜吹江風時,總有一瞬間會感慨千年以前吹來的古代的風是否正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