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豫劇名家馬金鳳有什麼藝術成就?

古琴工匠人


馬金鳳,女,漢族,1922年生,祖籍山東省曹縣。2006年豫劇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統戲劇類,2008年被文化部命名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豫劇)代表性傳承人。

馬金鳳,原姓崔,其父崔合利是民間藝人。她5歲開始隨父學唱河北梆子,7歲登臺演出,與父同臺演出了《三義記》《劉二姐趕會》,嶄露頭角,被譽為“七歲紅”。

1930年,拜豫劇名演員馬雙枝為師,改唱豫劇,並曾受教於燕長庚、翟彥身等名師學習祥符調、豫東調和豫西調的唱法;1953年到上海演出《穆桂英掛帥》時,曾得到京劇大師梅蘭芳的具體指教,並被梅蘭芳收為弟子。

馬金鳳14歲正式登臺演出,經常上演的劇目有《老徵東》、《羅煥跪樓》、《三孃教子》、《對花槍》等。解放後,馬金鳳與劇作家宋詞合作,對《老徵東》進行整理易名為《穆桂英掛帥》。1956年進京演出《穆桂英掛帥》轟動京城,被譽為“真國色”的“洛陽牡丹”。

1958年中央工作會議在鄭州召開時,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觀看《穆桂英掛帥》。該劇影響全國,至今盛演不衰,尤其那“五十三歲又出征”的成套唱腔,膾炙人口,廣為流傳。

馬金鳳是豫劇“馬派”藝術的創立者、“豫劇五大名旦”之一,是20世紀中舞臺生命最長的豫劇表演藝術家之一,中國帥旦戲曲創始人。其代表劇目《穆桂英掛帥》、《花打朝》、《花槍緣》都已拍成戲曲藝術片。

馬金鳳的聲腔以豫東調為主,融合了祥符調、豫西調的基本特點,具有高亢、明快、清新的特點,其演唱以小嗓為主、大嗓為輔,聲音堅實、柔韌,吐字清楚;表演細膩、灑脫、生動逼真,自成一家,被稱為“馬派”。曾獲得“豫劇功勳杯演員”和“豫劇藝術終身成就獎”等殊榮,被稱為國寶級豫劇大師。代表劇目《穆桂英掛帥》、《花打朝》、《花槍緣》等。

1956年,馬金鳳參加河南省第一屆戲曲觀摩會演,主演《穆桂英掛帥》獲演員一等獎;1983年,她被全國婦聯授予“三八紅旗手”稱號;1992年,被國務院授予“對國家有特殊貢獻的專家”稱號(為中組部直接聯繫的專家);1994年,榮獲“中國豫劇名旦功勳杯”;2004年,她被文化部授予“表演藝術成就獎”和“終身藝術成就獎”;2011年,被第二屆中國豫劇節組委會授予“豫劇藝術終身成就獎”;2013年,被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授予 “第二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薪傳獎”。

馬金鳳一生教授弟子無數,可說馬派弟子遍及全國。




古琴工匠人


看過豫劇影片《穆桂英掛帥》的人,大概不會忘記影片中那個氣宇軒昂、雍容大度的三軍元帥穆桂英的形象。這位巾幅英雄的扮演者,就是在豫劇界享有盛名的旦角演員馬金風。馬金鳳以她獨到的藝術成就,曾被人們譽為“洛陽牡丹”。

馬金風1922年出生在山東省曹縣一個貧苦藝人家裡。她的父親是有名的河北梆子演員。馬金風從六歲起就跟父親學戲,七歲隨父親同臺演出。當時,人們叫她“七歲紅”。

馬金鳳八歲那年,父親所在的戲班解散,又逢災年,全家逃荒到了河南。可是到河南以後,生計依然沒有著落,舉家凍餓難度。馬金鳳的父親實在養不活全家,終於含著一把辛酸淚,忍痛把唯一的女兒賣給了一個姓馬的戲班班主。馬金鳳的名字就是從那以後叫起來的。

童年的悽楚,生活的艱辛,使馬金風過早地懂得了人世的冷暖。因此,在她幼小的心靈上,暗暗立下了一個志向:學好戲,演好戲,爭取擺脫困苦的境遇。這樣,在戲班的破落院子裡,人們時常看見一個八、九歲的小女孩,穿著破衣服,不畏寒冬酷暑,日復一日地刻苦練功、吊嗓。

後來,馬金風又先後拜當時祥符調名藝人馬雙枝、管玉田、司鳳英和豫西調名藝人燕長庚、翟燕身為師,廣泛學習了這些名家的精湛藝技。這些,都為她以後在藝術上的長足進步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幾十年漫長的藝術生涯中,馬金風辛勤探索,勇於創新,把豫東調、豫西調和祥符調渾然一體地融匯於自己的演唱之中。除此以外,馬金風還十分注意向其他劇種和其他優秀演員學習,不斷充實和豐富自己的表演手段。

比如她從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程硯秋的水袖動作中獲得有益的啟示,而蓋叫天的武生技藝又牽動了她的某種藝術構思。在馬金鳳的唱腔裡,我們還可以聽到河南曲劇、河南墜子甚至京韻大鼓的旋律和韻味。

由於馬金鳳不間斷地、虛心地廣收博採,並融化於自己的唱腔、表演之中,她的藝術日臻完美、多姿多彩,形成了獨具風格的豫劇旦角表演藝術流派,激聲洛陽,譽滿中原。

馬金鳳是一位造詣很深,同時又具有強烈事業心的藝術家。幾十年來,她在藝術上孜孜探索,刻意求精,辛勤創造,不斷開拓。她忠於豫劇藝術,熱愛豫劇事業,而且愛得深沉、執著,併為之付出了全部心血。

我國近代著名學者王國維在其《人間詞話》中曾提出過治學的三種境界,第二種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戀花》)意思是說做學問、成事業要有頑強刻苦、百折不撓的進取精神。把這兩句詞移贈給馬金風,也是非常合適的!


魏青衣


馬金鳳簡介

馬金鳳是山東曹縣人,師從梅蘭芳,著名的豫劇演員,豫劇六大名旦之一,6歲隨父學河北梆子,7歲登臺配戲,9歲改學豫劇,14歲正式登臺擔當劇目主演,早期藝名“花蛾子”,40年代末唱紅於安徽省界首市,綽號“蓋九州”。馬金鳳老師生於1922年,是活躍在舞臺上最長的旦角演員。

馬金鳳老師的藝術成就

談起馬金鳳老師大多數人都會想到“兩花一掛”即《穆桂英掛帥》、《花打朝》《花槍緣》,這也是馬派的代表性劇目。如今那個穆桂英的形象已經深入到每一個戲曲愛好者的心裡,忘不了她氣宇軒昂,統領三軍的場面。馬老師唱腔明亮純淨,清脆圓潤,音質堅實、柔韌,唱法上主要採用假音,真假音結合作用,同時吸收了山東梆子的特色,形成了獨一無二的馬派藝術。談起馬金鳳老師的藝術成就,我想可以分為以下兩點:

⑴發展了旦角兒,獨創了帥旦這一藝術行當。在馬老師之前旦角可以大致分為青衣、花旦、刀馬旦、武旦、老旦、花衫等類別,由於馬老師演出的角色大多年齡較大,沒有其他旦角演員那些梳妝打扮、穿針引線的表演,根據演出的需要,馬金鳳老師借用了彩旦的表演技巧,同時融入了青衣、閨門旦、武旦、老旦等表演程式,獨創了適合劇中人物的帥旦這一新的藝術行當。

⑵成功地塑造了氣宇軒昂、雍容大度、巾幗英雄穆桂英的形象。馬派經典劇目,也是知道的最多的一個劇目《穆桂英掛帥》,轅門外三聲炮響如雷震,天波府走出我保國臣,頭戴金盔壓蒼鬢……

代表作品

《穆桂英掛帥》

《花打朝》

《花槍緣》

《楊八姐遊春》

人物評價

她的一出《穆桂英掛帥》響徹神州大地,歷經半個世紀的風霜愈加高亢清亮;她是豫劇六大名旦中唯一仍活躍在戲曲舞臺上的表演藝術家,整整80年,這朵“洛陽牡丹”一直燦爛盛開;她創立的豫劇馬派“帥旦”藝術如今薪火相傳,成為跨世紀的民族藝術瑰寶。(河南日報)

馬金鳳是一位德高望眾、德藝雙馨的老藝術家,她不問收穫、默默耕耘,是中國戲曲文藝界的一面旗幟。我們應該向她學習,並祝願馬老藝術之樹長青,藝術道路長寬且遠。(文化部藝術司副司長呂育忠)

馬金鳳創立的馬派藝術,是洛陽戲曲文化的傑出成果,是河南豫劇的驕人財富,更是中國戲曲文化中的珍品瑰寶。我們要傳承好這一寶貴財富,讓馬派藝術弘揚光大。

(中國劇協副主席李樹建)


精選曲藝


(文/五花肉)

她是梅蘭芳的弟子,她是豫劇馬派創始人,她是六大豫劇花旦之一,她是非文化遺產傳承人,"洛陽牡丹"⋯⋯眾多的身份成就一個優秀的豫劇藝術家。

一出《穆桂英掛帥》響徹大江南北,也讓馬金鳳火遍全國,說起馬金鳳記憶裡便是春節戲曲晚會上看到的她的表演,身段、唱腔無不上乘,自有一番獨特的風格。

馬金鳳是個苦命的孩子,早年沿討至河南開封拜師學藝,7歲登臺,14歲便擔任劇目主演,之後在戲劇舞臺上開始發光發亮。耳熟能詳的經典劇目包括《穆桂英掛帥》《楊八姐遊春》《花打朝》《花槍緣》,她的唱腔糅合豫東調和二八板,在輔之以山東梆子的音調,自成一番韻調。


她扮演的角色中年歲都比較大,沒有少女的明媚嬌柔,而是成熟女性的風姿韻味,尤以穆桂英這個角色最為突出,將穆桂英的英姿颯爽和氣宇軒昂塑造的入木三分。

馬金鳳是當之無愧的藝術家,2011年她獲得豫劇終身成就獎,在豫劇歷史上留下了璀璨的一筆。


五花肉wd


馬金鳳老師是我國著名錶演藝術家,她出身寒微,家境貪苦,不得不賣藝為生。她天資聰明,勤奮好學。年僅七歲,就名傳梨園。五六年進系匯演獲得毛主席,周總理的高度稱讚。抱譽而歸。她的一部穆桂英掛帥響徹大中華。從此她也就與穆桂英連在一起。馬金鳳,八十多年如一日,為我國的戲曲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堪稱中國文藝事業的功臣元勳。

餘有詩讚曰,

少小學藝走天涯,處處唱戲處處家。

天資聰明人人愛,界首七歲傳佳話。

三丈舞臺塑人生,經典掛帥人人誇。

百年人生百年好,戲過百年開金花。

`


夜琳夢曦1


最愛聽馬老師的對花槍


甲玉明173


馬金鳳,豫劇六大名旦之一。演過很多戲曲,大家比較耳聞目詳的有 穆桂英掛帥,花槍緣 ,花打朝等,其中花槍緣,花打朝,被拍為電影,被全國人民欣賞,對豫劇讓更多的人認識也起到很大作用,被稱為洛陽牡丹。現在已差不多百歲老人了,祝她健康幸福


戲韻梨園


馬金鳳開創了帥旦先河,這是對整個戲曲界的巨大貢獻和藝術成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