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5 个人电脑叁拾柒年整

请回答1981

人类善于对“从哪来、到哪去”的问题进行反复释义和自我解答,而这种执念也被人类更多地嫁接到认识、理解事物过程之中。1981年,无论是放大到人类编年史的进程,还是聚焦到国史演义,历史行文在这里都需要暂做停留,我们把“重大的变革”用几个平凡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无限的不凡意义来。或者我们会从此时此地逆流溯源,去挖掘出藏匿在历史洪流之中重大成就的“胚胎和萌芽”。

个人电脑叁拾柒年整

1981年4月24日, IBM推出首部个人电脑IBM 5150。它为快速发展的个人电脑市场推波助澜。IBM 5150使用英特尔8088微处理器,微软MS-DOS操作系统。同年,第一款便携式电脑研制成功,亚当·奥斯本(Adam Osborne)揭开了Osborne I的神秘面纱。Osborne I重约24磅,售价1795美元,显示器5英寸,另外,有两个软盘驱动器、64千字节存储空间和一个调制解调器。这不仅仅是流水线组装的钢铁稀土聚合物,而是人类跨步历史发展的助力器。这样的定位可能感性的成分掺杂过多,但“个人电脑”的出现确实是把人类发展递送了一个层级并开启了后三十年的技术突飞的闸门。1981年本是一个地球公转周期的记录方式,但是由于“个人电脑”的价值赋予,整个1981也变得极不平凡。

个人电脑叁拾柒年整

$1,795不是流水线拼装而是创新非凡

1981年IBM首部个人电脑的售卖价格为1795美元,一经问世就推动了生产方式的变革。从体积上看它不再笨重(相对于之前的大型计算机),从处理计算能力上看它成几何倍量级翻番,这一切都大幅度降低了使用计算机的门槛,让计算机在更广范围内服务人们实现大规模信息处理和计算活动。

个人电脑叁拾柒年整

而在1981年,中国从事产业劳动的普通工人月薪平均工资为39.3元人民币,按照当时美元和中国的汇率(1: 1.7051)1795美元约等于3060元人民币,相当于中国普通工人77个月的劳动所得。这样的产品收益其背后凝结的不是流水线的拼装而是“创新“的能力。其实,现实的经济学原理已经反复向我们论证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掌握核心科技便是掌握利润的控制阀门。80年代的“新技术“投入市场后迅速变现,同时,也为后来的技术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沿革方向。

如今的成果源自“80后“的萌芽

现阶段,我们每天都可以从各种渠道接受大量的信息,信息的处理能力借助各种“新技术“也在不断扩展。类似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这些热词已经超出物理熔点的范围,不能再热了。但是,这些热词的出现是最新提出来的吗?不是——早在上世纪50、60年代科学家就在尝试如何实现“人与物、物与物相互连接”,但是苦于技术的局限性,始终无法突破难关来实现这一愿景。随着以“个人电脑”为代表的新技术的实现,并在上世纪末加入了因特网的技术,万物互联的实现从“天方夜谭”逐步扩大成“可行性分析”到今天成为落地的一个个技术应用和现实产品(如:智能家具)。可以说,现在的技术应用成果都是源于此前的技术成果,今天的技术成果也必将成为未来“新技术成果”的出发点。

个人电脑叁拾柒年整

历史的偶然?必然的历史!

个人电脑的三十七年,从厚重笨拙的“铁匣子”到今天轻薄的只有几厘米甚至几毫米的屏幕,一次次进步革新绝非突发奇想的碰撞,也不是运气积攒的爆发,而是人们一次又一次在反复实践中得来的,是从已有技术横跨脑洞“创新”而来的。个人电脑或者其他新技术绝不是在某个历史节点等来的,是需要我们笃定信心,脚踏实地拼来的。每一次进步绝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通过创新、努力后取得的必然结果。

个人电脑叁拾柒年整

下一个三十七年我们将迎来什么?又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回想今天的技术和今天的我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