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0 诗词创作:形象思维的方法

诗词创作:形象思维的方法

诗词创作:形象思维的方法

诗词和音乐的渊源决定了诗词也是韵律艺术,严格地说没有韵律的诗词是不能称其为诗的。诗歌的最大特性是宜于诵读和歌唱,所以它必须能够与音乐合拍。尤其是汉语,由于它特有丰富的声调,所以即使是我们平常说话和写文章,如果词句组合不当也会造成拗口而缺乏美感,更何况用汉语做诗,那就更需要掌握其韵律。在古代汉语和文言文时代,在语言基础理论方面有音韵学,学习诗词有专门的诗韵和词汇方面的训练,做诗时要符合格律和词曲牌。这样创作出来的诗词言简意赅,诗句顿挫合拍,流畅而不失音乐之美感,可诵可唱,读得顺、听得懂,能让人充分领境。

写诗主要掌握好“意”、“景”、“情”。意境,也称“意象”、“境界”。它是诗人的主观感情与客观事物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情景交融具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象外之象,是意境在艺术表现和艺术成果上的主要特征。意境是主客观的有机统一体,它是真景真情真实的感受,是具体的、生动的、真实的完整的感受。用字、用词力永平稳、清晰,切忌生搬更套,少用泠僻字去追求华丽。好诗百读不厌,是以意境取胜的。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苍茫的暮色中,枯藤垂挂在古树枝上,刚从天边归束的鸟鸦正绕着古树寻找窝巢。小桥下潺潺流着溪水,溪桥旁几户人家的屋顶上垂起傍晚的炊咽。荒凉的古道上,夕阳残照,西风泠冷的刮着,一个孤单无家可归的游子,骑着一片瘦马,低垂着头慢慢地朝着运远的天边行走。这是一幅深秋傍晚天涯游子凄凉的旅行图。这图展现在我们在我们脑中,是多么悲凉凄惨,具体真切,牵动人肠。读后,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尝其悲,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和美的感受。诗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天涯”、“人”等都有是客观景物,但一旦与带有主观色彩的“断肠”两个字连贯起来,使主客合一,便成了具有强烈感染力的艺术形象,这就是通常讲的“情化了的物,物化了的情”。

什么叫形象?

形象是指根据社会生活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感情和审美价值的具体、生动、真实的生活画面。它包括人物、景物、场面等。

什么是形象思维?其特征有哪些?形象思维是创作者在整个创作过程上所进行的不脱离形象、凭借想象、伴随情感和审美评价的主要思维活动方式。

形象思维的特征

一是思维是全过程始终不离开形象。创作中的思维过程是:“物象——直感印象——审美意象——艺术形象”这样一个形象思维过程。用画竹来概括就是:“园中之竹——眼中之竹——胸中之竹——笔下之竹”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画家的思维始终没有离开“竹”这个形象。

二是创造性的艺术想象起着特别突出的作用。艺术形象是艺术想象的产物。

(1)、创造性的艺术想象使客观事物的感性特征(包括微小的细节)再现在知觉表象中,使作者从直观点中把握事物本质。

(2)、艺术想象可以补充直接经验的不足,使作者突破直接经验的局限,从更广阔的领域里去组合、创造。如《岳阳楼记》,作者范仲淹并没有到过岳阳楼,然而他通过创造性的艺术想象,写出了千古名文。

(3)、通过艺术想象,可综合改选素材、集中突出地显现事物的本质和个性特征。

三是形象思维的整个过程都伴随着感情的波动,情感渗透于想象之中。情感波动表现为“进入”和“跳出”。进入,即指作者不能一味沉浸于对象的体验之中,必须跳出来,站在一定高度审视自己的情感体验。

为什么说“诗要用形象思维”?

毛泽东同志在给陈毅同志的一封信中指出:“诗要用形象思维”。为什么“诗要用形象思维”呢?

第一,形象是文学反映社会生活的手段和形式,也是文学创作的手段和形式。文学是通过具体、生动、可感的生活画面的描绘,把生活的本质和规律形象地表现出来的。作家是用形象思维“艺术地掌握世界”,反映社会生活;而科学家认识世界是用抽象思维“理论地掌握世界”,用概念来反映客观事物。例如:同是毛泽东、同是写长征,在《长征的意义》一文中,毛泽东同志运用的是概念、是判断、推理、论证的抽象思维方法论述反映长征的。而在《七律 长征》一诗中,是通过“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等具体、生动、感人的画面来描绘长征的历程,是用形象来反映长征的。

第二,象思维是诗歌创作中必备的思维活动方式。是把抽象变为形象,将无形变为有形的形唯一方法。风力无形,画家将风赋形于树枝。花香无状,画家将花香赋状开马蹄和蜜蜂(如画家要表达“踏春归来马蹄香”的“香气”,便在马蹄后面画几只蜜蜂跟着飞)。“愁”是抽象的、无形的,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但通过诗人形象化的描写,就成发有形的、具体的东西了。如李白的“以酒消愁愁更愁,抽刀断水水更流”,秦观词:“无边丝雨细如愁”,“愁”就有了具体的形状(流水不断,细雨如丝)。李颀诗:“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愁”有了深度。李清照词:“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有了重量。赵嘏诗:“夕阳楼上山重叠,未抵闲愁一倍多”,“愁”有了倍数。李煜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有了体积和长度。贺铸词:“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愁”有了时间和空间概念。

第三,形象思维是把客观与主观融为一体的最佳方式。如前面(什么是意境?)所举的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一诗的例子。

总之,诗词作品必须用形象思维的特殊的方法进行创作,反映社会生活,才能使作品读起来感到具体、生动、感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和美的享受。

诗词创作:形象思维的方法

诗词创作:形象思维的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