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9 故鄉的端午節 牽引著我們魂歸故里的獨特芳香

今年故鄉的雨水多了些,雨絲宛如從天際垂下的簾幕,包裹著整個故鄉,遠遠望去,本是一片朦朧之美,但我腦海浮現的確是“粽子”一詞;五月五,是端午,這雨水就像是一塊連接天地的粽葉一樣,應了時節,故鄉此刻豈不是像一個巨大的粽子?讓人嘴饞?

故鄉的端午節 牽引著我們魂歸故里的獨特芳香

故鄉的美景讓人垂涎,但最讓人解饞的莫過於親人包裹的一個個美味可口的粽子;腦海裡依然能勾勒出,萬家燈火下,一家人,一張方桌,桌上堆著食材,不管老少,你卷著粽葉,我放著餡料,他繫著棕條,溫暖且歡樂的畫面;端午節的那天早晨,家家戶戶的鐵鍋裡都煮著粽子,清香溢出鍋沿,順著煙囪,爬過青瓦,越過屋頂,匯聚在一起......

故鄉的端午節,沒有開闊的水域,少了幾分賽龍舟的熱鬧,也沒有家家戶戶門前懸艾的情景,當然,我曾暢想過故鄉能有千舟並進、萬戶懸艾的情景,但故鄉就是這樣一位不愛張揚的使者,默默地卻將食粽這一傳統習俗的精華展現到了極致:“這粽子啊!買的不行,得親手做的,才香!”。每逢端午節到來,故鄉里,家家包粽子,人人吃粽子,無處不瀰漫著粽子的芳香!

在故鄉,說到包粽子,必須要提前準備好食材,端午節前幾日,就得到集鎮上將粽葉、香料、糯米等食材採購回來。端午節的前一天,用清澈的山水將糯米浸泡一段時間,待一顆顆糯米邊緣回軟,然後撈起,放置在竹篩裡,晾除部分水份;肥瘦均勻的新鮮肉沫、豆沙、香菇等作為餡料;將糯米分成幾份,再將不同口味的餡料與糯米混合均勻,撒上香料入味;將買來的粽葉清洗乾淨,在我的故鄉,粽葉多采用的是竹葉,捆綁粽子用的是棕葉,將晾乾的棕葉撕成條,過水備用。晚飯過後,一家人會圍在桌子旁包粽子,粽子的形狀並沒有講究,隨心而為,但得將不同口味的區分開來,以免岔了味;包完之後,為了不容易混淆不同的口味,同一種口味的在棕葉一端打一個結,拎起來,就像一串串青綠色的‘炮仗花’。包裹完的粽子還得用清水泡上一會兒,然後撈起,晾起來,到第二天早上才能下鍋煮。

故鄉的端午節 牽引著我們魂歸故里的獨特芳香

端午節那天的早上,沒有吃早飯一說,吃的就是粽子。將包裹好的粽子放在鐵鍋裡用清水煮或蒸,幾根柴火過後,蓋上鍋蓋,用餘溫悶一會兒便可出鍋。不過卻是不能全部拿出來,得留下不同口味的粽子一樣一個在鍋裡,到中午才能拿出來。聽老一輩說,這是對“神”的一種敬畏。剛出鍋的粽子得放置在竹篩上幾分鐘,以免燙傷手,待粽葉微涼,用剪刀剪下一個來,解去棕條,層層剝開粽葉,此時,餘溫剛好,聞一聞,香氣撲鼻,嘗一口,唇齒彌香;再取一碟自家醃製的鹹菜,和著香噴噴的粽子,一口下去,滿滿都是回憶!彷彿能看到小時候的自己,手裡拎著幾包粽子開心地到處亂跑......

由於地域的緣故和習俗的不同,相比其它地方的端午節,故鄉的端午節顯得單調了許多,沒有賽龍舟、懸艾、佩香囊、點雄黃酒之類的習俗,不過祖祖輩輩形成的另一種習俗卻是獨有樂趣——找“百樣菜”。“百樣菜”字如其名,意為尋足一百種“菜”,洗乾淨,然後抄或者煮在一起,形成一道獨具特色的大雜燴,材料多是家鄉周邊自然生長的野菜、嫩尖等;小時候,早上吃完粽子之後,就會和父母一起,揹著竹籃,到附近的山邊尋野菜,一天下來,卻也尋不到一百種野菜,但那種屁顛屁顛跟在父母后面找野菜的樂趣卻是無法言語的。其實這只是祖輩對生活期盼於衣食無憂的一種寓意而已,只是小時候不懂事,以為非要湊齊一百樣才可以,只是現在明白了這個寓意,再也沒有了小時候的那種樂趣。

故鄉的端午節 牽引著我們魂歸故里的獨特芳香

端午節那天的晚上,老人們總會聚在火坑邊,給小孩們講著端午節的由來,我們為什麼會有粽子吃?用地道的方言動情地敘述著偉大愛國詩人屈原是如何去跳汨羅江的,伍子胥是如何捨己為國喪生的......這些傳統節日故事是我們小時候最愛聽的,也是百聽不厭的。

回想著,已經走進了今年的端午節;“年年五月五,歲歲人不同。”同一雙包粽子的手,小手成了大手,大手上又多了一些褶皺;故鄉的人每一年都如此單調的過著端午節,卻不嫌煩,先不說他們是否知道端午節食粽、賽龍舟是紀念誰?但他們都知道,這是我國傳統的節日,是我們中國人血肉裡不可摒棄的一部份。

隨著時間的流逝,也許,我們能忘記故鄉的模樣,也能模糊親人的長相,但是不會忘卻縈繞在房簷屋頂、大街小巷,牽引著我們魂歸故里的獨特芳香,因為這芳香是端午節獨有的——印章!

供稿:楊國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