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9 故乡的端午节 牵引着我们魂归故里的独特芳香

今年故乡的雨水多了些,雨丝宛如从天际垂下的帘幕,包裹着整个故乡,远远望去,本是一片朦胧之美,但我脑海浮现的确是“粽子”一词;五月五,是端午,这雨水就像是一块连接天地的粽叶一样,应了时节,故乡此刻岂不是像一个巨大的粽子?让人嘴馋?

故乡的端午节 牵引着我们魂归故里的独特芳香

故乡的美景让人垂涎,但最让人解馋的莫过于亲人包裹的一个个美味可口的粽子;脑海里依然能勾勒出,万家灯火下,一家人,一张方桌,桌上堆着食材,不管老少,你卷着粽叶,我放着馅料,他系着棕条,温暖且欢乐的画面;端午节的那天早晨,家家户户的铁锅里都煮着粽子,清香溢出锅沿,顺着烟囱,爬过青瓦,越过屋顶,汇聚在一起......

故乡的端午节,没有开阔的水域,少了几分赛龙舟的热闹,也没有家家户户门前悬艾的情景,当然,我曾畅想过故乡能有千舟并进、万户悬艾的情景,但故乡就是这样一位不爱张扬的使者,默默地却将食粽这一传统习俗的精华展现到了极致:“这粽子啊!买的不行,得亲手做的,才香!”。每逢端午节到来,故乡里,家家包粽子,人人吃粽子,无处不弥漫着粽子的芳香!

在故乡,说到包粽子,必须要提前准备好食材,端午节前几日,就得到集镇上将粽叶、香料、糯米等食材采购回来。端午节的前一天,用清澈的山水将糯米浸泡一段时间,待一颗颗糯米边缘回软,然后捞起,放置在竹筛里,晾除部分水份;肥瘦均匀的新鲜肉沫、豆沙、香菇等作为馅料;将糯米分成几份,再将不同口味的馅料与糯米混合均匀,撒上香料入味;将买来的粽叶清洗干净,在我的故乡,粽叶多采用的是竹叶,捆绑粽子用的是棕叶,将晾干的棕叶撕成条,过水备用。晚饭过后,一家人会围在桌子旁包粽子,粽子的形状并没有讲究,随心而为,但得将不同口味的区分开来,以免岔了味;包完之后,为了不容易混淆不同的口味,同一种口味的在棕叶一端打一个结,拎起来,就像一串串青绿色的‘炮仗花’。包裹完的粽子还得用清水泡上一会儿,然后捞起,晾起来,到第二天早上才能下锅煮。

故乡的端午节 牵引着我们魂归故里的独特芳香

端午节那天的早上,没有吃早饭一说,吃的就是粽子。将包裹好的粽子放在铁锅里用清水煮或蒸,几根柴火过后,盖上锅盖,用余温闷一会儿便可出锅。不过却是不能全部拿出来,得留下不同口味的粽子一样一个在锅里,到中午才能拿出来。听老一辈说,这是对“神”的一种敬畏。刚出锅的粽子得放置在竹筛上几分钟,以免烫伤手,待粽叶微凉,用剪刀剪下一个来,解去棕条,层层剥开粽叶,此时,余温刚好,闻一闻,香气扑鼻,尝一口,唇齿弥香;再取一碟自家腌制的咸菜,和着香喷喷的粽子,一口下去,满满都是回忆!仿佛能看到小时候的自己,手里拎着几包粽子开心地到处乱跑......

由于地域的缘故和习俗的不同,相比其它地方的端午节,故乡的端午节显得单调了许多,没有赛龙舟、悬艾、佩香囊、点雄黄酒之类的习俗,不过祖祖辈辈形成的另一种习俗却是独有乐趣——找“百样菜”。“百样菜”字如其名,意为寻足一百种“菜”,洗干净,然后抄或者煮在一起,形成一道独具特色的大杂烩,材料多是家乡周边自然生长的野菜、嫩尖等;小时候,早上吃完粽子之后,就会和父母一起,背着竹篮,到附近的山边寻野菜,一天下来,却也寻不到一百种野菜,但那种屁颠屁颠跟在父母后面找野菜的乐趣却是无法言语的。其实这只是祖辈对生活期盼于衣食无忧的一种寓意而已,只是小时候不懂事,以为非要凑齐一百样才可以,只是现在明白了这个寓意,再也没有了小时候的那种乐趣。

故乡的端午节 牵引着我们魂归故里的独特芳香

端午节那天的晚上,老人们总会聚在火坑边,给小孩们讲着端午节的由来,我们为什么会有粽子吃?用地道的方言动情地叙述着伟大爱国诗人屈原是如何去跳汨罗江的,伍子胥是如何舍己为国丧生的......这些传统节日故事是我们小时候最爱听的,也是百听不厌的。

回想着,已经走进了今年的端午节;“年年五月五,岁岁人不同。”同一双包粽子的手,小手成了大手,大手上又多了一些褶皱;故乡的人每一年都如此单调的过着端午节,却不嫌烦,先不说他们是否知道端午节食粽、赛龙舟是纪念谁?但他们都知道,这是我国传统的节日,是我们中国人血肉里不可摒弃的一部份。

随着时间的流逝,也许,我们能忘记故乡的模样,也能模糊亲人的长相,但是不会忘却萦绕在房檐屋顶、大街小巷,牵引着我们魂归故里的独特芳香,因为这芳香是端午节独有的——印章!

供稿:杨国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