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9 苦恼不是拥有太少,而是期望太多

禅修的一个先决条件就是静心,心静下来才能观照,才能找到真实的自我。

禅修的确有着直指人心、度化人心的力量,让我们在打坐、参禅中,在吐故纳新、观照自我中获得改变,找回自己身上的佛性。

想要感知自己当下的状态,准确定位自己、找回自己、不失本位,不偏离人生宇宙之道,可以尝试禅宗里的著名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苦恼不是拥有太少,而是期望太多

弄清了这些问题便弄清楚了自己的人生定位和价值意义。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承担着各种各样的责任,面对不同的人,要用不同的方式去相处,面对不同的事,也要用不同的方法去处理。

在这些复杂琐细的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时常向自己发问,不迷失自我,不丢失本真。

在这里我向各位推荐一本书《当下的力量》,作者是德国的埃克哈特·托利。

这是一本可以反复翻阅的好书,作者试图用一种简洁的方式和语言向读者传达一个简单而深刻的道理:

我们可以摆脱痛苦并进入内心的平和世界。其实当下的力量就是让人回到原点、回归自己的本位。

能够找到原点的人是最智慧、最幸福、最快乐、最自在的人,因为他们做任何事都不会顾此失彼、心不在焉、心生抱怨。

也不会觉得有缺憾,抱着这样的心态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

修行的关键是修我们的心,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和看待问题的角度。

人生圆满与否并不取决于物质、金钱、名誉、地位,而取决于我们的人生态度和内心的感受。

对事物不同的解读方式会带来不同的效果,而不同的格局也会成就不同的人生。

苦恼不是拥有太少,而是期望太多

很多人往往不接受自己的人生角色,总是不断抱怨生活,喜欢与他人比较,把日子过得像竞赛一样,自己也疲惫不堪。

但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人与人之间是没有可比性的,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如果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就是自讨苦吃。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长,做好自己即可,没有必要妄自菲薄、自我苛责。

正如清人顾嗣协的《杂兴》诗所说:“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取短,智高难为谋。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

苦恼不是拥有太少,而是期望太多

人生的苦恼往往不是因为自己拥有太少,而是自己期望太多。

心里全部是贪嗔痴,任何时候都不肯满足,心被欲望污染,永远不会快乐。

烦恼和痛苦并非不可避免,很多时候快乐、幸福就源自细微的生活之中,关键在于我们自己如何去体会和理解。

著名学者林语堂先生曾经谈到过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四种幸福:

一是睡在自家的床上;

二是吃父母做的饭菜;

三是听爱人给你说情话;

四是跟孩子做游戏。

他怀着宁静的心情,用一双善于捕捉美的眼睛去看待自己世俗而平淡的生活,在这些简单的小事之中发现幸福,所以他的生活也是幸福的。

这就是一位大师的极简幸福之道。

幸福其实并不难求,它就在自然之道中,离道远则幸福远,离道近则幸福近,在道中则幸福永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