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9 你真的懂“倖存者偏差”嗎?

2018年高考結束後,整個朋友圈就被一個詞刷屏了——“倖存者偏差”

TA來源於全國卷Ⅱ的語文作文題,題目為:

“二戰”期間,為了加強對戰機的防護,英美軍方調查了作戰後倖存飛機上彈痕的分佈,決定哪裡彈痕多就加強哪裡。然而統計學家沃德力排眾議,指出更應該注意彈痕少的部位,因為這些部位受到重創的戰機,很難有機會返航,而這部分數據被忽略了。事實證明,沃德是正確的。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你真的懂“倖存者偏差”嗎?

這段材料其實是二戰時期有名的“飛機防護”案例。“倖存者偏差”這個概念便來源於此:

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空軍是最重要的兵種之一,盟軍的戰機在多次空戰中損失嚴重,無數次被納粹炮火擊落,盟軍總部秘密邀請了一些物理學家、數學家以及統計學家組成了一個小組,專門研究“如何減少空軍被擊落概率”的問題。

你真的懂“倖存者偏差”嗎?

當時軍方的高層統計了所有返回的飛機的中彈情況——發現飛機的機翼部分中彈較為密集,而機身和機尾部分則中彈較為稀疏,於是當時的盟軍高層的建議是:加強機翼部分的防護。

但這一建議被小組中的一位來自哥倫比亞大學的統計學教授——沃德(Abraham Wald)駁回了,沃德教授提出了完全相反的觀點——加強機身和機尾部分的防護。

你真的懂“倖存者偏差”嗎?

那麼這位統計學家是如何得出這一看似不夠符合常識的結論的呢?沃德教授的基本出發點基於三個事實是:(1)統計的樣本只是平安返回的戰機;(2)被多次擊中機翼的飛機,似乎還是能夠安全返航;(3)而在機身機尾的位置,很少發現彈孔的原因並非真的不會中彈,而是一旦中彈,其安全返航的機率極小,即返回的飛機是倖存者,僅僅依靠倖存者做出判斷是不科學的,那些被忽視了的非倖存者才是關鍵,他們根本沒有回來!

軍方採用了教授的建議,加強了機尾和機身的防護,並且後來證實該決策是無比正確的,盟軍戰機的擊落率大大降低,這就是“倖存者偏差”故事的來源。

你真的懂“倖存者偏差”嗎?

倖存者偏差,是由優勝劣汰之後自然選擇出的一個道理:死人不會說話。

為什麼好萊塢拍的都是大片?因為拍爛的電影根本沒有機會在國內上映,你根本沒機會看見。

這些都是“倖存者偏差”,並且在我們生活之中很常見。

比如人們常說的“紅顏多薄命”。因為相比普通的女人,美女會更容易吸引關注。所以當有“紅顏”死掉的時候,就更容易引起關注,而普通的女生則“被沉默掉了”。

你真的懂“倖存者偏差”嗎?

所以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大家都只記住了“美女早死”。然而,但凡有點科學常識的人都知道,壽命長短和美女與否並無直接關係。

倖存者偏差告訴我們:你所看見的,其實只是你想看見的。

讀書無用論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人們常說誰誰誰沒上過大學,如今照樣掙大錢。手下全是碩士博士。而好多讀書認真用功,考上大學的人,畢業後反而不如那些沒好好學習的人混的好。

你真的懂“倖存者偏差”嗎?

這些其實只是個例。因為低學歷者的成功,被人們無限地放大。而高學歷者的成功,往往被人們司空見慣地忽視。這個例子給我們的啟示是:別迷信偶然的成功

法國作家安德烈·紀德說過:“重要的是你的目光,而不是你看見的東西。”;與之遙相呼應的,是英國思想家弗朗西斯·培根說的:“看見汪洋就認為沒有陸地的人,不過是拙劣的探索者。”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很多錯誤的結論和判斷,多是因為自己的以偏概全,自以為是。我們看到的,未必就是真相,我們以為的,未必就是真理。很多時候,不同的人面對不同的事物,會因為自身的立場、角度、見識,會因為看到的是表面還是內裡,整體還是局部,現象還是實質,而得出截然相反的判斷和結論。

你真的懂“倖存者偏差”嗎?

所以,面對複雜多義的世界,面對幽微深邃的人性,我們還是要多一些謙卑、理性、審慎的態度,不輕易論斷,不貿然行事。時刻用倖存者偏差的理論提醒自己,當理性健全的人,做行為正確的事。

當你理解了倖存者偏差,你就不會對任何一個人群和行業有偏見性的想法,你會知道哪裡都是魚龍混雜;你就不會說出“戲子誤國”、“記者去死”之類的屁話,因為你知道那都是在用道德的名義打砸;

當你理解了倖存者偏差,尤其是當你成為了老闆或領導,你就不會亂拍腦瓜,讓荒唐的政令頻發,讓下屬和員工抓瞎。那些像讓班主任試喝疑似有問題的牛奶、讓副科級以上幹部必須替開發商賣房的荒唐領導,最愚蠢之處就是隻見一點,不及其餘;只看結果和目的,不想過程和手段;

你真的懂“倖存者偏差”嗎?

這就是倖存者偏差的意義所在,它體現了一個人的觀察力,思考力和判斷力,也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人,乃至一個社會的命運走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