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同樣是延續前朝,東晉、南宋、南明的遺民在國破家亡的情境下,為何會有不同的表現?

通微顯化


我們都對著名詩人陸游非常熟悉,我們背過他的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讀過他的“遺民淚盡胡塵裡,南望王師又一年。”但是,正因為他的這些愛國詩句,給我們營造了南宋遺民無不思念故國的假象。事實是,許多遺民轉而為金朝效力,成為“敵國”的肱骨之臣。

到了明朝將要覆滅之時,南明的遺民則大部分沒有選擇投誠,於是有了清軍在漢人地界的屠殺。向前追溯,東晉時期,則“遺民思念故國”這一現象並不多見,以至於我們能找到許多南宋、南明遺民的詩作和活動痕跡,卻罕見東晉遺民的反抗。那麼,同樣是延續前朝,東晉、南宋、南明遺民在國破家亡的情境下,為何會有不同的表現呢?

關於上文所述,當故國的土地淪陷,退居南方,北土的遺民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反應和表現之原因。筆者認為,第一是歸屬感的問題。西晉的統治從泰始元年(265)到建興四年(316),國祚只延續了五十一年,其中,消滅東吳還是建國十六年後的事情,也就是說,如果從滅吳,天下真正一統開始算,西晉只存在了三十七年。

光是時間短也就算了,我們再看看西晉政府如何統治人民,以最高權力的擁有者,皇帝來切入。首先是晉武帝司馬炎,他的性格,按《晉書》說是:“寬惠仁厚,沈深有度量。”即位後,他勵精圖治,不但“開直言之路,置諫官以掌之。”而且“錄囚徒,理冤枉,詳察政刑得失,知百姓所患苦。”除此之外,他還頒佈了許多利國利民的政策,百姓生活更好,社會穩步發展,史稱“太康之治”

不過,到了司馬炎消滅吳國這一心頭大患之後,逐漸懈怠政事,開始變得荒淫無度,不久便因病去世,死後,大權被國丈竊取,而他親自冊封的諸王為了爭權爆發了“八王之亂”。繼位者晉惠帝司馬衷則因為大臣報告饑荒,百姓吃不上飯時,其著名疑問“何不食肉糜?”而成為萬世笑柄。

到了智商欠缺的司馬衷死去,他的弟弟司馬熾繼位,他為人低調,喜歡研究史籍。結果是在位五年,僅僅三十歲就被毒殺。他的侄子司馬鄴成為西晉的亡國之君,他年幼登基,四年後,長安被圍,他被迫投降,受盡屈辱後被毒死,年僅十八歲。

西晉的君主個個都命途多舛,而百姓則長期得不到正確適宜的政策指導,導致民間對政府的觀念十分模糊,更不用說歸屬感了。到了“五馬渡江”,東晉最終建立時,西晉的百姓基本沒有什麼跟隨遷徙的動作。只是在永和五年,遇上大災時,二十萬遺民渡江想要歸附,無奈東晉沒有派出接應,導致遺民幾乎全部死亡。

比較而言,北宋、明朝都經營了數百年,百姓經過代代相傳習慣了朝廷的統治,加上政府的政令大體得到了推行,其中許多條款還是利於人民的。這種情況下,人民心中自然有歸屬感,當被外族統治時,多少都會思念南方的故國。

不過,歸屬感並非全部。舉例來說,在一家公司工作了十幾年,如果另一家公司用兩倍工資引誘,相信還是有人會跳槽。西晉南遷,北方的遺民中,不願受少數民族統治的,大多隱居山林,想要起義而興復故國的屈指可數。

北宋南遷,淪陷區仍然有抗金武裝,岳飛抗金時提出“連結河朔”戰略,就是將宋軍和北方義軍聯合起來,形成更強的力量。岳飛死後,北方仍有耿京這樣的義軍將領,他的部隊最鼎盛時期有多達數十萬人,如此可見,懷念南宋者不在少數。

明朝南遷,清軍佔領了大片北方的土地,揚州、嘉定等地誓死抵抗,導致了血腥屠殺的出現。明朝徹底滅亡後,有逃亡日本的朱舜水、佔據臺灣的鄭家;逃去安南的楊彥迪,甚至天地會、洪門等等等,似乎明朝的遺民對明的感情最為濃烈。

究其原因,筆者認為其原因還是征服者在淪陷區的統治。民眾不是都對舊朝感情深到生死與共,他們思念故國,大多是因為生活被征服者破壞。東晉之北,佔據北方的最開始是前秦,其主要君主苻堅採用漢人為相,提倡儒學,用教化安撫百姓,並且開放山林給百姓耕種,與民休養生息,百姓的平靜生活並沒有受到破壞。

南宋之北,是金人統治。他們先是在黃河以北推行“剃髮易服”,到了北宋南遷,他們顧及南宋的反撲,擔心黃河以南百姓會一心復國,於是在黃河南部沒有施行剃髮的命令。而且,因為金國人少,他們不得不採用很多漢人協助治理,並且金廷採用漢制、學習漢字,減輕徭役,用漢字舉行科舉,這些舉措都多少籠絡了遺民的心。

以至於南宋的范成大作為使臣出使金國,見到一路上

“民亦久習胡俗,態度嗜好,與之俱化,最甚者衣裝之類,其制盡為胡矣。”在並沒有強制推行“剃髮易服”令的黃河南部,人們依舊被金人同化,久而久之,淪陷區變得“舞女不記宣和妝,廬人盡能女真語。”在一心相信北人思念故國的南宋人眼中,這無疑是非常悲哀的情景。

到了南明,北方淪陷區,清軍實行的是惡名昭著的強制剃髮,“留髮不留頭”,此外,還對沿途百姓肆意劫掠,傷透了漢人百姓的心,這樣的情況下,普通人民當然思念故國。雖然明朝時並沒有生活多麼安逸,好歹生命沒有受到威脅,髮型、服飾不必強行更改,也不會被“高一等”的民族欺壓,這樣,才出現了那麼多的反清復明,那麼多的誓死不降。

東晉、南宋、南明都是統一國家在南方的存續,不同的是,其對於人民歸屬感的經營,以及北方征服者對淪陷區的統治政策。再加上很多其餘的因素,終於導致百姓們對故國思念程度的差異。所以,究竟是“遺民淚盡胡塵裡”,還是“舞女不知宣和妝”,不僅僅在於個人品行和忠國忠君思想,還和統治者有很大關係。


鄧海春


最是無恥帝王徒,一個英明神武雄才大略的帝王,可以中興👍大民族士氣,與民同樂共享太平盛世,但榮華富貴你享受,亡國滅種跑的快,憑什麼勞動人民養活了那群貪官汙吏,確要忍受其恥大辱,身首異處的慘烈悲劇,西晉亡於司馬炎立傻兒子為皇帝,加上賈后亂政和八王之亂,才導致了3O多年而亡,真是得位不正,必為天責,可憐了北方几千萬漢民族百姓,被五胡十六國勢力,慘絕人寰的屠殺著,姦淫擄掠著,生不如死,似牛羊雞🐔畜,被它們玩弄殺掠,真是禍國殃民,其惡滔天,百姓無罪,有罪的乃司馬氏也。晉和宋一丘之貉,分西晉,東晉,北宋,南宋,當時有那麼多偉大英雄的戰將,只能怪崇文抑武,害了宋王朝,苦了愚蠢百姓,有靖康恥為何不奮發圖強厲精圖治,可憐宋大將軍張宏範親領幾十萬大軍,親手逼殺了幾十萬南宋子民與漄山一處,張世傑將軍揹著九歲的少帝和皇妃一齊投海自刎而亡,驚天地泣鬼神,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百姓之愚忠不可謂不忠烈,只怪皇帝無能,奸臣賈似道當政,誤了天下子民。明之民風,尚和平善安享太平盛世,國運以久,必腐敗無能,無顧天下大義人心向背,到164O年時明王朝以是窮途莫路漫漫其修遠兮,不足以統治天下,恨當時的大明首輔們,在西北甘汗時,不是採用救災撫民,分發糧食,而是採用了極端手法,去鎮壓剿滅,真是天意滅明,天怒人怨,由不得人,自1644年大明敗亡,在南京有立了南明政權,更是一代不如一代,爭權奪利,無顧天下大義,人民死活,嘉慶三屠,史可法守南京,皆有眾大愛國義民拼盡全力,奮勇殺敵,在東南各省,有一座城池,十餘萬勞苦大眾不甘當亡國奴,自發的與官兵齊心協力打敗了清狗多次攻擊,令清軍死亡了三位親王,和眾多將士,這樣以身作則還不夠嗎?榮華富貴民不享,亡國滅種令民喪,真是荒唐無道,心灰溜溜的,,,,,在看一下南京大屠殺,反動無能缺能力的南京總司令唐生智幹了什麼?致十萬將士而不顧,偷偷的和高級將領和軍師長們早過江了,才導了大敗,十萬大軍無人指揮各自為戰,才導致了千古奇冤,南京大屠殺,何止30萬人,50萬人也不止,,,政府無能,將領們缺民族大義和擔當,才是百姓人民大眾被屠的禍首難根,囯家強則人民強,君王弱則天下孽以是不真的事實。


94310417小云


此題為優質領域認證而答。

我們的祖國己足夠強大,正如歌中唱的: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個兄弟民族是一家……。

歷史上
略有不同,但各朝代以漢民族為多數的各民族形式早已形成。這就是包括海外華人在內的全球華人引以為傲的共稱一一中華民族。

對於己過去的歷史,本題的再提出,確實令人深思。

中國幾千年的歷史,確實不乏輝煌時期,如漢之文景之治、唐之貞觀、開元盛世、清之康乾之治。但也出現過不堪的經歷,如題中提到的東晉、南宋、南明三個偏要殘喘的時期。

但他們之間也有區別,東晉、南宋做為主幹王朝已載入正史,而南明的幾個小王朝卻排除在正史之外。

在中國歷史上,延續前朝的例子很多:如西東漢、西東晉、北南宋等,他們都是一個王朝,這些東西南北都是後世史學家為區別加上去的。唯南明不在其中。

現對東晉、南宋、南明逐一分析:

一,東晉是西晉亡後南遷的王子由王導等貴族擁立。其正宗性不容懷疑。

二,南明是明亡後在南方建立的多個小朝庭,為爭正宗鬥來鬥去,時間不長均遭滅亡。

三,唯南宋是徽宗子欽宗九弟康王建立。雖國土面積僅三百萬平方公里。但仍延續了152年。當年的GDp世界第一。當初太祖重文輕武國策確實有問題,但其政治、經濟、科技、文字仍領先世界。

當年的涯山之戰,陸秀夫背幼帝跳海殉難,十萬軍民集體赴死殉國,這種壯舉是何等的壯烈,歷朝少見。

歷史告訴我們,民富國強,更離不開強軍。三者缺不可,才能真正崛起!


晚亭與落霞同暉


導讀:雖然都是對前朝的延續,但是遺民對前朝的認同感和對偏安一隅的小朝廷的直觀感受決定了在國破家亡時候的表現必然是不相同的。東晉、南宋、南明三個割據朝廷中,應該說南宋時最能被大家認可的。所以說南宋國祚最長,抵禦侵略也最堅決、最悲壯。崖山之戰中十餘萬軍民跟隨小皇帝跳海自殺身死存義。真正做到了戰鬥到最後一刻的悲壯。


我們就這三個偏安的王朝來做梳理,逐一說明在國破家亡時遺民的態度為何有這麼大的不同。

1、西晉-東晉

最近在問答或者文章總寫的西晉的黑暗太多了。這個王朝讓人無法產生任何好感。西晉從晉武帝司馬炎篡位建國到滅亡不多短短51年。其中真正統一全國(滅吳)的時間更短,不過區區30多年。有人說晉朝得國不正,這倒不是什麼大毛病。篡位的朝代多了,但是你得讓人們過上好日子。老百姓要求的不多,只要能安居樂業幾代人,那麼這個朝代就會被史官大書特書一番。如果在有開疆拓土的動作,那簡直是盛世了。再看西晉就一個晉武帝還算可以,然後就立了一個白痴做皇帝。簡直滑天下之稽,有這麼幹的嗎?晉惠帝傻到什麼程度,當有人餓死的時候,他居然說怎麼不吃肉粥呢?這樣的皇帝有威信可言嗎?本來晉武帝分封宗室是用來分鎮世家的,可這下報應來了。諸王位爭奪帝位,上演了八王之亂。造成剛剛穩定下來的天下再次陷入戰火。

更可氣的是在這場長達十六年禍亂中,居然有人引胡人南下中原參與征戰。皇帝被搶來搶去,都想挾天子以令諸侯。大量的人口財富被消耗,單是滅趙王倫一役戰死者近十萬人。富庶的北方實力迅速下降引發五胡南下中原,大量漢人被殺。處於奴隸制時代的胡人哪裡懂得什麼治國之道,只知道燒殺搶掠。甚至把漢人稱為兩腳羊作為軍糧。西晉國都被攻破,皇帝被殺,皇后被搶。這樣的王朝,人民怎麼會有歸屬感。它帶給人們的只有傷痛和痛苦的回憶。指望人民為這樣的王朝征戰?怎麼可能。

所以即使到了東晉,司馬氏的皇族也基本沒什麼號召力。大權掌握在幾大世家或者權臣手裡。什麼““王與馬,共天下”;恆氏謝氏瓜分荊、楊二州;恆玄篡位稱帝;劉裕篡位建立劉宋。如果晉王朝的司馬氏有功於人們,皇室有威信。這些人怎麼敢這樣?更可悲的是作為國家精銳的武裝力量-北府軍在打贏淝水之戰後居然成了內部權臣互相攻伐的工具。

所以總的來說兩晉之所以闇弱,那是司馬氏自己作死的原因。人民不可能對這樣的朝代念念不忘併為之奮戰。


2、南宋-南宋

北宋結束了五代以來的的軍閥割據的局面,統一了大部分的國土。在北宋167的國祚當中,雖然北宋比較懦弱,但是人民生活相對安定平和。北宋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經濟文化最繁榮的時代。技發展突飛猛進,政治也較開明,經濟文化繁榮。引入占城稻,人口出現爆炸式的增長。到宣和六年人口直接破億達到12600萬。《清明上河圖》中展現的北宋人們的富庶和悠閒安樂的生活可見一般。

所以雖然朝廷闇弱,但是在導致北宋滅亡的靖康事變後。康王趙構迅速在人們的支持下繼位組織南宋朝廷對抗金國的侵略。並且多次組織北伐,期待能夠收復失地。“遺民淚盡胡塵裡,南望王師又一年”,這是人們對王朝的懷念和認可。在南宋再次和金國形成對峙局面後,國祚長達150多年。這就是民心,如果這時候有人想篡位被撕碎就是最好的下場了。

南宋雖偏安於秦嶺淮河以南,卻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文化繁榮,對外開放程度較高的王朝。兩宋加起來三百多年的國祚,人們生活安定富足。所以即使是戰力差,但是人們照樣擁護並不惜為之獻出生命。南宋末年,崖山之戰戰敗,宋軍全軍覆滅。陸秀夫揹著少帝趙昺投海自盡,許多忠臣追隨其後,十萬軍民跳海殉國。這在兩晉可能嗎?根本不可能。


3、明朝-南明

自從朱元璋推到大元,建立大明以來。中原一掃胡人統治,得國最正。276年的國祚中政治清明、國力強盛。先後經歷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中間隔著土木堡之變)弘治中興、嘉靖中興、萬曆中興等等,社會穩定經濟繁榮。使明朝成為繼漢唐以後有一個黃金髮展時期。

況且明朝皇帝是有名的強硬派:不稱臣、不納貢、不和親,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話聽著就提氣。雖然最後崇禎皇帝朱由檢被迫自殺,但是南方的小朝廷因為民心得以迅速組建。南方是反抗清兵最激烈的地方。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陰血戰,無一不是對大明的懷念和吶喊。“八十日帶發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萬人同心死義,留大明三百里江山。”閻應元這話在多少抗清戰場傳頌。反清復明的口號知道清朝後期還有人堅持和提及,抗清組織甚至發展到海外。


綜上所述,王朝是否值得效忠和懷念關鍵在是否能為人們帶來和平穩定的生活。王朝的所作所為是否值得大家為之付出生命。以史為鑑,我們要好好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發奮圖強建設我們偉大的祖國。


我是歷史縱橫帝,歡迎您的關注;如有瑕疵,勞煩斧正。


歷史縱橫帝


東晉、南宋、南明在國破時遺民的表現各不相同,和時代有關,和思想有關,這是一個非常沉重的話題!

東晉:劉裕代晉立宋後,為何沒有激起貴族、百姓的激烈反抗,反而欣然接受劉宋皇朝的統治?不是士民不愛國,而是在當時王朝更替已經是一種常態!

為什麼會有東晉?因為八王之亂導致大一統的西晉王朝衰弱,從而引發了五胡亂華,也使中華大地陷入了大分裂大亂世的五胡十六國時期!

為了延續晉朝國祚,晉朝宗室司馬睿在世家門閥的支持下才南渡建立了東晉。但是東晉從誕生的那天起,皇權一直處於和權臣爭鬥的狀態,也就是說司馬家的存在感並不高!

北方的黃河流域呢?因為戰亂,政權更替頻繁,“城頭變幻大王旗”是一種常態,而“皇帝輪流坐,今年到我家”的思想也是當時的主流!

所以在這兩種思想下,誰做皇帝都是做!

何況,劉裕在代晉前是東晉的大將軍,而他祖上追溯起來是西漢楚元王劉交之後,又出身於江南,而且在此之前他還平定東晉內部割據勢力,同時實行北伐,收復了淮北、山東、河南、關中等地,光復洛陽、長安兩都。

故而,劉宋代晉沒有激起臣民的激烈反抗!


南宋:自趙構南渡後宋廷雖然偏居一隅,“只把杭州作汴州”,但有一點,因為北宋時期實行皇權和士大夫共治天下,同時儒家真正成為統治者依重的思想,所以趙宋是當時的正統!

即使南宋和金簽定了“紹興和議”,但不可否認,南宋採用的一直都是北宋文人治國的理念,並沒有因為在當時防禦金人南下而提高武將的身份,在治國理念上和北宋是一脈相承的,基於此,宋人的自我認知是很高的。

南宋統治時期,雖然政治上軟弱,但在文化、經濟等方面是遠遠高於中原的。而最重要的一點是,漢族長期以來的驕傲讓當時心中具有正義感的宋朝士大夫們無法接受自己被異族統治,因為他們也無法去衡量在元朝統治下的後果是好是壞,既然不願賭,那必須拼命抵抗!

正因為如此,雖然南宋謝太皇太后投誠,但陸秀夫、張世傑等沒有屈服,才有令人心碎的崖山海戰;才有文天祥的《過零丁洋》。

正所謂“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悲愴!


南明:清朝入關打著的旗號是“追繳流寇,為崇禎帝報仇”的旗號,不得不說這是極具欺騙性的,因為此時,儒家的忠君愛國確實已經深入人心,成為最基本的社會倫理道德。

在這樣的情況下,明朝的社會精英們對李闖是極具仇恨的。而弘光帝還一度試圖和多爾袞聯手,並冊封吳三桂進行褒獎。

在當時,人們還是有一種企盼,即清朝在滅了李闖後會迎接弘光帝到北京,然後退回關外成為遼東王。

然而,讓人們萬萬想不到的是,清朝統治者們在北京城坐穩了之後,並沒有按照人們的所想那樣去迎接弘光帝,反而驅軍南下,大肆吞併疆土。不僅如此,又頒佈“剃髮令”,“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民族高壓政策。

而揚州一戰,更是讓江南人民突然認清了一件事,即清朝為崇禎報仇是假,奪取大明江山是真,而毀漢家衣冠以奴役天下才是他們真正的目的。

而朱明皇朝在當時是具有凝聚力的,也是具有號召人心的,所以這也是當時各地的反清勢力為什麼都要聚集在一名南明皇帝的旗幟下進行戰鬥。


正是有了這樣的認識,才激發了江南人民的激烈反清鬥爭!

【我是江東汪郎,帶給你不一樣的歷史視覺!堅持原創,喜歡我就請關注我吧!】


江東汪郎


沒啥不同呀,大部分投降,小部分死節。最被歌頌的崖山之戰,光看到了十萬軍民死節,可有沒有看到崖山之戰的蒙古大軍,全部來自南宋投降的軍隊?主將也不是蒙古人,是金國投降的漢族貴族張弘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