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為什麼現在出不來自成一派的京劇表演藝術家?

動感超人


我們可以看到,在民國時期,京劇出現了各種流派,出現了許多開派祖師。不僅是京劇,就連其他地方戲也是這樣。

比如豫劇的常香玉、陳素真、唐玉成、唐喜成等人,也都是民國時期就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風格。那為什麼現在出不來自成一派的京劇表演藝術家了?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學戲的目的不同

在民國以及再往前的時期,學戲最初的目的就一個,那就是先餬口再說,等到能賺錢了,再考慮開宗立派的事。在以前,學戲是為了養家餬口。而現在,學戲是為了找個鐵飯碗,似乎都是為了賺錢,但是又好像有區別。

在當時的環境下,學戲必須要不斷的鑽研,因為那時候學戲的人很多,觀眾的口味也很挑剔,出現了兩場車禍,基本上觀眾就不要你了,戲班也不捧你了,這就意味著營生的東西沒了。

所以那時候他們拼命學習,拼命鑽研,為的就是不被淘汰。在這種狀態下,他們越來越受觀眾的喜歡,在長期的舞臺實踐中,他們也總結出了一套專屬於自己的方法,於是開宗立派。

而現在,大部分的演員都是在劇團混飯吃,只要不犯錯,就能一直待到退休,再拿個退休金,誰還有心思拼命去學戲啊,沒有優勝劣汰的法則,是很難成就一代大家的。

二、學戲的經歷不同

在以前,學戲要麼是到科班集體學習,要麼是拜入名師的門下專心學習,不管是哪種,日子都不好過。科班學戲一般是十年,坐科七年,出科三年的時間要為科班對接的劇團效力三年。

而現在,雖然很多京劇演員從初中就開始學戲,直到大學畢業也是十年。但是這十年跟以前的十年差了太遠。

在科班時代,藝人們在學藝的期間,一年365天每日都要練功,還要經常隨著劇團走穴演出。一個不好,動輒就要捱打。而現在學戲的學生們,沒有體罰,沒有什麼演出,還有寒暑假、週末以及各種節假日。

在這樣的學戲環境下,先天條件就比不上前人,又如何能夠刻苦鑽研,去想著形成自己的流派呢?

三、學戲的心境不同

古人學戲,更多的是以改善家庭環境,改變命運為目的的,以這樣的心態去學戲,學不好才怪。而現在的藝人們,大多數是以獲取這種職業為目的,這樣的心態去學戲。

另外,現在的藝人們大部分對以前的名家,產生一種崇拜的心境,覺得自己能夠將某個流派全盤繼承下來,就已經很不錯了,哪裡還想著開創自己的流派。

我們看看現在京劇界比較出名的一些演員,張火丁、李勝素、遲小秋、於魁智、宋小川等等,在介紹他們的時候,是不是前面都要加上某派傳人?

別說是他們,就是他們的師父那一輩,李世濟、王吟秋、梅葆玖等人,也是這樣稱呼。崇尚前人沒什麼不對,但是妄自菲薄的話,那就不太好了。

四、時代的環境不同

其實這個和時代變遷有關,文化這個東西,在鼎盛時期最容易出大家,比如詩在唐朝的時候,出現了很多大名鼎鼎的詩人,但是到了宋朝,就沒幾個詩人了,變成了詞人。

戲曲的鼎盛期應該是清朝中期到建國初期。在這個時間段,只要好好學戲好好唱戲,很容易出現戲曲大家。而出了這個時期,就很難再出現能夠開宗立派的人了。

就像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那麼多思想家,換個時代試試?即便是有,那也是鳳毛麟角。京劇最鼎盛的時期可以說就是清末民初的時候,這是開宗立派最好的時期。

過了這段時間,再想要從前人沒有涉及到的地方,去打造自己的領域,那就很難了。


魏青衣


陶醉以虛名的“藝術家”滿天飛,華而不實,譁眾取寵;寫了一點東西,就以“北X南X”自翊,居然夠膽寫出“xxx傳”為自己立碑之流大有人在;本來音配像是天大的好事,出了個不倫不類的像配像。可以說,當今京劇界無一人能說超越前人,除了努力以外,還有什麼能賣弄的!從以張春華,尚長榮為代表的老一輩身上還能看到一些當年京劇盛世的影子。隨著凋零,只能說是夢了。


jimmy51


隨想隨說。一是時代不同了。京劇興盛創派之時,國人文娛消遣的形式比較單一,聽戲是一種時尚,各種文藝形式相比,戲曲最引人注目,京劇更是一家獨大。因此吸引了不少文人為京劇的傳承、推廣、發展起到鞍前馬後的烘托作用。文字的堆積和梳理以及鼓吹,便逐漸歸整出表演門派和生旦的頭牌陣容(如幾大名旦、幾大鬚生等)。現在是已走過了近百年的新時代,有電影,有電視,有互聯網,有自媒體,文娛消遣形式多樣開花。曾經叱吒風雲的戲曲卻日漸式微。許多人的目光寧可關注傻子一樣的什麼秀,也不再關注"聰明的戲子”的演出節目。而更少有文人在戲曲的發展上下功夫。故對戲曲的宣傳決非同日而語。無人搖旗吶喊,主管部門又不組織評介活動,哪會有新的藝術門派出現。二是戲曲行業的自我禁錮。確實老藝術家們的門派珠玉在前,後輩人達到他們那樣藝術水準的人數不多。而就有藝術上某些方面已超前人的現象存在,也不敢妄自稱大,更不願背忘師敗道的罪名。何況當今戲曲不景氣,又何必自惹麻煩。三是一些戲迷的幫倒忙。平心而論,現在有些中老年演員的造諧不在乃師之下。可在有的粉絲贊譽之時,有的粉絲就大倒其貶。說句僭越的話,現在就是年過古稀的戲迷,又有多少聽過或看過門派開創者原湯原水的表演的呢?所以本在狹路,不要一棍子把人打死。四是將創立門派神秘化。所謂派,就是根據己有的藝術條件,學習相適應的藝術表演方法,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創造優美的藝術作品,給觀眾帶來不同的美的藝術享受。堅持下去,贏得口碑,所謂派就會形成。如同是學譚,不同條件的學者,便形成了以後的餘派、言派、高派等。餘叔巖曾對馬連良說"不要學我,你要根據自己的條件走下去"。之後馬通過“獨樹一幟"激勵自己,這才有了馬派。今天一談到創派,就認為高不可及,這是需要糾正的。我們應當以發展、創新的眼光看待後來者,認真總結他們的藝術造詣,宣傳他們的藝術成就,期待新的藝術流派創立。


霜葉初紅54287318568


誰說的?尚長榮不是派嗎?連髯口都不用了。關懷不是派嗎?新劇一個比一個創新。王佩瑜不是派嗎?有腔不用字,瀟灑遠超徐玉蘭。要創造必須揚棄,要發展必須奔跑。京劇是大有希望的,領航自有追夢人。


普凡4


為什麼現在京劇沒有出自成一派的大藝術家?這個問題的原因很多,不過其中有一個最關鍵的因素,就是班主制度的改變。

清末民初的京劇班子都是班主私人的產業,多家班子之間的相互競爭,使得編劇、舞臺、唱腔不斷創新,才有了我們現在所看到的京劇。在一每個班子裡,班主負責帶領大家掙錢養活家人,每個人都要向班主負責,做不好就要被趕出班子。

解放後,政府將戲劇做為宣傳機構養了起來,演員們有了溫暖的保障,但也喪失了發大財的機遇,由此,京劇進入了一個沒有個性只有共性的時代。政府投大錢,則京劇繁榮;政府稍有收縮,京劇就跌入低谷。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京劇演員很難組成一統,不要說劇本唱腔,能將角色演員調教得如臂使指亦不可得,這才是難成大家的最關鍵的因素。


追求一句中的


這個問題你要問國家有關部門,這不是一般人能解釋的。一般來講,國家重視什麼行業什麼行業就會有起色,中國就是人多,不缺乏各方面的人才。就是神仙在世本事在大你不承認,沒有市場也沒用。老說京劇是國粹,你不傳承,沒有專業的機構主抓,也就漸行漸遠了。


逍遙133076669


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京劇雖是國粹,但日趨勢危也是事實!娛樂的多樣化也分化了人們對京劇的喜歡!造成京劇的褪化。京劇大師生長的土壤很不好。還有人們往往對以前的老一輩藝人比較推崇,年齡大了就是藝術家了,活著的時候往往不如死了地位更高!美術界,音樂界,曲藝界,武術界都存在這個問題!個人這麼認為,不代表任何人


孟婆H再盛一碗L


解放後65年以前出現過公認的流派,分別是裘盛戎.葉盛蘭.張君秋,其他如李少春.袁世海.趙燕俠.關肅霜至今未被認可,但稱之京劇表演藝術家.


阿鎮836


個人愚見,一:環境。世風日下,傳統文化已經沒有合適的土壤,生存都顯得岌岌可危,更不要談創新與發展。二:市場。現在真正懂的人,越來越少,沒有市場,三:觀念。思想保守。對於前輩過於推崇,都是以學習為主,能學的一身本領就已經不錯了,更何況,還沒有學到,更不用說開宗立派了。四:體制。稍微有點功力的人,都進入編制了,就意味著吃穿不愁,導致觀念,功力都停滯不前,安於現狀,畢竟自己還達不到為藝術獻身的境界,更何況弄不好會使身敗名裂。不喜勿噴


冰河188


個人認為最主要的是倆個方面

第一,時代的不同。

以譚鑫培為代表的京劇興起,到以餘叔巖,梅蘭芳,楊小樓“三大賢”為代表到“四大名旦”,”四大鬚生”的輝煌時期,再到解放後五十年代的小高潮時期,京劇在這幾十年裡,不可否認,是極為燦爛的!

但隨著時代的發展,京劇藝術似乎走向了瓶頸,雖然戲迷票友依然很多,但那個“飯店夥計哼二黃”的年代是不可能再來的。

第二個,京劇的目的。

以前的京劇藝人為了生存,賣出座,賺更多的錢,養活自己,才去唱京劇。因而藝人們才不斷的嚴格要求自己。另一方面,京劇藝術從而得以發展,更加的規範。

但如今,京劇被稱為束之高閣的藝術,不再“接地氣”。我想這也是京劇發展的最大限制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