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为什么现在出不来自成一派的京剧表演艺术家?

动感超人


我们可以看到,在民国时期,京剧出现了各种流派,出现了许多开派祖师。不仅是京剧,就连其他地方戏也是这样。

比如豫剧的常香玉、陈素真、唐玉成、唐喜成等人,也都是民国时期就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风格。那为什么现在出不来自成一派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了?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学戏的目的不同

在民国以及再往前的时期,学戏最初的目的就一个,那就是先糊口再说,等到能赚钱了,再考虑开宗立派的事。在以前,学戏是为了养家糊口。而现在,学戏是为了找个铁饭碗,似乎都是为了赚钱,但是又好像有区别。

在当时的环境下,学戏必须要不断的钻研,因为那时候学戏的人很多,观众的口味也很挑剔,出现了两场车祸,基本上观众就不要你了,戏班也不捧你了,这就意味着营生的东西没了。

所以那时候他们拼命学习,拼命钻研,为的就是不被淘汰。在这种状态下,他们越来越受观众的喜欢,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他们也总结出了一套专属于自己的方法,于是开宗立派。

而现在,大部分的演员都是在剧团混饭吃,只要不犯错,就能一直待到退休,再拿个退休金,谁还有心思拼命去学戏啊,没有优胜劣汰的法则,是很难成就一代大家的。

二、学戏的经历不同

在以前,学戏要么是到科班集体学习,要么是拜入名师的门下专心学习,不管是哪种,日子都不好过。科班学戏一般是十年,坐科七年,出科三年的时间要为科班对接的剧团效力三年。

而现在,虽然很多京剧演员从初中就开始学戏,直到大学毕业也是十年。但是这十年跟以前的十年差了太远。

在科班时代,艺人们在学艺的期间,一年365天每日都要练功,还要经常随着剧团走穴演出。一个不好,动辄就要挨打。而现在学戏的学生们,没有体罚,没有什么演出,还有寒暑假、周末以及各种节假日。

在这样的学戏环境下,先天条件就比不上前人,又如何能够刻苦钻研,去想着形成自己的流派呢?

三、学戏的心境不同

古人学戏,更多的是以改善家庭环境,改变命运为目的的,以这样的心态去学戏,学不好才怪。而现在的艺人们,大多数是以获取这种职业为目的,这样的心态去学戏。

另外,现在的艺人们大部分对以前的名家,产生一种崇拜的心境,觉得自己能够将某个流派全盘继承下来,就已经很不错了,哪里还想着开创自己的流派。

我们看看现在京剧界比较出名的一些演员,张火丁、李胜素、迟小秋、于魁智、宋小川等等,在介绍他们的时候,是不是前面都要加上某派传人?

别说是他们,就是他们的师父那一辈,李世济、王吟秋、梅葆玖等人,也是这样称呼。崇尚前人没什么不对,但是妄自菲薄的话,那就不太好了。

四、时代的环境不同

其实这个和时代变迁有关,文化这个东西,在鼎盛时期最容易出大家,比如诗在唐朝的时候,出现了很多大名鼎鼎的诗人,但是到了宋朝,就没几个诗人了,变成了词人。

戏曲的鼎盛期应该是清朝中期到建国初期。在这个时间段,只要好好学戏好好唱戏,很容易出现戏曲大家。而出了这个时期,就很难再出现能够开宗立派的人了。

就像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那么多思想家,换个时代试试?即便是有,那也是凤毛麟角。京剧最鼎盛的时期可以说就是清末民初的时候,这是开宗立派最好的时期。

过了这段时间,再想要从前人没有涉及到的地方,去打造自己的领域,那就很难了。


魏青衣


陶醉以虛名的“藝術家”滿天飛,華而不實,譁眾取寵;寫了一點東西,就以“北X南X”自翊,居然夠膽寫出“xxx傳”為自己立碑之流大有人在;本來音配像是天大的好事,出了個不倫不類的像配像。可以說,當今京劇界無一人能說超越前人,除了努力以外,還有什麽能賣弄的!從以張春華,尚長榮為代表的老一輩身上還能看到一些當年京劇盛世的影子。隨著凋零,只能說是夢了。


jimmy51


随想随说。一是时代不同了。京剧兴盛创派之时,国人文娱消遣的形式比较单一,听戏是一种时尚,各种文艺形式相比,戏曲最引人注目,京剧更是一家独大。因此吸引了不少文人为京剧的传承、推广、发展起到鞍前马后的烘托作用。文字的堆积和梳理以及鼓吹,便逐渐归整出表演门派和生旦的头牌阵容(如几大名旦、几大须生等)。现在是已走过了近百年的新时代,有电影,有电视,有互联网,有自媒体,文娱消遣形式多样开花。曾经叱咤风云的戏曲却日渐式微。许多人的目光宁可关注傻子一样的什么秀,也不再关注"聪明的戏子”的演出节目。而更少有文人在戏曲的发展上下功夫。故对戏曲的宣传决非同日而语。无人摇旗呐喊,主管部门又不组织评介活动,哪会有新的艺术门派出现。二是戏曲行业的自我禁锢。确实老艺术家们的门派珠玉在前,后辈人达到他们那样艺术水准的人数不多。而就有艺术上某些方面已超前人的现象存在,也不敢妄自称大,更不愿背忘师败道的罪名。何况当今戏曲不景气,又何必自惹麻烦。三是一些戏迷的帮倒忙。平心而论,现在有些中老年演员的造谐不在乃师之下。可在有的粉丝贊誉之时,有的粉丝就大倒其贬。说句僭越的话,现在就是年过古稀的戏迷,又有多少听过或看过门派开创者原汤原水的表演的呢?所以本在狭路,不要一棍子把人打死。四是将创立门派神秘化。所谓派,就是根据己有的艺术条件,学习相适应的艺术表演方法,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创造优美的艺术作品,给观众带来不同的美的艺术享受。坚持下去,赢得口碑,所谓派就会形成。如同是学谭,不同条件的学者,便形成了以后的余派、言派、高派等。余叔岩曾对马连良说"不要学我,你要根据自己的条件走下去"。之后马通过“独树一帜"激励自己,这才有了马派。今天一谈到创派,就认为高不可及,这是需要纠正的。我们应当以发展、创新的眼光看待后来者,认真总结他们的艺术造诣,宣传他们的艺术成就,期待新的艺术流派创立。


霜叶初红54287318568


谁说的?尚长荣不是派吗?连髯口都不用了。关怀不是派吗?新剧一个比一个创新。王佩瑜不是派吗?有腔不用字,潇洒远超徐玉兰。要创造必须扬弃,要发展必须奔跑。京剧是大有希望的,领航自有追梦人。


普凡4


为什么现在京剧没有出自成一派的大艺术家?这个问题的原因很多,不过其中有一个最关键的因素,就是班主制度的改变。

清末民初的京剧班子都是班主私人的产业,多家班子之间的相互竞争,使得编剧、舞台、唱腔不断创新,才有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京剧。在一每个班子里,班主负责带领大家挣钱养活家人,每个人都要向班主负责,做不好就要被赶出班子。

解放后,政府将戏剧做为宣传机构养了起来,演员们有了温暖的保障,但也丧失了发大财的机遇,由此,京剧进入了一个没有个性只有共性的时代。政府投大钱,则京剧繁荣;政府稍有收缩,京剧就跌入低谷。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京剧演员很难组成一统,不要说剧本唱腔,能将角色演员调教得如臂使指亦不可得,这才是难成大家的最关键的因素。


追求一句中的


这个问题你要问国家有关部门,这不是一般人能解释的。一般来讲,国家重视什么行业什么行业就会有起色,中国就是人多,不缺乏各方面的人才。就是神仙在世本事在大你不承认,没有市场也没用。老说京剧是国粹,你不传承,没有专业的机构主抓,也就渐行渐远了。


逍遥133076669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京剧虽是国粹,但日趋势危也是事实!娱乐的多样化也分化了人们对京剧的喜欢!造成京剧的褪化。京剧大师生长的土壤很不好。还有人们往往对以前的老一辈艺人比较推崇,年龄大了就是艺术家了,活着的时候往往不如死了地位更高!美术界,音乐界,曲艺界,武术界都存在这个问题!个人这么认为,不代表任何人


孟婆H再盛一碗L


解放后65年以前出现过公认的流派,分别是裘盛戎.叶盛兰.张君秋,其他如李少春.袁世海.赵燕侠.关肃霜至今未被认可,但称之京剧表演艺术家.


阿镇836


个人愚见,一:环境。世风日下,传统文化已经没有合适的土壤,生存都显得岌岌可危,更不要谈创新与发展。二:市场。现在真正懂的人,越来越少,没有市场,三:观念。思想保守。对于前辈过于推崇,都是以学习为主,能学的一身本领就已经不错了,更何况,还没有学到,更不用说开宗立派了。四:体制。稍微有点功力的人,都进入编制了,就意味着吃穿不愁,导致观念,功力都停滞不前,安于现状,毕竟自己还达不到为艺术献身的境界,更何况弄不好会使身败名裂。不喜勿喷


冰河188


个人认为最主要的是俩个方面

第一,时代的不同。

以谭鑫培为代表的京剧兴起,到以余叔岩,梅兰芳,杨小楼“三大贤”为代表到“四大名旦”,”四大须生”的辉煌时期,再到解放后五十年代的小高潮时期,京剧在这几十年里,不可否认,是极为灿烂的!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京剧艺术似乎走向了瓶颈,虽然戏迷票友依然很多,但那个“饭店伙计哼二黄”的年代是不可能再来的。

第二个,京剧的目的。

以前的京剧艺人为了生存,卖出座,赚更多的钱,养活自己,才去唱京剧。因而艺人们才不断的严格要求自己。另一方面,京剧艺术从而得以发展,更加的规范。

但如今,京剧被称为束之高阁的艺术,不再“接地气”。我想这也是京剧发展的最大限制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