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朱元璋本身就是军事天才,为什么要收20多个义子呢?

米君说史


春秋晚期,齐国之政皆归田氏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即是宗族的势力。公元前672年,陈国公族陈完受到陈宣公的猜忌,躲避灾祸到达齐国,成为齐国田姓始祖。200年后,延传八代至田常继承了宗主之位,开始有计划地驱逐和杀死姜姓齐国的公族,独揽齐国大权。田常已权倾齐国,却忧虑田氏势力不够稳固。因此挑选身高七尺以上的齐国女子100多人做后宫姬妾,让宾客侍从随便出入后宫,不加禁止。到田常去世时,姬妾已生下七十多个儿子,皆号田氏族人。由此,田氏一族独大,在公元前391年,成功取代姜姓齐建国。

(田氏代齐)

中国固有的家族伦理观念,使得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宗族成为政治势力最为稳固的一环。任人唯亲是一个古老的传统,盖因政治忠诚度以保证,只能以血缘关系来衡量亲近程度。吕思勉先生说:“复仇之风,初皆起于部落之相报,虽非天下之公义,犹有亲亲之道存焉。”亲亲之道,即是周王朝提倡的家族伦理观。《礼记.曲礼》:“父之仇弗与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反兵,交游之仇不同国。”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不复仇,非子也”。《汉武大帝》里就有小刘彘为张汤断案,言及血亲复仇不为死刑的说法,引得汉景帝频频颔首点赞。

有这样的社会风俗的引导和地域文化的潜移默化,中国人对家庭的重视程度远较其他古文明要郑重和严肃的多,一般的大族人家都设有公祠,有族长主持重大事宜,像添丁进口、束发就学、婚姻等等,当然还有违反族归的处罚也包含在内。《白鹿原》里有关于这一段的描写。族长的威严在旧时代,几乎不可违反,巴金的《家》就着重描写了族长在封建礼教下的威严和守旧。

(白鹿原)

有了这样的文化,就容易理解中国人为什么热衷于多子多福了,这种民族的记忆和惯性延续了几千年,自然有其文化脉络。多子意味着势力雄厚,不被欺负,甚至还能集众人之力建立起来威势。而且由于有约定俗成的关于家族伦理的社会道德约束,这种威势的基础是稳固的。由于出色的政治可靠性,每逢乱世,流民遍地,失怙孤儿很多,这就为朱元璋建立自己的私人势力提供绝佳的人才选育群体。

这些义子们情知自己的身份不可能与正牌儿子争夺继承权,又因为是义子的原因而不能真正为异姓大臣所信任,由于自小即生活在朱元璋的羽翼之下,所谓知子莫若父,日日训导,就天然形成了政治隶属关系。一般而言,义子的婚姻大事,也都是朱元璋和马皇后一手操办,那么派出义子执行任务,除了家族伦理的顾忌之外,又多了一层人质在手。因此,义子所有的权势都来自朱元璋的赐予,其政治忠诚度甚至比之于亲子还要优越——亲子有继承权,有取而代之的动机。

因为义子清楚自身的处境,如果不能有很大的用处,将会毫无地位,所以义子的努力程度也为亲子所不及。本来,收养义子也不是广设慈善,是择优而选,基本都是天赋异禀或者骨骼清奇者才能有幸被选中。对于乱世中流离失所的失怙儿童而言,缺乏基本的生存能力,能被收为义子,除了能活下去之外,还能拥有一个建功立业的机会。这种赐予的恩惠,也是政治忠诚度的一种保障。

最后,战乱不断,免不了伤亡。军士遗孤能够被收为义子,养在后宫,也能让前线将士感到朱元璋的关怀,无后顾之忧,忘死拼杀——这也不失为鼓舞士气的好方法。所以,每逢乱世,但凡能够建功立业的大政治家或军事家,基本都有收义子(领养)的做法。不仅仅是朱元璋一个,而且朱元璋本身也是郭子兴的义子。不过,当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就对将领和权臣收义子建立私人势力的行为不能容忍。天下已定,这些人再收契子(义子),意欲何为呢?

(朱元璋义子多位军中骁将)

所以,朱元璋收义子的行为是中几千年来的家族政治的延续。因为中国没有上帝,没有形成契约社会,也没有西方封建骑士约定俗成的效忠义务,在传统的家族伦理观的影响下,对于外姓人总会隔着一层,不能全部信任。朱元璋就是在郭天叙的挤兑下才形成后来的人际观——信任自己的宗族。

朱元璋家族本就不是大户人家,人丁不旺(到了他这一辈才旺起来)。朱元璋分封土地给众多儿子,让他们到各地巩固朱家打下的天下。让义子们到军中效力,控制军队。到了朱元璋后期,能够从容完成对中央权臣集团的清洗,与朱元璋的儿子们已经成年镇边,义子们已经能够掌控军中局势的背景不无关系。

因此,收义子,其本质上是封建社会人身依附关系的表现形式,带有政治、经济等利益上的考量,是建立私人势力范围的通常做法,是中国家族伦理观念千年来形成的文化传统的必然结果。

直到如今,在一些特殊的场合,收义子也还存在着,也还在发挥着效力。


而知而行的历史


守仁君想说,朱元璋军事才能高不假,但是有本事他一个人去打仗,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朱元璋手底下必须要有人。当然了,朱元璋手底下的老伙计,像徐达,汤和,常遇春,邓愈,傅友徳,沐英等等都是难得一见的猛将和名帅,手下李善长,胡惟庸,刘伯温等人又都是运筹帷幄的智囊。那朱元璋为什么还要收那么多义子呢?

原因就是,朱元璋他怕呀。

当时天下大乱,人人都想在这乱世里分一杯羹,君君臣臣这种伦理道德早就被他们踩在脚底下蹂躏了不知道多少回,为了利益,又有什么值得去坚守。


远的不说,淮北红巾的赵均用,兵败后投奔毛贵,没多久就把毛贵给干掉了。

还有朱元璋的大敌陈友谅,也是有名的专业杀上司。他先投倪文俊,后来倪文俊叛乱,陈友谅毫不犹豫地背叛了上司倪文俊,借着倪文俊的尸体上位,随后又把自己原先保护的天完皇帝徐寿辉给挟持,随后又杀了徐寿辉,自立为帝。

就说他朱元璋自己,不也是先反郭子兴,后杀小明王?

这种事情在当时的乱世实在太多了,朱元璋广收义子,这些义子在朝,就是朱元璋的贴身护卫,是他的最后一道防线,在野,就是朱元璋能掌控手下军队的保障,万一徐达,汤和等人心怀不轨,朱元璋也不至于成为一个孤家寡人。当然了,朱元璋对徐达等人也是很信任的,但是有那么多前车之鉴,朱元璋不得不用手段保护自己。

而且能被朱元璋收为义子的人,也都不是平庸之辈,像李文忠,朱刚,平安,朱文逊等人,也是个个能征惯战,在朱元璋称帝的路上立下汗马功劳。


守仁读仁


朱元璋的军事才能的确出众,但是当政权逐步稳固、地盘逐渐扩大,尤其是称帝之后,朱元璋是不可能再亲自率军作战的,因此收养义子便成了朱元璋有效控制军队的一种手段。所以,朱元璋收养义子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

朱元璋收养义子的目的

乱世之中,天下纷争,这种时期可以说是最为混乱的,而在朱元璋之前,乱世之中部将杀死主将、武将杀死君王谋求上位的事例屡见不鲜,相应的义子杀死义父的事情却比较少,而像吕布那样连杀两位义父的实在太少,而且名声实在不咋地。

在中国古代,封建宗族礼法观念很强,因此才会有君父、子弟兵、父母官这样的称呼。乱世之中,主帅与部将、君王与将领这种上下级关系并不稳固,而义父与义子这种宗族礼法关系则要相对稳固的多,正所谓“上阵父子兵,打虎亲兄弟”。

那些乱世中的孤儿,通常都是在十分恶劣的环境中长大,不但生存能力极强,而且父母早亡、四处流浪,只求能有口饭吃,苟全性命而已。通常在流浪中,又受尽了颠沛与欺凌,因此对别人赐予的恩惠格外感念。这样的孤儿一旦被收为义子,大多会誓死效忠,忠心程度极高。

因此,乱世中收养义子几乎成了一种惯例,比如李克用的十三太保、关于的义子关平等等。

朱元璋的义子们

根据史料记载,朱元璋一生收养义子二十多个,他对这些义子倾心培育,而这些义子也为朱元璋的功业帮助极大。简单介绍一下其中比较突出的几位:

1、李文忠。李文忠是朱元璋大姐的儿子,小名保儿,幼年丧母,后跟随父亲李贞投靠朱元璋,被朱元璋收为义子,改名朱文忠。李文忠对朱元璋的帮助有多大,就不用赘述了吧,因功被封曹国公,死后被追封为岐阳王。详见《明书·歧阳王李文忠世家》。

2、沐英。沐英是定远人,幼年丧父、八岁丧母,成为孤儿后到处流浪。朱元璋在遇到他后,将其收为义子,交由马皇后抚养,改名朱文英。从十八岁开始,先后参与征讨吐蕃、云南等战役,因功被封西平侯。在平定云南后,沐英奉命镇守,逝世后被追封黔宁王。详见《明书·黔宁王沐英世家》。

3、何文辉。滁州人,朱元璋攻下滁州后,14岁的何文辉被朱元璋收为义子,改名朱文辉。成年后先后参与平定江西、福建、陕西、四川等战,功劳甚大。详见《明史·何文辉传》。

4、徐司马。扬州人,9岁成为孤儿,后被朱元璋收为义子,改姓朱,小名马儿。长大后,出入侍从于朱元璋左右,后出任总制,随从常遇春镇守婺州。后来又跟随李文忠北征,活捉了元宗王庆生。详见《明史·徐司马传》

5、平安。济宁卫指挥佥事平定之子,被朱元璋收为义子,其父死后,袭父职。平安虽然在朱元璋建立明朝之中没能建功,但却在靖难之役中屡败朱棣,斩杀其将数人。详见《明史·平安传》

除了以上几位之外,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还有朱文刚、童真、金刚奴、朱文逊等人,其中朱文刚战死于处州之乱,朱文逊则战死于太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