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1 红水河畔,一个贫困村的“诗和远方”——罗甸县修通“最美小康路”助推同步全面小康缩影

5月7日上午,罗甸县红水河镇保上村驻村工作队队员雷嘉赓等在村委会,心情很激动。彼时,保上村副主任杨秀全正在村委会旁的竹笋加工厂里忙碌。他将将一件件经过真空包装的精笋搬到自家的小车上,整整齐齐码好,随后扯着嗓子喊了一句:雷嘉赓同志,我们出发了。

“来了!来了!”雷嘉赓将写到一半的《保上村“苗乡田园”计划书》保存好,然后关了电脑,匆匆离开了村委会大楼。竹笋加工是他们工作队蹲点驻村以来最看重的项目,而当日的五十件发往贵阳的鲜笋订单是他们进行“产业试水”以来销得最远的一个订单。

“现在只有50件,未来我们要卖5000件、50000件甚至更多。”是日,天朗气清,阳光明媚,驾着小车行走在新修的通组路上,不时有呼呼风声从耳边吹过,雷嘉赓豪气干云。

“时代变化真是快啊,以前从村里到罗暮社区要走两三个小时,想把东西卖到贵阳那种大城市,我们想都不敢想。”受雷嘉赓的影响,杨秀全感慨万千。他告诉记者,多年来,红水河镇保上村共有人口136户595人被大山“围困”,村里出产的农特产品需要人挑马驮翻越崇山峻岭,耗费两个小时,才能拿到18公里以外的罗暮集市去买。村里的孩子每天得徒步往返3个小时才能到学校,后来很多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最后只好辍学了之。

杨秀全就是一个因为怕走路而产生厌学情绪最终导致辍学的“反面教材”,只上到小学就回到家里帮父母打猪草,之后又外出打工了。之前在电脑厂打工,被辞退后就回到了保上村干起了养猪的营生。

“我家里养了8头母猪,每年可以生下150多头小猪。”杨秀全告诉记者,几年前养的猪得一头头套着绳索赶到罗暮市场上才能卖出去,不敢做大规模养殖。近几年来,罗暮社区下辖几个村的通村水泥路都修通了,保上村4个组也实现了“组组通”,像杨秀全一样有着勤劳致富愿望的村民购置了货运三轮车、面包车,他还想把规模再扩大一些。

“现在小猪崽走出了罗暮社区,最远可以卖到望谟县,销路根本不成问题。”回忆起修路的经历,杨秀全告诉记者,从2000年开始,党委政府带头组织,全村男女老幼齐上阵拿起锄头铁锹,断断续续开挖连通山外的路。2017年初,一条长18公里、宽4.5米的通村水泥路从绿意盎然的崇山峻岭之中穿过,摩托车、面包车、小汽车……开进了村,粮食、蔬菜、肥猪……搭乘这些交通工具,去往更远的远方。

红水河畔,一个贫困村的“诗和远方”——罗甸县修通“最美小康路”助推同步全面小康缩影

为切实解决群众“最后一公里”出行难的问题,助力全面同步小康,充分发挥交通对农业产业、人居环境改造、乡风文明的驱动作用。2017年8月,镇党委政府通过协调县交通局利用专项资金300多万元实施保上村组组通公路硬化项目,2017年12月,保上村所有村民组通组公路全部竣工,路基宽4.5米、路面宽度3.5米,错车道每公里3处,路面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厚度15厘米的全部贯通。随后,为将保上村建成美丽乡村,罗甸县投入50万元财政资金完成全村9100平方米串户路,完成饮水安全工程项目,建成村文化活动场所、幼儿园,建成村级公共垃圾池8个,安装太阳能路灯50盏,实施危房改造6户,实现村级宽带网络全覆盖,完成全村“三改”建设。一个“鸟不拉屎”的小小村庄展开新的容颜。

“这里生态很好,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都是油油的竹林,空气清新怡人。”雷嘉赓是2018年初进驻保上的驻村干部,这个只有26岁的小伙子认为,借助信息化手段和“互联网+”。保上村的出村路还可以走得再远一点,保上村的发展思路还可以再宽一点。在生态绝佳的保上村,他和所有驻村工作队员开始构筑不为认知的“诗和远方”。

“全村竹林覆盖面积近200亩,全年竹笋成品产量约为60000千克。”了解到这一情况后,雷嘉赓打起了自己的“驻村帮扶小算盘”:如果购置一些加工设备,把这些竹笋包装成“商品”,在借助互联网销售出去,肯定能“搞到事”。

“说干就干,没有资金也要干!”雷嘉赓和几个驻村队员商量,能不能先把购置消毒机、真空包装机等加工设备的2000元钱垫出来,先动起来再说。随后,通过村“两委”班子和全村党员的努力,很快村里的竹笋加工厂开始运转了,采集竹笋、加工、包装、网上销售……很快“保上村生态竹笋”接到了“省城贵阳第一单”,这才有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红水河畔,一个贫困村的“诗和远方”——罗甸县修通“最美小康路”助推同步全面小康缩影

短短几个月“保上村生态竹笋”就卖出了3000多斤,村民尝到了甜头看到了希望,发展的信心更足了,发展的愿望更强烈了。

但这与《“苗乡田园”计划书》里所规划的仍有很大差距。

“苗乡田园”以打造“优质农家绿色生态农产品”第一品牌为目标,将保上村及周边村寨所产的各类绿色生态农产品进行加工包装成符合市场需求的“农业商品”,采取线下线上同步销售方式进行销售。主打“100%农家绿色生态”的卖点,融合苗乡文化元素,让消费者在购买的过程中感受到淳朴的苗乡风采。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现代人的心里越来越躁动不安。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在城市住久的居民开始怀念农村,农村生活、特色农产品越来越收到追捧。”雷嘉赓认为,脚下的一条条“最美小康路”,其实是浮躁的城市人的“返乡情怀路”,抓住这个“痛点”,“苗乡田园”就有望成为现实。

根据《“苗乡田园”计划书》,雷嘉赓以保上村为总部,将保上周边的冗袍等四个村整合,以家庭用户为单位形成联盟,在每个村设置一个代理机构,打造“苗乡田园”自己的“土特产收购网络”。

“我们要与农民签订土特产供应合同,一要确保菜干、野菜、米酒、家畜等货源充裕,二要确保产品质量。”雷嘉赓告诉记者,几个村整合后,“保上村生态竹笋”将覆盖1000多亩,年竹笋产量可达300吨,笋干可达50吨,腊肉可达10吨,生态猪肉可达500头、土鸡5000羽,土鸡蛋可达30000多枚。针对菜干、米酒和腊肉等保质期长的产品可实行常年收购,采取整合营销的模式销售,以实现产品利润的最大化;针对新鲜竹笋、野菜和家畜采取“订单式”收购,实现当天采集的产品当天运送到消费者手中。

红水河畔,一个贫困村的“诗和远方”——罗甸县修通“最美小康路”助推同步全面小康缩影

红水河镇保上村是罗甸全县疏通“大动脉”和“毛细血管”,实现经济飞速发展的缩影。

“要致富,先修路。”近年来,罗甸县紧紧围绕“一枢纽三基一湖城”的战略目标,着力打造贵州南部交通枢纽。2015年8月贵百高速惠罗段顺利通车,罗甸结束了没有高速的历史,融入了“贵阳一小时生活圈”,打通了外部交通“大动脉”。与此同时,罗甸县进一步疏通内部“毛细血管”,让交通发展成就惠及每一个罗甸人。

一方面罗甸县加快推进国道、省道、县乡道以农村公路的改造步伐,建设S104线白龙至八总公路,完成G212七道拐至县城公路建设并验收,完成S210逢亭至木引省道改造项目工程……

2017年,该县启动了“农村“组组通”公路三年行动”。根据《罗甸脱贫攻坚农村“组组通”公路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7年至2019年,该县项目库中“组组通”公路总里程为1291公里,按照“不通则搬、不搬则通”及“五个不能纳入”的原则,通过实际数据采集里程为816公里,涉及罗甸县9个乡镇,127个行政村,272个村民组,覆盖6.4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01万人,通组公路由“通不了”到“通得了”再到“通得好”转变。截至目前,2017年7月该县启动的339公里已完成建设310公里;2018年2月底启动建设的第二批302公里“组组通”公路已完成路基土石方开挖302公里,完成混凝土路面38公里;第三批175公里“组组通”公路项目,目前已完成施工、监理招投标工作,施工单位已陆续进场建设。

此外,罗甸还将进一步加快城乡及农村客运一体化发展。将完成乡镇、行政村客运规划,创新农村客运管理,适时开通县城及边阳城郊公交,妥善解决农村客运难题,为实现全面同步小康奠定基础。

“一路通,百业通。”修通了出山路,沫阳镇麻怀村的香菇卖到了贵州大学等高校食堂;修通了出山路,边阳镇联兴村生产的砂仁及砂仁熏制腊肉被来自都匀、贵阳的企业相中;修通了出山路,龙坪镇道角村的4600亩纽荷尔脐橙远销北上广深;修通了出山路,边阳镇王岗大寨及周边村寨的万亩杨梅远销全国;修通了出山路,龙坪镇罗化村、逢亭镇祥脚村的早春蔬菜远销江南市场;修通了出山路,罗甸县龙坪镇马草村的火龙果上了城里人的餐桌。

红水河畔,一个贫困村的“诗和远方”——罗甸县修通“最美小康路”助推同步全面小康缩影

红水河畔,一个贫困村的“诗和远方”——罗甸县修通“最美小康路”助推同步全面小康缩影

红水河畔,一个贫困村的“诗和远方”——罗甸县修通“最美小康路”助推同步全面小康缩影

红水河畔,一个贫困村的“诗和远方”——罗甸县修通“最美小康路”助推同步全面小康缩影

红水河畔,一个贫困村的“诗和远方”——罗甸县修通“最美小康路”助推同步全面小康缩影

红水河畔,一个贫困村的“诗和远方”——罗甸县修通“最美小康路”助推同步全面小康缩影

来 源 | 黔南日报

作 者 | 肖家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