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3 差點當爛片刪掉的一部佳作……

“給我們留下了這樣的印象:他是一名法律的僕人,因此他與法律融為一體,並逃脫了人類的審判” - 卡夫卡

看完這部去年摘得“上海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的波蘭電影《我是殺人犯》後,我自然想到了 1970 年的那部意大利電影《對一個不容懷疑的公民的調查》。兩部電影的相同點在於:它們都在借一個警察襯托國家的執法體制;它們都具備了“卡夫卡式”的荒誕諷刺手法;電影中的人物都陷入了一種進退兩難的怪圈…

差點當爛片刪掉的一部佳作……

▲《對一個不容懷疑的公民的調查》電影海報,1970

然而,兩部電影在結構上卻有著天壤之別,怎麼說呢:《對一個不容懷疑的公民的調查》上來便奠定了電影荒誕的基調,情節以“反故事”的方式一個視角走到了底。

差點當爛片刪掉的一部佳作……

▲《對一個不容懷疑的公民的調查》劇照,1970

而《我是殺人犯》在情節和視角上卻造成了一種錯覺——其前半部分50多分鐘像是在演一部犯罪偵破類型片;而開端的那一出“給死者做頭模”的戲更是讓人摸不著頭腦(除非你把電影全部看完,否則很難把那人跟中間出現的大鬍子男聯繫起來)。

差點當爛片刪掉的一部佳作……

而如果你真的在前半部分把它當偵破片看了,那麼電影走馬觀花式的節奏會讓你產生極大的不適應,即便你在中場走人,罵它是部爛片都毫不為過。

還好,本人沒在中途把電影叉死,否則真的錯過了一部好片!好在哪?我們來看——

「電影節奏沒取悅觀眾,而是服從了人物性格」

通常跟犯罪偵破相關的類型片在剪輯和動作節奏上會張弛有度,有慢有快。導演通過快慢來把持觀眾的情緒。

可這部《我是殺人犯》呢,除了上來一分半鐘的開端(做人臉模具),剩下的戲快的幾乎連“氣孔”都沒有了——

剪輯速度快、音樂節奏快、演員動作快;加之每場戲份也短,過度沒有任何轉場;甚至連主人公跟家人聊天、坐在酒吧喝酒都是匆匆帶過,前後場戲緊追猛趕的。

整部戲節奏像是被剪輯後的片花,搜搜地就演過去了!

差點當爛片刪掉的一部佳作……

差點當爛片刪掉的一部佳作……

差點當爛片刪掉的一部佳作……

▲劇中人物總是匆匆忙忙,節奏快的讓人透不過氣

自然,我們要是把它當偵破或犯罪驚悚片看的話,那準開罵了!可問題是,人家可不是在講“福爾摩斯探案”,而是在表現“那些警察的狀態”;電影的焦點也不是那個連環殺手而是執法的人。如果我們能意識到這一點,便不難看出,電影的這種節奏風格剛好卡上了男主角(那個探員)的浮躁心理。

至於為什麼浮躁,看看他窘迫的居住環境,看看他那些同事的消極怠工,再加上又接了個“燙手山芋”的案子,不浮躁才怪!

差點當爛片刪掉的一部佳作……

差點當爛片刪掉的一部佳作……

差點當爛片刪掉的一部佳作……

「電影配樂與主角表演渾然一體」

說到此不得不綴上電影的配樂與演員的表演:就像敘事、剪輯的節奏效果一樣,配樂與人物的表演都緊緊地卡在了一個感覺上,極其精彩——

差點當爛片刪掉的一部佳作……

除了開頭結尾兩部分舒緩的鋼琴主題音樂外,電影大部分都是以密集的爵士鼓以及薩克斯為主。那個鼓節奏就像是男主角急於求成(破案)的心態,薩克斯就像他病態的神經。

差點當爛片刪掉的一部佳作……

差點當爛片刪掉的一部佳作……

差點當爛片刪掉的一部佳作……

在倒數第二次庭審,嫌疑人的孩子被傳換來做偽證,男主角(探員)無法面對被冤枉者的眼神走出法庭後的那段音樂,更是將瀕臨崩潰邊緣的人物心理推向了高潮。再看看人物的那一系列特寫動作,你就會知道這部電影的整體感覺是如此嚴謹統一啦!

差點當爛片刪掉的一部佳作……

差點當爛片刪掉的一部佳作……

「電影的敘述結構完全顛覆了傳統商業片」

剛才提到過《我是殺人犯》、《對一個不容懷疑的公民的調查》兩部電影的相似性。沒錯,他們要表達的東西是一樣的,然而,在敘述結構上,兩者卻有天壤之別——後者自始至終把主觀視角放在男主角(探長)一個人身上,利用類似於人物傳記的方式將發生在主人公身上的事情以及他身邊的人和環境演了出來。

差點當爛片刪掉的一部佳作……

▲《對一個不容懷疑的公民的調查》劇照,1970

《我是殺人犯》自然也是在表現人物,通過人物展現當時的社會。然而,導演卻把電影前半部分大膽地側重在了一樁連環殺人案件上,這就勢必會對電影主題產生一定的干擾性。

差點當爛片刪掉的一部佳作……

差點當爛片刪掉的一部佳作……

▲《我是殺人犯》裡的犯罪現場

為什麼要如此處理,我認為那是因為這部電影比《對一個不容懷疑的公民的調查》多了一樣東西,或者說多了一個人物:就是那個被冤枉執行死刑的兩個孩子的父親。

差點當爛片刪掉的一部佳作……

如果說後者是一個主角,《我是殺人犯》便是兩個主角,看看波蘭的官方海報便知,兩個人物在電影中具有極強的對稱和對比性。

差點當爛片刪掉的一部佳作……

於是,我們便會看到這部電影的大結構:開頭、結尾部分+中間部分;而中間部分又分前後兩部分:前50分鐘的破案過程 + 後50分鐘的審判過程。

問題在於前50分鐘破案過程的干擾性,換句話說,觀眾要挺過這50分鐘,乃至再回頭來品這前面的部分,才能感受到導演的用心良苦,這也便是這部電影在敘事手法上的大膽之處——它要面對被觀眾半途 Pass 掉的風險。當然,這也是這部電影的過人之處!

「電影的諷刺手法」

一部電影裡局部的諷刺手法不僅能體現一個導演(編劇)的文學功底以及思想境界,也能展露其性格與創意。電影中如此讓人詼諧一笑的情節設置太多了,我們在此列舉幾例——

1、男主探員在面臨揭露冤案、挑戰法官和領導的抉擇前,顯得無能為力時,無奈下他選擇了報警揭發自己同事酒駕聊以自慰。好個讓人哭笑不得的諷刺幽默;(充分體現了警察職責與體制間的對立矛盾)

差點當爛片刪掉的一部佳作……

差點當爛片刪掉的一部佳作……

差點當爛片刪掉的一部佳作……

差點當爛片刪掉的一部佳作……

2、在庭審現場被叫來作偽證的大媽以及為了拿到警方獎金的被告人的妻子,他們偽證的荒誕性導演僅僅通過一兩句對話和一陣鬨堂大笑,便跟法院對被告人最終做出的判決形成了強烈的對比諷刺;

差點當爛片刪掉的一部佳作……

差點當爛片刪掉的一部佳作……

差點當爛片刪掉的一部佳作……

差點當爛片刪掉的一部佳作……

3、男主(探員)喜歡講笑話(通常笑話讓人尷尬)。而在臨判決前領導的生日聚會上,當他鼓足勇氣向大家講出自己作偽證的實話後,卻被眾人當成了一個天大的笑話捧腹大笑。

差點當爛片刪掉的一部佳作……

差點當爛片刪掉的一部佳作……

差點當爛片刪掉的一部佳作……

差點當爛片刪掉的一部佳作……

從這些諷刺幽默段落裡,你能感受到那種時代體質下的荒誕與無奈,就像卡夫卡筆下那個永遠走不出的“城堡”一樣。

「導演能夠如此坦然地面對自己國家的醜惡歷史」

臨了,導演完成了最後一個諷刺——男主人公一身戎裝、滿身徽章、在眾人仰慕讚頌下走向了那個人頭塑像前。

差點當爛片刪掉的一部佳作……

看到此,自然每個觀眾都知道了那個被執行死刑的人的冤處。兩個人的眼睛同時出現在了畫面中,緊接著是那個警長的面部表情特寫……

差點當爛片刪掉的一部佳作……

差點當爛片刪掉的一部佳作……

電影結束了,最後一排字幕打出了這樣的字樣:

波蘭臭名昭著的系列謀殺案展覽廳於 1990 年拆除……

沒錯,面對自己國家醜惡的歷史是需要勇氣的,因為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體制內的還是體制外的,我們總歸都是這個國家的一份子,國家與社會的成長便決定了我們每個人的成長。

差點當爛片刪掉的一部佳作……

再次慶幸:自己沒有錯過這部好片!

本文屬於上海電影節獲獎影片,希望大家觀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