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3 差点当烂片删掉的一部佳作……

“给我们留下了这样的印象:他是一名法律的仆人,因此他与法律融为一体,并逃脱了人类的审判” - 卡夫卡

看完这部去年摘得“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的波兰电影《我是杀人犯》后,我自然想到了 1970 年的那部意大利电影《对一个不容怀疑的公民的调查》。两部电影的相同点在于:它们都在借一个警察衬托国家的执法体制;它们都具备了“卡夫卡式”的荒诞讽刺手法;电影中的人物都陷入了一种进退两难的怪圈…

差点当烂片删掉的一部佳作……

▲《对一个不容怀疑的公民的调查》电影海报,1970

然而,两部电影在结构上却有着天壤之别,怎么说呢:《对一个不容怀疑的公民的调查》上来便奠定了电影荒诞的基调,情节以“反故事”的方式一个视角走到了底。

差点当烂片删掉的一部佳作……

▲《对一个不容怀疑的公民的调查》剧照,1970

而《我是杀人犯》在情节和视角上却造成了一种错觉——其前半部分50多分钟像是在演一部犯罪侦破类型片;而开端的那一出“给死者做头模”的戏更是让人摸不着头脑(除非你把电影全部看完,否则很难把那人跟中间出现的大胡子男联系起来)。

差点当烂片删掉的一部佳作……

而如果你真的在前半部分把它当侦破片看了,那么电影走马观花式的节奏会让你产生极大的不适应,即便你在中场走人,骂它是部烂片都毫不为过。

还好,本人没在中途把电影叉死,否则真的错过了一部好片!好在哪?我们来看——

「电影节奏没取悦观众,而是服从了人物性格」

通常跟犯罪侦破相关的类型片在剪辑和动作节奏上会张弛有度,有慢有快。导演通过快慢来把持观众的情绪。

可这部《我是杀人犯》呢,除了上来一分半钟的开端(做人脸模具),剩下的戏快的几乎连“气孔”都没有了——

剪辑速度快、音乐节奏快、演员动作快;加之每场戏份也短,过度没有任何转场;甚至连主人公跟家人聊天、坐在酒吧喝酒都是匆匆带过,前后场戏紧追猛赶的。

整部戏节奏像是被剪辑后的片花,搜搜地就演过去了!

差点当烂片删掉的一部佳作……

差点当烂片删掉的一部佳作……

差点当烂片删掉的一部佳作……

▲剧中人物总是匆匆忙忙,节奏快的让人透不过气

自然,我们要是把它当侦破或犯罪惊悚片看的话,那准开骂了!可问题是,人家可不是在讲“福尔摩斯探案”,而是在表现“那些警察的状态”;电影的焦点也不是那个连环杀手而是执法的人。如果我们能意识到这一点,便不难看出,电影的这种节奏风格刚好卡上了男主角(那个探员)的浮躁心理。

至于为什么浮躁,看看他窘迫的居住环境,看看他那些同事的消极怠工,再加上又接了个“烫手山芋”的案子,不浮躁才怪!

差点当烂片删掉的一部佳作……

差点当烂片删掉的一部佳作……

差点当烂片删掉的一部佳作……

「电影配乐与主角表演浑然一体」

说到此不得不缀上电影的配乐与演员的表演:就像叙事、剪辑的节奏效果一样,配乐与人物的表演都紧紧地卡在了一个感觉上,极其精彩——

差点当烂片删掉的一部佳作……

除了开头结尾两部分舒缓的钢琴主题音乐外,电影大部分都是以密集的爵士鼓以及萨克斯为主。那个鼓节奏就像是男主角急于求成(破案)的心态,萨克斯就像他病态的神经。

差点当烂片删掉的一部佳作……

差点当烂片删掉的一部佳作……

差点当烂片删掉的一部佳作……

在倒数第二次庭审,嫌疑人的孩子被传换来做伪证,男主角(探员)无法面对被冤枉者的眼神走出法庭后的那段音乐,更是将濒临崩溃边缘的人物心理推向了高潮。再看看人物的那一系列特写动作,你就会知道这部电影的整体感觉是如此严谨统一啦!

差点当烂片删掉的一部佳作……

差点当烂片删掉的一部佳作……

「电影的叙述结构完全颠覆了传统商业片」

刚才提到过《我是杀人犯》、《对一个不容怀疑的公民的调查》两部电影的相似性。没错,他们要表达的东西是一样的,然而,在叙述结构上,两者却有天壤之别——后者自始至终把主观视角放在男主角(探长)一个人身上,利用类似于人物传记的方式将发生在主人公身上的事情以及他身边的人和环境演了出来。

差点当烂片删掉的一部佳作……

▲《对一个不容怀疑的公民的调查》剧照,1970

《我是杀人犯》自然也是在表现人物,通过人物展现当时的社会。然而,导演却把电影前半部分大胆地侧重在了一桩连环杀人案件上,这就势必会对电影主题产生一定的干扰性。

差点当烂片删掉的一部佳作……

差点当烂片删掉的一部佳作……

▲《我是杀人犯》里的犯罪现场

为什么要如此处理,我认为那是因为这部电影比《对一个不容怀疑的公民的调查》多了一样东西,或者说多了一个人物:就是那个被冤枉执行死刑的两个孩子的父亲。

差点当烂片删掉的一部佳作……

如果说后者是一个主角,《我是杀人犯》便是两个主角,看看波兰的官方海报便知,两个人物在电影中具有极强的对称和对比性。

差点当烂片删掉的一部佳作……

于是,我们便会看到这部电影的大结构:开头、结尾部分+中间部分;而中间部分又分前后两部分:前50分钟的破案过程 + 后50分钟的审判过程。

问题在于前50分钟破案过程的干扰性,换句话说,观众要挺过这50分钟,乃至再回头来品这前面的部分,才能感受到导演的用心良苦,这也便是这部电影在叙事手法上的大胆之处——它要面对被观众半途 Pass 掉的风险。当然,这也是这部电影的过人之处!

「电影的讽刺手法」

一部电影里局部的讽刺手法不仅能体现一个导演(编剧)的文学功底以及思想境界,也能展露其性格与创意。电影中如此让人诙谐一笑的情节设置太多了,我们在此列举几例——

1、男主探员在面临揭露冤案、挑战法官和领导的抉择前,显得无能为力时,无奈下他选择了报警揭发自己同事酒驾聊以自慰。好个让人哭笑不得的讽刺幽默;(充分体现了警察职责与体制间的对立矛盾)

差点当烂片删掉的一部佳作……

差点当烂片删掉的一部佳作……

差点当烂片删掉的一部佳作……

差点当烂片删掉的一部佳作……

2、在庭审现场被叫来作伪证的大妈以及为了拿到警方奖金的被告人的妻子,他们伪证的荒诞性导演仅仅通过一两句对话和一阵哄堂大笑,便跟法院对被告人最终做出的判决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讽刺;

差点当烂片删掉的一部佳作……

差点当烂片删掉的一部佳作……

差点当烂片删掉的一部佳作……

差点当烂片删掉的一部佳作……

3、男主(探员)喜欢讲笑话(通常笑话让人尴尬)。而在临判决前领导的生日聚会上,当他鼓足勇气向大家讲出自己作伪证的实话后,却被众人当成了一个天大的笑话捧腹大笑。

差点当烂片删掉的一部佳作……

差点当烂片删掉的一部佳作……

差点当烂片删掉的一部佳作……

差点当烂片删掉的一部佳作……

从这些讽刺幽默段落里,你能感受到那种时代体质下的荒诞与无奈,就像卡夫卡笔下那个永远走不出的“城堡”一样。

「导演能够如此坦然地面对自己国家的丑恶历史」

临了,导演完成了最后一个讽刺——男主人公一身戎装、满身徽章、在众人仰慕赞颂下走向了那个人头塑像前。

差点当烂片删掉的一部佳作……

看到此,自然每个观众都知道了那个被执行死刑的人的冤处。两个人的眼睛同时出现在了画面中,紧接着是那个警长的面部表情特写……

差点当烂片删掉的一部佳作……

差点当烂片删掉的一部佳作……

电影结束了,最后一排字幕打出了这样的字样:

波兰臭名昭著的系列谋杀案展览厅于 1990 年拆除……

没错,面对自己国家丑恶的历史是需要勇气的,因为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体制内的还是体制外的,我们总归都是这个国家的一份子,国家与社会的成长便决定了我们每个人的成长。

差点当烂片删掉的一部佳作……

再次庆幸:自己没有错过这部好片!

本文属于上海电影节获奖影片,希望大家观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