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松锦之战中清军的损失大吗?

玺言春秋


这一战明朝也是下了血本,把仅剩的精锐部队都给压了上去,妄想毕其功于一役,一举消灭大清。结果,被六万多清军打的全军覆没,不仅被斩首五万多人,数以万计的溃兵喂了鱼。


而且从海上逃出去的仅200多人,往宁远方向逃跑的吴三桂、王朴等人仅以身免。同时,分散成几百人一股溃逃的明军,也在清军的围剿下被各个歼灭。

对于大清来说,这是一次相当漂亮的歼灭战,标志着明军彻底丧失和清军落实对抗的能力,加速了明朝的灭亡。同时,由于明军精锐部队全军覆没,使得李自成捡了灭亡明朝这个大便宜。而且,此站明军大量的火器被缴获,来源分别是松山、锦州、塔山、杏山,其中一共16门红衣炮,剩下的小炮清军都未必看得上眼。



清军仅红衣炮就调运了60门参加战斗。

当然,整场战役下来,清军不可能仅仅伤亡八人,毕竟夺取锦州外城以及曹变蛟反扑那次不可能没有伤亡,但是实际伤亡数字必然不会太大。尤其是双方炮战清军完全压制明军,对于明军来说,这是对精神、士气的重创,战斗早已变成清军对明军一边倒的屠杀了。

其实有这样的结果也不奇怪,毕竟大清远胜于大明嘛。


北洋海军炮手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说明一个是,关于松锦之战满清一方的伤亡情况并没有具体的数字,但是我们绝不能相信满清在《明史》上吹嘘的那种糊弄白痴的数据,歼灭明军六万于人,己方伤亡6人,这显然不符合逻辑,也并不可信。

松锦之战是明清的最终大决战,其实这一战大明是有获胜的机会的,双方兵力都差不多,总共十几万的部队,大明更是把所有精锐全部投入进去了,然而只能说大明气数已尽,即便到了危机存亡之时,也还在瞎指挥,加上朝政腐败的原因,最后败给满清,相对的我们看看满清,在这之前皇太极等早就开始为大战做准备,并且决战之前,就把周边该归拢的,该结盟的提前搞定,免去了后顾之忧,并且在受挫之后及时吸取经验,改变战术。

大明军在这一仗几乎所有的主力部队全部消耗殆尽,洪承畴被俘13万援军溃败,清军斩杀了明军约五万人,到这明军的主力几乎就被灭玩了,但是清军真实的被消灭了多少人呢,有道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即便明军打不赢清兵,但是明军将士依然视死如归,少有降者,所以按比例算就算是2:1,清军的伤亡也应该在两万五到四万五之间,而不是像满清统治者吹嘘的那样伤亡仅仅六人。

另外,满清统治者是在久攻两城不下后,从进攻改为死守,最后逼明军决战,还有按照常理说,一场关键性决战,打赢的确该吹捧下,但是也不至于属于作假的那么夸张,明眼人都知道六人伤亡绝对是假的,那么为什么还要这样写,可能有这么一种情况,清军虽然打赢了大明,但是伤亡过于惨重,并且让满清感到耻辱,为了遮羞才在伤亡数据上大肆做假,以至于满清具体伤亡数字不祥,所以我认为满清在松锦之战的伤亡保底也有两三万,最多可能有五六万,绝不可能是6人!


玄坤文史


在这次大战的起初阶段,清军损失也是挺大的。

明将袁崇焕死后,清军数次深入明朝腹地,明朝毫无办法,眼睁睁地看着在北方防线的防务情况被摸得一清二楚。

不过,满洲要实现自己的霸业,就必须打破所有山海关外的明军城关。



虽然清军就数次绕关而入,杀入长城防线内。又通过对诸蒙古部落征伐和收服,已经形成了对直隶地区的战略包围。但因为有山海关与几个关外城市的存在,清军的战略迂回总要面临被抄后路的危险。

但袁崇焕死后,“边事益无人矣”,北方防线上的明军就缺乏统一的调派指挥,无法对清军多次迂回入关而组织起战略性的打击。

这种情况下,皇太极决定拔除掉这些随时都可能产生威胁的关隘。

1639年2月,皇太极首先发动对锦州的攻势,决意要啃掉这个山海关外的最后的硬骨头。

但经过熊廷弼和袁崇焕两代边将构筑起来的坚固防线,仍然给不擅长攻城的清军添了不少麻烦。

清军一开始没有带上足够的炮兵。数月攻城战,非但没有拿下锦州,反而折损了不少部队。

这是清军遭受的第一次损失。



皇太极效仿大淩河之胜的方式,停止强攻,转而用骑兵骚扰周边农业,切断锦州的外援。

锦州明将祖大寿经历过大凌河战役,他战前就储存了可供全城守军三年之用的粮食,根本不怕短期的围困。

相持到6月,皇太极下令多尔衮去指挥攻打锦州事务。

多尔衮到任,发现清军士气低落。就下令后撤30里,以轮换的方式作战,轮流回家。结果,祖大寿趁机打开缺口,又运了一批粮食入城。

皇太极闻讯大怒,撤销了多尔衮的指挥权,还罚款降职,派济尔哈朗去接替指挥。

济尔哈朗亲自带人,四面布营,深挖壕沟,围困锦州周边地区。每个营地之间,也挖出长壕隔断,日夜巡逻。围得水泄不通。

“驻扎屯田,令明山海关外宁锦地方不得耕种”。

济尔哈朗又派人偷偷买通城中的蒙古将领,打开了城门。 最终,祖大寿被迫撤到内城。以火炮防御。守军向朝廷求援。

“填壕毁堑,声援断绝”,锦州守将祖大寿向明廷报称:“锦城米仅供月余,而豆则未及一月,倘狡虏声警再殷,宁锦气脉中断,则松、杏、锦三城势已岌岌,朝不逾夕矣。”



崇祯皇帝接到锦州告急,调集了十余万人的兵力、四万多头骡马和三千多门的各式火炮和充足的弹药,全部交给蓟辽总督洪承畴,并调来王朴、杨国柱、唐通、白广恩、曹变蛟、马科、王廷臣、吴三桂这8个总兵的部队,归洪承畴指挥。

洪承畴也知道清军铁骑的厉害,吸取萨尔浒战役分兵多路的教训,就下令全军集结在一处缓慢向前步步推进。

战初,洪承畴派前锋去攻打济尔哈朗的松山右营。明军携带了大量大将军炮。尽管性能比较落后,仍然给清军造成很大杀伤。明军先锋占据了清军部分营地。济尔哈朗被撤职。多尔衮再次返回前线指挥战役。

“清人兵马,死伤甚多”,洪承畴将吴三桂列为首功,“吴三桂英略独擅,两年来,以廉勇振饬辽兵,战气倍尝,此番斩获功多。”

这是清军遭到的第二次损失。

但10万大军粮饷消耗太大,洪承畴又不肯速战速决,穷到要当裤衩的大明朝廷压力山大。

而明朝境内发生了很糟糕的事情,镇压义军得心应手、百战百胜的孙传庭被崇祯关进大狱后,原本已经被招安的张献忠等人,降而复叛。他们趁着洪承畴带着主力去与清军作战之际,不断地骚扰各地。曾被洪承畴打得半死不活的李自成,也重出江湖,攻入河南,把福王炖了汤。



兵部尚书陈新甲很清楚崇祯皇帝是多么的刻薄寡恩和暴虐无情。他只好要求洪承畴快战快决。陈新甲进言崇祯,认为洪承畴只要快速进攻,就必能获胜。

崇祯想成为扭转乾坤的千古一帝,又恰逢明军初战告捷,而洪承畴踌躇不进令他疑心顿起。 于是,他下令洪承畴速战速决,一战定江山。

陈新甲又给洪承畴增派了三万兵力,明军在数量上就有了优势。洪承畴这下子就被架到了烤炉上。

“陈新甲趣之,未免轻进以顿师”

挨了皇帝一顿训斥,又得到了兵力补充,监军张若麒又催得紧,“振臂奋袂,扶兵之势,收督臣之权,纵心指挥”,于是明军“但知有张兵部,不知有洪都督,而督臣始无可为矣”,洪承畴再没有什么动作就恐怕要惹祸上身了,只好放弃原定的稳扎稳打,“逼以车营,毋轻战”,逐步推进的计划。



7月26日,明军推进到乳峰山一带,决战正式打响。

洪承畴突然改变战术,让对面的清军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他之所以敢大举进攻,除了上级压力外,也是因为他自信在火力上完全压制对手。

当时,明军携带了3273门的各式火炮和弹药。有新式红夷大炮,也有仿造的佛郎机炮。但大多数是土制的大将军炮为主。

红夷大炮的技术赶得上16世纪末-17世纪初的世界先进水平,但弗朗机可能只是15世纪后期的中世纪晚期水准。至于性能更差的大将军,就只能到英法百年战中去寻找欧洲远亲了。

多尔衮下令八旗军队发起全线冲锋。

根据经验,明军的野战能力很差,总是躲在车阵后方,用各种五花八门的武器还击。但这一次,清军吃了大亏,被明军一阵炮火覆盖,伤亡惨重,多尔衮无奈下令部队后撤60里。

这是清军遭受的第三次损失。



由于明军缺乏大规模的野战突击能力,清军得以从容撤退,再次扎营固守。多尔衮向皇太极请求增援。

皇太极气得流了鼻血。“上行急,鼻衄不止”,他怒火万丈,率领所有余下的军队,星夜兼程赶往乳峰山。

这样,清军就总共有七万老满洲部队,科尔沁为首的三万东蒙古军队,还有两万汉军,共计十二万人马参战。与明军相比,丝毫不落下风。在战斗力和战斗经验方面上,更是超出很多。

为了在火力上与明军抗衡,清军还将登州兵变后叛降的孔有德所部的精锐炮兵,全部带上了。虽然在火炮数量上远少于明军,却有37门红夷大炮,还征调了大量民夫运输大炮和弹药。

清军的红夷大炮不仅数量更多,质量也更好。

增援清军赶到了乳峰山。皇太极一边流鼻血,一边观察明军防御。发现明军后卫不足,就下令扎营在松山和杏山之间,并且在王宝山、壮镇台、寨儿山、长岭山、刘喜屯、向阴屯、灰窑山至南海口等处扎营。每个营地都深挖壕沟,断绝交通要道,将明军全部包围了起来。



洪承畴看到八旗的阵势后大惊失色。他知道一定要打破包围圈,不然自己只有被困死在当地。鉴于明军普遍守强攻弱的特点,他将主要进攻手段放在了炮兵身上。

8月20日,明清双方开始了一场炮战。

明军这边虽然有三千多门火炮,但是大部分射程很近,真正有远程威胁的只有6门红夷炮。

清军情况恰恰相反,小型火炮少得可怜,却有37门重型红夷大炮。配备的炮手也是经过洋人教官认真培训的。

明军的炮兵阵地上,硝烟四起,震耳欲聋,炮声隆隆。但几千发炮弹,都落在清军营地的前方。真正能打到清军营地的,则只有6枚。加上炮手久疏战阵,校准手法很差,没有几发能中命中目标。



清军这边声势虽然不大,每次发射都只有37枚炮弹。但每一枚炮弹都能飞到明军的阵地,由洋人教官训练出的炮手也更能准确的命中目标。

技术有差距,结果自然不同。

明军被打得落花流水,本方红夷炮也被击毁了两门。

清军趁着明军被牵制在松山,派出奇兵突袭,拿下了附近的笔架山,夺取了明军的粮草。

粮草失陷,明军上下陷入恐慌。他们只剩下了三天的补给。“因饷乏,议回宁远就食”。

21日,突围失败后,明军主帅大帐内,诸将商议分兵突围,由总兵王廷臣带领左路明军突围,总兵马科带领右路明军突围,等到晚上7点左右,同奔宁远。

得知消息,明军上下军心瞬时崩溃。



总兵王朴未待时到,抢先开溜。明营顿时全军炸营,各路人马争相奔逃,场面混乱之极。步兵和骑兵都在自相践踏,随处可见遗弃的弓箭和盔甲。 “各帅争驰,马步自相蹂践”。

皇太极早知明军必会突围。他下令蒙古骑兵前往海边埋伏。左右两翼的部队埋伏在各个路口。

“且战且闯,各兵散乱,黑夜难认”。

半夜,吴三桂、王朴带人跑到了海边,正好掉进了清军精心编制的口袋中,被打得丢盔弃甲,往杏山方向逃去。跟着后面的其他人见势不妙,改道逃往海边,希望通过海路逃回宁远。

等候已久的蒙古骑兵趁势杀出,直接冲进了毫无战心,魂飞魄散的明军队列之中。

天色已晚,明军急于逃命,竟然争相跳入海中,希望抢到几艘渔船活命。

第二天,清军清扫战场,发现大海上密密麻麻都是人和马的尸体,飘在海面上,场面蔚为壮观。

总兵吴三桂、王朴等逃入杏山,总兵马科、李辅明等奔入塔山。洪承畴等人突围未成,困守松山城。

逃到了杏山的吴三桂和王朴,又在高桥遭遇清军伏兵。激战过后,二人损失惨重,逃回了宁远。其余的明军除唐通等少数人外,也基本上全军覆没。

此夜一战,明军13万大军几乎全部报销。仅被清军斩首的就有53780人,数以万计的溃兵跳海淹死。

“轻进顿师,进不能突围,退不能善后,形见势绌,遂使重臣宿将选率骁骑,十万之众,覆没殆尽”



洪承畴带领残军撤入松山城中,上书求援。

崇祯怒不可遏,但无力支援。松山一役,十几年剿匪锻炼出来的将领和部队,损失大半。余下的残余也被李自成和张献忠等人牵制,根本无力驰援。

为了解救洪承畴,崇祯命令顺天巡抚杨绳武、兵部侍郎范志完率军赴松山解围,可是,“皆敛兵不敢出”。

洪承畴组织了几次突围,都被清军的壕沟所阻,清军不但挖了壕沟,还在上面放木桩并系上铃铛,安排训练过的战犬蹲守。

时间流驶,“转饷路绝,阖城食尽”,松山粮尽。松山副将夏成德叛变。

1642年2月18日晚上,清军攻城,夏成德放清军入城。

激烈的巷战,明军3600名士兵和100多位高级军官被杀。洪承畴和祖大乐等人,连同1240多名士兵被俘,松山之战结束。

被俘的洪承畴和祖大乐先后剃发归顺清朝。

被困三年的祖大寿听闻松山失陷,也开门向清军投降。



最后来比较一下双方的在这次历时近三年的战役中的损失状况:

清军缴获:

清军从松山缴获红夷炮5门,发熕炮2门,大将军炮146门,二将军炮737门,三将军炮1237门,行营炮200门,佛郎机33门。

锦州缴获红夷炮7门,发熕炮1门,子母炮3门,大将军炮18门,二将军炮147门,三将军炮176门,行营炮33门,佛郎机12门。

塔山缴获红夷炮1门,发熕炮2门,大小将军炮409门,佛郎机37门。杏山缴获红夷炮2门,大将军炮6门,二将军炮122门,行营炮182门,佛郎机65门。

总共大小火炮3583门。

获马七千四百四十匹,甲胄九千三百四十六件。



明军伤亡:

其中洪承畴溃败进松山的大概有四万人,之后有八万人突围失败,八万人中三万人逃回宁远,其他人或死或散,一部分人又补充进四城。之后洪承畴组织突进的数万人突围,结果全被海潮淹死,至1642年四城失陷时仅剩一万多明军,因此最后一次突围失败后,四城估计也就剩2~3万人。


明军最后的精锐,总共约十三万人,清军斩杀五万三千多人,吴三桂率将近三万人逃脱。海潮淹死和流散将近三万人,降清一万多人。

“是役也,计斩杀敌众五万三千七百八十三,获马七千四百四十匹,甲胄九千三百四十六件。明兵自杏山,南至塔山,赴海死者甚众,所弃马匹、甲胄以数万计。海中浮尸漂荡,多如雁鹜。”

洪承畴为首百余将领和3600余残兵被俘。

锦州失守,祖大寿降,总兵邱民仰、王廷臣、曹变蛟被杀,王朴问罪死。

“但姑念其(吴三桂)守宁远有功,可与李辅明、白广恩、唐通等贬秩,充为事官。”独斩王朴。

清军伤亡:

四品以上武官战死:一品2人, 二品2人 ,正三品15人, 从三品2人 ,正四品14人 ,阵亡议政大臣一名,副都统3名。

清军士卒伤亡估计有万余人。

对于清军的总量来说,这样的伤亡也算很惨重了。

战争前期,双方伤亡相差还不算很大。当皇太极出现在战场上后,洪承畴部被围,明军伤亡剧增。



此战之后,“九塞之精锐,中国之粮刍,尽付一掷,竟莫能续御,而庙社以墟矣!”


馋嘴肥猫铲史官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在晚明和满清的几次重要战役中,由于崇祯的自以为是刚愎自用 。导致了大明的亡国,尤其是在松锦这战,这是大明最一次主动进攻,但此后,大明在辽东战场彻底进入守势。

在当时,皇太极的目的是彻底战领辽东,为日后进取中原奠定基础,而这关键的地方就在锦州,要么攻取锦州,要么就以锦州为诱饵。歼灭大明来救援的部队,所谓攻取敌必救之地。驻守锦州的祖大寿已经被围困多半年,数次请求救援,崇祯命洪承畴为蓟辽总督、击溃皇太极,这是大明所拥有的的最后的精锐部队了。

作为主帅的洪承畴希望稳扎稳打,步步为营,而作为后方的崇祯却天天像催命一样地让洪承畴快速进兵。崇祯性急可见一般。万般无奈的洪承畴只有带领13万大军直扑锦州,终于在松山一带于清军主力交锋。应当说,就指挥能力而言。洪承畴还是不错的,初战告捷。清军主将济尔哈朗立即向沈阳求救,而且前线部队立即坚守不战固守待援。皇太极得知初战失利。亲临前线指挥战斗,对比之下崇祯的瞎指挥,不知道高了多少倍。

此时在松山一共聚集了双方数十万大军,皇太极一方面沿着明军前沿挖起了壕沟,这条壕沟深八尺(近3米)长达一丈(30米左右)同时派阿济格带兵奇袭火烧笔架山洪承畴屯粮所在。明军13万大军顿时陷入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的绝境,洪承畴只有退兵宁远以图他法,但由于措施不当。有部队提前趁夜突围,造成明军自己营啸,皇太极随即让大军全力围剿,此战,斩杀明军53000多人,俘虏战马7千余匹。辎重军需无数。1642年( 距大明亡国就2年),明军副将引清兵入城中俘虏洪承畴一等人员。而他也就此投降做了汉奸。苦无救兵的祖大寿只有投降皇太极。

就此整个辽东就此纳入满清版图,整个辽东只有宁远一座孤城,而宁远的后面就是山海关。山海关成为大明的最后的的一道防线,而这道防线主将叫吴三桂。满清入主中原时间已经到来了。




清水空流


关于松锦之战的文章很多,而且大部分都是详细的讲述了明朝方面的得失,似乎很少有像题主这样关注清军损失的问题。其实这样正常,因为历来人们都是关注胜利方取得的积极意义,而不怎么考虑胜利方的损失。

松锦之战为期两年,可以说是明清之间的关外大决战,这一战之后,明军精锐尽失,再也没有军事实力遏制清军的军事行动了;而清军也从此彻底所向披靡,称霸东北亚了。不过,毕竟是大了两年的仗,对于大明这种庞大的文明高度发达的国家来说已经是耗尽精血了,那像满清这种生产力低下的半中央集权帝制半奴隶制国家更是国力匮乏。这直接导致了满清两年之内都没有什么大的军事行动,甚至1644年入关之前的初衷,也是到关内掠夺一些物资,好过生活。



松锦之战后,明军损失了近十万人,而满清也是损失惨重。1641年战事初开的时候,吴三桂领辽兵大破清军,斩获巨多,斩杀清军近七千人。具体战后清军损失数量没有详说,但是绝对是损失惨重。所以数字方面,我们要详细分析一下。


清军参加松锦之战的总兵力是十四万,其实数量要多于明军(先头多尔衮四万加后来皇太极十万援军,这是满汉蒙三个八旗的总和,当然了,满八旗总数最多,至少10万)。战争结束后,清军干了两件事,第一是接受大明方面陈新甲提出的和谈,第二是攻占黑龙江(外兴安岭区域),然后掠夺索伦人和鄂伦春人来充军(这两种民族都是优秀的猎人)。我们一直说八旗战斗力很高,但是1643年清军以6万人进攻宁远,却被吴三桂打的溃不成军,这足以说明此时清军精锐丧失很多,八旗战力大大下降。1644年清军入关时,八旗军总数12万,其中其中满军不过7万,汉军2.6万,蒙军2.4万。也就是说,松锦一战后,清军满八旗损失近3万,蒙汉不可估计,因为入关之前满洲没有绿营军,固松锦之战俘虏的明军除了充军便是当农民或者成了奴隶(为了防止蒙汉作乱,这两旗分别总人数不得超过三万)。然后宁远之战又损失一批,可以说满清的日子也是不好过,本来生产力就低,医疗水平不高,人口增长慢,精锐又损失不少,说什么基垫了统一中国的实力那是胡扯,至少1644年之前,清军都没有实力入主中原。


火器工坊


松锦大战,又称松锦之战、松锦大会战,由皇太极发动,明清双方投入十几万大军参战,从公元1640年(明崇祯十三年,清崇德五年)清军围困锦州城起,到公元1642年(明崇祯十五年,清崇德七年)松山城被清军攻陷,明军主帅洪承畴被俘止,战争共经历了两年,以明军惨败告终,明朝倾尽国力打造的九边精锐损失殆尽,只剩三万残军跟随吴三桂退守宁远,之后明朝在关外的城池悉数陷落,仅剩孤城宁远。此役是明清双方最后的关键战役,以后明朝再也没有能力组织起对清军的有效反击

清朝方面
自皇太极即位以后,审时度势,对明清之间将不可避免的要进行一次大决战是作了充分的各方面准备的,如进行内政改革,加强君权,对外入侵朝鲜,与其结盟,征服蒙古,与其联合,于是孤立了明朝。因此,清不仅上下团结一致,而且又无后顾之忧。所以,它就有了充足的人力和物力投入这场战争,从而保证了松锦大战赢得胜利。
另外,皇太极在松锦大战中,战略打击目标的选择,作战时机的掌握,用兵方略和临阵指挥等方面都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最为突出的是:他善于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如以往八旗精兵良将善于奔袭野战之长,为了避其不长于攻坚城之短,因此在松锦大战中,始终采取围城打援的战术,不仅消灭了洪承畴率领的十三万援军,而且困逼松山、锦州、杏山的明军守将献城投降,摧毁了明军经营多年的宁锦防线,为进取中原铺平了道路。
明朝方面
这次松锦大战失败,致使关外明军精锐尽丧,松锦杏三城俱失,造成这种惨败的最根本的原因是明廷的政治腐败,在此战役中反映尤为突出的有以下几点:
  1. 盲目催战。当时崇祯皇帝、兵部尚书陈新甲等人,偏信“原属刑曹,本不知兵”的辽东监军张若麒轻敌冒进之言,一味催战。因此,洪承畴“轻进顿师,进不能突围,退不能善后,形见势绌,……遂使重臣宿将选率骁骑,十万之众,覆没殆尽”。
  2. 督监不和。蓟辽总督洪承畴根据关外兵力和锦州守将祖大寿“逼以车营,毋轻战”的意见,主张且战且守,步步为营,逐步向前推进以解锦州之围。而监军张若麒却反对,“振臂奋袂,扶兵之势,收督臣之权,纵心指挥”,于是明军“但知有张兵部,不知有洪都督,而督臣始无可为矣”。总督和监军两者互相掣肘,明军不知所从。
  3. 指挥失误。洪承畴虽然精通兵家权谋,由于考虑到个人的得失安危,所以屈从于陈新甲、张若麒等人的权势。当“陈新甲趣之,未免轻进以顿师”时,他就孤军深入;当“张若麒惑之,倏焉退师以就饷”时,他就率军南逃。因此,洪承畴在指挥作战上,表现出犹豫和动摇,这就必然导致明军失败。
  4. 将官畏死。明军在松山与清军对阵时,兵员和火器都胜于清军,本应决一死战以解锦州之围,但是一些明军将领畏死,却弃战南逃,如总兵王朴为了自己活命,不顾全军安危,违约先遁,造成明军松山大败。又如明廷为了解救洪承畴,命顺天巡抚杨绳武、兵部侍郎范志完率军赴松山解围,可是“皆敛兵不敢出”。

神也看电影


明粉就是一群没脊梁的软骨癞皮狗,连面对失败都没有勇气承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